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浸润于「西湖时间」,不刻意的杭州



我们无以站在高位“俯瞰”一座城市,但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个人,都是这座城市的缩影。在杭州,我们通过对话 10 组建筑师,捕捉到 100 个「杭州切片」,希望能够呈现一座「X-CITY丨城市记录者」眼中的杭州。


本期城市记录者任天,任天建筑创始人,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儿时起便居住在西湖附近。他说在西湖生活是每一个杭州人的终极理想,于是外出求学归来,便直接将工作室安在西湖边上,又融回了西湖。本期城市记录者让我们跟随建筑师任天的视角,解剖他眼中的 10 个杭州切片。


西湖,是杭州的中心,也是底色。从外西湖的游船码头开始,游船途经岳湖,深入西里湖、苏堤;走进茶田和金沙曲苑,行走在傍晚蒙蒙的烟雨中,逐渐拥有与西湖同步的“消化系统”,这是杭州对每一位来者的层层“包浆”。学会寻找相对自己而言的城市中心,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实现杭州给予我们的最朴素的“西湖”理想。


浸润

「一座温润的城市,

不断滋养着人的精神。」


西湖 · 游船码头

2021 / 11 / 6 15 : 00


带点激情,并不一味退让。以退为进,成为不断扩张的杭州的独有滋养。雨后,空气清淡,远山勾勒出流畅的天际线,三两游船停靠,等待驶这幅水墨之中。


邵兵(建筑档案主编,以下简称“邵”)现在我们在西湖边上,因为今天下雨,所以临时决定从西湖的船上开始本期「城市记录者」的第一站,带大家看看天哥眼中的杭州。


任天(任天建筑创始人,以下简称“任”)一会儿我们会从西湖这边的孤山、岳庙出发,穿过苏堤,进到西里湖,然后从西里湖进入里面的小湖泊。我们原定的计划是逛逛茅家埠以及城市中心的茶园,茅家埠原本是杭州产龙井茶的地方。现在这样边游船边聊,更好了。



现在我们上船。在船上看跟在岸上看完全不一样。


对。这一片叫孤山,这可以看到雷峰塔。


天哥是什么时候出国的?


我是 1999 年年底出国的,那时候差不多 14、15 。那是我第一次出国。


出去是你的决定还是家里人的决定?


算是我的决定。


任天在新加坡学习生活的照片


你对小时候的杭州还有什么特别的记忆吗?


印象里小时候的杭州挺小的。我家以前在武林广场附近,靠近西湖比较中心的一带。那时我的活动范围也就在这一带,所以当时觉得杭州只有这么大。


你觉得如今杭州有什么变化?


杭州扩张了很多。比如黔江新城、萧山、未来科技城,在我小时候都是不太会去的地方,我认为那是杭州之外的地方。



15 岁的年纪是很难割舍的,但也对新奇事物有所向往。我觉得你对杭州的故乡情节挺浓的。杭州除了闲适,还有什么特质?


杭州有一种把自己的事做好的精神。因为杭州本身有很深的积淀,杭州能出王澍老师这么厉害的人,可以证明这个环境是很滋养人的。


这个城市有一种自由的闲适,但又带点激情,不是一味地退让,这是杭州独有的滋养。当时你在国外读了几年?


中学、高中、大学,大约十年时间。四年初中,两年高中,加上四年大学,大学时有一年在瑞士交换,我还在欧洲和东南亚做了很多背包旅行,这个经历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我对城市的认知。

感性

「不自知的闲适,

他乡也不曾改变的心境。」


西湖 · 岳湖

2021 / 11 / 6 15 : 30


慢一点,生活不需要那么用力,西湖对浸润于其中的每一个人如是说。置身于西湖,体验到的是时间中累积出的「场」。跟随船只漂荡,一时忘记了目的。


你刚出国就去了新加坡,那边的城市状态跟杭州有什么不一样?


杭州会更悠闲。新加坡有一种“怕输”精神,就是什么事都要做得比别人好,当时大家都是表面上很轻松,回家就使劲学习。这有点像现在大家所说的“内卷”。


跟你接触,感觉你的争强好胜之心不太强烈。


可能跟性格有关系。出国留学时,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状态。


记忆的景观,2013 年,法国 蒙彼利埃


你对新加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吗?


新加坡比较小,什么都很整齐、很有秩序,但会有很多束缚的感觉,不太有文化积淀。


你说的文化积淀是指什么?


