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7月3日讯6月30日,一个早前搭乘“中远之星”轮从台中抵达厦门的台湾货柜,转乘中欧班列(中俄建发专列)启程前往莫斯科。这是厦台客货滚装航线首次携手中欧班列,将台湾货物经厦门发往俄罗斯,打通了一条新的海铁联运物流大通道。
福建,古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发祥地,今朝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借海丝东风,发挥面向台湾、东盟前沿的区位优势,着力开拓发展空间,与世界联系更紧密。
近年来,福建通过实施丝路海运、丝路飞翔、国际合作示范园区建设、境外经贸合作重点园区建设、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文化旅游品牌塑造、扩大国际朋友圈等七大标志性工程,推动海丝核心区建设走深走实,促进海丝核心区建设从“大写意”向“工笔画”转变。
互联互通,筑起“桥头堡”
6月下旬,随着第三批命名航线发布,“丝路海运”开通半年来,航线已增至50条,加盟助阵的港航物流企业超过100家。
以星综合航运(中国)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总经理陈志钦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国内航运企业自发开辟大量海丝航线,但大多是单兵作战,有必要构建一个国际贸易航运服务新平台,以汇聚业内各领域资源,在共商共建共享中,谋求合作的最大公约数。
去年12月,中国首个以航运为主题的“一带一路”国际综合物流服务品牌和平台“丝路海运”应运而生。
半年来,丝路海运航线业务持续增长,截至6月10日,第一、二批共34条命名航线共开行593个航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6.28万标箱,比去年同期增长10.07%。
“到2025年,丝路海运将实现经停我国沿海港口的国际集装箱海运企业基本加入联盟,航线覆盖我国沿海和海丝沿线主要港口。”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丝路海运将打造与中欧班列无缝衔接、相得益彰的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新通道。
丝路扬帆,通达四海。2018年,福建新开辟13条集装箱国际航线,全省集装箱国际航线达134条,通达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40个港口;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5.58亿吨,同比增长7.3%,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181个。
空中通道,更加密集。2018年,开通福州直飞巴黎等国际航线,全省机场国际航线达55条,全省机场旅客吞吐量4944.69万人次,同比增长14.6%;货邮54.41万吨,同比增长3.65%。
联运通道,更趋完善。不断加密的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建设,发展出海铁联运,促进海陆丝绸之路有效对接。2018年开行中欧班列176列,通达杜伊斯堡、波兹南、布达佩斯等十余个欧亚大陆城市。
经贸合作,搭建前沿平台
去年底,福建建工旗下中国武夷下属肯尼亚建材家装卖场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开业。
在这个东非最大的建材家装“一站式”购物平台上,来自中国、肯尼亚、印度、德国、伊朗等全球各地的优质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模式,得以更便捷地进入非洲市场。
福建建工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丘亮新介绍,作为福建“走出去”企业的龙头代表,中国武夷以地产、基础建设为主业,已深耕非洲市场20年。2017年12月,中武(福建)跨境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旨在促进非洲信息化发展。
由单纯的承包商转型为投资者,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郭策称赞,这是中资企业在肯尼亚的典型发展路径。
借海丝之势,经贸合作平台越搭越大。“5·18”海交会经中央批准正式更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暨第二十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9·8”投洽会、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品牌博览会、“中国·福建周”等活动持续举办。
对外投资稳步推进。2018年全省备案对外投资项目194个,中方协议投资额55.2亿美元,同比增长57%。以宁德时代投资2.4亿欧元在德国设立电池生产基地及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中心为代表,一批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稳妥开展境外投资。
双向贸易持续拓展。通过实施“百展万企”和“福建品牌海丝行”行动计划,福建优势产品出口保持增长;借助进口博览会的平台,我省主动扩大进口。2018年我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贸易额3946.2亿元,同比增长10.68%。
海洋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全省远洋渔业企业达30家,外派远洋渔船603艘,建立9个境外远洋渔业基地,境外海水养殖面积超20万亩,远洋渔业和境外水产养殖综合实力全国一流。
人文交流,系牢重要纽带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既需要基础设施、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需要文化交流的软助力。
厦门大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如今,它又开办了第一所在海外正式办学的中国知名大学分校。2016年正式办学以来,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已吸引4000多名各国学生就读,二期建设正如火如荼。
分校校长王瑞芳表示,分校代表了厦门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希望打造成为多元种族与多元文化的国际性大学。
第一批学生尚未毕业,已有不少马来西亚企业表示关注。“企业希望我们的学生有不一样的表现,也看重我们的多元文化背景和中国元素。”王瑞芳说,“我们也希望能更在‘五通’中的人心相通中发挥作用,透过跨文化教育加强人文交流,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厦门大学还与16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高校发起成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搭建海丝沿线国家大学之间交流合作的新平台。为加强与海丝国家的教育合作,全省已选派79名教师赴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任教。
海丝为媒,福建与沿线国家文化旅游合作更加紧密。厦门开通了东南亚六国邮轮旅游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和“万里茶道”申遗工作持续推进,莆仙戏《海神妈祖》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交流巡演,一批福建文化海外驿站落户菲律宾、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日本、阿根廷等国。
加强卫生合作。福建中医药大学在菲律宾建设我省首个海外中医药中心,并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8年度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项目立项。对博茨瓦纳、塞内加尔的援外医疗任务持续开展。
加强科技合作。海丝核心区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实施方案出台。借助“6·18”、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等创新平台,“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国际合作论坛和数字海丝、卫星应用分论坛等活动接续上演。
加强友城合作。随着我省与菲律宾宿务省,福州市与毛里塔尼亚努瓦迪布市、比利时列日省列日市,泉州市与俄罗斯迈科普市、晋江市与菲律宾达沃市陆续缔结友城(友省)关系,全省国际友城(省)关系达108对。
同频共振,创新体制机制
“一带一路”,开启合作共赢新时代;自贸试验区,搭建对外开放新平台。当海丝核心区与福建自贸试验区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认为,近年来,福建抓住“多区叠加”带来的难得发展机遇,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自贸试验区和海丝核心区建设,这两大政策建设在制度创新辐射效应、发展效应、开放效应上都实现了“比翼齐飞”和“同频共振”。
致力把自贸试验区与海丝核心区融合发展的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福建积极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出台进一步推进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35条措施,新引进壳牌、亚马逊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优化通关作业流程方面,实现关检融合申报,全面推行提前申报、“先放后改”等监管模式。
不止于此。在海丝核心区建设中,福建注重与平潭综合实验区等其他规划政策对接,在投资贸易便利化、营商环境、金融创新、监管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增强要素集聚和辐射能力。
为优化跨境投融资服务,福建推进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支持境内非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境外放款结算和对外担保业务,推动境外上市外汇管理便利化,推进银行业对外开放。
与港澳台渊源深厚、往来密切,也是福建的独特优势。通过深化与台湾、香港、澳门在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金融、旅游、科技、会展、教育等领域互利合作,闽港、闽澳“并船出海”,共同开拓国际市场。祖地文化、民间文化载体建设,讲好福建和海丝的故事,增进了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文化认同。
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教授郑冬梅认为,海丝核心区在互联互通、经贸往来、体制机制创新、人文交流等方面取得新成效,逐步蓄积起内外势能,将进一步增强海丝核心区内生动力,也将成为新福建建设的加速器和动力源。(记者:郑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