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济南日报-爱济南
核心阅读:大河时代,大城逐梦。肩负着“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历史使命的新济南,主动适应城市发展由空间拓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内在需求,加快塑造“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城市发展新格局,推进全域统筹协调发展,城市发展框架进一步拉开、功能品质不断完善、产业承载能力持续提升,为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站在济南中心城区,举目远眺,环顾四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方向,都升腾着长高变大的热浪、涌动着时不我待的活力——
向东,创新创业的活力日益迸发;向西,医学高地正在加速崛起;向南,“诗画南山”的魅力逐渐彰显;向北,新旧动能转换的步伐铿锵有力;中心城区,向着“宜居、宜业、宜行、宜乐、宜游”的蓝图有机更新……
大河奔流,大城崛起。“新十字方针”,是济南城市发展由空间拓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推进全域统筹协调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担当国家使命的必然要求。随着城市发展新格局的加速构建,济南这座千年古城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强筋健骨、加快壮大,“大城”在新时代的蓝图更新中豁然开朗,勾勒出令人充满期待的壮美轮廓,强力支撑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加快崛起。
“大城”框架逐渐拉开在践行重大战略中加速释放省会红利
济南日报 吕传泉 摄
1月18日上午,备受瞩目的济南凤凰黄河大桥正式通车,这是世界上最大跨度、最大宽度的三塔自锚式悬索桥,也是济南第15处跨黄通道。通车后,黄河两岸市民可选择自驾、公交、轨道、步行、骑行等多样化方式过桥。
就在3个多月前,2021年9月29日,“万里黄河第一隧”——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正式建成通车,实现了黄河天堑由“水上跨越”到“水下穿越”的历史性突破。隧道通车后市民开车最快5分钟可穿越黄河,地铁开通后2.5分钟可穿越黄河,极大方便了黄河南北两岸居民出行。
伴随着一座座跨河桥隧的开通,济南把曾经的天堑变为通途,“北起”战略迈入快车道。与北部一样,随着“新十字方针”的持续落地,济南扛起国家战略的底气更足,省会红利加速释放。
推进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黄河百里生态风貌带初见成效。坚决保障黄河安澜,成功战胜黄河36年来最大秋汛。聚焦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全面落地见效,济南举全市之力推动起步区建设跑出“加速度”,“1+4+16+N”规划体系基本确立,一批重点产业项目落地建设,中科新经济科创园、黄河国际会展中心等7大重点产业园区集聚功能明显增强。
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获批以来,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先后获批济南章锦综保区、国家数字出口基地、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等“金字招牌”。济南片区发挥自贸试验区、高新区、综保区“三区叠加”的优势,始终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累计推出改革创新举措480项,形成制度成果150余项,新增注册企业1.3万家,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扎实推进,绕城大北环、京台高速改扩建等一批互联互通项目开工建设,企业开办等公共服务实现全域通办。
今天的济南,城市能级持续提升,市域面积超过一万平方公里,GDP过万亿元,财政收入突破千亿元,常住人口近1000万,进入了特大城市行列。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济南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厚积薄发、争先进位的势头更加强劲,跨越发展、引领发展的前景更加广阔。
产业承载能力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态势加速形成
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的发展,与城市承载能力息息相关。随着城市发展框架的持续拉开,我市的产业承载能力持续提升。
2021年底,一则令人震撼的喜讯传来——山东首个8英寸高功率芯片生产项目完成全线设备调试,在济南比亚迪半导体有限公司顺利通线。作为“山东第一芯”,该项目实现了完全国产化,补齐了芯片产业应用领域一块重要短板,有助于解决“卡脖子”难题。
来自“东强”战场上的这则喜讯,彰显了东部这片发展沃土持续迸发的活力——临工重机两款大型矿山专用挖掘机正式问世,“国之重器”实现了百吨级挖掘机的技术突破;济南市与中企国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加坡SUNSEAP、国昂实业、瑞士SSP举行合作签约仪式,助力我市提升外贸进出口额,拓展利用外资的新渠道,开辟国际金融合作的新领域……如今,以济南科创城为代表的一批科创平台载体在齐鲁科创大走廊落地发展,汉峪金谷崛起成峰、中央商务区拔地而起,临空片区、国际内陆港核心区、新东站片区加快推进,济南高新区、明水经济开发区、莱芜高新区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加速奔跑……未来,“东强”区域必将成为引领济南发展、服务重大战略的重要承载地。
2021年8月10日,山东省政府、济南市政府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通过视频连线方式举行战略合作签约活动。在这个签约仪式上,两大重磅级项目——科技部“一带一路”中医药防治重大感染性疾病联合实验室、广安门医院济南医院同时落户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为加快建设“健康济南”和中医药强市增添了强劲动力。作为“西兴”战略的重要载体,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自设立以来,从一张规划图,成为一片发展热土。如今,这片发展热土正聚焦“崛起提升”,聚集高端科研、高端医疗、高端康养和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医学科学和医疗健康产业高地。随着“西兴”战略深入推进,西部这片沃土正成为“城乡融合、产城融合、产教融合发展增长极”“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医学科学和医疗健康产业高地”。