累积的时间。新加坡以前就是一个小渔港,在英国人登陆之前没有其它文化。当时去欧洲,到了巴黎、英国、伦敦……发现很多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的根源都在这里。后来读研究生我选择去了美国。


犹太住棚,2011 年,哈佛后院


我觉得美国和新加坡差不太多。


不一样,美国积淀比新加坡更深,当时在波士顿,其实是全世界文化的中心,老师和同学来自世界各地,有开放、包容的思想碰撞,考虑的都是世界性的问题。比如我在哈佛的时候选了一个 MIT 的课,那个课就是在发展中国家盖房子,考虑的问题都很有趣,但是美国不同的地方也不一样,比如美国中部与南部的思考完全不一样。


当时我跟随 Francis Kéré 带领的 Studio 去了一趟非洲,到他的家乡看他们的房子和他盖的房子。那里满大街的脏乱差,村子里大多是茅草房。


类似于夯土的墙。


由 2022 普利兹克奖得主 Francis Kéré 带领的 Studio,

布基纳法索


当时是在美国读研究生期间,大约 2008 年。Francis Kéré 其实对我后来的建筑观念影响很大。造房子用什么材料,怎么用当地最简单、最朴实的技术建造一个具有现代性的房子,成为了我首先考虑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房子,它的变化性以及存在的状态可能更吸引你,后来再回来乡村看到这些房子,你可以关注更本质的东西,我觉得这是源头。


我对建筑的理解和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到欧洲的影响。我在瑞士读书的时候,曾经跟随巴塞罗那建筑师 Josep Lluis Mateo 学习,他做的建筑不会用很强的形式去哗众取宠,但是无论在新城还是老城里,也无论项目类型,他的每个建筑都因地制宜,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感染力。


在 ETH 时,跟随 Jose Lluis Mateo 教授学习


跟人以及场域原有的底色有关,它吸引人之处在于其粗线条的表达方式。


这种表达是经过一种很感性的判断所做出的选择。


你后来有没有想过是哪种状态?


我觉得是综合的。


我遇到过很多老师,有的老师能说明白自己的东西,有的老师说不明白,但是能做明白,有的能说明白也能做明白,你觉得你是哪一种类型?


首先要想明白,我现在渐渐明白了,但是还不能把想明白的都说明白。能把说明白的都做明白,需要时间的沉淀。



从 2008 年到现在大概 13 年的时间,你的对建筑的思考有什么变化?


我越来越觉得建筑给人的氛围和气场的体验很重要。


西湖给了我们一个场。


我们现在的体验,不是另外的天气、地方或者乘船能体验到的,建筑给人的体验感和氛围感,是首要的,而不只是形式。


我觉得你比较关注情感表达的细腻性。


路易斯 · 康说过“问一块砖想要成为什么”,但我觉得更应当考虑什么样的建筑和这个地方是相恰的,每一个项目都应该是无形的,而不是把自己喜欢的某一种语言应用到所有设计当中。


“时有微凉不是风”艺术装置,2020 年秋,杭州天目里


合一

「重复日常,

亦是一种禅意。」


西湖 · 西里湖

2021 / 11 / 6 15 : 50


将重复的日常主动融入身体记忆,人与西湖逐渐合为一体。路过湖心,训练赛艇的水面,那些船、人、水合一的日日夜夜,仿佛历历在目。


这里是我们早上划赛艇的地方,在周边至少划两到三圈,一般是六点到六点半。


你从什么时候喜欢上赛艇?


回国以后,正好当时王石是亚洲赛艇的主席,他把我介绍到这开始划赛艇,我们以前在哈佛的时候就认识。


我觉得赛艇的节奏、速度、平衡很有意思,划赛艇的状态不是动态的,是相对静态的,里面还有团队集体感。


要找到船、人和水三位一体的感觉,不能一下打出太多水花,不然会影响速度。


,时长00:43

赛艇日常训练 © 任天


训练有什么方法吗?


训练配合和动作细节,比如转桨、入水,要把那些很枯燥的动作变成肌肉记忆。当速度起来的时候,会感受到人船合一的感觉,挺有禅意的。


我觉得不要刻意,要慢一点,这个状态需要寻找。我认为你是主动地出去找野的状态,才可以静。


这种主动是建立在自我控制之上的。


之前跟你在院子里聊的时候,感觉你的情绪不是显性的。



消化系统

「消化“情绪”,

是人与西湖同样在做的事。」


西湖 · 茅家埠

2021 / 11 / 6 16 : 15


自然和人文具备了外来文化和不同形态,无数“方言”融合为同一种口音。杭州之所以为杭州,是因为西湖的存在,成为这个城市最强大的消化系统。


我很生气或者疲惫的时候,就会自己划船走一圈,通过这种方式消化情绪。这种情绪其实是工作的一部分,所以我在逐渐学会享受这个过程。


我觉得很多事情,就是不刻意,不是不做事,而是对事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事情本身带来的情绪不会影响到我,也不会对我形成强烈的干扰。


