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濮阳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拥有6400年古老文明,素有“中华龙乡”“颛顼遗都”“帝舜故里”的美称。随着工业发展、城中村棚户区改造、滩区脱贫搬迁。承载着濮阳厚重历史文化的许多村庄慢慢地在地图上消失。村落的历史文化如果不赶紧记录下来,就会随之在历史的进程中湮没,年轻的一代就无法了解原先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文化的传承就会断裂。
抢救历史,记住乡愁,存史资政,正基于此,濮阳县政协专门成立了《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编篡委员会,倾力对全县所有乡村历史文化进行抢救性挖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成《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一书,让人们从字里行间感受“乡风、乡俗、乡情”,感悟“乡恋、乡思、乡念”,追寻乡愁记忆。
城关镇和平居委会
和平西街▲
和平北街▲
地理位置
和平居委会,位于濮阳县政府驻地西南约1公里,距城关镇政府驻地西南0.5公里。东与红旗居委会为邻,西与新华居委会接壤,南邻红星居委会,北与胜利居委会毗邻。
村名来历
和平居委会前身为和平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始建于1954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体制的更迭,1978年成立了和平居委会。
民族人口
和平居委会有李、郭、张、尹、付、许、乔、杨、任、吴、吕、杜、赵、王、万、管、舒、宋、胡、周、翁、曹、孙、娄、程、贾、梅、桑、范、马、单、陈共32姓,其中李、郭、张、管、吕、舒、王、程、吴姓居多,占总人口的38.3%。多为汉族,也有回族、佤族,318户,1575人。
历史沿革
1954年成立和平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7年和平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更名为和平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濮阳县成立城关人民公社,和平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被过渡为北大队(由五、六、七生产队组成),下辖9个自然街1个自然村;
1961年北大队更名为和平副业队;
1966年下半年,由原来的和平副业队,更名为“反帝大队”;
1968年11月,反帝大队的群众下乡到农村安家落户,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当时的集体财产及耕地、坑塘、苇地,全部移交给当时的红卫大队接管;
1979年秋季,城镇居民离乡返城,恢复重建为第一副业大队;
1981年5月,撤销濮阳县城关公社,成立濮阳县城关镇人民政府,第一副业大队更名为和平居民委员会。
和平居委会▲
经济发展
1961年和平副业队建立时主要从事纺麻加工、红炉锻造、白铁加工、酱菜加工、轧花弹花、加工面粉、刷黄纸、捣石膏像、纪念章制作、木工制作、轧挂面、钉皮轴、马车修配、自行车、人力车修配、割皮条、捣铜玲、棺材制作等。
1979年秋季,城镇居民离乡返城恢复重建第一副业大队,大队领导班子积极研究制定重建家园、发展集体经济方案,党员干部带头并鼓励发动群众,自愿入股,投资兴办集体企业,本着“低工资、多就业”精神尽快恢复了集体经济,重建了家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集体经济的积累,多方集资筹建起了五金交电部、汽车配件部、土产日杂部、文化体育部、日用百货部、和平摩托部、烟酒副食部等商场骨干企业。从当时向城关供销社借款300元起步,集体经济收入逐年稳中有升,居民享受的待遇逐年提高。新农合参保、居民供水等费用都由居委会负担;考上大学村里资助;60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补助金。曾荣获濮阳县五好党支部等。
