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不器
封面/图虫创意
最近我连续参加了几场企业举办的活动,从胶东半岛到珠三角,再到长三角;从某云服务商的城市峰会,到某机械制造企业的新产品发布会,再到阿里的 “2021天猫新品研发盛典”,马不停蹄,历时半月有余。5月27日,在从上海返回济南的飞机上,望着舷窗外一掠而过的黄浦江,也不知是什么原因,心情突然变得有些复杂起来。
回顾中国企业近四十年的发展史,你会发现,我们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对技术创新如此地热衷。事情正在起变化。我们的热情很高。但是,究竟该如何创新,企业如何系统性地实现转型升级,不是仅凭热情就能做到的。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1
我们不再盲目地相信“厉害了,我的国”。
我们的工业门类齐全,什么都能造,但不是什么都造得好。我们的整个工业体系还有很多短板。芯片被卡脖子,是因为光刻机不行,光刻机不行是因为光源不行,光源不行是因为镜头玻璃不行。机床、发动机也是一样,都是可以将这个“不行”从头到尾,一直追溯到原材料的。
你去工厂里看看就知道了,产品是国产的,但生产设备都是进口的。不要说芯片这一类高大上的产品了,即便是平常看来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产品,比如,纸,印书的文化纸、印报纸的新闻纸、包装产品的卡纸等等,也都是用进口设备生产的。据我所知,中国最大的几家造纸企业,像晨鸣纸业、太阳纸业和华泰纸业等,用的都是德国福伊特(Voith)的造纸机。
Voith造纸是Voith集团最大的事业部,业务量占集团总量的52%,是全球造纸工业最大的设备供应商之一。其自称“世界上每三张纸中就有一张是使用Voith造纸机生产的”,“中国市场的高端造纸设备几乎都出自于福伊特”。其官方网站的有关资料又说,“自1997年至2007年,福伊特造纸(中国)有限公司共为中国客户提供了30多台世界一流的造纸机,市场占有率超过50%”;“早在1881年,福伊特公司就制造出了第一台造纸机。今天,福伊特公司已经制造了2500多套整套造纸机械,以及众多的原料处理和完成设备。”
——这是什么概念?才30多台,市场占有率就超过了50%;从1881年到今天,200多年总共才制造了2500多套。事实上,福伊特的造纸机都是庞然大物,自动化程度高,产量大,当然卖价也高,据说一台就要几十亿元人民币,最贵的要50多亿。比如,作为福伊特在中国市场投放的第17台文化纸机,太阳纸业引进的第10台福伊特纸机,也就是PM39,于去年11月在太阳纸业兖州基地开机投产,其卷纸幅宽达9.85米,设计车速为1800米/分钟。也就是说,近10米宽的一张白纸,这台机器一分钟就可以产出1800米长。其单机年产量是45万吨。
这样的造纸机我们是造不出的。我们只能生产一些低端、小型的造纸设备。虽然我们也曾有着数量众多的造纸机械厂,但这些年来有的倒闭了,有的改行了,已经所剩不多。像xx造纸机械有限公司(原xx省第x轻工业机械厂)早在几年前就停产了,老板改行去做了服务业,利用厂区内的温泉,开了一处度假村。
我们只是会使用这些造纸机。就像你我会使用电脑一样。十几年前我去华泰纸业采访,说起这些外国洋设备,他们很是感慨。说有一回出了故障,来了一群外国人,他们蹲在车间里,面对着折开的一堆机器零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该如何弄。这时,咱们中国人就围过来了,想看看他们是如何检修的,心想等他们走了以后,万一哪天再坏了,就可以自己修了,也省得他们再过来,从德国到中国,多远啊,漂洋过海的不容易。可是,等咱们围上来了,这些外国人却愣住了。他们停下了手里的活,也不交流了。他们只是用眼晴看着你,眼神里有警惕,也有暗示:请离开,请离开......
人家不让你看,怕你偷师学艺。华泰纸业地处广饶大王镇,老板李建华先生农民出身,人品朴厚,他曾不只一次地对我说起这件事。每说一次,就会发一番感慨:咱们中国人啊,得挣口气!
2
事实上,中国人能够用上国产新闻纸,是要感谢李建华的。在二十年以前,我们是连新闻纸也不会造的,只能大量从国外进口。高档的铜版纸也要进口。这可能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之外。纸是我们发明的,两千年前我们就会造了,怎么到现在反而不如外国人了?
