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日军最著名的“航母”之一,仅搭载一架飞机,只当运输舰用

日军最著名的“航母”之一,仅搭载一架飞机,只当运输舰用

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为了加强远程侦察能力,在未来的舰队决战中及时探知美军舰队的动向,日本海军开始研制续航力强的大型飞行艇(大型四发水上飞机),先后列装了97式大艇和二式大艇。但是,在一望无垠的太平洋上,即使航程极远的大艇也需要中继补给才能有效地完成对珍珠港的侦察,因此在1939年的丸四计划中,日本海军决定建造一艘特别的飞行艇母舰“秋津洲”号,在茫茫大洋上充当飞行艇的移动中继基地,为其提供燃料、弹药补给和维修服务。“秋津洲”号是第一艘,也是唯一一艘为支援飞行艇作战而设计建造的辅助舰船,舰型特异,在舰尾装有大型起重机,内部设施完备,具有较强的补给能力。然而,“秋津洲”号在服役后却没有多少机会发挥所长,倒是和其他水上飞机母舰一样经常客串运输舰的角色,在服役后期曾改装为工作舰,于1944年9月被击沉。

舰名释义

“秋津洲”一名乃是日本国的雅号,“秋津”是蜻蜓的古称,据日本历史典籍《古事记》中记载,神武天皇在看到日本列岛的形状后,感叹说就像蜻蜓交尾一般,从此“秋津洲大和之国”就成为日本的代名词。在日本古代著名诗歌集《万叶集》中,有赞美国土秀丽的长歌,也是以“美丽之国秋津洲乃大和之国”为结尾。

在日本海军中先后有二代军舰得名“秋津洲”号,初代舰是1890年在横须贺工厂开工建造的一艘防护巡洋舰,排水量3172吨,航速19节,装备150毫米炮4门。当时在横厂担任技术指导的法国工程师埃米尔·贝当与曾留学英国的日方造舰师佐双左仲就“秋津洲”的设计发生冲突,最后采用英式设计,致使贝当愤而离日。“秋津洲”号服役后不久正逢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该舰在丰岛海战和黄海海战中有突出表现,随后又参加了日俄战争,主要负责近海巡逻,1912年转为二等海防舰,1921年成为特务舰,充当潜水母舰的角色,1927年退役。二代“秋津洲”号便是本文的主角,1940年在川崎神户造船厂开工的一艘飞行艇母舰。

日军最著名的“航母”之一,仅搭载一架飞机,只当运输舰用

■初代“秋津洲”号,它是日本最早的国产巡洋舰,该舰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表现活跃,1927年退役。

建造背景

在太平洋战争前,日本海军以“渐减迎击”作为对美作战的基本策略,在太平洋上层层布阵,力图逐次削弱对手,以便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展开决战。但是,这一系列作战都需要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及时掌握美军舰队的行踪,方能有的放矢,因此有必要对美国在太平洋最重要的前进基地珍珠港进行远程侦察。在没有侦察卫星的年代,要跨域万里汪洋在敌方控制海域进行侦察行动谈何容易?最后,日本海军计划通过两种手段获取重要的作战信息,一是向美国西海岸和夏威夷派出潜艇,二是利用大续航力的飞机展开航空侦察,尤其是后者,相对于视野狭小的潜艇,飞机在侦察方面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于是,日本海军在1934年要求川西航空机株式会社研制续航力超过4500千米,具备鱼雷攻击能力的大型飞行艇。当1936年日本海军大学最初开始研究对珍珠港实施航空奇袭时,也准备使用大型飞行艇配合航母舰载机展开攻击。

所谓大型飞行艇即采用船型机身构造的大型水上飞机,日本海军简称为“大艇”。川西公司不辱使命,在1937年研制成功97式大艇,这种四发大型水上飞机全重达23吨,翼展达40米,最高航速385千米/小时,最大航程高达6700千米,能够装载2枚鱼雷或1000千克炸弹。川西公司再接再厉,于1941年又推出了更庞大的二式大艇,最大重量高达32吨,时速465千米/小时,续航距离达到7100千米,载弹量可达2000千克,能装载2枚鱼雷。

