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深入了解过琼海么?
作为钟灵毓秀、物产丰饶的琼海
同时也拥有着很多丰富的文化遗产
下面,
给大家带来琼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明信片
让大家认识不一样的琼海
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位于潭门镇。南海航道更路经,是指南海航行的路线知识,是琼海渔民自古运用古老罗盘、《更路簿》(手抄本)和一张航海地图,驾船往返于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和东南亚各国,以及亚洲、大洋洲、非洲和欧洲等“海上丝绸之路”的世代口头传承的航行线路和航行经验的总汇,是千百年来琼海潭门渔民以生命做代价换取的航海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位于阳江镇。早在北宋时,万泉河边已有由竹枝由箬制成帽笠,后来不断进化提高,由盖头笠即“罩笠”变宽肩笠即“山坡笠”,后来著名文坛泰斗苏东坡过琼后,对万泉河的山坡笠爱不释手,笠不离身,故人们称为“万泉河东坡笠”。在第一、二次革命战争时期,本地群众为支持琼崖革命,特制“东坡笠”送红军,故东坡笠又称“革命笠”、“红军笠”、“红色娘子军笠”。
海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位于中原镇。椰胡,俗称“椰子壳年”,具有百年历史的弓拉弦鸣乐器,在琼剧、八音演出中,担负着主要的伴奏任务。制作材料为本地的椰子壳、贝壳、竹子等,音色低沉、浑厚。传统手工艺制作的椰胡,工艺精细,韵味浓厚,响誉海内外,吸引着国内外的知名演奏人士前来交流、求购,新加坡琼南剧社、海南省琼剧院、琼海市琼剧团等乐队使用的椰胡,大都出自琼海的老艺人之手。
0
4
海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位于潭门镇。自明朝沿袭至今,琼海渔民祭兄弟公出海仪式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琼海渔民在从事开发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和远航“海上丝绸之路”时,每次渔船远航启程之前,各船主必祭祀“兄弟公”,这样的典礼活动便是祭兄弟公出海仪式,本地又称“做福”。
海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位于潭门镇。从明朝开始,鲤鱼灯闹春便在琼海渔乡流行,在琼海潭门渔乡尤为盛行。每年春节来临的腊月,琼海沿海渔村便自发组织鲤鱼灯队,编扎鲤鱼、制造道具并练习舞耍鲤鱼。从正月初三至元宵十五之夜,鲤鱼灯队便走村串户进行鲤鱼灯闹春表演。表演结束时,主人给鲤鱼灯头红包致谢。
海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位于博鳌镇。乐城岛从元朝开始,有652年的作为乐会县治的历史,乐城岛人们闹元宵,随时代变迁,在民间中传承又有变革,历经700多年形成了乐城自己最具特色的元宵习俗。乐城人的元宵节(亦称小年)更注重于家人团聚和众人狂欢的寓意,活动持续四天,除了中原传统的“游灯”、猜字谜等,经历代传承和发展,兼收、汇集、出现了闽越、岭南、海南很多地方优秀的民间艺术。
来源:发现琼海
图文原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