如今的华泰纸业已是中国最大的新闻纸生产企业,也是全球单厂最大的新闻纸生产基地。但它出产的第一张新闻纸,却是由一台从国外购买的二手纸机生产的。国产的第一张铜版纸是泉林纸业生产的,也是从国外购买的二手纸机。为啥要买二手货?因为便宜;他们没钱,买不起一手货。
泉林纸业的老板我也认识。他叫李洪法,造纸专科毕业,热衷于钻研技术,但企业管理不行。公司在前两年已破产重整。我在九十年代的时候曾给他写过一篇文章,叫《八千里路云和月》,颇受他的赞赏。他说,“企业家就是跑江湖的”。他几乎总是在出差,披星戴月,跑钱,搞贷款。
没钱,没技术,这就是对中国早期民营企业的最真实写照。
中国的第一代企业家,他们现在都老了。他们是不太愿意跟你提起“过去”的,据说,有人当面跟李书福说到他的名言,“汽车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吗”,他的脸色刷一下就变凝重了。
因为他们过去经受了太多的磨难和屈辱。他们的出身也不够“高贵”,多数都是草莽。但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披肝沥胆,筚路褴褛,最终把中国制造做成了“世界工厂”。当然,中国做成“世界工厂”也让我们每个人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包括环境污染,包括几千万农民工背井离乡,包括留守儿童。那可是整整一代人啊,那种“被父母遗弃”的巨大心理阴影,该不是二十年后的今天,正在流行开来的“躺平主义”思潮的根源吧?
3
他们是英雄,但不能问来路。
英雄不问来路。如果翻开这些企业家的创业史,你会发现,他们的初心也仅仅只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发家致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局限。我们不应过于苛责他们。
这既是他们的宿命,也是中国制造的宿命。我们很多的工业,起源于来料加工,出身山寨。我们的企业家在最初甚至都只是个生意人。李书福是照相的,任正非是倒卖交换机的,柳传志是倒卖电脑的,就连年纪稍小一些的董明珠也是从做销售起家的。这跟欧美的企业不同。欧美的那些百年巨头,西门子通用奔驰巴斯夫博世,哪一个不是技术起家?它们之所以能够延续百年而不衰,是因为它们一直都站在最新技术浪潮的最前沿,甚至就是它们,引领了这些技术浪潮。
而我们做企业,首先是要赚到钱,解决的是生存问题。曾经在有一个时期,我们流行“金点子”,也就是抖激灵。激灵一动,脑子突然开窍了,想到了一个发财的好主意。牟其中就是这一类企业家的代表。他们没本钱,又没技术,只能抖激灵,利用信息不对称来套利,空手套白狼。这种商业思维曾经影响了一代人,包括做某客的xx,包括最早下海的那一批房地产商。
4
事情正在起变化。尤其是最近这几年,一方面,我们在“国产替代”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与此同时,互联网一代企业家也在高速成长,我们在以5G、AI、大数据、数字化等为代表的最新一代的技术浪潮中竟慢慢浮出了水面,露出狰嵘。
这在以前是不敢想像的的。因为这一轮技术浪潮不可小觑,它实际上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前三次我们都没跟上,这一次我们总算跟上来了,且很有可能后来居上。
为什么这样说?几天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周济,在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发表的主旨演讲,其标题就是《智能制造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按照他的说法,“智能制造是一个大概念,大系统”,其最主要的三个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简单地理解,数字化就是大数据,网络化就是互联网(包括消费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化就是人工智能(AI)。事实上,在这三个方面,我们都不弱。互联网就不用说了。有了互联网才有大数据,对大数据的分析建模就是人工智能。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就是智能制造。
中国企业,比如像阿里这样的互联网企业,在AI方面的技术能力都是世界一流的。我们对互联网企业有一些误解。实际上,电商平台不只是为制造企业提供了一条卖货渠道,它也在为制造业铺路搭桥。早在2017年阿里就成立了达摩院,致力于基础科学、颠覆性技术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去年又推出了“犀牛工厂”,为传统制造企业的智能化改造树立了一个标杆。另外,还有阿里云的“云上工厂”,天猫的”创新工厂“等等,这些年可谓动作不断。
5
我这一次去上海,就是来参加天猫的“2021 TMIC研发盛典”。
