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75年,钱韵玲写信给毛主席:希望今年能够演出我丈夫的黄河大合唱

图|冼星海

前言

1975年9月27日,冼星海的妻子钱韵玲写信给毛主席:

“我希望今年能够演出、广播、出版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及其他作品,集会或发表文章,以示纪念。”

毛主席收到信以后,于10月3日批复:印发在京中央各同志。

而这一年,距离冼星海去世已经过去了30年的时间。

求学之路

冼星海1905年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的家庭。冼星海的父亲冼喜泰在他还没有出生时,就被大海夺去生命,家里的重担一下子就落在了母亲身上。

在旧社会这样一个艰难困苦的岁月,贫穷是当时人们最真实的写照,就连吃穿尚不得温饱,更何况是去追寻艺术。

可冼星海自幼就在音乐方面展现出过人的天赋,1911年冼星海跟随母亲黄苏英到了新加坡,新加坡养正学校的区健大老师最先发现了冼星海音乐上的天赋,在老师的帮助下,冼星海进入了学校军乐队,开始系统的学习音乐。

图|冼星海旧照

为了让儿子能够接受最好的教育,黄苏英带冼星海回国,并想尽一切办法,送冼星海到广州的岭南大学学习小提琴,冼星海的音乐天赋进一步的被展现出来。

这是一个音乐家成长之路,同样也是一个英雄母亲之路。

不过在早期求学期间,贫困始终如跗骨之蛆一样如影随形,在岭南大学求学期间,冼星海依靠每天买两个钟头的书和在岭南银行乐队工作维持生活开支,考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后,老师萧友梅安排冼星海抄谱以弥补生活费。

1927年,冼星海又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可因为参加学潮,冼星海被迫退学。

1929年冬,冼星海启程到异国他乡求学,依靠在码头上做苦工,辗转去了巴黎,因为没钱,冼星海只好在餐厅打工,以便维持开支,可幸运的是冼星海拜巴黎歌剧院乐队首席奥别多菲尔为师学习小提琴时,奥别多菲尔得知他勤工俭学的事,便不再收取他的学费。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后,冼星海获得了荣誉奖,当学校提出要给他物质奖励的时候,冼星海毫不犹豫提出要饭票。

于是学校奖励了他一叠饭票。

在艰苦的环境下,冼星海创作了《风》,这首乐曲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称赞。

图|冼星海雕像

1935年5月,冼星海启程回国。

冼星海回国以后,正值国内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时期,冼星海也深受鼓舞,这一时期创作了很多抗日救亡的乐曲,还受邀在立信会计学校创办音乐培训班,培训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

“一个艺术家宁愿饿死,也不写违背自己良心的曲子”

1936年,冼星海参加了上海学联到郊区宣传抗日救亡运动。

有一天,冼星海正在吃饭,青年诗人塞克(原名陈凝秋)拿着一首创作的诗词请冼星海谱曲。

九一八事变后,塞克就曾在东北参加了抗日游击队,还和周保中将军同在宣传部门,30年代中期以后,塞克南下上海,开始以笔名塞克(俄文:布尔什维克简称)创作,塞克在上海也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内心深处对侵略者的愤恨以及国民党的不作为,让塞克十分不忿。

图|冼星海在黄石港宣传抗日

一日在街上走着,塞克突然觉得,自己应该创作一首抗日的军歌,于是一路走一路想,等到家的时候腹稿已经差不多完成了,塞克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进行修改,第二天就找到了冼星海,希望他能为词谱曲。

冼星海丢下碗筷,接过来一看,立刻拍手叫好,他瞥见塞克抽走最后一支烟的烟盒就扔在一边,直接拿起钢笔就在烟盒上创作。

塞克还没抽完一支烟,冼星海一首曲子已经创作完成。

这首歌曲就是三十年代中期影响力非常大的《救国军歌》:

枪口对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

我们是铁的队伍,我们是铁的心,维护中华民族,永做自由人!

枪口对外,齐步前进!维护中华民族,永做自由人!

装好子弹,瞄准敌人,一弹打一个,一步一前进。

我们是铁的队伍,我们是铁的心,维护中华民族,永做自由人!

装好子弹,瞄准敌人,维护中华民族,永做自由人!

随着歌曲的传唱,许许多多的爱国青年积极投身抗日的洪流中去,为抗战奉献自己。

当时冼星海受百代公司的邀请,从事词曲的创作和录制工作,百代公司给冼星海开出了很高的薪金,冼星海也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将《救国军歌》、《流亡三千万》、《我们要抵抗》等抗日救亡歌曲出版。

也因为这些歌曲巨大的影响力,冼星海也被当局盯上了。

图| 冼星海(后排右一)与钱韵玲(前排右二)及家人合影.

