X

沈从文胞弟沈荃:率1500人阻击日军七昼夜,失败后仅120余人生还

1937年11月,当12岁的放牛娃谢天佑,还在杨家浜畔给当地一户地主家放牛时,此时的他却不知道,日本人来了之后,他的外公有一次只是外出买烟,就被日本人一枪打死,他的父亲被日本人拉去当船夫,又被鬼子一刀砍死在河里。无法和他及时取得联系的母亲,也在这到处都是荒马乱的年代,随着逃难的人群不知流落到何方。

当地主一家丢下让谢天佑守着牛棚的嘱咐,也和乡邻们一道仓皇四散逃难之后,因为舍不得丢下三头大水牛,他便固执地守着牛棚,不愿离开。尤其是在他的三间大牛棚,住进了国民党一个连的部队,跟在他们后面,有吃有喝,他更不愿离开了。

可是,11月11日的中午时分,当鬼子的两颗炮弹一前一后,相继落到他的牛棚,当场炸死七八个当兵的,一位长官模样的人,说什么也不让谢天佑在这牛棚住了,他强烈要求谢天佑外出逃难去,可是,早已不知母亲去向,无处可以投奔的谢天佑,竟直接要求和他们一道当兵打鬼子。

考虑到孩子年龄还小,无处可逃又着实可怜,最后,128师师长顾家齐安排他当了一名年龄最小的传令兵,因为他是本地人,熟悉当地环境。

图 | 童子兵形象

后来,在一次去往前线送出撤退命令途中,谢天佑遇到了一位身负重伤的年轻军官,手脚勤快的他,一路忙前忙后帮着照顾。彼时的他,却不知道,这位年轻的军官,正是128师764团团长沈荃。

19岁就考入黄埔军校的沈荃,毕业后曾长期在湘西王陈渠珍的三十四师任参谋主任、副团长、工兵营长等职。

身材魁梧、浓眉大眼、相貌堂堂的沈荃,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弹无虚发的精准枪法。

曾经,在湘西凤凰老家,在黑夜的墙根上依次插上23根燃香,他手持驳壳枪,一枪一个,悉数打灭,博得众人齐声喝彩。

1937年,三十四师改番号为128师,奉命驻守在蒋介石老家浙江奉化。

1937年11月5日,日军第18师团攻占金山县城后,直逼浙江嘉善县。8日,嘉善阻击战全面打响。士兵大多来自湖南凤凰县的第十集团军陆军128师奉命火速赶至嘉善驰援。

此处的国防工事,全用钢筋水泥构建,共有大小碉堡300多座,固若金汤。蒋介石计划,一旦上海失守,就用此处的坚固防线,保卫浙江和长江下游地区,由此可见,嘉善的防守保卫至关重要。

可是,当时奉命驰援此地的128师,却只有重机枪48挺,轻机枪216挺,各式旧步枪3400余支,短枪210支,和日军强大的陆空火力相比,相差简直太多。

11月12日,日军开始对128师阵地发起进攻。因为飞机大炮火力太过强大,激战至14日中午时分,128师官兵伤亡已达近700人。

面对日军飞机大炮还有烟雾弹,这严防密布的强大火力威胁,以沈荃为代表的众将士,硬是用肉搏战打退敌人的一次次进攻。每次面对进攻,当日军攻至阵地前100米左右的距离时,将士们发一声喊,齐刷刷突然跃出壕沟工事,端起明晃晃的锋利马刀,向鬼子的头上恶狠狠砍去。

“鬼子的军刀窄,湘军的马刀宽。雪亮的马刀,死命挥下去,鬼子连人带枪都能被劈成两段。我亲眼见过好几次,鬼子的血都溅到我的身上。”

“在碉堡里的抗日将士是死得最惨的。日军攻不开碉堡,就用燃烧弹把他们活活烧死了。”

回忆起80多年前战场上残酷厮杀的一幕幕场景,曾置身战场,如今已90多岁的谢天佑老人仍历历在目。

11月15日,业已与日军血战数个昼夜的128师,面对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在付出2800多人伤亡的沉重代价后,被迫撤入城内坚守。