再把目光投向广袤的北部,起步区以项目建设引领动能转换,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项目,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将打造成为集中展示动能转换成效的重要窗口。2021年,起步区新引进总投资738亿元的22个优质项目。今年3月15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举行2022年春季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项目总计20个,总投资约455亿元,年度投资约155亿元,既有产业开发、生态保护项目,也有城市建设、民生保障项目,都是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引领性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实施,使得起步区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产业动能更加强劲、发展框架日趋完善、民生保障大幅提升。如今,一座798平方公里的现代绿色智慧宜居之城加速崛起。
承载能力的持续提升,为济南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这座城市聚力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新旧动能转换步伐不断加快——积极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加快建设,3家省实验室挂牌落地,“中科系”院所达15家,“齐鲁一号”和“齐鲁四号”卫星成功发射,攻克物联网安全芯片等一批关键技术,超算中心智能计算等三大系统上线运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4000家;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12个重点产业链“链长制”深入推进;净增规上工业企业320家,累计培育独角兽企业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家……
实现高质量发展,基础在于高素质产业;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在于培育新兴产业。随着发展框架的不断拉开,济南的产业承载能力持续提升,项目建设量质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态势加速形成,一座生机勃勃的活力之城正在崛起。
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
中心城区,承载着济南人的美好记忆。进入新时代,济南明确了“中优”目标——优化中心城区城市肌理和风貌,提升综合承载功能,加快产业迭代升级,进一步凸显泉城特色,再现“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独特魅力。
围绕加快疏解老城区非核心功能,济南实施城市微改造,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开展拆违拆临、杆线入地、户外广告等专项整治,连续打响雪野湖、佛慧山、千佛山、大明湖周边违建整治“四场战役”,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市民生活新常态。治山治水治霾成效显著,市容市貌焕然一新。
建设好泉城文化特色风貌区,是“中优”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济南加快推进明府城片区提升,留住“老济南”时光。
随着“中优”的推进,洪楼片区、小清河两岸、二环南科创带等其他重点片区也将隆起新的高端产业、集聚新的高端要素,逐渐实现推动城市品质化、功能现代化、业态高端化。
南部山区承担着净化济南的“绿肺”功能,被称为省会“后花园”“活水源”。优美的生态环境,让这片沃土成为济南的生态名片。实施15处名泉泉水景观提升工程,泉水标识、泉池周边环境得到完善,积极推进污水治理……南部山区致力打造济南生态高地。在加强水系治理的同时,南部山区着力做好绿的文章,加快荒坡造林绿化,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7%以上,有效实现区域生态良性循环。在绿化过程中,南部山区采用多树种绿化,形成乔、灌、花、草错落有致的混交结构,达到“四季有景、全年常绿”的景观效果,“南美”画卷正加快绘制。
济南机场新国际厅建成投用,3条高速铁路、5条高速公路同时开工建设,轨道交通实现换乘、二期6条线路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持续深化,40余万件城市家具实现一体化综合保洁;启动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成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120个,农地入市实现突破;PM2.5浓度同比改善率、优良天数比例大幅提升,成功退出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后20位;建成各类公园122个,500平方米以上公园数量超过1000个——“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城市发展新格局加速构建的过程中,城市功能品质也在持续提升。
这座城市用如椽巨笔勾绘城市蓝图,加速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明府城、老商埠、上新街、泉道畅通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山泉湖河城”五座超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引进各类高端企业50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17家;国际医学科学中心蓬勃发展,质子临床中心、精准医学产业园、太平洋眼视光学院等项目启用运营,中科院微生物所、树兰(济南)国际医院等项目加快推进;南部山体绿化造林完成7.1万亩。济南,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一方热土。
生机勃勃的泉城大地,强省会崛起的答卷声铿锵有力,“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的城市蓝图豁然开朗,助推新济南振翅翱翔!
本文来自【济南日报-爱济南】,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