一天,公司的经理找到了冼星海,一见面冼星海就听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

“你的《救国进行曲》的底版销毁了,不能继续出版。这是当局者的要求,公司做不了主。”

说着经理让秘书拿来一张数额极大的支票,并对冼星海提出要求,以后不能再创作这些歌曲,所有的曲目只能限定于“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如果先生不愿意创作这些曲目,也可以为公司制定的歌词配曲。”

经理拿出一摞注满符号的唱片目录,上面都是一些不堪入目的“淫词艳曲”。

冼星海有些气愤,他愤怒地摔下手中的唱片目录:

“你们有钱,总以为艺术是可以用钱买来的。但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并不这么看。有的时候,一个艺术家宁愿饿死也不写违背自己良心的作品……”

共赴延安

冼星海和妻子钱韵玲是结识于回国时期。她要比冼星海小10岁。

和冼星海一样的是,钱韵玲也是抗日救亡运动中的积极分子,当时冼星海已经因为创作抗日救亡歌曲而名声鹊起,当时他为《战歌》录制唱片时,钱韵玲就是合唱队中的一员。

钱韵玲的父亲钱亦石是中国共产党湖北党部的创始人,领导了在上海文化界的共产党的秘密组织活动,抗战爆发以后,钱亦石率领战地服务队冒着枪林弹雨到一线阵地,激发抗日将士的热情,由于积劳成疾,不幸在上海病逝,享年49岁。

图|钱亦石全家福(右一钱韵玲)

同样是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冼星海对钱亦石十分尊崇,得知他去世的消息也十分难过,于是创作了一首挽歌,打算交给钱韵玲所在的合唱队在钱亦石的追悼会上咏唱,看着这首悼亡歌,钱韵玲伤感于父亲的逝世,不由得痛哭起来,冼星海这才知道,钱韵玲是钱亦石的女儿。

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1938年7月20日,在田汉先生主持下,冼星海与钱韵玲订婚。

就在准备结婚的时候,冼星海就接到了延安鲁艺全体师生发来的邀请,两人原本早有奔赴延安的想法,接到邀请的一刹那两人都十分高兴,两人就连结婚都是在路上举行的。

1938年冬,冼星海担任延安鲁艺音乐系主任,并在延安“女大”授课,钱韵玲则是进入学校高研班学习。

图|冼星海在延安创作时

当年冼星海在延安鲁艺任教,每月的津贴只有15元,自然是比不上上海时候。即便如此,这份津贴也是特殊的。当年朱德总司令的津贴一个月不过5元,而鲁艺的助教却能领到6月,教员能领到12元。

可为了能让冼星海有一个好的创作环境,他每个星期能吃两次肉,两次大米饭,每餐还能多加一个汤。

延安生活条件虽然很艰辛,可冼星海夫妇却十分乐观。

钱韵玲曾自创发明了一种“土咖啡”,就是把黄豆磨成粉拌红糖,冼星海喝了几次居然没喝出区别来。

由于没钱买烟嘴,钱韵玲把一支竹竿毛笔的笔尖拔掉,用笔杆当烟嘴。

也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冼星海创作出了《黄河大合唱》。

1939年1月,在除夕联欢会上,冼星海第一次听到了由光未然创作的《黄河颂》的诗朗诵,激发了创作热情。

图|演出《黄河大合唱》

从1939年3月26日开始,一直到31日,长达六天的不眠不休,冼星海终于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谱曲,1939年4月13日首次演出后,立即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抗战乃至中国近代史上影响力巨大的曲目。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1939年5月,在延安鲁艺成立周年晚会上,当年在现场冼星海穿着八路军军装,打着绑腿现场指挥演唱这首作品的时候,台下毛主席以及党中央领导人都情不自禁的叫好,更有甚者还有人现场低声吟唱“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大合唱》极大的鼓舞了全国民众抗日的热情。

图|《黄河大合唱》总谱

1940年5月,冼星海赴苏联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临行之前,毛主席专门在家中请他吃了一顿饭为他饯行。

不过遗憾的是,这部纪录片还未制作完成,苏德战争爆发,纪录片的制作被迫中止,冼星海本想经新疆返回国内,结果新疆军阀盛世才掀起反共浪潮,冼星海被迫滞留于哈萨克的阿拉木图,由于环境恶劣,冼星海染上了肺病。

即便再如此情况下,冼星海还是抱病创作了很多经典的曲目,在阿拉木图滞留的这几年,冼星海的肺病日益严重,经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的批示,冼星海到莫斯科治疗肺病,最终于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克林姆林宫,享年只有40岁。

