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梁建楼先生参加“年轻人要‘自找苦吃’系列活动”

年轻人要“自找苦吃”系列活动——北京八一学校与一封信的故事 系列报道三

井陉县法舫文化研究会会长梁建楼先生

来源:自找苦吃微信公众号

  在“故事里的人讲故事里的事”八一特别活动中,原井陉县统战部部长、政协副主席、法舫研究会会长梁建楼讲述了八一小学和井陉的故事:


原井陉县统战部部长、政协副主席、法舫研究会会长梁建楼讲述八一小学和井陉的故事


八一红色旋律激荡在太行八陉第五陉—井陉

—北京市八一学校前身荣臻子弟小学校的避战转移

1992年八一学校诞辰45周年之际,时在福州工作的习近平同志发来贺信,遥祝母校“桃里芬芳、人才辈出、不断发展”。2016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母校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师生。

说起这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名校,还曾经与井陉有过一段不解之缘。北京市八一学校前身是原晋察冀军区荣臻子弟小学校,这所诞生于战争年代的“红色学校”由老一辈革命家聂荣臻元帅亲手创办,是晋察冀军区第一个干部子弟学校。

全面抗战初期,八路军在华北还没有固定的后方,部队的孩子们都散居在老乡家里。由于战争和日寇的“三光”政策危害,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日本投降后,晋察冀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一些孩子陆续返回学校。1947年,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要求部队轻装上阵,行动迅速。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保障部队家属安全以及对革命后代的培养和教育,晋察冀军区党委决定,把随军家属中的妇女、儿童组织起来成立干部子弟学校。1947年3月1日,“晋察冀军区荣臻小学校”就这样在河北阜平县沟槽村诞生了。

图为华北军区荣瑧小学校校旗

一、学校避战转移井陉的路线

荣臻小学校创建于战火纷飞的年代,有过数次大的迁移:从阜平县沟槽村迁址到易家庄;又从阜平县易家庄迁址到平山县古贤村(现属石家庄市鹿泉区)。期间,曾因避战向太行山纵深转移,来到娘子关前的井陉县地都村(时属山西省平定县,现属河北省井陉县)生活学习;1949年3月从古贤村迁址北京。

1948年10月下旬,蒋介石与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密谋偷袭石家庄(旧称石门)和中共中央驻地西柏坡。偷袭计划被地下组织获悉后,中央军委命令在石家庄附近一带的党政军机关及其附属单位,包括荣臻子弟小学校,紧急向太行山深处转移。华北军区紧急部署,荣臻子弟小学校因此开展了一系列艰难转移。

“立即向山地转移,天亮前一定要离开古贤村!”10月25日傍晚,学校接到了华北军区政治部紧急通知,经过彻夜准备,26日清晨,这支大的十三四岁、小的两三岁,总人数200多人的特殊行军队伍,小的乘坐乡亲们送来的32辆木轮牛车,四年级以上同学组成小分队步行,紧急的离开古贤村向70里外的井陉县东元村方向转移。

经过一整天的艰难跋涉,晚上9点多钟队伍到达了东元村。为什么要到东元村呢?一是华北育才小学就在离村不远的孙庄村,二是井陉县第一个党支部就在东元村成立,群众基础好,地方更隐蔽。

第二天(10月27日)凌晨,天还未亮,华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长张南生就来到东元村看望学校师生,并把敌情告诉边振瀛校长,命令学校向百里之外的冀晋交界山西省娘子关前的地都村转移。

避战娘子关转移路线图

向地都村转移?地都村位于素有“车不得方轨,马不能并行”之称的井陉古驿道边上,一路上山大沟深牛车根本不能通过。学校上下老小200多人,其中有53个幼儿、82个十岁以下小学生,还有3个孕妇和几个裹小脚的女同志,这可怎么办啊?经过商议,决定步行前往正太铁路(现石太)头泉火车站乘坐火车到南峪站,然后再到离南峪站不远的地都村。

头泉火车站

天亮后,全体师生匆匆吃过“萝卜小米糊糊粥(井陉当地的闲饭)”早饭,踏上了去往头泉火车站的山路。东元村到头泉火车站有40余华里路程,不能走、走不动的孩子们怎么办?行李怎么办?边振瀛校长和老师们商议后决定:教员张秀阶和赵学玲带领82个十岁以下能行走的孩子步行;18名保育员和实习医生及五、六年级学生分别背上53个幼儿;保育员和教务处男同志负责行李部分。于是,女同志拉着大孩子,大孩子背着小弟妹,男人们挑着担、背着锅、扛着大包行李,后面还跟着数个挺着大肚子和扭着小脚的妇女,这支特殊的队伍蹒跚行进在太行山高低坎坷的羊肠小道上……