因为做任何事情都会有正面和负面的声音,最好的状态就是认定自己要做什么,不在意别人的说法。


所以控制很重要,它是一门带有艺术的语言,包括情绪,比如我们做文化传媒工作,跟字、图都有关,所以结构控制,到了那种带有禅意的状态就是多位一体的状态。


但是通过控制达到一定程度后,最终会变成不需要刻意控制。



所以你不喜欢被拘着的特意安排。


我觉得可能任何人都不喜欢,但要尽量放下一些东西。


你给我的感觉是,你还有野的部分,但你野的时候会感觉自己是静的,包括刚才讲划皮划艇的时候。


划皮艇的时候,内心是很静的。


你所有的身体力度会让你静。我认为因为西湖的存在,这个城市存在极强大的消化系统。你怎么理解这个消化系统?


西湖这个消化系统应该是吸收和消化两者的结合。它可以吸收很多东西,杭州本身也是这样的地方。杭州南宋建都,有很多北方的味道,包括杭州的语言,杭州的语言和周围都不一样,杭州话有儿话音,比如杭州人说吃“小笼包儿”,这些其实是开封传过来的。



我觉得也可能是由于这里的自然和人文具备了外来文化和不同形态,比如西湖周边新与旧之间的叠加,虽然带有一种新城性质,但似乎也不太激进。


进化

「在无限的可能性之间,

进化出微妙的平衡。」


西湖 · 苏堤

2021 / 11 / 6 16 : 30


在考虑建筑的速度、质量、造价问题时候,就和人生一样,做取舍,找平衡。天色渐青,紫雾渐浓,流转的思绪一如平静湖面下的暗涌。

你是哪一年回来的?


2015 年就回国了,因为在国外上班,能看到以后 50、60 岁的样子,所以我不太向往,回国就有很多未知,我喜欢追求未知的状态,因为人生像一盒巧克力,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拿出来的是什么味的。


我觉得你有一种自足感。这次来杭州,我觉得这座城市给我最大的给养,是它的绵中带柔,不那么浮躁,好像能够寄托更深的情感。但杭州又很容易被定义为旅游城市。


我觉得这个观念应该跨越。杭州现在也被定位为互联网城市、网红城市。



后来回国之后做了这个工作室,当时有明确目标吗?


回国实践机会比较多,但是要一点一点做,把每一件事做好。我们接触的每一个项目类型或者甲方都不一样,一开始做乡村项目,后来也有一些城市里面体量稍微大一点的,接触过各种各样的人,各个层面的人思考问题的方式都不一样,所以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新的挑战。


因为会有不同的声音,你会想要兼容吗?似乎大部分建筑师都会遇到这个问题。


虽然项目类型不一样,有的可能是政府,有的可能是乡村,甚至有的是私人业主、企业、开发商,但最终是与人合作,大家能否在同一个层面上沟通很重要。


临海大洋向阳花幼儿园,在建 © 任天


你是先去听一下,还是怎么做?


聆听、倾听是最基本的。开发首先肯定是希望达到某种经济目的,在达到目的之余,能否足够考虑环境、建筑本身以及未来使用的人,这是建筑师的本职工作。


对于开发者,第一诉求是经济指标。


这个经济指标设计师也要负责,但是如何把种种因素融合到设计当中,或者指标和经济有冲突的时候,怎么样和甲方一起做选择,这时候需要取舍。


杭州望江未来社区示范性住宅,在建 © 任天


建筑师在这时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把控多方的状态,走向共赢走,另一个是如何在有限的经济指数里完成和完善。但是前面一个是把控度的问题,另一个是把控经济的问题。


建造有三个要素:一是速度,二是质量,三是造价,大家都期望高质量、低造价、速度快,但这三个要素之间其实存在制约关系,速度快了质量就下降了。


我觉得也涉及节奏的释放问题。怎么在有限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设计?高质量的定义是什么,是精致还是舒适?


所以在考虑这种问题的时候,就是要做取舍,找平衡,和人生一样。


绍兴客运中心,在建 © 任天


成全

「兼收并蓄,绵中带柔,

成全对的人。」


西湖 · 湖心亭

2021 / 11 / 6 16 : 45


在城市中寻找一种自处状态,创造一种可以商定的边界感。不知不觉中,暮色四合,船已向岸边驶近,此次西湖游已近尾声。


你好像极其愿意成全别人。


就像我们现在这种交流,我跟每一个合作的业主甲方都是这种状态,通过聊天、交流,他知道我想要什么,我也知道他想要什么,大家在中间找一个都可以接受的状态。


你的冲突感不强,不会很激烈。你自处状态是怎么去寻找的,是否有这一种可以商定的边界感?