土特产
豫江春牌糟鱼
豫江春牌糟鱼
豫江春李氏五香糟鱼,始于1960年。1998年又研发出软包装礼品装糟鱼系列。
糟鱼全部选材黄河岸边鲜活鲤鱼、鲢鱼,经腌、煮、蒸、焖、糟制而成,具有“鱼不变形、肉筋骨酥、口感醇厚、风味鲜美”等特点,鱼骨、鱼刺皆可入口,从根本上消除了人们吃鱼怕鱼刺卡喉、鱼骨扎嘴的顾虑。
六百居香肠
六百居
六百居香肠
六百居香肠是我国地方名吃。清康熙年间,王思春之父携其家眷由山东济南搬迁至濮阳,从事加工香肠。因祖居地山东济南距离濮阳约六百华里,六百居香肠由此得名。
据说,清乾隆皇帝下江南途径濮阳,品尝六百居香肠,赞不绝口,六百居香肠由此成为御用贡品,成为当时官府佐餐和宴会上不可或缺的上等佳品,行销省府道衙中,而后载入史册。数年后其子王殿凤秉承祖艺,广大名门,生意日渐兴隆。
现在,六百居香肠在原有传统工艺基础上经反复研究,加入开胃助消化的十几种天然香料,经真空密封、高温灭菌精制而成,具有风味独特、肉香味美之特点。
六百居主营香肠、粉肚。1968年至1977年公私合营期间,六百居香肠一直作为中南海、省政府招待贵宾的必备佳肴。
1978年六百居自己独立经营。1996年,百年老字号“六百居”肉食加工商标被浙江人在市区抢注,公示期间,王家人无人知晓,导致该商标注册成功。1998年王自成之子王玉海自筹资金12万元,从浙江人手中买回商标权。“六百居”香肠老字号为此由王玉海为唯一合法继承人,自此失而复得的“六百居”香肠重新造福龙乡人民,使这一字号迅速焕发青春。
六百居香肠在无制冷设备的情况下该香肠经久耐放,冬、春、秋三季在常温情况下保存两个月不变质,夏季亦可存放半月之久。
六百居香肠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获得多项表彰,在1998年濮阳县消费者协会举办的食品比赛中荣获第一名;被评为消费者信得过单位;2000年9月被濮阳县卫生局评为食品卫生最佳单位;2001年被濮阳市消费者协会评为诚信单位;2007年濮阳市餐饮行业协会将六百居香肠、粉肚评为濮阳名吃;2008年被省宣办河南电视台评为特色风味名吃;被评为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六百居香肠现远销海内外,如:北京、上海、广州、新加坡、美国等地。
庙会
和平西街关帝庙会,每逢阴历初一、十五焚香祭祀,祖辈世代流传至今。
祭祀焚香
古今名人
李福堂(1886—1969),字范九,濮阳县知名教育人士。桃李上千,杰出弟子有平杰三、王从吾、刘宴春、刘华南等。濮阳县政协第三、第四届政协委员。
李福生(1889—1942),曾任国民第三军书记官、县政府科长等职。
李福星(1896—1962),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任博野县县长。
任天太(1896—1978),别号任开三。1925年河北省立大名七师毕业,曾在北京香山慈幼院小学部、定县平民学校、濮阳县立初级中学师范任教。1940年任濮阳县教育科长,兼代理国民党濮阳县党部书记长。1949年在兰封县孟集小学、县立初级中学任教员,县立乡村师范学校任校长。1956年参加整风反右学习,在家参加农业劳动,后任濮阳县城关镇肥料厂技师。
任金芳(1906—1942),中共党员,解放前曾任营长。
任凯三,解放前曾任昆吾县县长。
任其祥(1910—2008),中共党员,1938年参加工作,曾任开封市文教局长。
任福祥(1916—2005),中共党员,清华大学毕业,1939年参加工作,曾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长。
管宗波,1923年生,中共党员,1953年入伍,曾任驻马店地区人武部政治委员。
任俊领,1927年生,中共党员,曾任天津市税务局高级会计师。
贾道川,1931年生,曾任濮阳县农机局副局长。
任平太,1933年生,中共党员,曾任开封市计委书记。
郭长荣,1933年生,中共党员,解放前任儿童团首任团长,1947年参军,曾参加攻打开封、杞县、睢县、济宁、兖州、曲阜、济南、徐州、淮海等战役。1949年随部队过江,进军江南,参加攻打九江市、南京市、上海市、上饶市、华东、华中南、大西南、云南省、贵州省、贵阳、重庆市等战役,并参加贵州剿匪战斗。1951年调入朝鲜四十军后卫部任护士,在朝鲜因病回国修养。1953年转业到地方卫生单位工作。郭长荣在战争年代立过三等功,获得战斗模范等荣誉称号。