天猫新品创新中心(TMIC平台)的前身是天猫的用户调研团队,最初是以人工方式收集、调取、分析数据的方式服务品牌商家。2017年9月,这个部门正式对外“亮相”,提供四个主要服务:Targeting & Segmentation(人群研究)、Market Foresight(市场洞察)、Innovation Guidance(爆品打造)、Collaborative Tactics(策略优化)。由此,这个部门的英文缩写就成了TMIC,通过天猫平台的消费洞察、人群洞察,深度挖掘消费者的新需求,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数字工具、产品,帮助品牌研发新品。
我们普通人现在有些认知上的偏差,提到中国制造,往往只想到在芯片这样的高端技术领域还不先进,其实不尽然。就像我之前提到的,即使是一张新闻纸这样的平常商品,其实背后都是有一段段故事的,更不要说服装、化妆品等这些日常消费品。
制造是系统工程,从上游的材料科学,到产品研发、生产,再到与消费市场的联动。过去这些年,我们最擅长的其实只是生产环节,化妆品、品牌服装、运动鞋等这些看似技术含量不高的商品,由于我们设计研发和品牌能力不行,国内企业与外资品牌差距同样巨大。不要小看消费品行业,每年产生的利润其实超过英特尔和高通的芯片。这些行业的品牌和产品不进步,“中国制造”同样也难言真正的崛起。
独木不能成林,高新技术也不能孤军深入,金字塔越高越需要更加强大的基层。我们不能仅仅被一枚小小的芯片遮住了眼睛。中国制造要想强大起来,不仅要突破各种卡脖子工程,更需要各行各业一起努力。
天猫是全球最大的B2C平台,但它的价值绝不仅仅是一个电商平台,它实际上已经成为很多品牌的“创新中台”。 过去几年,以中国庞大的消费者市场作为依托,TMIC已经与全球1500个头部品牌达成C2B合作,与近5000个品牌达成测款合作;并与7个品牌达成了创新工厂的合作,改装和重塑生产线,从供应链端撬动整个新品孵化的链路。
上海家化就是一个例子。作为孕育了六神花露水、美加净这样民族记忆的老牌日化企业,上海家化与TMIC从2017年便开始合作,2020年上海家化旗下的10个自有品牌及3个合作品牌全部和TMIC达成合作。
今年3月,TMIC与上海家化合作建立“创新工厂2.0”,从新产线、新组织、新营销三个维度上更深层次地赋能上海家化,构建起了上海家化的新智造模式,实现了更快的新品开发速度、更多的爆款产品、更高的新品成功率、更低的试错成本。
据上海家化董事长潘秋生介绍,“过往我们的研发周期平均在12个月,现在我们能够压缩到8个月。又因为有创新工厂2.0的配合,我们希望能够把研发周期继续压短,这样的话我们就能不断试错一些新产品。”
在这次大会上,我还见到了另一个耳熟能详的品牌“活力28”,老一辈人肯定记得,“洗涤专家,活力 28,沙市日化”,这个有着70年历史的湖北荆州品牌90年代市场占有率曾高达80%,不过伴随着市场格局变动,也和很多国产品牌一样,潮起潮落,最后在人们视线中消失了。
但就是去年,重装上阵的“活力28”选择线上渠道,联合TMIC切入高端香氛品类,据说,他们合作研发的一款洗衣凝珠,成功赶上了双11期间上市,助力活力28成为该品类榜首品牌,中国品牌又一次超过了外资。
无论是上海家化,还是活力28,这些消费品企业在新品研发上的创新和突破,其实也是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的一个注脚。
6
从这次大会上,笔者还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中国正在从世界工厂转型成为全球的研发中心。在2017年的时候,全球性集团的研发中心集中在欧美、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但近年来,已出现向中国转移的迹象。据不完全统计,只是与TMIC有合作的,把研发和设计中心设在中国的国际巨头,目前就已超过了50家。
以前只有中国企业在中国做研发,现在外资的研发部门也来了。要知道,研发环节的附加值,乃至于它创造的就业质量,和单纯的制造相比要高得多。在“世界工厂”的基础上建设“全球创新中心”,这显然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有些人往往认为硬科技的创新才是创新,不太看得上商业模式的创新,觉得不过尔尔(但阿里的TMIC技术含量是很高的)。张忠谋在2018年接受凤凰卫视的采访时说过这样一句话:“腾讯、阿里巴巴都是商业模式创新,这是在大陆。那在美国,又有谷歌、亚马逊这些公司。所以我是觉得商业模式的创新是最值钱的。”
事实上,在全球半导体行业中,张忠谋自己也是凭借一个商业模式的创新(只做代工制造的Foundry模式),才打造出了台积电的商业奇迹。
技术本身的研发创新很重要,要继续突破,但是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提高社会资源的匹配效率也很重要,也是一种重要的创新。这两种创新,我们都要。只有把我们的制造体系从整体上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我们才能说,我们实现了由大到强。
从这个意义上说,天猫这个互联网平台通过TMIC向供给侧的能力延展,在产业上有了更宏观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