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7日,当“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做得好”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词再次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新飞冰箱的历史正式翻开了新的一页。
未来如何不得而知,但三十年前,新飞却所向披靡,连三星、西门子都退避三舍,只可惜被国外资本算计,最终上演了一曲悲歌。
1.
新飞冰箱能够创造辉煌,有一个人居功甚伟,他就是刘炳银。
刘炳银出生在1941年,老家在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县,从小家境很贫寒,15岁时就参加了工作。
多年的工作经历成就了刘炳银丰富的人生阅历,也为他后来创立新飞冰箱打下了基础。
1983年,河南新乡市无线电设备厂连年亏损,累计亏了70多万,42岁的刘炳银被紧急调过来救火。
到任后,刘炳银首先想到的就是将企业转型,他马不停蹄地到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考察,发现各地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冰箱供不应求。
1984年,刘炳银回到河北后,建立了新乡市新飞电冰箱厂,一年后,又引进了意大利飞利浦的生产线。
经过漫长的前期准备,1986年,新飞冰箱终于正式投产,一年可以生产10万台冰箱。
企业建立初期,刘炳银就十分重视产品的质量,他让人把“质量就是新的生命”这句话刷在厂房上,以便所有新飞人都能时时警醒自己。
认真的态度是质量的基础,自从新飞冰箱问世以来,在市场上就颇受好评,连续三年成为明星企业。
1987年,刘炳银出国进修了一段时间,回来时发现新飞冰箱的质量参差不齐,他当即大怒。
一般人发现自己的产品有质量问题,都会捂着盖着,再想办法把产品卖出去,以减少损失,即便不卖,也不会大张旗鼓地对外界宣布产品存在质量问题。
刘炳银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1990年,在一个新产品发布会上,刘炳银当着全厂工人的面,把400台问题冰箱一字排开,抡起大锤,当场砸个稀巴烂。
砸冰箱事件后,他还罢免了当时的副厂长,把管理层工资一律下调了30%。
从此,工人们把质量二字牢牢记在心中,再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刘炳银砸冰箱的事情震惊了业内外,大家开始对新飞冰箱刮目相看。
在积累库存,然后率先发起一场成功的价格战后,新飞冰箱开始腾飞。
1996年到2005年,新飞冰箱一直位于全国前三,大家都以能进入新飞工作为荣,年轻人相亲都穿着工装,比西服领带都牛气。
1999年,新飞累计销售冰箱130万台,跻身冰箱界的四朵金花海尔、容声、美菱之首,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
新飞冰箱虽然销量一路领先,但却有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刘炳银,新飞没有技术研发部,图纸都是从国外引进的。
技术是产业的核心,于是,1992年,刘炳银成立了技术研发部,着手研发无氟冰箱。
随后,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来了,研发就得投钱,新飞的现有资金不足以支撑起研发新产品的费用。
于是,有人给刘炳银出主意,引进外资,当时很多企业都成功地引进了外资。
不过外资的条件比较苛刻,第一要求必须是当地龙头企业,第二要求必须控股。
刘炳银一直犹豫,新飞是他一手养大的孩子,哪能轻易拱手相让呢?
但刘炳银实在太想建立一个属于新飞自己的研发部了。
于是,1994年,刘炳银还是跟新加坡的丰隆集团坐在了谈判桌上,双方都很满意,但刘炳银坚持不放弃企业的控制权和管理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人提议,引入第三方投资,这第三方就是在香港成立的豫港电器。
豫港承诺,会同意刘炳银做新飞集团的董事长,于是,这笔投资顺利进行。
经过协商,新飞占股49%,丰隆占股45%,豫港则占股6%。
新飞终于获得了研发资金,但同时也为以后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新飞引入外资的第二年,就生产出了无氟冰箱,作为市场上的首款,新飞再一次引爆了市场,此后不断推陈出新,每一次推出新产品,都会引领一次市场的新潮流。
新飞冰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无冕之王。
1997年,已成为行业翘楚的刘炳银,看好了空调市场,开始酝酿多元化发展。
他作了两次方案,但都因为丰隆和豫新的反对而被迫流产。
这里介绍一下豫新,豫新电器也在新加坡,豫港在拿到新飞6%的股权后,不久就将股权转给了豫新,豫新和丰隆联起手来,手中握有51%的股权,把新飞牢牢地控制在手中。
刘炳银晚年啃了一个硬骨头,只能含泪下咽,更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他撒手人间后,外资对新飞集团进行了一场毁灭式的围剿。
3.
2001年9月,61岁的刘炳银因胃癌在广州南方医院病逝,新飞也错过了空调发展的黄金时期。
一个月后,丰隆集团迫不及待地在上海召开了董事会,宣布收回那6%的股权,成为新飞集团的大股东。
因为刘炳银先前的铁腕治理,在开始的三四年里,新飞还在有序运转,未跌出市场前五,丰隆集团也不敢肆意妄为。
2005年9月25日,丰隆集团花了5个亿,再次拿到了新飞39%的股权,取得了新飞的管理权和控制权。
新飞进入了“丰隆时代”,他们直接派董事长、总经理空降新飞,外行领导内行,丰隆集团的做法严重伤害了新飞人的感情,人心开始涣散,新飞的情势,从此发生了变化。
2008年,新飞出现亏损,丰隆集团认为是班底问题,于是频繁地更换董事长,每次变动,新任总是要推翻前任的计划,重新制定新的战略,新飞的生产也变得断断续续。
2011年,包括董事长在内的5位高管相继离职,此时新飞的败局已经无法挽回了。
2012年,工人因为十年不涨工资,开始罢工,有的员工甚至将已经去世时11年的刘炳银遗像搬到了工厂门口,人力资源部经理上台安抚,立即被鸡蛋哄了下来。
此后,新飞每况愈下,终于在2017年11月1日,全面停产。
丰隆见大势已去,在2018年宣布撤资,随后把新飞便宜卖给了康佳,作价4.55亿。
两个月后,新飞又开始恢复生产,希望新飞这朵金花在康佳手中从此能够花开不败。
如果刘炳银当初对资本运作认识深刻,他可能就不会轻易出让那51%的股权。
但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只能在感慨的同时,致敬那些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先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