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创新驱动发展又有了新目标:到2020年末,在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基础上初步建成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形成开放、宽松、自由的创新生态,科技创新重要指标在“十二五”末基础上翻一番,在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时,成为重要“创新极”。
8月13日,广州市召开科技创新大会。记者从会上获悉,《广州市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简称《行动计划》)已经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同意。
通过机制引领,广州大步行动起来了。通过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建、科技产业创新主体培育、创新产业新支柱构筑、综合性国家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共建共享、开放创新新格局拓展五大行动计划,一个富有广州特色的创新生态系统,正成为创新资源集聚的沃土,一条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的“广州路径”,正越来越清晰。
南方日报记者 黄舒旻 陈思勤 实习生 郭奕格
瞄准四个“国际一流”▶▶布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今年6月,被誉为生物医药领域“达沃斯”的官洲生命科学圆桌会在广州国际生物岛举行。当前,广州国际生物岛已经成为广州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载体,也成为“冷泉港”、GE生物园、赛默飞等巨头纷沓而至的高质量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
创新企业选择广州作为“诞生地”,与广州的科创环境密不可分。当前,广州正在积极布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中力量把体现国家战略的大科学装置、大科学研究中心、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和各方面创新资源聚集到广州,争取建设能够代表国家水平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国家实验室,争取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并跑、领跑的核心关键技术突破。
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广州从何处“落子”?《行动计划》指出,广州将从空间布局着手,重点在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大学城—广州国际创新城打造生物科学中心,在南沙新区打造海洋科学中心,建设面向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促进成果转化的研发和转化平台。
其实,这一体系早在《广州市科技创新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简称《规划》)中就有所体现。《规划》明确要优化空间布局,连接知识城、高新区、科学城、智慧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生物岛、大学城、国际创新城、南沙明珠科技城等创新节点,打造“北斗矩阵式”广州科技创新走廊,形成创新发展的核心轴。
同时,瞄准四个“国际一流”建设。建设国际一流重大科学装置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国际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国际一流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国际一流科技服务中心。
特别是《行动计划》指出,广州将加快推进中新广州知识城、科学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大学城-广州国际创新城、南沙粤港澳深度合作创新发展示范区、庆盛科技创新创业基地等重大创新平台的建设。
此外,广州还将引进香港科技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中心在南沙落户,支持新加坡国际制造创新中心、粤港澳转化医学联合研究平台、华南针灸粤港联合实验室、穗港高校协同创新研究机制(联盟)等联合创新平台建设。
未来,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州凭借科学设施相对集中、科研环境自由开放、运行机制灵活有效的布局与规划,将吸引更多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为广州的创新驱动发展“提速”。
推动高新企业“双提升”▶▶激发科技产业内在动能
为了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产业落户,激发产业的内生动力,政府制定了优质的创新政策,向大量的科技创新企业抛去了“绣球”。
《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紧紧抓住高新技术企业“牛鼻子”不放松,培育扶持企业创新主体快速做大做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大幅提升。
广州将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和未来产业,以每个细分行业的国际前10强企业为目标,引进一批集聚国际高端要素、高技术含量的跨国公司,到广州建设(华南)总部或者研发中心,为广州市培育创新龙头企业。
目前已有两万多家全球企业在广州投资兴业,其中包括297家世界500强企业。自去年到现在,包括富士康全生态产业园区、思科(广州)智慧城、GE生物科技园等在内的334个项目落户、落地广州,涉及投资总额达5312亿元。
全市科技创新企业总数突破16.9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8690家。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的科技企业在广州不断涌现。在继续保持高新技术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广州将坚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并举,着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实现“双提升”,即推动一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提升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壮大成为规模以上企业。
创新是第一动力。巨型创新项目和成千上万的创新企业成为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行动计划》提出,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中之重,打造产业发展新支柱。同时,提升“旧动能”。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强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为核心,推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在广汽传祺番禺生产车间,数百台机器人长臂挥舞着,一台台传祺GS4和GS8沿着总装线鱼贯而出。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设立了工业互联网总部,将运用ET工业大脑技术,让机器能够感知、传递和自我诊断问题,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
随着车间里一场场生动的动能升级,广州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新发展迈出一大步。202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4000亿元,推进实施技术改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000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达250家。
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拓展开放创新新格局
圆桌的一边,麻省理工(MIT)、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一群履历耀眼的“学霸”正组团带着美国前沿技术项目回国寻求落地。圆桌的另一边,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政府部门,高新科技园区、风险投资及孵化机构对“学霸”们“有求必应”。
7月5日,在“聚焦IAB到黄埔去”的IBM、MIT-CHIEF创新创业团队圆桌会上,双方热烈探讨投融资及落地发展可能。
形成开放创新新格局,广州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优势,推进“一带一路”创新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协同打造湾区科技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和全球化创新利益共同体。
《行动计划》提出,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建立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优化创新研发跨区域合作、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资金人才跨区域流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知识产权跨区域保护等组织方式,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优化组合。建立广深港澳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合作机制和产业功能布局的衔接机制,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广州“核心创新平台”和“重要创新节点”。
为了进一步提升广州的企业技术能力,与世界接轨,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型城市形象,广州市政府将进一步开拓创新格局,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向各领域各行业的人才送去“邀请函”。
去年底,在“海交会”期间,广州市政府正式出台了《广州市高层次人才认定方案》《广州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方案》《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方案》和《关于实施鼓励海外人才来穗创业“红棉计划”的意见》。
据统计,广州市10年来留学归来人员从不到2000人到目前超过6万人,留学归来人员相关企业达2500多家。广州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技能人才总量达253万人,高技能人才78万人,8名高技能人才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要想将广州打造成真正的人才聚集地,还需要积极与国际知名企业、机构合作,为人才打造各种可以施展其才能的“舞台”。
《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主动加强与全球创新网络有效对接,更好集聚全球创新能量,在发挥广州驻硅谷、波士顿、特拉维夫科技创新合作办事处作用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在全球创新指数前20名的部分国家和地区设立海外创新办事处, 对接当地创新资源,吸引当地科技成果在广州转化和产业化,充当广州企业进入当地市场的桥梁。”
今年年初,闻名全球的综合性咨询研究机构——美国斯坦福研究院正式落户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成立广州斯坦福国际研究院,同时还设立了广州斯坦福创新成果转化基金,计划首期基金规模为10亿元。此番在广州的布局重点是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技术和产品的本地化研究和开发,推动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项目产业化等系列工作,这也必将带来更多的国际科技创新资源。
越来越多的国际创新巨头企业选择广州作为深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据点,未来广州将成为我国科技技术输入输出的重要枢纽,充分发挥人才聚集的能量和优势,广州必将成为连接国际的闪亮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