边振瀛校长回想行军避战转移经过,百感交集,写下了《沁园春 避战行军》:

战斗来临,何其突然,紧急指示,要今朝今夜,避开平原。率尔出发,整装就道,牛车不慢,鸟道盘旋。天黑月落,秋风瑟瑟刺骨寒,无所谓甚贼兵吃紧,逼近河滩。

吃苦谁不争先,看儿童攀崖任往还,更携大抱小,刻苦耐劳铁的团结,没有困难。队伍前进,老保育员,背着孩子款金莲,一步步,跨过了一山,又过一山。

师生们一路不仅忍饥挨饿翻山越岭,还要不时躲避敌机轰炸。路边田野里有许多种着萝卜和白薯的菜地,虽然肚子饿的都咕噜咕噜响,但大家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没有一个人去弄来吃。困的不能走路时,边校长给大家讲革命故事,振奋同学们精神,终于在天黑时到达头泉火车站,登上了停在火车站拉煤炭的轧罐车。一天粒米未进身体疲惫、饥肠辘辘、冷饿交加的同学们偎依在无顶的车厢内,直到下半夜来到南峪火车站。

南峪火车站

下火车后,学校寻得附近一处老庙暂时宿营,师生们相互依偎,两三个人盖一床被子凑合着睡着了。怀有身孕的女教员何英因为一路颠簸劳累,当天晚上早产了。第二天早上(10月28日),大家吃了一顿萝卜小米糊糊粥后,来到地都村驻扎待命休整,开启了避战转移地都村那段令孩子们难忘的学习生活经历。

二、学校师生在避战地地都村的学习生活

地都村地处冀晋交接处,有400多户、1600余人,与天下第九关——娘子关山水相依。村落四周环山,绵河及秦皇古驿道、正太铁路自西向东穿村而过,距南峪和娘子关火车站仅仅几华里,交通方便;南北都是莽莽太行深山,沟深林密,是天然屏障。

作为冀晋咽喉之地,日军和国民党晋绥军都曾在村里设置据点和军事设施,不甘被欺凌和压迫的地都村人在地下党的领导下,采取“明里一套,暗里一套”的方式与其斗争。比如给敌人送假情报“调虎离山”,八路军乘虚而入在娘子关打响百团大战第一枪;为路北抗日政府提供日军扫荡的准确情报;反抗驻村晋绥军暴行,村民集体予以严惩等斗争事例。1947年井陉解放后,翻身的广大群众更是不忘共产党,拥军热情高涨。听说八路军的孩子们要来,地都人民将最好、最干净的房子腾出来供学校师生居住使用。

为了安全和便于管理,学校师生大部分集中居住在地都村晋阳街的十字街以东和唐家巷一带。据八一学校寻根回访记载和村中老人回忆,师生们在村里段有忠院、上下南院、马道东院、当铺院、段银祥院、高房院、务本生院、武举院、段氏祠堂、天齐庙(现地都学校)等院落居住和学习,这些房屋都是当时村中条件最好的四合院。马道东院当时作为保育院和学校食堂,段氏祠堂、天齐庙、马道东院是学生们上课的地方。

“师生们在这里住的时间虽然不久,和群众关系搞的很好,互相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课余时间,师生们还帮村民收菜(边振瀛:《八一半世纪》)。村中段秋芝老人回忆说,有一次开饭时,保育员发现一个学生手里拿着老乡送的菜根(蔓茎),现场讲起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允许拿群众一针一线,最后把菜根给老乡送回去,才让他吃饭。