当满带疲惫与伤痕的128师进入嘉善县城内,迎接他们的是摇头晃脑吊儿郎当的县长于树峦,还有他身后的三个随从。原先驻守在城内的国民党3个团的兵力,早已逃之夭夭。

当把一大串城内地堡工事钥匙,哗啦啦一下交到副师长戴季韬手上之后,这位官派十足的县太爷,也很快带着他的三个随从,匆匆逃命去了。

于县长前脚刚走,后脚就有一个哨兵飞快来报:“日军已突破最后一道防线,装甲车正逼近县城”。

可是,当沈荃指挥士兵打开地堡大门时,却发现那一百多把钥匙,只打开了两个地堡的钢制大门,其余的钥匙全对不上号,最后只得用手雷炸开地堡大门。

城外已是兵临城下,站在城内一处矮墙之上的戴季韬当机立断,立即下令从四个团各抽一个连的兵力组成敢死队,负责冲锋陷阵。与此同时,北东南西四门,分别由七六七、七六三、七六八、七六四四个团拼死坚守,没有命令,绝不后退。

在异常惨烈的战斗中,日军的飞机大炮,如恶风暴雨般不分昼夜狂轰乱炸。沈荃带领1500人的队伍,坚守在东门的防御工事内,一天之内,竟被日军投下600多枚炸弹,其中有一个营的士兵,最后打得只剩下16人,却仍然在日军逼近时,奋力跳出壕沟,和敌人开展肉搏战。

“虽然我们没有飞机大炮,枪也没有日本人的好,但是拼起刺刀来,我们128师一点都不输他们。”

“有些战士已经身亡但手里还紧握着枪,他们脚的周围,子弹壳多得可以用畚箕来装。”

“那真是太惨了,满地的尸体,一天冲杀肉搏几十次。”

回忆起当年战斗的惨烈,还有128师全体官兵的英勇表现,谢天佑记忆犹新。

图 | 沈从文

沈荃的二哥,也是戴季韬的表弟,著名作家沈从文,后来在1938年冬,写下了一篇记述嘉善阻击战惨烈战斗过程的长文:《莫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报国机会》。

在这篇饱含炽热情感、慷慨激昂的纪实文章里,他热情讴歌了无数湘西子弟兵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战斗精神:

营长负伤了,连长排长死光了,这十六个同乡,见敌人前进,居然还爬出壕沟,和敌人肉搏。

有两个士兵,居然爬到桥边,抛了五个手榴弹,把桥头敌人机枪阵地消灭后,终于把六十个黄色炸药绑在桥边撑柱上,用雷信接火把桥炸毁了。

一连人大部分已伤亡,只剩余十一个年轻士兵。这连长和十一个兵士守在一个最不利敌人同时又最重要的地点。末了,工事被炮弹击中,那连长只剩下两只脚,被那唯一生还的忠勇的勤务兵抱回。

惨烈无比的阻击战,持续至15日下午六时许,嘉善城内多处城防工事都被摧毁,原本7000多人的128师,剩下不到3000人,其中副团长3人、营长3人、连长8人均阵亡,另有团长3人、营长7人、连长9人身负重伤。

此外,各级阵前指挥系统,也遭到日军严重破坏,所有联络信号都已中断。在这重兵围困、山穷水尽之际,第十集团军被迫下达撤离嘉善县的命令。此时,嘉善阻击战已持续了整整七个昼夜。

图 | 中国士兵形象

128师在血与火中坚守的七个昼夜,不仅让日军的精锐之师18师团付出了数千人伤亡的沉重代价,而且在嘉善县城外,日军战线向前仅仅推进了11公里。可是,这支以“菊”为标志的日本王牌师团,曾创下过半天攻下新加坡的辉煌记录。

