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零壹空间:从零到壹,从无到有

来源:重庆日报网

“重庆两江之星”成功点火升空。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万难摄

科研人员正在对OS-X火箭做发射前的检查工作。

位于两江新区的两江企业总部大厦,市民参观火箭模型。

两江新区零壹空间集团火箭智能总装制造基地。受访者供图

零壹空间OS-X火箭模型。

说起民营航天企业,大部分人会联想到世界巨头——美国SpaceX公司,其创始人埃隆·马斯克,被誉为全球民营航天先驱。

2018年5月,美国CNN报道称,零壹空间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零壹空间”)是中国版的“SpaceX”,其创始人舒畅也被誉为中国的“埃隆·马斯克”。

得到如此评价,是因为零壹空间在2018年成功发射了中国首枚民营自研亚轨道火箭,成为国内民营航天领域的“领头羊”。

“零壹空间的出现,可以说是偶然。”零壹空间创始人、董事长舒畅提及零壹空间的创立时,这样说道。

企业名片

零壹空间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的民营航天企业之一,现拥有3家业务子公司,1家研究院,主要从事小型商业运载火箭、各类型固体火箭发动机、液体姿轨控动力系统、空天电子信息系统等产品的研制及技术转化,提供快速高效的商业发射服务,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技术服务及卫星数据共享平台服务,同时致力于探索新技术、新机制在航天领域的运用。

创新感悟

在航天这样特殊的领域创业,恐怕有95%的人都会说:那是不可能的。零壹空间,就是要在5%的可能性中“杀”出一条路来。

零壹空间是民营航天的探索者,创业的路不会一帆风顺,但如果别人说不行我们就放弃了,那注定无法成功。

首笔融资到手,质疑声随之而来

时间回到2014年。

当时,国家将商业航天政策放开,准许民营资本进入。舒畅嗅到了机遇,认为民营航天领域将迎来快速发展时代。

2015年8月,舒畅创立了北京零壹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并找来了马超、陈江澜、李云鹏等人,组成了公司最初的团队。当时,团队很多人都不到30岁。

“我本是一个投资人,创业可看作对自己的一次投资。”舒畅说,自己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曾在航天科技集团工作,身上打下了航天的“烙印”。

零壹空间拥有很好的起点。一方面,作为国内最早的民营航天企业之一,零壹空间创立之初,并没有多少竞争者,市场广阔。另一方面,SpaceX公司的表现,让不少投资者对国内刚刚放开的民营航天市场充满期待。

成立不到半年,零壹空间便拿到了第一笔融资:由联想之星、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联合投资,规模超过1000万元。

这笔资金不算多,却让初创的零壹空间步入正轨。

不过,质疑声也随之而来。舒畅印象最深的,便是一知名网络社区上,一篇从多角度分析零壹空间的帖子。发帖人直言:“1000万想要造火箭,恐怕是在白日做梦”“零壹空间是一个‘骗子’”。

“我有去看那个帖子,但没有去回复和争论。”舒畅说,在航天这样特殊的领域创业,恐怕有95%的人都会说:那是不可能的。零壹空间,就是要在5%的可能性中“杀”出一条路来。

舒畅也清楚,只靠1000万的确造不出火箭。所以,舒畅给团队提出了“三不原则”:一不作秀,二不评价,三不比较。

舒畅说,零壹空间是民营航天的探索者,注定会有很多质疑声,创业的路不会一帆风顺,但如果别人说不行我们就放弃了,那注定无法成功。

也是在这一时期,零壹空间进一步明确了自身的核心业务:将“做火箭”的大框架设想进行细化,确定了以小型运输火箭为业务核心,主要做微小卫星的发射。

这是在追求差异化发展。在民营航天市场,SpaceX把持了超过一半的大型火箭、卫星市场份额。相比之下,全球范围内,微小卫星的发射需求,约在900至2000颗。这些卫星,多为商业卫星,涉及通讯、金融、大数据等多个领域,前景可期。

两个“一秒钟”背后,是核心技术的掌握

目标确定了,零壹空间又面临新的问题:造火箭,得先有发动机和飞控模块。这两项此前在民营航天市场中完全是空白,即便向“国家队”买也不一定能买到。如果选择自己干,零壹空间则要面对“供应链”的问题。