日军最著名的“航母”之一,仅搭载一架飞机,只当运输舰用

■日本海军二式大艇,“秋津洲”号正是为这种远程飞机量身打造的。

虽然有了合用的飞机,但是日本海军还是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缺乏前进基地,虽然日本人在一战期间趁火打劫,从德国人手里夺取了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等一系列岛屿,但手中并没有类似珍珠港那样设施完善的大型前进基地,而且大多距离夏威夷非常遥远。即使从最近的马绍尔群岛出击,对珍珠港展开侦察或攻击,往返全程约4000海里(约7400千米),即使航程最远的二式大艇也吃不消,途中至少要进行一次中继补给。因此日本海军认为应该建造一种类似于水上飞机母舰的辅助舰船,它能够在大洋上为飞行艇提供燃料、弹药补给,为飞行艇乘员提供食宿和休息场所,还能从事飞行艇的维修和救援任务,充当移动航空基地,这就是飞行艇母舰,简称“艇母”。1939年,日本海军按照上述要求将水上飞机母舰“神威”号改装为飞行艇母舰,但是该舰航速缓慢,舰型老旧,各方面设施有欠完备,自然不能令人满意,海军内部强烈要求新造专职的艇母,最后在1939年的丸四计划中列入了一艘标准排水量为4650吨的飞行艇母舰,建造番号为第131号舰,这就是“秋津洲”号。

技术设计

其实在丸四计划正式出台前的1937年,日本海军就已经开始进行飞行艇母舰的技术论证和初始设计。受美国海军建造大小两型水上飞机母舰的影响,日本人最初也准备建造大型和小型两种飞行艇母舰,其中大型舰排水量近10000吨,能够搭载多架水上飞机,并装备弹射器和装载大量补给物资,成为强有力的海上航空基地,小型舰排水量2500吨,也有为3~4艘大艇提供支援的能力,但是这两种舰型都止步于基本设计阶段,最后被一个折衷的中型舰方案所取代。

1938年11月,舰政本部在与军令部协商后,确定了新型飞行艇母舰的基本技术指标:公试排水量3550吨,吃水线长110米,装备127毫米双联装高射炮2座、25毫米双联装机关炮2座,能够装载航空燃料600吨,60~800千克炸弹245枚,采用柴油主机,输出功率为8000马力,续航力为8000海里/14节。这就是“秋津洲”号的初始设计方案,也可以视为之前小型艇母的扩大版。由于在后期设计中对飞机的回收方式做了修改,最终定型方案的排水量要比初始方案增大不少,公试排水量达5000吨。

日军最著名的“航母”之一,仅搭载一架飞机,只当运输舰用

■“秋津洲”号飞行艇母舰舷侧彩色线图。

总体布局:“秋津洲”号的基本设计方案由舰政本部完成,并由建造方川崎神户造船厂的技术团队加以具体化,为了节省工程时间,在不影响军舰整体性能的范围内,采用商船式的船体构造。“秋津洲”号的船型是在日本海军大中型舰艇中较为少见的长首楼船型,其首楼甲板从舰首一直延伸到舰体中部,长度约占舰体全长的二分之一强,军舰的主要武备、上层建筑等都集中于前部首楼甲板上。“秋津洲”号舰首具有不大的舷弧,略向前倾,从舰首尖端到舰底的船艏柱近乎垂直。从舰首向后首先是位于中线处的前部127毫米高射炮,之后是三层甲板高的上层建筑,航海舰桥位于最高层的甲板上,在舰桥顶端布置有高射指挥装置,舰桥两翼为机关炮平台。在舰桥后方比首楼甲板高一层的平台上,有一座轻型三脚桅作为前桅,在桅杆后部是一部90厘米探照灯。上层建筑后方是第二座127毫米高射炮,紧接着就是烟囱。从烟囱向后直到舰尾全部是航空整备甲板,在舰尾装有一座高达30米的大型电动起重机,使得整艘军舰看起来前低后高,非常不平衡,造就了“秋津洲”号特异的外观特征。舰尾采用方形艉,舵为中央支撑的商船式非平衡舵。