郭章兰,1939年生,濮阳县城关镇二中高级教师。
吕建成,1940年生,陈式太极拳传人。2000年代表濮阳市参加河南省少数民族运动会,获陈式太极拳第一名,省综合拳术第三名。在濮阳市陈式太极拳比赛中,多次荣获第一名。
孙秀敏,1944年生,女,濮阳县城关镇西完小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
谢世全,1945年生,曾任濮阳县城关镇企业委副主任。
陈建国,1945年生,曾任濮阳县计生药具站站长,外科主治医师,国家计生委、卫生部先进个人。
贾党让,1955年生,曾任濮阳县盐业局局长。
管宗甫,1956年生,郑州大学教授。
胡天泽,1957年生,中共党员,现任濮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财政局局长。多次荣获省市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等称号。
管宗华,1958年生,徐州师范大学教授。
李公乐,1962年生,中共党员,1978.09—1982.08河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兽医专业学习,1982.08—1992.06河南省濮阳县白罡乡干事,经联社副主任,党委副书记、乡长,党委书记。1992.06—1996.12河南省濮阳市团委副书记,团委书记。1996.12—2001.03河南省台前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县长(其间:1999.04—1999.07在河南省委党校第十四期县委书记、县长班学习),2001.03—2004.04河南省台前县委书记(其间:2002.03—2002.07在河南省委党校第三十期中青班学习),2004.04—2006.12河南省新乡市副市长,2006.12—2008.09河南省新乡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2008.09—2011.08河南省郑州市委常委、巩义市委书记,2011.08—2013.05河南省郑州市副市长,郑州新区管委会主任(正市厅级)、党工委副书记,2013.05—2014.04河南省郑州市委常委(正市厅级),郑东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2014.04—2016.05河南省商丘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2016.05—2018.09河南省安阳市委书记,红旗渠干部学院院长,2018.09—河南省安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红旗渠干部学院院长。十届省委委员 ,党的十九大代表。
张学忍,1963年生,中共党员,现任山东大学教授兼分校党委书记。
李凤霞,1968年生,女,曾任濮阳县住建局副局长。
王庆兵,1970年生,现任美国3M公司副总裁。
村中故事
北门锁钥
这个成语来自两个历史故事,始自秦穆公时期的郑国,成于北宋时的濮阳。
晋国约秦国一起攻打郑国,郑国使者游说秦穆公,表示愿意成为秦国的同盟国,并“歃血为盟”。秦穆公就留下一员大将杞子率两千人马驻扎在郑国都城北门外,自己带着大队兵马返回了秦国。可是不久,秦穆公听说晋国扶持反对与秦国和好的公子兰当了郑国国君,非常生气,恰在此时接到杞子的报告说:“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这里的管,是管钥的简称。北门之管指郑国都城北门的防务。于是秦穆公就派重兵征伐郑国。可这次却倒了大霉,秦军在崤山被晋军伏击,全军覆没。这段故事见于《左传》。
北宋濮阳称澶州,宋辽于公元1001年在此会战,澶州城南为黄河,宋军守城,辽军大营驻大名,澶州城北门当然为防守重点,宋宰相寇准就提调全军镇守北门。和谈时,辽使问道:“相公望重,何以不在中书?”潜台词是,在此大战期间,你不在宋国皇帝身边,仅来守个澶州北门,或者你不被重用,或者宋皇帝吓得乱了方寸。