接到撤退命令的128师,因为阵地信号中断,又火速安排谢天佑将命令送至邻村的一个团部驻地。小小年纪的谢天佑,将纸条缝在衣服的夹层内,途中经过一条大河,他又将缝有纸条的衣服裹在头顶,趟着冰冷刺骨的河水,冒着生命危险,他最终将撤退命令顺利送到团部驻地,为驻地官兵的及时撤离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撤退途中,日军穷追不舍。在火车站附近,日军强攻67号桥,企图切断128师的退路。这场桥头激战,双方均死伤惨重。从嘉善县城北至67号桥西,连绵数里的阵地上,尸横遍野。当晚七时许,128师成功撤退。

11月15日,嘉善沦陷。

浴血奋战七个昼夜,面对日军在装备、人数上的明显优势,在付出巨大伤亡代价之后,以128师为代表的国军将士,虽然最终仍是以惨痛无比的失败,踏着如血的残阳,带着遍体的伤痕累累,匆匆撤离嘉善县城,但是嘉善阻击战,却重创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粉碎了日军迅速切断苏嘉铁路的企图,延缓了日寇沿太湖西岸进军南京的速度,有效掩护了淞沪战场抗日队伍的后撤,极大增强了浙江军民的抗战信心。

而在嘉善阻击战中,英勇战斗的128师,更是给嘉善当地人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在嘉善县南桥村主战场的当地村民李明甫、吴根生、张阿木、金富林等人,多年后回忆起那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对大多来自湖南凤凰县的128师广大官兵有极高评价:

“这些湖南兵打仗都很勇敢,不怕死,白天敌机来时,他们都分散隐藏在壕沟里,当日军冲到近距离时,他们就猛冲猛打。晚上,敌机发不出威,他们冲过去跟敌军拼刺刀。”

“当时(战后)的南桥村已是一片焦土,到处是焦臭气味,全村二百多户住房,只烧得剩两户半……”

“在田野、壕沟、碉堡里和河浜中,有许多牺牲了的128师官兵尸体,足有几百具,有的尸体手中还握着上了刺刀的枪支,有些尸体仍靠在水车棚和墙壁上。”

就是死也要保持战斗的姿态,这就是舍生忘死浴血杀敌的湘西子弟兵。

战后,在沈荃指挥带领的1500人的队伍中,最后只有120余人生还。沈荃更是身负重伤,被部下背下战场。在遥远的凤凰古城,因为牺牲的亲人太多,当地几乎家家挂白幡,户户戴孝帕。

图 | 沈荃(左二)与沈从文、大哥、母亲、九妹合影

负伤的沈荃其后回到故乡湘西沅陵,只休养了两个多月,又投入到紧张激烈的长沙保卫战中。

而在这场战争中,12岁少年谢天佑,后来还得到了国民政府10块银元的奖励。

当时的参战人员每人只得到5块银元,顾家齐师长给出的解释是,因为他将一份重要的通知,冒死送到了战场上,因此奖励要翻倍。

在领奖台上,这个一身戎装的稚嫩少年,他懵懂天真的模样,让人心疼到落泪。

可是,这场关系民族危亡的残酷战争,也让年少的谢天佑迅速成长起来。

此后,历经沙场磨练的谢天佑,跟着128师和其后整编的187师,曾先后在江西、湖南、湖北多地辗转作战,两次负伤,轻易不下战场,一如他敬佩爱戴的沈荃团长。

到抗战胜利时,身经百战的20岁的谢天佑已经成为一名光荣的炮兵军官了。

解放后,谢天佑又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

图 | 谢天佑

六十年代末,历经太多人生波折苦辛、人世生离死别的他退居嘉善乡下,过着平静淡然的晚年生活。

进入新世纪,当更多年轻一代慕名拜访老人时,精神矍铄的谢天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中华民族子孙,不能忘记抗日历史!”

透过苍苍白发和坚毅眼神,我们知道,在老人内心深处,一定又浮现起1937年嘉善阻击战的炮声隆隆、烽火连天,还有湘西子弟兵的同仇敌忾、视死如归。

文 | 午梦堂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