“秋津洲”号是作为移动飞行艇基地设计的,同时还要充当飞行艇航空队的指挥舰,因此舰上许多空间都用于布置司令部设施和完善的居住设施。“秋津洲”号上设有预备舰长室、航空队司令官室、航空队司令部室和设备齐全的通信指挥室,为飞行艇乘员准备的军官住舱有40张床位,另有多处住舱供飞行部队士官使用,各级军官的办公室都很宽敞,还有航空队专用的厨房、厕所、浴室和医务室,一应俱全,而且舱室面积也较其他舰艇更大。

航空装备:与新造水上飞机母舰一样,“秋津洲”号的航空作业都在舰体后部的全通式甲板上进行,在甲板中央设有一座大型转盘以及移动轨道,在停泊状态下可以停放一架大型飞行艇,并在甲板上展开各种维修补给作业。相对于翼展近40米的大艇来说,“秋津洲”的舰体显得非常窄小,在停放时飞机机翼伸出舷外很多,看似军舰本身装上了一对翅膀一般,在航行状态下舰体稍有倾斜,机翼翼端就可能触及水面,造成损坏,给军舰操纵也带来很大困难,所以“秋津洲”号无法在航行时搭载飞机,只有在停泊状态下才能将大艇吊上甲板。

日军最著名的“航母”之一,仅搭载一架飞机,只当运输舰用

■1942年夏季,“秋津洲”号在肖特兰岛进行飞行艇搭载实验,图中的二式大艇属于第802航空队。

在最初设计时,“秋津洲”号的飞机回收方式非常大胆、特别。日本造舰师仿效大型捕鲸船的设计,在舰尾设有倾斜角度9度的斜坡构造,其尾端1.2米没入水中,向舰尾的压载水舱注入约100吨海水后,舰尾斜坡将沉入水下1.75米,飞行艇降落时利用惯性冲上斜坡轨道,再利用绞盘将其回收到航空甲板上。然而,航空本部对此回收方式表示强烈的不信任,经过推算,如果采用舰尾滑行回收方式,则舰尾最少要沉入水下3米,而这样一来几乎要对整个军舰构造作重新设计。同时,设计定型的二式大艇全备重量超过30吨,这种庞然大物在水面上对准舰尾轨道进行降落滑行,不仅需要飞行员具有举重若轻的高超驾驶技巧,还需要平静的海况条件,军舰自身也要保持稳定的航速和航向,各方面都要密切配合,还要考虑舰体前后的平衡问题,其难度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在巨大的惯性作用下,飞机容易与军舰发生碰撞,脆弱的舰尾也极有可能被沉重的飞机压断,搞不好就是舰机双亡的结果。最终,日本人只能放弃这个高难度的回收方案,转而采用传统的起重机吊装回收。

“秋津洲”号舰尾高大的起重机支柱和长长的吊臂是该舰最吸引眼球的装备。为了能够吊起超过30吨的大艇,“秋津洲”号在舰尾安装了一座大型电动起重机,其起吊重量可达35吨,起重机臂长达21米,除了可以360度回旋外,还有一定的仰俯能力。起重机支柱为三段式结构,高达23米,如果算上顶端安装的无线电桅杆,则总高度达30米,是全舰的第一海拨!高大的后桅是为了避免在前后桅之间拉起的无线电天线对起重机吊装飞机产生妨碍,同时位置较高的天线也有利于远程通信。由于在舰尾安装大型起重机以取代舰尾斜道设计,“秋津洲”号的排水量增加了约500吨。

日军最著名的“航母”之一,仅搭载一架飞机,只当运输舰用

■“秋津洲”号模型的舰尾特写,高大的起重机支柱和长长的吊臂是该舰最吸引眼球的装备。

与航空作业相关的各舱室都布置在航空整备甲板以下,在大型转盘正下方是鱼雷库,储备有36枚航空鱼雷,在其左舷为发动机调试场,右舷为预备发动机库,后方是备件库,前方是各类维修车间,在鱼雷库下方的下甲板设有航空弹药库,可以装载800千克炸弹30枚、500千克炸弹15枚、250千克炸弹100枚、60千克炸弹100枚。在舰体前部和后部设有两处航空燃料库,可容纳689吨航空汽油,足够47架二式大艇使用。此外,舰上还储备了大量的淡水和粮食,其装载的物资可以满足8架大艇两周作战所需,并且能够同时为3架大艇提供补给。