SpaceX的成功经验给了零壹空间启示。SpaceX在研发初期,采取了逐步避开传统供应商,建立自己的供应链的方式。零壹空间认为,此举可行。

零壹空间最终确定了供应链建设目标——80%以上必须是非航天企业的供应链:其中60%以上必须是民营企业,剩下的20%优先选择跟一些成熟的航天单位合作。

这样的选择,在国内航天领域,注定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也势必需要付出更多代价。

比如,对于“结构产品是否符合火箭上天要求”这个问题,在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中,只需按图纸做一套即可。但零壹空间却要做三套,其中有两套用来试验。

面对艰难,零壹空间选择咬牙坚持。正是这种坚持,为其赢得了机会。

2016年10月,零壹空间获得了第二笔融资,金额超过1亿元。

2016年,零壹空间成功突破了原本封闭的供应链,完成了第一期产品,为掌握火箭核心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2017年2月,零壹空间在重庆两江新区布局,成立了重庆零壹空间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经过长时间的累积,加上重庆市政府的大力支持,2017年12月22日,零壹空间X系列火箭发动机整机试车在江西取得成功;2018年4月,该发动机二次试车成功。

“发动机试车,还有两个‘一秒钟’的故事。”零壹空间研发团队核心成员之一李云鹏回忆说,两次试车,都出现了意外。

第一次发动机整机试车,由于结果关乎公司未来发展,现场工作人员非常紧张。当倒数计时结束,现场传来点火命令时,发动机并没有动静,而是在一秒钟后,才成功点火。

那一秒,对零壹空间团队来说,宛如隔世。大家都担心是不是点火系统有问题,或是控制系统有问题,准确性不够。

所有人后来得知,负责按下点火纽的员工,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面,他非常紧张,所以在听到点火命令后,犹豫了一秒。

第二次试车时的情况与之相反。负责点火的员工,还没等点火命令完全说出口,便提前点了火。这也使点火时间比预计快了一秒钟。

“第一次的‘一秒钟’是紧张,第二次的‘一秒钟’是激动。”李云鹏笑着说。

两次试车成功,意义重大。它代表中国民营企业掌握了火箭研制的核心技术之一: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这也意味着,零壹空间成为国内第一家掌握该项技术的民营企业。

一飞冲天,揭开民营航天新一页

2018年5月17日,是零壹空间向全世界证明自己的一天。

根据计划,他们将在中国西北某发射基地,发射首枚X系列亚轨道火箭,也是首枚民营自研亚轨道火箭——“重庆两江之星”。

“进入5秒准备!5!4!3!2!1!点火发射!”随着一声令下,7点33分,“重庆两江之星”在发射窗口最后时刻点火发射。

升空那一刻,测控室爆发出了欢呼和掌声,尤其是坐在后排的零壹空间工作人员。

但最前面一排的工作人员并未有任何动作,他们继续盯着屏幕。

“10秒,火箭飞行正常!”一位工作人员说,而这一声,也让现场的气氛再次沉静。

随后,火箭飞行30秒、50秒……火箭飞行正常时间逐步增加,飞行轨迹也与预定轨迹基本一致。

“火箭正常飞行306秒,已进入预定区域!”这一刻,包括前排的工作人员也激动地站起来鼓掌,还有一位女工作人员直接捂住了自己的嘴巴,眼泪滑落下来。

李云鹏是第一个从第一排站起来的人,或许是积蓄了太久的情绪,他主动走到中间,紧紧地拥抱两个同事,口中大喊:“牛!牛!你们太牛了!”

火箭于7点38分落入预定区域。这宣告中国首枚民营自研亚轨道火箭发射成功,也标志中国民营航天领域揭开了新的一页。不少舆论称,这是中国民营航天的里程碑事件。

一组数据,足以说明其影响力——

“重庆两江之星”发射成功后的4天里,共有400多家境内外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百度网页搜索“两江之星”,达到158万个结果。

在境外媒体方面,包括美国CNN、英国路透社、日本NHK、新加坡联合早报、耶路撒冷邮报、芬兰“太空新闻”网站等在内的100余家境外媒体刊发与“重庆两江之星”火箭发射和重庆发展有关的报道。

在国内,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中新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参考消息等央媒在内,共有300多家媒体推出相关重点报道。

冲天的成功,也让众多业内人士感到欣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林平贵表示,“重庆两江之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领域出现“国家队”与民营企业并存且互补的局面。

