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阅读学人」“很多事情,只有留在你身旁时才做得到” 作家龙应台与母亲美君的故事

“上一代人心里之所以有一个不可打开的黑盒子,不是因为不肯,是不敢。太痛的时候不敢打开。更大的原因是,让他们把心里最深的痛苦,对不了解他的人打开是很尴尬、丢脸,没有意义的事情。如果下一代的人了解这一点,你总会找到一个办法,拿钥匙打开。”龙应台说,“因为是生命书写,所以大河里的每一个浮标,都从《天长地久》里认出了自己。”

龙应台与母亲美君的日常

“父亲的那一代人 是怎么一回事?”

《天长地久》的源头在哪里?龙应台寻找了十年。在给美君的第一封信(《女朋友》)里,她即做了交代,两个字:“后悔”。80岁的龙父爱开车带着妻子美君四处游山玩水,却不断出车祸。一次事故中,美君的手臂被撞断,女儿龙应台喝令他交出钥匙和驾照,父亲完全没有抵抗,从那以后便极少外出。很快,父亲就“直线下坠,疾速衰老,奔向死亡”。

2004年,85岁的龙槐生去世。2008年出版的《目送》一书中记叙了这场父女告别:在蒙蒙细雨中,龙应台看着父亲的棺木缓缓进入焚化炉。“那一刻,你会发现你并不了解他,他会寂寞吗?有什么是他没有告诉过你的?父亲的那一代人是怎么一回事?”

她开始关注父辈的个人史和家族史。2003年卸任台北市“文化局长”之后,龙应台赴香港大学任教,从而有了较为充足的时间陪伴两个儿子(安德烈和飞力普),并开始收集历史资料,进行口述采访和田野调查。

2012年,受马英九邀请,龙应台由港赴台担任首任“文化部长”,繁忙的政务活动将她淹没。可曾经埋下的种子,并未停止发芽。夺去父亲车钥匙的第二年,母亲美君开始逐渐失去记忆,一直受失智症折磨,反应迟钝,口不能言,需要特殊看护。失智症又称痴呆症,是一种因脑部伤害或疾病所导致的渐进性认知功能退化性表现,多发病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失智症患者人数可能达到一亿人以上。

2014年底,龙应台再度请辞,回到书斋,如何安顿和讲述美君自然成了头等大事。新的反思也逐渐连接起她、儿子和父母三代人。“后悔”则成为不断浮起的“执念”。

人走,茶凉、缘灭”

过去的15年里,无论教书、写作还是从政,无论在哪个城市驻留,龙应台始终坚持每两个星期到屏东乡下陪伴美君,不曾中断。两周一次的屏东之行,来去匆匆。美君的日常活动必须借助轮椅,而她早已失语,再无法与女儿交流。龙应台常常只是坐在母亲身边,看着自己手上的书或手机。

“在这个世界上,对你最重要、恩情最深的那个人,正在度过她人生中最后不知还有几天的时光,你到底还在做什么呢?”一次禁语禅修突然让她顿悟,过去两周一次的屏东探母,不过是一个不诚实的假动作。

“我无法让你重生力气走路,无法让你突然开口说话,无法判知当我说‘我很爱你妈妈’时你是否听懂,但是我发现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而且只有留在你身旁时才做得到。”

2017年8月,龙应台把书桌搬到了小镇潮州,日夜陪伴在美君身边。每当看护雾米把美君带到写作室,她就让美君坐在书桌旁边的沙发上,在自己的视线之内。忙于写作时,她会给美君戴上耳机,听周璇的老歌和家乡的越剧,因为“声音是一个人最后才会忘记的东西”。

龙应台认为,对父亲的“悔”,来自个体历史记忆的匮乏,缺少清醒的反思。父亲那一代经历过战争的创伤和贫困的折磨,幸存者终其一生将带着不安全感和心灵深处的伤口,对生活小心翼翼。对槐生而言,车不能开了,女儿给钱坐出租车就是“浪费”——“设想一下那代人的处境,就应该知道,即使给他再多的钱,他也不可能愿意让计程车带着你们四处游逛。”

而美君,让她更加百感交集。除了和丈夫一样历经苦难,美君作为四个孩子的母亲,承担了更多家庭责任,甚至更容易被忽视。让她后悔的是,美君过去只是一个被视为家庭后盾的“母亲”,而不是“女朋友”。“后盾在我后面,是保护我安全,推动人往前的力量,但是因为我的眼睛长在前面,就注定了永远看不到后面的保护”。