寇准何等人物,哂然答道:“主上以朝廷无事,北门锁钥,非准不可。”潜台词是,我们大宋当前天下平定,国富民安,决无内忧,皇帝压根就没把你们的来犯当成回事,不需要日夜算计,同时皇帝对我极为信任,对澶州的防守也极为看重,认为澶州的北门就是大宋国的北门,重任担当,非我寇准莫属!这段事故见于宋朝人孔平仲著的《孔氏谈苑》。
澶州于公元1004年又爆发了第二次会战,以宋胜而后订立“澶渊之盟”和约告终,这是宋立国以来对辽几次战争的唯一一次辉煌胜利。从此以后,这里就成了大宋北方重镇。这也是现今濮阳县城四牌楼“北门锁钥”牌匾故事的由来。
中心阁-北门锁钥
少年韦大秦
明代万历年间,韦大秦出生在濮阳城内北大街路东(濮阳老酒厂对过)一个书香门第。其父韦登,原籍为濮阳县赤田寨村,是当时吏部尚书王崇庆的亲戚。
韦大秦勤奋好学,聪明过人,十三岁中童生,十四岁中秀才,十五岁就成了濮阳一带很有名气的文人。韦氏家谱记载:我祖大秦,博通经史,诗文词赋出口成章,著有诗集数
卷,尚书崇庆王公作序。
相传一年春雨过后,路上泥泞难走,韦大秦从黉学(孔
庙)放学回家,路过学宫街茶馆前,一不小心滑倒在地,弄得全身泥水,惹得茶馆前纨袴子弟哈哈大笑。一个公子嬉弄取笑说:“听说韦相公能书善文,以此为题来一首诗吧!叫我们赏识赏识。”韦大秦稍加思索,便道:“春雨贵似油,下得满街流。滑倒韦学士,笑煞一群牛。”众人听了个个目瞪口呆,没人再敢吭声。
韦家对门住着一个姓王的督邮员外,年已七旬开外,性格古怪,好诗善文。王家的花园正对韦家的大门。一年春节,韦大秦见景生情,在自己大门上贴了副春联,上联“门对千竿竹”,下联“家藏万卷书”。也巧,这天王员外游园,隔墙看到韦家大门上的对联,甚为不乐,马上叫花匠把竹子砍掉。
韦大秦出外回家,见对面花园的竹子没有了,就马上把对联换了。上联“门对千竿竹暂无”,下联“家藏万卷书常存”。花匠随即把韦家换对联之事禀告,王员外大吃一惊,韦家真有学问人,就写帖子,请韦家写对联的人过府相谈。
韦大秦前往,王员外迎出客厅,见来客竟是一位身穿绿色童装的孩子。便奚落道:“井内的哈蟆穿绿袄”。韦大秦见王员外穿了一件大红袍,就不假思索地回答:“油炸的螃蟹披大红”。王员外马上对答:“初生的牛犊不怕虎”,韦大秦马上对上:“战败的老马怕蛟龙”。羞得王员外面红耳赤,再不敢慢怠韦大秦了。把他请到客厅,说古论今,吟诗论文,一老一少,谈得十分投机。从此,他们成了忘年之交。
四牌楼下压恶霸
从前,濮阳城里有个大恶霸,姓王,名叫小桥。这王小桥觉得自己是当朝太后的干儿子,天不怕,地不怕,任意欺负百姓,糟蹋妇女,无恶不作,方圆几十里的穷苦百姓可叫他坑苦啦!也有几个大胆百姓告过状,但是,他有靠山,还受过皇封:见铁不死。那时的官员多数是官官相护,不治他的罪不说,还把告状的,轻则重打四十,重则下到监狱。老百姓干咽苦水没处讨说法。
王家后花园有口水井(原皮毛工艺厂院,相传是王家的花园,井已被填平),王小桥下令把城里的井全部填平,让老百姓到他家挑水,给他拿钱。他还规定:只准女的挑水,不准男的挑水。每到寒冬腊月,他就叫家人将井台上泼上水,水随即就结成冰。那时的大姑娘、小媳妇都是小脚,挑子往膀子上一搁,脚底下一滑,她们一个接一个地滑倒,凉水洒了一身。王小桥坐在暖阁里看笑话。
一年,濮阳又换了一个新县官,百姓们听说他是个清官,就在新县官还没来到县衙门时,拦路告状。有告王小桥糟蹋人家老婆、闺女的,有告他霸占人家田地的,还有告他打死人命的。
县太爷看了这些状纸,脸气得发紫。心想:这王小桥实在可杀,可是皇上有封,没杀他的刀。县太爷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个办法。次日,他写了个拜帖,请王小桥来县衙喝酒,王小桥大摇大摆地来了,并坐了上席。县太爷连吹带捧地把王小桥灌了个酩酊大醉。这时,一声令下,三班衙役把王小桥来了个五花大绑。王小桥做梦也没想到有人敢找他的麻烦,还没醒过来,就被拿住啦。
拿住了王小桥,可又没法杀他,刀、枪、剑都不能用。县太爷又想了个主意:用土布袋压死他,这样既不犯皇封又
为民除害。他贴出了告示,宣布了王小桥的罪恶。又下令让老百姓用土布袋,一袋一袋把王小桥压到了下面。
压死了王小桥,有一个算卦先生说:“若有十二个时辰没人从他身上经过,他就会土遁变化而去。”县太爷听罢,下令在十字街口建了四牌楼,将王小桥压在下面,四通八达过往行人都从他身上踏过去,使他永世不能翻身,坑害老百姓!
