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李嘉诚上市计划或生变,淡马锡叫卖屈臣氏股份,腾讯、阿里入局?

今天,有境外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的说法称,屈臣氏的股东之一新加坡淡马锡集团正在寻求通过出售其所持有的屈臣氏约10%股份,以收回大约30亿美元资金回报。

按照上述报道,包括中国互联网巨头腾讯在内的一个财团正考虑竞购淡马锡拟出售的屈臣氏股份。同时,这些股份也吸引了阿里巴巴的兴趣。据说,潜在买家将受邀参加本月的管理层介绍。目前尚未作出最终的决定。

南都记者了解到,对于上述传闻,阿里巴巴、腾讯和淡马锡方面目前均不予置评。而长江和记实业集团给南都记者的回复也表示,“我们不评论市场传言。”

新加坡上市计划有变?

随着百佳超市与腾讯、永辉超市设立合资公司拓展“百佳永辉”品牌,以及此次淡马锡传出的减持消息,让李嘉诚对于其在中国内地零售业务的态度,似乎再次变得微妙。

还记得2013年吗?李嘉诚抛出的“百佳竞购”大戏,将众多零售行业的巨鳄及投资大腕牵扯其中。但最终,出售百佳一事被一纸公告叫停,李嘉诚考虑分拆整个屈臣氏集团独立上市,并在2014年2月长和系的业绩会上释放信号,屈臣氏可能在香港、伦敦两地上市。

然而,仅仅一个月后,屈臣氏集团24.95%的权益便以440亿港元的作价转让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随后,在谈及屈臣氏的上市地点时,李嘉诚改口称,只考虑新加坡同香港。

可是,自淡马锡入股后,随着李氏家族重心西移,屈臣氏在过去四年里再无分拆上市的动作。与此同时,南都记者留意到,虽然零售在长和集团各业务板块中收益占比最大,但近年来这一比例在逐渐递减。2016年,长和零售板块的收益占比还有40%,但2017年已下降至38%;截至2018年6月30日,这一比例已降至37%。

今年1月,有媒体报道称,淡马锡考虑出售屈臣氏近25%的股权。时隔两个月后,业界流传的淡马锡准备出让的权益缩减至10%。面对这一连串的变化,有业内人士猜测,或许李氏家族对屈臣氏的上市计划又有了新的想法。对此,长江和记实业集团给南都记者的回复也表示,“我们不评论市场传言。”

估值已达2000多亿港元?

南都记者发现,其实从2015年开始,长和零售业务增速放缓,尤其是屈臣氏中国区的业务增长陷入停滞,2016年甚至首次出现了营收负增长,可比门店销售增幅下降10.1%。2017年屈臣氏中国可比门店销售额增幅继续下滑4.3%。

不过,随着店铺调整,长和系零售板块触底后在2018年反弹。截至2018年6月30日,长江和记零售板块在全球24个市场经营超过14432家店铺,零售总额达到838.7亿港元,同比分别增长7%和14%。长和集团在2018上半年财报中解释,增长主要来自保健及美容产品分部整体零售业务复苏以及有利的外币兑换影响。

长和保健及美容产品以屈臣氏为主,尤其亚洲保健及美容产品与中国保健及美容产品分部之收益及EBITDA均录得可观之双位数字增长,中国保健及美容产品分部更是维持了20%的EBITDA毛利率。

此前,资本市场对屈臣氏也一直另眼相看,2014年李嘉诚谋划两地上市时,瑞银证券曾为屈臣氏估值2060亿港币,当时最高的估值甚至达到3000亿港元。李嘉诚将屈臣氏24.95%权益转让给淡马锡时,作价440亿港元,折算后估值只有1770多亿港币。当时,有一种说法,是李嘉诚争取淡马锡,为两年后屈臣氏香港、新加坡两地上市保驾护航。

不过,按照近日流传的淡马锡开出的转让价值,10%的股份叫价30亿美金,这意味着,屈臣氏集团的整体估值将达到300亿美元,这与2014年淡马锡购进的价格相比溢价达33%。

绯闻对象为何是腾讯、阿里?

如果上述消息属实,那么这33%的估值,会是吸引投资者的动力还是阻力呢?而此次竞购绯闻的对象,为什么会是腾讯、阿里?

南都记者从长和集团财报获悉,截至2018年上半年,该集团旗下保健及美容产品店铺在中国有3377家,亚洲2951家,欧洲7649家,总门店数达到13977家。

“这么庞大的线下渠道网络,是一笔可观的资源。”一家零售企业信息化负责人向南都记者表示,除此之外,屈臣氏在全世界还有超过1亿多的会员,可以说是全球最大的会员客户群,而且这其中大部分已转化为数字会员,大数据的资源也是其他大部分零售企业无法比拟的。“

无论从投资角度,还是渠道、流量资源,屈臣氏无疑都是腾讯、阿里争取的线下零售企业的重点目标之一。

事实上,屈臣氏集团去年已经联手永辉超市、腾讯,三方组建合资公司,整合屈臣氏旗下百佳超市与永辉广东的超商业务。但屈臣氏目前也进驻天猫旗舰店,并开通天猫、菜鸟与点我达推出的基于门店发货的“定时达”服务。今年初,屈臣氏还与网易严选合作开设了“Watsons+网易严选”新零售门店。

不过,由于李氏家族对屈臣氏集团未来发展规划尚并不明朗,能否吸引腾讯、阿里出手尚不可知。按照境外媒体的报道,潜在买家将受邀参加本月的管理层介绍,但最终决定尚未作出,潜在买家也不一定会提出切实报价。

采写:南都记者 田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