最艰难的还是钱韵玲,丈夫出发去苏联时,钱韵玲才刚生下女儿冼妮娜,身体还很虚弱的时候,就不得不送丈夫离开,由于消息不通畅,钱韵玲除1941年收到冼星海的信外,在后来长达3年之间没有取得任何联系。

1945年11月初,钱韵玲打算带女儿一起到东北去等候丈夫归来,当时她还不知道丈夫已经去世,毛主席还在一次联谊会上对妮娜提到:“这次你们去东北,你爸爸可能等在那里。”

结果却接到了噩耗,钱韵玲痛不欲生。

1945年11月14日,延安各界为冼星海举行了追悼会。

聂耳逝世四十周年、冼星海逝世三十周年纪念

有关钱韵玲写信给毛主席这件事情,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在《我忆邓小平》中有记录,于光远先生虽然对文艺界并不熟悉,却亲身经历了这件事情。

新中国成立以后,每隔十年都会进行一次聂耳逝世、冼星海逝世周年纪念,可后来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面,有关聂耳、冼星海的作品也都一律不允许表演。

到1975年,恰逢聂耳逝世四十周年、冼星海逝世三十周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的陈莲与一些音乐界的朋友一起酝酿举办纪念聂耳、冼星海的音乐会,却遭遇到了重重困难。

图|钱韵玲、冼星海和妮娜1940延安窑洞

陈莲找到了时任国务院政策研究室负责人的于光远先生商量办法,于光远建议:“请冼星海的夫人钱韵玲写一封信给毛主席,反映这件事。”

考虑到可能的后果,于光远还建议,请钱韵玲写两封同样的信,给邓小平,由政研室负责转送,再请邓小平转呈毛主席、周总理。

陈莲早在1964年中央音乐学院就读时,就曾写信给毛主席反映音乐学院教学的看法,后来毛主席在《群众反映》上看到了这封来信,于是专门做了批复。陈莲认为,写信给毛主席或许这件事可能办成。

1975年9月27日,钱韵玲写信给毛主席,信中称:

“今年十月三十日是星海逝世三十周年。解放以后,星海逝世十周年、二十周年,聂耳逝世二十周年、三十周年都曾隆重纪念。但今年七月十七日,聂耳逝世四十周年,日本藤泽市民都召开了纪念大会,而我们国内却没有表示。 ”

“我希望今年能够演出、广播、出版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及其他作品,集会或发表文章,以示纪念。”

10月3日,毛主席收到了这封来信,并做出批示:印发在京中央各同志。

也因为有了毛主席的批示,纪念聂耳、冼星海的活动就能举办了。

图|聂耳

钱韵玲1958年携母亲王德训前往杭州定居,举办纪念冼星海的活动,不可不邀请钱韵玲参加,但邀请钱韵玲一事后来又莫名遭遇阻碍。

不得已之下,只能另外想别的办法,设法由学部筹办的《思想战线》杂志邀请钱韵玲撰写纪念冼星海的文章,这样就可以以修改稿件的名义,邀请钱韵玲来北京。

1975年10月25日,首都音乐节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成功举办了纪念聂耳、冼星海音乐会,由于人们已经很多年没有听到聂耳、冼星海的音乐作品,也因为这场音乐会的出现,又重新回想起来,在民族文化宫音乐会连续开了两天,几乎是场场爆满。后来又被移到了首都体育馆连续演出三天,盛况空前绝后。

除文章撰述的冼星海外,人们最熟悉聂耳的莫过于《义勇军进行曲》。

聂耳有人民音乐家之称,1933年经由田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与冼星海一样,当时田汉、聂耳发现社会上流传的都是类似《桃花江》这样的靡靡之音,田汉认为让如此乐曲传唱下去,中国非亡国不可,于是打算创作以后慷慨激昂的歌曲。两人在参考了国际歌、马赛曲等国际名曲后,认为这些曲目都很有气势,可以借鉴。

图|冼星海剧照

1935年初,田汉给电影《风云儿女》写下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由于国民党特务的追捕,田汉仓促之下只能将歌词写在烟盒上,夏衍整理田汉留下来的电影剧本时,意外看到了写在烟盒上的《义勇军进行曲》,聂耳得知此事后当即表态:“作曲交给我,我干。”

聂耳仅用了两天的时间就写定初稿,后赴日本避难期间,聂耳将定稿寄回国内。

冼星海、聂耳所创作的音乐,都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点,更为关键的是在那个艰苦的岁月环境下,他们一往无前的气势,也让人动容,他们的作品,曾经引领了中国几十年的音乐发展,无论是《义勇军进行曲》,还是《黄河大合唱》,即便是在我们今天听起来,都急剧感染力。

1975年10月北京举行了纪念聂耳、冼星海的音乐会后,在上海、广东都举行了类似的纪念活动,随着这些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也促进了人们对社会产生了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