“大娘,谁是老天爷?老天爷在哪?”虽然已经过去72年,有一件事让王全生老人的儿子段连成至今仍记忆犹新。当时下着连绵秋雨,他的妈妈王全生头顶着抹布冒雨去厨房做饭时,不慎被院子里长满青苔湿滑的青砖滑倒了。正巧进来的几位身着军装剪短发的青年女生赶忙上前扶起。起身的王全生随口说道“这老天爷下雨下个没头了!“女生们听到后,问了他母亲开头的那句话。王全生手指了指天空说:“老天爷在天上管下雨呢,不下雨庄稼没有收成,就要饿肚子了!”跟着她们,段连成和妈妈知道了所谓的老天爷是根本不存在的,还学会了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在地都村期间,学校还组织师生到不远处的天下第九关——娘子关学习考察。在雄伟高大的娘子关城楼上,边校长为孩子们讲述百团大战期间,英勇的八路军攻占娘子关破坏井陉煤矿歼灭日寇的故事,并与孩子们在城头吟诗纪念:

依然溪水向东流,隔林存否旧时沟。

忆昔踪迹怀九月,于今到此正三秋。

妖氛未净犹兴崇,避战无心又重游。

榛莽荒凉台宛在,师生题吟在上头。

居住一段时日后,敌人的冒险偷袭在人民解放军分路截击下,被打的溃不成军狼狈撤去,军区命令学校休整后重返原地。在离开地都村出发前,师生们主动把房东的房子打扫干净,水缸挑满,临别时大家都依依不舍,地都村民送了一程又一程。此时正太铁路恢复正常通车,师生们在南峪火车站乘坐火车至获鹿火车站,然后步行30里路程返回古贤村。

三、北京八一学校建校45周年之际的寻根回访

当年那些荣臻小学校的学生们,不知道有多少是开国功臣的子女,不知道有多少是烈士的子女,不知道多少是英雄的子女,但是他们的名字中有刘太行(刘伯承元帅之子)、左太北(左权将军女儿)、赵沱洲(赵镕将军之子)、殷子烈(殷希彭少将之子)、罗箭(罗瑞卿大将之子)、任远征(任弼时长女)、马国超(马本斋将军之女)、董良羽(董必武之子)、宋勤(宋任穷之女)等等。

时隔近45年后的1992年1月下旬,北京市八一学校“寻访荣臻学校旧址,拜访老区人民”寻根活动小组师生,在当年曾在地都避战的老教师麻嘉卉、老校友赵沱州(赵镕中将之子)、刘兴春(刘彬将军之子)的协助下,回访地都村寻根溯源。参观了他们曾经居住过的老院老屋,讲述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感受老一辈八一学校师生在地都村转移避战活的点点滴滴,共同回顾那段峥嵘岁月,并与老房东王全生老人回忆当年生活学习的情况,感谢地都父老乡亲在他们避战时期给予的关怀和帮助,与房东和部分村民合影留念,还将地都村寻根回访的视频收集到45周年校庆宣传片中,成为今天珍贵的影像资料。

图为1992年,北京八一中学老校友回地都村寻根(图片来源井陉发布 )


四、唱响八一红色旋律的构想

70多年过去了,当年荣臻小学的学生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有的已经作古,但是在他们曾经学习、生活过的娘子关前、绵河之畔,播下的红色种子早已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我们看到,地都村的村民把他们住过的房子都完整地保存下来,并在门口张挂标示牌,刻字记载荣臻小学师生在此避战经历;老人们常常向年轻人和孩子们讲起当年与那些避战师生的交往的点点滴滴,动情之处,眼角浸着泪水;游客慕名前来参观、瞻仰当年学生学习、生活足迹,感受红色文化的蕴含的无穷魅力。

最近,就如何唱响荣臻小学避战转移这一八一红色旋律,与南峪镇地都村的镇村两级干部进行座谈,我在会上提出三点意见或构想:一要抢救在世亲历者的口述资料、音响资料,这些亲历者都已耄耋之年,若不抓紧抢救,将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二是尽快与北京八一学校、保定八一学校、古贤村晋察冀军区荣臻小学纪念馆对接,挖掘两校一馆的宝贵资料,尤其要挖掘曾在地都村避战学习的在世亲历者的资料,这些亲历者也已古稀或耄耋之年,他们的口述资料、音响资料最宝贵;三是建立“晋察冀军区荣臻小学校避战转移纪念馆”, 将抢救的资料、挖掘的资料和已有的资料都入纪念馆展出,打造成全国性的爱国教育基地。大家认同这三点意见或构想。