龙应台很早就发现了这些难以言说的悖论:她也是两个儿子的“后盾”,也要被他们蓄势待发的人生选择“看不见了”。于是从15年前起,她决定每年和儿子一对一地旅行两次。在陪侍美君的日子里,“移情”使她看清了这个决定,——她的愧悔,正是因为“人走,茶凉、缘灭,生命从不等候”。

“我老,我美,我能爱”

《天长地久》结构清晰,全书的叙述空间,由给美君的十九封信构成,讲的是家族故事,包括父亲、儿子在内的三代人。三十五篇以年代为标志的图文故事作为时间纵轴,从1919到2018年,跨度70年(应美君,生于1925年;龙槐生,生于1919年),交代了重要的历史事件,以及美君的个人日记——那是历史记忆和个体命运的交叉点。

这是一部向经历了山河破碎、战乱离散等苦难的一代普通女性致敬的作品,其中涉及很多主题:家与国、个人命运与历史浮沉,战争与死亡、爱与背叛、生命与尊严、衰老与陪伴、代际冲突与和解、存在与时间、临终关怀与后事安顿等。围绕着以美君为代表的女性成长史和代际关系,龙应台在叙述之上进行了反思。书里的每封信都至少涉及了一个主题,包含了不止一个故事。比如,书中透露了美君大胆追求美丽的秘密。第九封信《我爱给你看》则讲了一个私奔的故事。她的法国好友、82岁的玛丽亚,与一位70多岁的同性老图书管理员玫瑰相爱了,两人一起驾帆船游湖,到森林里露营,喝咖啡看展览。“她们用行动告诉这个歧视女人、歧视老人、双重歧视老女人的世界:别告诉我谁有资格爱,我爱给你看,我老,我美,我能爱。”

为了《天长地久》,龙应台出书三十多年来第一次一口气跑六个城市:台北、台南、新加坡、吉隆坡、槟城、香港。很多读者在签书时会塞给她一封信,信里头慷慨地讲述为什么跟着她的书走。学生多半说,《野火》和《亲爱的安德烈》开启了思辨的能力;年轻的母亲说,《孩子你慢慢来》是自己挫折孤独时最重要的鼓励和支撑;中年读者说,《目送》说尽了人到中年、独立苍茫的感受;步入老年的人说,《天长地久》就是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一直找不到语言来梳理,读到书后突然历历在目。

精彩书摘

《天长地久》

●在时光的漂洗中,我们怎么思索生命的来和去?

●我们怎么迎接,怎么告别?我们何时拥抱,何时松手?

●上一代不会倾吐,下一代无心体会……

●花开就是花落的预备,生命就是时序的完成。

●那时那刻,他们还深信人间的爱和聚,可以天长地久。

●如果伦理变成压迫,亲情变成绑架,你就应该是那个站起来大声说“不”的人。

●此生唯一能给的,只有陪伴。

●这世界上凡是不灭的,都在你自己的心里。

●每一寸时光,都让它润物无声吧。

●以六十年沉甸甸的光阴打造的一把锁,你用什么钥匙去开?

●所有最疼痛、最脆弱、最纤细敏感、最贴近内心、最柔软的事情,我们都是避着众人的眼光做的……

●鳟鱼和你一样,总是想回到它出生的那条江。

●人与人、代与代之间的初心凝视,这门个人的功课范围之大、涵养之深、体悟之艰、实践之难,比都会间对于正义的争执要诚实得多,重大得多。

●他们走过的路,是万里江山,满目烟尘;怀着“温情与敬意”,我感恩他们的江山、他们的烟尘,给了我天大地大、气象万千的一座教室,上生命的课。

●生命,就像黄昏最后的余光,瞬间没入黑暗。

作者简介

龙应台,台湾乡下的自来水厂里出生,渔村农村长大。留学美国九年,旅居欧洲十三年,任教于香港九年。两度进入政府,担任公职。

是一支独立的笔——可以烧灼如野火,狂放如江海,也可以温润如目送。

2014年12月1日辞官,回到“文人安静的书桌”。

2015年9月担任香港大学“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至今。

2017年8月移居屏东潮州镇,照顾母亲,开始乡居写作。

作者:龙应台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