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汕头市第四中学校史

汕头市第四中学创建于1916年,由上海潮州会馆组织筹建,最初校名为潮州八邑职业学校,首任校长林木卿(原名林国梁)。 上海潮州会馆再次出资赞助,另聘英国伦敦大学毕业、曾任苏州东吴大学教授的郭应清硕士接任职校校长,初改校名为汕头私立高级中学,校址设在汕头葱陇。大中中学开办初期,校园环境优美,校舍建筑壮观,有宽敞完善的体育运动场所,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还有郭应清校长不惜重金从各地聘请的德才兼备的名师。郭应清校长亲自讲授英文课,提倡学术自由,在教学上严格要求,对学习成绩优秀,体育运动成绩突出,以及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学费减免。
学校增办初中部成为完全中学,并改名为汕头私立大中中学。改制后的大中中学师资力量、教学质量、运动比赛成绩、学风建设等方面均居于当时汕头市教育界一流水平。由于办学期间学校资金不足,1930年,郭应清校长自己出资两千多银元建造二层楼房一幢作为校舍。1930年,校董会立案,校董由郭子彬、郑耀南两位担任,该校产业至此正式移交上海潮州会馆。会馆议决,“该校每年常费两千元,如若不敷,再加拨补助费。”再次宣布该校校董即会馆董事,“若会馆董事变动,校董也相应变动”。1932年7月,汕头大中中学奉广东省教育厅核准立案。当时的大中“校风淳朴,学校管理严格,学生多内宿。每日有六节正课,早操夜修极为认真,教学质量很好。”后来为了学校未来的发展,1935年,郭校长又向郭元安银庄支取先祖遗产六千银元购置土地扩展学校面积。1935年2月,汕头大中中学奉教育部核准备案。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日机轰炸汕头,大中中学被迫迁校至当时称为“小上海”的潮阳铜盂乡,并借用铜盂公学部分校舍及“明德祠”、“祖祠”、“诚信祠”等祠堂及在新寨建造多个竹蓬教室继续办学。上海沦陷后,旅沪潮汕籍工商界人士自顾不暇,“大中”校董会名存实亡,学校经济来源断绝,办学经费和教职员工薪水全靠郭应清校长从学生学费中筹划。1946年春,抗日战争胜利后,大中从铜盂乡迁回汕头原址。此时的校舍已被日本侵略军拆毁,颓垣残瓦,极目凄凉。需要一笔可观的经费修建校舍。为此,郭校长变卖家藏大英百科全书及先祖在汕头市的房地产业,将自己应得的金额全部投入学校,此举使得大中中学能够及时复课。为重建惨遭破坏的校舍,由上海潮州会馆出面募集款项。除上海本地外,也向海外募捐,主要对象为暹罗潮州总商会、新加坡潮州会馆、新加坡潮州同乡会、香港潮州八邑商会、潮州旅港同乡会、暹罗潮州会馆等处。幸承上海及各地潮州会馆、商会慷慨支持,使大中办学得以维持。 汕头市第四中学被评为金园区一级学校。2001年1月,又被评为汕头市一级学校。近二十年来,在吴锡西、郑白鸿、黄远源、李伟雄等校长的带领下,在全体四中人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教学质量逐年上升。十年来,汕头市第四中学的高考、中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校先后出色地完成了“政治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多媒体课件在创新教学与创造力培养中的作用”等大型的国家级、省级立项课题的研究。目前,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体四中人将把“增强凝聚力,提升竞争力,升华发展力”作为发展思路,把“环境美、校风好、特色浓、质量高、国内一流”作为办学目标,新一代的四中人将继续发扬四中精神,不断厚实学校的内涵,不断创造学校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