自己内心肯定会有坚守的底线,这由不同的项目或者不同的事而定。每个项目里可能都会有自己特别想坚持的部分,也有一部分是灵活的。



我觉得你在情绪上是缓的,没有太强烈的交流状态,但在建筑里是有的,可以这么理解吗?


就像我们刚才聊到对空间氛围的把控,这个是会有的。


比如在做建筑这件事上,有哪些事情你会觉得受不了或者不能接受?


可能每个项目有不同的点。比如之前我有一个室内项目,场地中间有一个木头桥。那个木头桥我想让它沿着对角线斜向摆放,但是业主提出桥应该平行于窗户,最终我坚持了自己的想法,因为我认为这个桥的摆放方式对整个空间影响极大。


溧阳牛马塘议事大厅


你的表达通常不是特别强烈,有时候甚至会退一点。这样会不会觉得累?


不累呀,大不了不做嘛。


我觉得有一些道理也好,很多知识经验也好,找到自己舒适的状态就可以了,并不是所有人碰到一块就是对的。


对的人碰到一块可以把一件事做得更好。


但是我觉得你对偶发事情的处理,有一种力量感,你是带有积极意味在生活的。天渐渐暗下来了,我们去茶园吧。



包浆

「浸润于时间中,

反复打磨。」


西湖 · 无名茶园

2021 / 11 / 6 17 : 10


在时间中反复打磨,西湖将人与城市包浆,生活在西湖中成为一种“杭州理想”。小雨淅沥地下起来,跳出一幅大水墨,转身钻进茶园。


你说杭州的感觉很润,这是很准确的,尤其现在地面上的感觉很润。


不管是人的状态或者城市的状态,即便是夏天大太阳,在西湖这里走的时候,阳光也是散射下来的,很舒适。



就是一种包浆的感觉,但包浆需要时间,去反复打磨


一般都是人把环境包了浆,但杭州是环境给人包了浆,要不然在西湖上不可能那么润。刚好现在傍晚,刚才我们在水里,现在又到半山上。


从这直接进茶园。



我觉得你整个状态好像不想太刻意去追求什么,选工作室的地方,跟你小时候生活有关吗?


一直想找离西湖边近一点。大部分人在杭州努力工作,终极理想就是能住得离西湖近一点,那我不如直接把工作室安在西湖边上。


茶叶的季节是什么季节?


清明左右,清明前茶是最好的,茶树是一种需要很多照顾的植物。



局部

「出乎意料的局部,

往往具有撼动整体的力量。」


西湖 · 无名茶园

2021 / 11 / 6 17 : 20


城市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翻滚、撕裂的环境,但每个人都应该寻找相对自己而言的城市中心,那是每个人内心留守的理想。夜幕如期降临,路边昏黄的灯光公平地为茶园和我们都点染了一抹暖光。


我觉得做事,大部分都要精心呵护、打磨、等待,才会有好的结果。也未必有好的结果,但还得精心打磨、呵护照顾它。上来之后,感觉好风景需要快步行走,细细品味。


你很难想象,我们现在处在城市最中心的地方。


所以很奇特,这里最中心的地方是静的,一般城市中心都是高楼大厦,灯红酒绿,但这个中心很不一样,很不可复制。


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每个人要选择相对自己而言的城市中心对我来说,这里就是杭州的中心。



你自己内在足够丰富,不需要依靠外在的环境,你也可以很丰富,而如果你内心是贫瘠的,外在再丰富,你也是察觉不到的。因为现在城市创造了这样一个环境,让你去翻滚、争斗、撕裂、竞争,我们都习惯了翻滚,好像翻滚着才觉得有乐趣。


所以现代建筑立面有一条线索,就是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建筑的灵感,发现建筑的可能。包括王澍老师在内的很多建筑师都或多或少在这条线索上进行着探索。


你是读了王澍老师的博士?


读了四年。


溧阳乡村振兴中心


当时课题是什么?