五、地方志工作者对传播红色文化的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渊源。红色文化与革命文化一脉相承,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精神力量。地方志作为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发挥着“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做好红色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挖掘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价值,推动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的衔接、融合,是当代地方志工作者担当的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坚持文化自信在史志工作领域的重要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了两部《井陉县志》,第一部县志是通志,上限从收集到的最早资料写起,下限是1984年,这部首轮县志没有将荣臻小学避战转移的史实载入志书;第二部县志是续志,上限是1985年,下限是2004年,二轮修志也没有将荣臻小学避战转移的史实补载入志。两轮修志都没有将荣臻小学避战转移的史实入志,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是没有搜集到荣臻小学避战转移的资料,作为两轮《井陉县志》主编的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感到特别痛心和遗憾。我的家乡西梁洼村与地都村相距7华里,同属南峪镇,在最近与南峪镇地都村的镇村两级干部座谈上,我讲到此事感到无地自容,向大家做了“检查”。井陉有句俗话,犯错只有再一再二,不能有再三再四,第三轮修志我一定要将荣臻小学避战转移的史实补载入志,并通过三轮修志,推动八一红色旋律越唱越响。

无独有偶,有位抗日高僧法舫在《海潮音》发表了诸多抗日文章,动员僧众组织救护队上抗日前线,针对僧众对佛教戒律“不杀生”的困惑,他大声疾呼,“‘战争是悲剧,作战是忍行’,佛教虽是反对战争,而为着普渡救生却也乐意牺牲自己,就是自己愿去受后来的更大的痛苦,而对现在危害众生的暴徒们,是要加以杀害的,这杀害不但无过而有功德。”“希望全中国八十万僧尼,一部分做慈悲救世的和平运动者,一部分做降服恶魔豺狼的忿怒金刚。我敢大胆的说一句不背教义的话,‘谁能杀死敌人,谁就是菩萨!’”这位高僧精通梵文、巴利文、英文、日文、藏文、中文六种语言,作为传教师弘法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泰国六个国家……这位高僧出生在与我家乡西梁洼村相距8华里的台头村,他少时常到地都村,三村同属南峪镇。遗憾的是这位抗日高僧的资料也未载入首轮《井陉县志》,可幸的是法舫进入了二轮《井陉县志·人物传》。2011年《法舫文集》六卷本出版了,2012年“法舫文化研究会”成立了,2015年法舫大师的舍利从斯里兰卡迎请回国安奉了,县城的“法舫文化园”已有北京大学设计院做出了规划,法舫故里台头村的“法舫园”和法舫少时常去仙台山的“法舫纪念园”正在选址中……这一切都是地方志工作的延伸。

上述事例给地方志工作者敲响了警钟,井陉是太行八陉唯一以陉名命名的县级行政区划。古代这里只有一条通往山西的秦皇古驿路,至今还有保存完整的路段。现在井陉有通往山西的一条国道,两条铁路,两条高速公路,井陉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抗日文化、红色文化。挖掘传承历史文化、抢救弘扬红色文化是地方志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结 语

“年轻人应该要求进步,积极入团入党,利用一切机会锻炼自己。要艰苦朴素,要自找苦吃啊。”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1985年至1988年任厦门副市长期间对厦门大学学生张宏樑说的一句话。今天,值得庆幸的是全国首家学习实践基地——“自找苦吃”学习实践老山界基地建成投入使用,并将“自找苦吃”与传播红色旋律紧密结合起来。希望将此经验推广全国,各地都要建立“自找苦吃”学习实践基地。

“自找苦吃”是我们应有的人生观、世界观。2018年4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希望“自找苦吃”学习实践基地以红色文化培养青年树立新时代的担当精神,胸怀人民,胸怀民族,胸怀世界,为人民的幸福、民族的复兴、世界的大同做出自己的贡献 。

五岭绝首——华南之巅(海拔2141.5米)

(梁建楼,1947年2月生于河北省井陉县西梁洼村,河北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主编《井陉县志(两轮)》(首论县志获省社科一等奖)《古今诗人咏井陉》《井陉县政协志》《微水村志》《井陉两轮修志琐谈》《井陉历史文化(六卷)》(获市社科市长特别奖)《法海宝舟》《觉海法舫》《人间佛教思想文库•法舫卷》等;曾整理【雍正】《井陉县志》、【光绪】《续修井陉县志》、【民国】《井陉县志料》、《法舫文集(六卷)》《法舫大师文集(六卷繁体竖排)》;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法舫文化研讨会。现任井陉县法舫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河北省法舫文化研究会学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