动力装置:由于不必参加舰队决战,以辅助性支援任务为主,“秋津洲”号对航速要求不高。但在广阔的大洋上四处机动,为飞行艇提供补给,需要较远的航程,因此在续航力上必须达到与大型作战舰艇相当的水平。基于上述作战要求,“秋津洲”号的动力系统选择了全柴油动力方案,安装4座舰本式22号Ⅹ型十缸柴油机,总输出功率8000马力,双轴推进,航速为19节,装载重油455吨,续航力为8000海里/14节,与“高雄”、“最上”级重巡洋舰相同。舰本式22号Ⅹ型柴油机是日本海军为中型潜艇研制的发动机,相比大型水面舰艇采用的大型柴油机,性能上更稳定,曾广泛装备在潜艇、海防舰、驱潜艇和训练巡洋舰等各种舰艇上。“秋津洲”号的4座柴油机都安装在一个机舱内,这在防御上存在隐患,一旦机舱受损,将导致动力全失。每两座主机通过液压传动装置与一根推进轴相连,烟气则通过舰体中部一座低矮的小型直立烟囱排放。

日军最著名的“航母”之一,仅搭载一架飞机,只当运输舰用

■“秋津洲”号的舰娘形象,该舰是日本海军最具有特色的军舰之一。

自卫武备:“秋津洲”号的主要武器是2座89式40倍径127毫米双联装高射炮,分别位于上层建筑前后的舰体中心线上,其中位于舰体中部的后主炮受到烟囱和起重机支柱的妨碍,后部射界不佳,从整体上说防空能力有限,2座高射炮由位于舰桥顶端的高射指挥装置控制。在轻型防空武器方面,“秋津洲”号最初装备2座25毫米双联装机关炮,安装在上层建筑两侧的平台上。在1944年3月,“秋津洲”号在横须贺工厂修理战时损伤期间,加强了防空武备,在前桅上安装了21号电探,将上层建筑两侧的25毫米双联装机关炮更换为三联装炮。此外,在舰尾起重机支柱周围增设防空平台,安装了3座25毫米三联装机关炮,在烟囱后方也加装了1座25毫米三联装炮,在舰首和舰桥上增加了3座25毫米单管炮,使机关炮数量达到21门。

建造与服役

“秋津洲”号于1940年10月29日在川崎神户造船厂开工建造,1941年4月25日下水,1942年4月29日竣工服役,舰籍归属横须贺镇守府。虽然该舰实际上是飞行艇母舰,但舰种类别仍为水上飞机母舰。“秋津洲”号新造时的性能数据是:标准排水量4650吨,公试排水量为5000吨,全长114.8米,宽15.8米,吃水5.4米,输出功率8000马力,航速19节,续航力8000海里/14节,装备127毫米高射炮4门(2×2),25毫米机关炮4门(2×2),编制人员545名。“秋津洲”号是在战时状态下完成的,服役前的各项测试都进行得很紧张。在进行航空装备公试时,由于没有空闲的大型飞行艇配合测试,只能利用同等重量的飞机模型来试验起重机的吊装能力。直到开赴前线后,该舰才有了实地搭载二式大艇的机会,据说船体会产生很大的倾斜。

