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潮人文脉」潮州廿四节令鼓文化馆成古城热门打卡点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映光 黄士 王沫依

图/受访者供(除署名外)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粤东潮州,有这么一个以“潮響”为名的鼓社,将二十四节令编排成不同节奏的鼓点旋律,融合岭南狮鼓和武术等多种传统文化元素,通过鼓手的敲击与肢体表演,直观地展现二十四节令这个中国数千年来用于农耕生产的时间刻度,以及不同节令里华夏大地的民俗活动。

而令人颇感意外的是,这种极具“中国味”的廿四节令鼓却诞生于异国他乡,是马来西亚已故的华裔艺术家陈徽崇和潮籍“侨二代”陈再藩共同创设,发扬壮大后传回中华文化的祖乡。因此可以说,廿四节令鼓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同时也是潮文化乃至中华文化“走出去、引进来”的典范。

羊城晚报记者近日到潮州市走访时了解到,坐落在潮州古城太昌路、由潮響鼓社耗费数年打造的公益性质的国内首个廿四节令鼓文化馆已初具规模,先后吸引数千人次进馆参观学习节气文化的相关知识,并感受节令鼓的磅礴气势。

请进来,潮州之声返回原乡

走进潮響鼓社打造的廿四节令鼓文化馆,仿佛置身于一个二十四节气文化大讲堂,目之所及均是依据传统二十四节气所创造的各种文化元素。其中,文化馆一楼除了有廿四节令鼓创设的历史和大事记介绍外,还摆放着各种与廿四节令鼓有关的物件及科普展示材料,包括鼓队在世界各地参加演出的照片,大小不一的鼓具,甚至还有一根根被打断了的鼓棒。

“规划二楼用来展示我们收集到的来自不同国家的各种鼓器,五楼则要打造一个沉浸式的体验场地,让参观者可以亲身感受节令鼓的魅力。”潮響鼓社负责人李康迪告诉记者,为了经营鼓队和打造文化馆,他近年来已自掏腰包投入了约200万元,至今已有数千人次先后到文化馆近距离感受廿四节令鼓。

据悉,廿四节令鼓是马来西亚的华人为庆祝节令、保留传统文化而创作的一种鼓乐表演。而除了在马来西亚深耕壮大外,廿四节令鼓也在世界各地开花,屡屡登上国际舞台,并于2008年开始传入潮州。2009年,廿四节令鼓被列为马来西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创始人陈徽崇和陈再藩也先后荣获马来西亚国家文化人物殊荣。

2014年,身为国家一级运动员的李康迪创立“潮響鼓社”。李康迪说,以“潮響”命名的寓意是“来自潮州家乡的声音,通过潮州人的自觉传承,让它返回原乡”,他希望能将节令鼓这一具有潮州特色的文化传承弘扬下去。

在文化馆,一根根足有2厘米粗的被敲断的鼓棒被收集起来,框饰在一楼大厅。望着这些见证队员们欢笑与泪水的鼓棒,李康迪说,它们坚定传递着潮響鼓社将廿四节令鼓“请进来”之路越走越远的信念。在李康迪看来,回乡的廿四节令鼓,已远远超出了鼓乐本身,它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张力。

传承好,构建起较完整生态

“潮響的鼓手们来自于各行各业,从豆蔻少年到知天命的长辈都有。”李康迪说,作为一支靠兴趣组建的非营利团队,他们在潮州当地参加的很多表演,都不收取任何演出费,鼓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几乎都是“用爱发电”的,他们都是真正出于对廿四节令鼓以及潮州文化的热爱,才能够在业余时坚持训练和公益演出。

在李康迪和鼓社队员们的坚持和努力下,廿四节令鼓很快就在潮州乃至潮汕地区打响了名声,当地众多大型活动现场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并且数次登上了央视的舞台,真正将潮州声音放大出去。而在训练和演出之余,李康迪也将目光聚焦在了廿四节令鼓的人才培养上,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廿四节令鼓的宣传推广、传播和教学。