四牌楼宝气的传说
四牌楼又称中心阁,是明正德年间,开州(今濮阳)知州龙大有为侯春、侯英父子所建,位于老城十字街中心。原四牌楼(改建前)顶部有几个大小不等的球形状瓷质物体,突出顶部,作为脊中心的装饰。1931年春,球体夜间发光,呈乳白色。出现异象,人言鼎沸,皆说四牌楼“古了”,出“宝气”。后来传说瓷球体被盗,再无光体出现。
小坡(和平)城中村改造
和平小坡原居民,是来自1979年城关镇居民离乡返城的北街、西一街、西二街居民。1980年由于人口增加和人员年龄的增长,当时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分批划分宅基让居民建房成家。
由于当时规划布局落后、不同年代建筑材料的更新和建筑年代久远和失修,原住宅与周边的现代建筑物和居住环境极不协调。2013年濮阳县政府为文明城市综合提升,决定对和平小坡实施拆迁改造,并对76户宅基地上的建筑进行了赔偿,对住户进行了安置。后来由于多种原因和不良因素的形成,致使该工程一度搁浅。
为继续推动和平小坡城中村改造工程,曾任和平党支部书记的郭刚同志临时受命,亲自挂帅,全面负责拆迁改造工程。并选调一批有群众基础、办事公道、热爱此项工作、战斗力强的专业人员,组建了和平小坡拆迁改造委员会,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分工明确,负责到人,并利用广播、公告、宣传标语等多种宣传工具,积极向群众宣传实施拆迁改造的好处和重大意义,并挨家入户、耐心细致讲解拆迁改造的置换方案和改造后美好远景,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最终达成共识。2017年3月1日起,不到20天时间群众签订协议200户,占全部住户的97%。
改造后的和平小坡将是一个高楼林立、道路宽敞、电灯明亮、假山亭阁、曲径小道、鸟语花香、小桥流水、休闲与娱乐综合型多功能高标准高质量的和平小区。
敬老爱亲王盼菊
王盼菊1942年8月出生,是和平居委会人人称赞的一位尊老、敬老、爱亲的模范人物。
王盼菊结婚后,就与公婆生活在一起。当时二老已年过六旬,且体弱多病,王盼菊像照料自己的生身父母一样伺候公婆。1985年婆婆不慎摔了一跤,导致腿部骨折。在住院医治期间,王盼菊四天四夜守在病榻前,喂药喂饭,端屎端尿,擦洗按摩,对老人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出院后,为了更好地照顾婆婆,她主动与婆婆同住一屋。夜里只要听到一点动静,就马上起来,有时一晚上起来好几次。就这样坚持了六个春秋,直到婆婆离世。她常说:“丈夫的母亲就是自己的母亲,照顾老人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多么朴实的语言,不是女儿胜似女儿。
王盼菊的丈夫原在安阳运输公司工作,工作期间因脑子受刺激,导致精神失常,26岁退职回家,公司一次性解决8个月工资240元作为退职补助。后丈夫病情愈加严重,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王盼菊独自一人挑起了抚养一双儿女和赡养二位年迈老人的重担。2012年丈夫又添新病,瘫痪在床,成了植物人,王盼菊成了特护人,为丈夫擦身按摩,不离不弃,相伴厮守。
王盼菊不仅在善待老人和照顾病人方面为世人做出了榜样,而且在勤俭持家,教育子女方面也是井井有条。1982年居委会成立了服装厂,王盼菊到该厂上班。仅凭每月40元的收入,既供养儿女上学,又赡养二位老人。使用家具能俭就俭,以艰苦朴素为本。在她精心培育下,一双儿女出类拔萃。如今,家也盖起了二层洋楼,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王盼菊作为一个普通家庭妇女,在她身上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固有的尊老、敬老、爱亲的传统美德,诠释了和谐社会的道德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