“归零”探索,“向壹”前行

“重庆两江之星”发射后,零壹空间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一来,零壹空间将总部迁至重庆,成为一个“重庆企业”。二来,零壹空间的布局版图,从以前的北京、重庆两地,增加了深圳和西安两个城市。

四座城市定位各不相同——

重庆是零壹空间集团总部,规划有1万平方米的商业火箭智能制造基地,主要负责OS-X、OS-M系列火箭及小卫星的部装、总装及测试。如今,该基地的第一期已投入使用;

北京作为研发中心,专注于科技创新,着力于提高太空开发效率,助力航天产业发展;

深圳定位为空天电子产品创新研发中心,专注于空天电子信息系统与产品创新研发;

西安定位为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发及生产制造基地,专注于各类型固体及液体火箭发动机产品研制、配套和技术服务,以及复合材料产品生产和工艺技术咨询服务。

同时,零壹空间也在积极培育人才,逐步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

零壹空间火箭总师张杰说,团队选择的人才培育方式,是“老带新”,即在保留核心成员的基础上,大胆地招募、启用新人——一个应届毕业生,原本需要在行业内干上七八年,才能有机会接触研发。而在零壹空间,在“前辈”的指导带领下,这些新人可以直接担起重任。

“新人们以惊人的速度成长,甚至迅速进入角色,承担了大量的研发任务。”张杰自豪地说,这也为零壹空间累积了更多的运载火箭技术。

2019年3月,具备了相应技术后,零壹空间再次向太空发起挑战。这一次,他们要发射自主研制的首枚M系列入轨运载火箭。

这枚火箭无论是技术难度,还是发射意义,都不是此前发射的X系列火箭能比的。放眼全世界,民营航天公司中,仅有美国的两家企业成功发射入轨运载火箭。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3月27日下午5时39分,首枚M系列入轨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综控室内,发布指令的工作人员死死盯着屏幕。火箭一级飞行正常,一二级分离正常。但在一二级分离后,火箭姿态失稳,原本该持续向上的火箭,开始向下倾斜。

最终,这枚火箭发射失败,未能完成发射任务。后来,经过多方专家对火箭试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基本确定发射失败的原因——箭上速率陀螺在火箭飞行45.68秒后出现故障,导致火箭姿态发散。

发射失败,零壹空间团队弥漫着沮丧的气氛。

舒畅是冷静的。当天晚上,面对各家媒体,他沉稳且坚定地说:“发射结果,大家也看到了。航天领域的探索,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

舒畅表示:“零壹空间,不会因为这次发射失败而倒下;我们的航天梦,也不会因为这一次的失败而放弃。”

带着失败的教训,4月1日,零壹空间向外界正式表态:“归零”探索,“向壹”前行。

“零壹空间,本就寓意从零到壹,从无到有。这次发射失败,无非是让团队在入轨运载火箭方面,回到最初的状态,一起重新开始,继续探索。”舒畅表示。

如今,零壹空间已完成“归零”探索,正在做下一发火箭OS-M2的前期理论论证工作,下一步将对OS-M2的各系统方案进行进一步迭代与优化。

记者手记》》

为有“航天梦”的创新创业者点赞

杨骏

如果要给零壹空间贴一个标签,最贴切的,应该是“梦想”。

纵观世界各国,航天领域基本都是“国家队”。除了因为涉及国家安全,航天领域的技术之难、投入之大,也在很长时间内形成了非举国之力而不能的局面。

作为国内最早的民营航天企业之一,零壹空间的诞生,源自一群年轻人的“航天梦”。无论是CEO舒畅,还是负责研发、总装的技术人员,再或者是内勤员工,他们经常都会提到“航天梦”。因为同样的梦想,这群人聚集在一起。他们敢于挑战,不惧失败,不断从零开始,向壹出发。

不过,梦想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更需要实力的支撑。对零壹空间这样的民营航天企业而言,掌握核心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航天梦”,他们加大研发力度,不断攻克“飞天”征程中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他们大胆重建供应链,突破行业技术壁垒。当试验失败时,他们毅然归“零”探索,重新向“壹”迈进。

一路走来,零壹空间得到了政府、企业、媒体等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中国民营企业的“航天梦”令人动容,有梦想的青年一代充满希望。创新没有终点,拼搏没有止境,为有梦想的创新创业者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