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为什么中国城市都想学新加坡?

图片来源:摄图网

对于中国许多城市而言,拥有全球第二大港口,头顶“国际金融中心”、“世界第一花园城市”头衔的新加坡,都是重要的学习“标杆”。

中国与新加坡有着极为紧密的经贸往来——中国是新加坡最大贸易伙伴,新加坡是中国最大外资来源国。上月,中新两国签署《关于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已推进约两年的“南向通道”,正式更名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

近年来,成都、重庆等内陆城市纷纷打出“南下”这张牌,与新加坡互动频频;而对新加坡来说,“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无疑也是进一步向北发展的重要机遇。

以成都为例,截至2017年,新加坡到成都累计投资额达到72.8亿美元,累计项目达468项。就在上周,成都市副市长刘筱柳带队,考察团一行密集走访新加坡多家物流、楼宇等服务业企业——显然,这正是成都当前的发展重心之一。

对于众多内陆城市而言,新加坡这个“老朋友”还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未来又有哪些潜力可以进一步挖掘?今天,自贸君就以自己的亲身见闻,为大家详解一二。

从高楼中挖掘物流仓储空间

驾车从新加坡最繁华的Marina Bay一路向西行驶40分钟左右,经过新加坡国立大学“大花园”般的校区,一片构造特殊的建筑群进入视线:这些通常只有几层楼高、没有窗户、外墙也没有特别装饰的楼房密集排列,乍看毫不起眼,里面却存储着大量货物。

如果说港口是新加坡物流业的“门面”,物流园就是维持其正常发展的“心脏”。在这条以物流为核心构建的卓源路上,新加坡地产企业丰树集团占据着一席之地。与周围大多数物流中心一样,丰树正享受着亚马逊、阿里巴巴及本土电商Shopee等带来的发展机遇。

据其负责人介绍,为应对大量需求,他们调动社会闲散车辆协助运输,这种兼职司机收获通常不菲——平均每天150新币左右(约合人民币750元),几乎与新加坡平均工资持平。

丰树集团所在的物流园 图片来源:杨弃非 摄

事实上,这种连片仓储物流区是土地资源紧张的无奈之举——高楼与高楼并排矗立,仓库被叠加到高楼当中,使小片区域的容纳能力被最大程度释放。

“新加坡是资源缺乏的国家,总是从危机中找生机,从生机中找机遇。”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中国司华西区副司长陈钰鑫说。而对于新加坡企业来说,这些机遇不仅是推动本国发展的动力源,更是他们寻求与外界合作的“敲门砖”。

过去20年,新加坡物流仓储空间容量翻了整整三倍,与其有限的国土面积相比堪称“奇迹”。而随着中国电商物流业高歌猛进,物流仓储需求也不断攀升。新加坡将物流放进楼宇的先进经验,无疑将在中国产生更多“外溢效应”。

就在今年,丰树集团与芜湖和烟台两市签署投资协议,布局新项目。丰树中国区域总经理王昊告诉自贸君,丰树的“杀手锏”是以物流中心为核心的商业综合体——据他介绍,此类项目已在上海等城市落地。王昊还反复提及“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他们希望,在更多内陆城市寻找落户可能性。

信息先行,打破行政壁垒

对于急于出海的内陆城市而言,物流只是第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物流通道转变为商业通道,进入东南亚这个新兴市场。

以成都为例,早在2017年,成都就开行经钦州港出海的首趟“蓉欧+”东盟国际铁海联运班列。据成都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从成都开出的班列已可以做到“天天有班列”,但回程班列一周仅两趟。

新加坡企业参与热情并不低。新加坡驻成都总领事彭志威透露,已有越来越多的新加坡物流企业在广西布局。但疑虑同样存在——有物流企业提出,尽管“南下通道”能节省近一半时间,但在已成规模、机制健全的东部沿海港口面前,钦州港等南部港口吸引力仍显不足。

“不一定是没有货。可能的原因是,对于进入东盟的体系,我们还不熟悉。”刘筱柳在与新加坡企业面谈时提到,要让这条线路发挥更大价值,需要更多发挥新加坡作为物流中转港的作用,借船出海。

新加坡港 图片来源:摄图网

换句话说,新加坡的港口整合能力至关重要。作为新加坡港务局(PSA)孵化的信息企业,GeTS国际电子贸易私人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就负责建立新加坡对外商业网。

在其副总裁黄志强看来,GeTS的成功之处,在于其打造的xBS这个跨境关贸连接软件。“在跨国贸易中,格式转换是一个难点,虽然有国际标准存在,但由于涉及材料众多,每个国家或多或少都会有所差异。”黄志强说,“xBS可以对不同系统、种类、语言的文件进行匹配、转换和翻译,转换后的文件能达到80%~90%的准确性,这能有效解决报关难问题。”

这种先进信息体系,建立起将东南亚等地区国家连接在一起的网络结构。在网络内部,贸易行政化壁垒被降至最低。

“在装备、基建方面,中国做得很好;而我们的长处则是软件和管理。” 新加坡企发局交通与物流司相关负责人认为,以这种思路,在提升物流合作时,新加坡可以起到“信息先行”的作用,推动中国城市与东盟国家间物流网建设。

如何真正让创新落地?

GaWC研究小组在对中国城市2018年开放度进行分析时发现,几乎所有城市与亚太的联系都远远超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而对于成都这样的内陆城市而言,新加坡企业通常是最早进入当地市场的外资企业。

图片来源:GaWC

原因不难理解。除地缘相近、血缘相亲外,新加坡孕育了大量创新实践,并因此跻身亚洲四小龙。在WIPO近期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18》中,新加坡位居全球第五。报告显示,在政府有效性、监管质量和外国直接投资流出等指标中,新加坡均世界领先。

显然,“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搭建,能够为创新血液进一步输入内陆城市提供更多可能。

以新加坡叶水福集团去年刚刚揭牌的供应链城(Supply Chain City)项目为例,据叶水福集团执行主席叶进国介绍,这是一个基于物流的完整生态系统,不仅包含自动仓、无人机验货、大数据需求预测等科技研发与应用,还包括对物流业初创企业的创投基金,并涵盖行业人才培训学院。“我们希望将货物、资金、信息进行整合,打造物流高速公路。”

目前,叶水福已在南通、天津、成都等多个城市推动人才培养项目,作为其创新理念的落地。但对于整个项目落户哪里,他们仍在寻求合适地点。

“我有特别深的体会,就是我们对新加坡产生了思维惰性,想当然地把新加坡在成都落户的企业当作新加坡企业。但(我们)忘记了,新加坡企业是在发展变化中的,在吸引这些企业的同时,更应该吸收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创新真正落地。”在多个场合,刘筱柳都向新加坡企业重复这一点。

而在新加坡企发局交通与物流司相关负责人看来,中国已进入新一轮转型期,创新领域的合作,将是两国未来合作最重要的主题。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