日军最著名的“航母”之一,仅搭载一架飞机,只当运输舰用

■1942年4月18日在淡路湾进行公试的“秋津洲”号,该舰以特异的舰型和炫目的迷彩而出名,同时也是日本海军独一无二的专职飞行艇母舰。

在服役之初,“秋津洲”号就在舰体上涂以非常奇异的伪装迷彩,在通体鼠灰色涂装的基础上,在舰首和舰尾水线附近涂以伪装浪花,舰首尖端、上层建筑顶端、烟囱顶部、中后部舷侧和起重机上部,都涂以密集的白色斑点,在上层建筑和前部舰体上还涂有几道不规则的浅色斜纹。据说这种迷彩来自首任舰长黛治夫大佐的创意,与他相熟的第8舰队参谋长大西新藏少将曾嘲讽说“秋津洲”号的迷彩就好像“化了浓艳的妆一样”,黛大佐解释说:“因为本舰没有攻击力,所以只能像昆虫那样涂以保护色啦!”至于这种特殊迷彩的伪装效果如何,没有确切的证据加以证明,但“秋津洲”号直到战沉都保持了这种奇特的外貌。

在“秋津洲”号之后,日本海军还计划建造更多的同型舰,在1941年11月拟定的丸急计划中就追加了一艘同型飞行艇母舰,建造番号为第303号舰,预定命名为“千早”号,这一舰名源自和歌中的历史名城千早城,含有气势勇猛之意。该舰于1942年7月25日在川崎神户造船厂开工,预计1943年4月下水,1944年1月底竣工,但实际上1942年秋季就中止建造,就地解体。在1942年6月修订的改五计划中,日本海军准备再建造3艘“秋津洲”级飞行艇母舰,建造番号为第5031、5032和5033号舰,但一艘都没有开工。

日军最著名的“航母”之一,仅搭载一架飞机,只当运输舰用

■彩绘作品中的“秋津洲”号和二式大艇,该舰也可以搭载97式大艇。

作战历程

“秋津洲”号在服役当天就被编入第11航空舰队第25航空战队,1942年5月间在横须贺、塞班和拉包尔之间从事运输行动,在随后两个月中该舰一直在拉包尔待命,期间至少遭遇六次美军空袭,但未受任何损伤。由于“秋津洲”号舰型怪异,美军侦察机在第一次发现该舰时误认为是一艘“新型布雷舰”。

1942年8月7日,美军在瓜岛登陆后,“秋津洲”号突然变得忙碌起来,从拉包尔启航前往肖特兰岛附近,为在当地作战的飞行艇和其他水上飞机提供支援,同时还负责搜寻、营救空袭瓜岛后在返航中途因伤迫降的日军飞行员。9月25日,“秋津洲”号成为第11航空舰队附属舰。从8月初到11月底,“秋津洲”号始终在拉包尔、肖特兰、布卡(Buka)、卡维恩(Kavieng)等日军据点之间游弋。对于那些在长途飞行后疲惫不堪的日军飞行员来说,“秋津洲”号仿佛是“沙漠中的绿洲”,看到它就意味着丰盛的饭菜和柔软的床铺,飞行艇的油料和弹药也能获得补充,其作战能力获得了充分的肯定。

日军最著名的“航母”之一,仅搭载一架飞机,只当运输舰用

■1942年秋季,第11航空舰队司令塚原二四三中将(中)视察“秋津洲”号,该舰服役后大部分时候都作为运输舰活跃在前线。

在所罗门前线作战期间,“秋津洲”号面临的最大威胁是美军持续不断的空袭,在四个月时间内,该舰先后经历了15次空袭,但始终有好运相伴,没有挨上一枚炸弹,仅仅在9月1日的空袭中擦破了点皮儿,损伤微不足道。“秋津洲”号的航海士从连日的空袭中摸清了美军轰炸机实施水平轰炸的规律,建议舰长采取如下方法进行规避:停泊时在右舷下锚,并将锚链延伸至右舷外150米处,在遭遇空袭时,当敌机与本舰的垂直仰角为38度时命令全力加速,军舰就会在锚链的牵制下向右舷急速转向,从而避开美机的炸弹,这个战术被自诩为“秋津洲流战斗航海术”。从该舰的作战经历看,这个规避动作还是有效果的。