据介绍,从2016年开始,李康迪经常被邀请到当地各个中小学和企事业单位教授廿四节令鼓的相关知识,近年来更是帮助支持上海交大,天津大学、暨南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创设了节令鼓队。目前,潮響鼓社培训过的鼓手近4000人,人群涵盖了幼儿园、小学、初高中、企事业单位及专业鼓手;而在潮響鼓社直接帮助下创设的节令鼓队也有近30支,这一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之音在全国多地擂响,焕发无穷的生命活力,无疑是“文化反哺”的优秀典范之一。

“廿四节令鼓是中国古代智慧与海外华人文化的结晶,我希望能够将它传承下去,让它具有生命力,这件事如果我们不做就没人去做了。”在谈及文化传承时,李康迪坚定的语气里带着一丝使命感。而如果想要得到更多人的了解和认可,李康迪认为,廿四节令鼓还必须在传承中进行创新。

李康迪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据悉,近年来,李康迪不断翻阅专业书籍“进补”,力求对鼓队较为不足的肢体表演作出改进,并且在表演中加入钢舌鼓(一种新型打击乐器)等现代的新兴元素,融合本土潮州音乐及其他乐器元素,和鼓手们创造出更多的动作和节令的表现形式,创作出一批优秀的廿四节令鼓表演作品。他认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廿四节令鼓保持生命力,让更多年轻人接受。

“除了中坚力量‘潮響鼓社’外,还有多支由潮響鼓社传播的上市企业鼓队,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的娃娃鼓队,廿四节令鼓不但在潮州落地生根了,而且也开始开花结果。”陈再藩说,他认为潮州如今已发展成为中国廿四节令鼓生态较为完整的一个城市。

走出去,中国声音擂响世界

文化交流,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在引入廿四节令鼓并对其加以创新传承后,李康迪也积极寻找机会到国际舞台展示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2018年9月,为纪念廿四节令鼓创设30周年,马来西亚举办世界廿四节令鼓精英赛。潮響鼓社以中国内地唯一的表演团体,前往马来西亚参赛,与世界各地的节令鼓手们过招交流,探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当时,潮響鼓社在现场演绎的《春天的故事》将春季里的6个节气组合在一起,还加入潮州筝、镲、锣等潮州乐器。“单纯鼓点的音色会稍显单一,欣赏节令鼓的重点在于欣赏鼓舞。《春天的故事》结合潮州音乐的表演形式,根据自然、社会和人的活动,从声音、景物的运动和情感的运动形成节奏,演绎着春季的不同时令。”李康迪说,他们的演绎体现了潮州地区浓厚的风土人情和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感动了众多在场的潮汕华裔。

在廿四节令鼓文化馆采访时,李康迪也向记者展示了当时的演出录像,只见鼓手们统一着装,时而猫腰匿身,时而跃立鼓上,时而左右开弓,整场表演不仅仅是击鼓的表演,还加上武术、舞蹈和配乐,既有鼓的雄浑与磅礴,也有舞蹈与武术历练与美的展示,其震撼力无与伦比。

唐人街,孔子学院和功夫熊猫等“符号”是优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令人高兴的是,当下海内外很多大型节庆文化活动都会以廿四节令鼓作为开场表演,廿四节令鼓也曾受邀参加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赛(NBA)季后赛文艺表演,表演者是当地的留学生。

可以说,以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为创意、融合岭南狮鼓和传统书法艺术的廿四节令鼓,已在世界舞台上擂响了中国好声音,成为潮文化“引进来、走出去”的典范。

文脉众议

四节令鼓可在世界舞台上 扮演好中国节气文化的代言演绎

文/2016感动潮州人物、廿四节令鼓创始人、马来西亚国家文化人物 陈再藩

去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影响国际间人员的流动时,却有五十几面广东狮鼓从广州装进集装箱,送上远洋货轮,下南中国海,经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航向非洲,送往史瓦帝尼与马拉威。当这批来自中国岭南的狮鼓,在狮子与大象称霸的非洲草原上摆阵擂响时,廿四节令鼓终于完成了擂响世界五大洲的传播宏图。