当时的课题叫做“出乎意料的局部”


我觉得跟今天很一致。


首先我们关注的不是一个笼统、庞杂的东西,我们关注的是局部,同时又是偶发的、出乎意料的事件。


局部,我觉得它可能不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但一定是我们看得见的日常、真实、朴素的状态。


这种局部往往会有一种撼动整体的力量。


溧阳牛马塘驿站


因为我们要追求极致,追求完美,恰恰是这样,却容易忽略局部的特质、细节,而这些才有生机的部分。杭州持续的小雨,让人感觉环境是持续的润,这就是漂亮的人工痕迹。现在有很多不漂亮的人工痕迹,可能是因为人们善于改变和创新吧。


人工和自然不是对立的,不是人工就是不好的,或者自然就是好的。


城市足够大的时候,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归属。环境给人的供养,创造了天然的屏障,让内心有宁静的状态。茶园成为中心很有意思,这个中心是静态的,虽然经过人工的痕迹,但还是美的。


就像梯田,也是人造的景观,但它经过长时间的与人的互动,就变得自然了起来。时间还是很重要的,时间带来沉淀和融合,我一直觉得建筑也是这样。



大部分时候我们看的都是时间,但我们误以为看的是空间。

我觉得大家都是以建成后的效果图来判定好坏。


这个有很大的问题。


当时梦想改造家,刚刚改造完特别漂亮的那些房子,然后被人一用,又变成了原来的感觉。


设计需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比如有一个庞然大物横在城市中间,让人忘了日常,那么我们在介入城市的时候,是不是可以不这么粗野,是不是可以均衡多方的状态。我们可以多元,但是有一些东西还是需要不变的。


你之前也提到,桂花香是你的故乡味道,我觉得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每个人内心还留守的那一点理想。


「不疾不徐,

在平和的日常中稳步前行。」


金沙曲苑 · 任天建筑工作室

2021 / 11 / 6 17 : 40


金沙曲苑,一个“奢侈”的城中村,在城市新旧重叠的发展之中,探讨着新的城市时间。驶离城市的喧嚣,迎接我们的不止两只可爱的猫咪与温馨的家宴。


每个人的状态不同,所经历的和追求的也不同,没有好坏之分。但我始终认为,如果选择了一种状态,就尽量一条路走到黑。


对,不能用好坏来区分,但要尽量保持积极一点的意义。就像你刚才说的,事情做着做着就不刻意了,内心自然也慢下来了,整个状态完全在工作当中,或者有一种独属于自己的自处方式。金沙曲苑是一个大的城中村吗?


对。刚才我们看到茶山、茶农,这里就是一个村,一个比较奢侈的城中村吧。


后来是专门给别人改了一遍吗?


几乎里里外外全部敲掉重新装了一遍。



这个楼梯很神奇,你当时想做一个什么样的空间?


当时拿到这个房子的时候,里面的空间基本是整个打散的状态,都是一个个被分割的小空间,楼梯也不在现在这个位置。


现在一层用来吃饭、开会,二层用来日常办公,空间相对开敞。二、三层都是改造时现浇的,楼梯直接固定在墙上。每一个元素都尽量干脆,让空间尽量有趣一些,剩下的事情就是让生活慢下来,在工作和互动中慢慢生长。


你关注建造,但是你不会特别痴迷于把建造这件事作为一种表现技法。


可能更关注的还是空间使用,包括如何留白,尽可能地保留它们的可能性。


任天建筑工作室-入口 © 任天


我觉得保留“骨架是重要的,因为现在我们有过度关注“皮肉甚至“衣服”的倾向。我们到三层坐会儿。


去“一瓢饮”。


驱动

「西湖,驱动着

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


金沙曲苑 · 任天建筑工作室

2021 / 11 / 6 17 : 50

西湖的静谧和务实,驱动着整座城市和在城市中生活的每一个人。拾级而上,席地而坐,言笑之间,亦真亦幻。


我觉得“一瓢饮”的寓意很好,有不刻意的意味,还有关于如何关注局部的问题。现在无论是城市,还是每个人,其实往往都是非常刻意或者被动的状态。


还是要知道自己能力在哪,也不要好高骛远地去做很多事,一件一件地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不要看着瓢里的想着缸里的,也不要想着能一口吃成个胖子。


一瓢足矣。今天因为遇上大雨,很偶发地跟天哥一起坐了船,很闲适。天哥今天什么感觉?


非常感谢邵兵兄做的事情,把我们杭州的很多伙伴重新凝聚在一起。今天又是西湖,又是茶园,都是杭州很自然的场景。


© 任天

也感谢天哥,今天乘船游西湖,让我突然体会到了野湖的状态。今天很真实,又很梦幻,聊了点什么,又好像没聊什么。我觉得西湖在驱动我,把我“包浆”了一下。


推荐大家有机会也要来西湖的野湖上坐坐船,走走苏堤、赵公堤,体验一下身处西湖中心的静谧状态。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