1942年12月初,“秋津洲”号返回本土维修,直到1943年1月中旬才返回所罗门前线,继续从事支援作战,此外在运输兵员、武器和资材方面也有出色表现。1月23日,“秋津洲”号在“羽风”号驱逐舰护航下在卡维恩西南15海里处航行,探测到美军潜艇的踪迹。“羽风”号发起深弹攻击,反而被美军“鹤鱼”号潜艇(Guardfish,SS-217)的一枚鱼雷命中右舷,当即沉没。“秋津洲”号救起了该舰的大部分舰员,仅有13人阵亡。在2月间,“秋津洲”号忙于向马绍尔群岛运送第201海军航空队的物资,从3月到6月间,该舰成为第802海军航空队的附属母舰,支援该航空队的大艇在中太平洋展开巡逻警戒,频繁奔波于马绍尔群岛和吉尔伯特群岛之间。在7月间日军计划从阿留申群岛撤退时,“秋津洲”号开赴千岛群岛的幌筵,充当警戒舰。在1943年下半年,随着前线大型飞行艇活动的减少,“秋津洲”号的角色已经转变为运输舰,负责从本土和中国向太平洋诸岛运送陆军部队,应此类任务的需要,还在航空甲板上安装了用于搭载鱼雷艇和大型登陆艇的轨道。

日军最著名的“航母”之一,仅搭载一架飞机,只当运输舰用

■日本厂商青岛社所出品1/700比例“秋津洲”号模型的封绘,当时该舰停泊在南太平洋的某基地内,旁边是“日进”号水上飞机母舰。

1944年2月17、18日两天,美军舰载机大举空袭特鲁克,驻泊在此的“秋津洲”号遭受了服役以来的首次重大损伤,在第一天的空袭中被美军“企业”号的舰载机命中2枚454千克炸弹,一枚在舰桥前方甲板上爆炸,另一枚击中舰尾,把该舰引以为傲的大型起重机炸折了,次日该舰舰体中部又吃了第三枚炸弹,引起大火。2月19日,侥幸未沉的“秋津洲”号带伤逃离已成废港的特鲁克,经帛琉和塞班返回本土疗伤,并在3月4日编入第14航空舰队。“秋津洲”号在本土一直呆到9月初,其间在8月前往吴工厂接受工作舰的改装,以代替于3月被击沉的“明石”号工作舰。

1944年9月初,“秋津洲”号随一支前往新加坡的运输船队南下菲律宾,于9月18日到达马尼拉。三天后的9月21日,美军第38特混舰队的舰载机空袭马尼拉,虽然“秋津洲”号未受损伤,还是在当天下午起锚离开马尼拉,前往科龙湾(Coron Bay)躲避,可惜灾祸最终找上门来。9月24日,美军舰载机飞临科龙湾,“秋津洲”号在劫难逃,遭到30多架美机的围攻,于9时05分被2枚炸弹直接命中,其中击中舰尾的一枚重磅炸弹给军舰造成毁灭性的损害,在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后,左舷舰尾已经不复存在,右舷舰尾也被炸得支离破碎,仅靠龙骨和几根纵梁与舰体藕断丝连,舰尾的航空燃料库被点燃,后部舰体很快被火焰所吞噬。9时15分,“秋津洲”号在中弹10分钟后向左舷倾覆,沉没位置在北纬11度59分,东经120度02分。虽然“秋津洲”号在短时间就沉入海底,但舰长和大部分舰员都被周围日舰所搭救,最后有4名军官和82名士兵丧生,幸存官兵后来回到马尼拉,编入第31特别根据地队,成为地面部队。日本海军唯一的专职飞行艇母舰“秋津洲”号,在经历了两年多的服役生涯后,于1944年11月10日被除籍。

日军最著名的“航母”之一,仅搭载一架飞机,只当运输舰用

■“秋津洲”号沉没在科龙湾中的最后姿态示意图,舰尾受到重创。现在该舰已经成为当地最著名的沉船,吸引了无数潜水爱好者前来探险。

本铲史官已开通微信公众号,更多军事历史内容请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装甲铲史官(ID:PanzerCSG)。

上一篇新闻

教师资格证笔试在即:《综合素质》文化素养之世界地理常识(七)

下一篇新闻

35.76万平!下半年第一周沈阳纯新盘霸占榜首 栋察楼市早报(7.10)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