2015年,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节目的主持人王鲁湘到马来西亚拍摄柔佛古庙游神庙会与廿四节令鼓两个主题时曾说,廿四节令鼓最令他惊异的,还不是它的鼓乐编排与表演形式,因为,中国大陆精彩的鼓乐表演也很多,最让他感到震撼的,是廿四节令鼓的传播力。

确实,在创立迄今33年里,廿四节令鼓从诞生地马来西亚柔佛新山,逐步扎根世界五大洲,发展出全球大约400支节令鼓队,累积的鼓手估计超过40000名,最年长的鼓手,已经年过半百。

亚洲周刊曾发文表示,廿四节令鼓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创新,并且传回中华文化的祖乡,是一种“文化反哺”的现象。中国第一支廿四节令鼓是由马来西亚留学生于24年前带到福建泉州的华侨大学。现在,中国内地有大约90支节令鼓队,其中,将近四分之一的节令鼓队集中在潮州。可以说,在潮州这座潮州大锣鼓的乡音故里,已然形成了一个廿四节令鼓较为完整的文化传承生态。

廿四节令鼓是一种“声、色”俱全的鼓舞表演,与潮州大锣鼓的鼓乐形式大相径庭,是全然不同的鼓乐形式。身为海外第二代潮人子弟,潮州大锣鼓是我自小便十分熟悉的乡音鼓乐,它与年节庆典结合为一体。我在文化上深深感受到潮州大锣鼓所蕴含的欢欣喜庆,和潮州人通过鼓乐衬托出来的深厚民俗文化底蕴。因此,当我有意以南方狮鼓去创造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鼓乐时,我心中的意念依然是过年过节,创设廿四节令鼓的初心也是节庆鼓乐。

廿四节令鼓从一开始便扎根于校园,世界第一支节令鼓乃由新山宽柔中学创立,尔后才随中学生“升学”至高校。因此,廿四节令鼓是一种与青少年分不开的鼓乐形式,也是一种精气神非常充沛的强劲鼓舞表演。近年来,高校的节令鼓队出现许多女鼓手,被问及为何女生也喜欢打鼓,她们几乎不约而同回应:“帅!”。

廿四节令鼓乃结合狮鼓及以书法将二十四节气书写于鼓身,犹如“刻背”。廿四节令鼓的形制虽然非常传统,但可以很轻易地与小学到大学的年轻鼓手“打成一片”,这些鼓手也让传统文化元素(廿四节气)变得年轻了。事实证明,廿四节令鼓俨然是“东方摇滚”。而且,鼓乐是“共通语言”,它也毫无障碍地被其他种族的年轻人接受,进而被马来西亚文化部列为国家非物质文遗产,两位华裔原创人(陈徽崇、陈再藩)也分别成为了该国的国家文化人物。

廿四节令鼓显然可在世界舞台上扮演好中国廿四节气文化的代言演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终身荣誉教授及《新跃文化中华讲座》的发起人郭振羽教授,今年邀请我以《节令鼓震五大洲:谈文化中华的创新与传播》发表演讲。

在时下的“融媒”发展趋势下,中国媒体必须主动将“世界”纳入视野,并更积极扮演好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宣传者角色。我个人认为,不论是文化或企业,势必是“线下结合线上”“在线上创设平台”“通过平台发展生态”,并且“让生态滋养文创产业”。

举个例子,受疫情影响,第三届的新加坡潮州节将在11月5日通过线下结合线上的方式拉开帷幕,活动主办方建构了互联网上的“潮州节虚拟文化村”,包含潮剧、潮州手工艺、潮州美食、跨境文化讲座、虚拟游潮汕等新鲜体验。受困的线下、无远弗届的线上,形塑了未来的文化之旅,也势必改变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文创生态。

总策划 /汪一洋 刘海陵 林海利

编委会主任 /曾颖如 孙爱群 孙璇 胡泉

主办单位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羊城晚报社

本期统筹 /马汉青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李斯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