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04年,福建举办第一届世界闽商大会。三年一聚首,世界闽商大会已经连续举办七届。
2022年6月18日,以“同心向未来,建设新福建”为主题的第七届世界闽商大会在福州启幕,海内外1600余名闽商代表和各界人士在福州主会场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马来西亚吉隆坡、菲律宾马尼拉、澳大利亚悉尼、中国香港5个视频分会场相聚线上线下,同叙乡情,共谋发展。
值此契机,《闽商》杂志六月刊特别推出闽商发展报告(2004-2022),对第一届闽商大会(2004年)至今,闽商在海内外的发展情况进行回顾与总结。
自21日起,“闽商观察”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载闽商发展报告(2004-2022),以飨读者。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从1978年,到现在,福建民营经济有着长足的进展。福建是民营经济大省,民营企业是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
省内闽商:从规模做大到做优做强
2021年福建省生产总值48810.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897.74亿元,比上年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2866.32亿元,比上年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3046.30亿元,比上年增长8.8%。
福建经济的快速发展,闽商贡献甚大。数据显示,福建省内闽商贡献了福建省近70%的GDP、70%的税收、70%的科技成果、80%的就业岗位,企业数占90%以上,“呈现67789”局面。
福建民营企业总量占全省企业数9成,行业分布范围广,全面覆盖了一、二、三产业,所涉行业事关社会民生方方面面,呈现出“行业广,贡献大,实力强,活力足”的特点,以民营工业为例,涉及行业数量达38个。
整体而言,闽商在福建省内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福建历来有着重商、亲商、爱商的优良传统。历届省委省政府重视民营企业发展,善待民营企业、企业家。特别是近十年来,每年在春节开假前后与企业家座谈成为省、市、县的“保留节目”,成为惯例。
2021年2月19日,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尹力在与商协会和民营企业家代表座谈时要求福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与民营企业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把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经常听取民营企业反映和诉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以高质量的服务保障,让企业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2022年2月7日,也是春节开假第一天,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尹力表示,福建要把推动民营企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深入推进法治福建、诚信福建建设,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让大家安心经营、专心发展;全面落实减税降费等各项惠企助企政策,实打实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用工等具体困难问题,让企业有更多获得感。
随着福建持续支持省内闽商企业发展,闽商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壮大,不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新的企业,而且涌现出大批闽商,在自己的领域深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行业之内,拥有国家级荣誉,甚至具有世界级影响力、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越来越多。
2021年福建省民营企业百强榜显示,福建民营企业发展韧劲十足,已成为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六四五”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六四五产业新体系是指: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产业、现代纺织服装产业、现代物流业等六大主导产业;特色现代农业与食品加工业、冶金产业、建材产业、文化产业等四个优势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与新医药产业、海洋高新产业等五个新兴产业)。
从榜单中可以看出,福建民营企业规模总量不断壮大。主要表现在入围门槛35.41亿元,比上年增加17.41亿元。榜首阳光龙净集团营收2502.1亿元,比上年增加293.1亿元;100家入围民营企业平均营收达到266.1亿元,比上年增长60.1%。阳光龙净集团等17家上榜“202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福建大东海实业集团等16家企业入围“2021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阳光龙净集团等6家企业入围“2021中国民营企业服务业100强”。
具体来看,制造业是闽商的传统优势产业,2021年福建省民营企业百强中制造业企业占半壁江山,制造业50强涉及行业18个、分布更趋广泛。“2021福建省民营企业制造业50强”榜单中,福建省营业收入最多的制造业民营企业是青拓集团有限公司,高达1288.60亿元,遥遥领先其它企业。
同时凭借传统优势,闽商正在向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发。这也是福建省政府近年来政策引导的主要方向。在“2021年福建省民营企业100强”中,有44家企业主营业务涉及主导产业(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现代纺织服装、现代物流、旅游),17家业务涉及新兴产业(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与新医药、海洋高新)。
当前,福建正在推进国家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绿色发展也成为闽商近几年来的趋势,涉及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和产业化、绿色船舶制造、绿色有机农业、绿色畜牧业、氢能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等领域的闽商企业涌现。比如2019年在科创板上市的卓越新能源公司,就是一家资源循环利用企业,也是国内第一家专业利用废油脂进行生物柴油技术研发生产的企业。再如阳光龙净集团下属的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大气环保装备制造企业首家上市公司,在全国环保行业建立了首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而且牵头创建了“福建省生态环保产业创新中心”,这是全国首个覆盖生态环保全领域的产业创新中心。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成为近年来闽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之一。福建在做强做优做大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等七个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培育食用菌产业、乡村旅游业、乡村物流业,形成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力争在“十四五”末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
在市场竞争中,福建更是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闽商集团。比如,福耀玻璃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汽车玻璃解决方案供应商,宁德时代新能源动力电池销量跃升至全球第一,恒申集团是全球最大的己内酰胺供应商,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拉链第二大生产商,安踏体育成为国内最大、全球第三的体育用品供应商,恒安集团已经连续多年霸占国内卫生巾第一宝座,等等,这些龙头企业,都是福建省内闽商发展的巨大成果。
而一些优秀的闽商,也有成长为世界级行业巨头的潜质,尤其是工信部发布的单项冠军企业。这些“冠军”企业,在地域分布上也脱离了人们常识中的仅限于福厦泉三个经济发达地区的概念,而是涵盖了漳州、龙岩、宁德等福建经济总量相对落后的地区。
壮大规模的同时,福建省内闽商亦在发展模式上不断做优做强。比如,宁德时代在全球汽车行业一片萧条的背景下展开逆周期投资;永辉超市近几年则在新零售领域大刀阔斧,2019年还推出了由大型超市供应小型生鲜超市的“永辉mini”。
做优做强还体现在闽商品牌价值不断提升上。在“2021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中,福建有56个品牌上榜,其中42家参评的企业品牌价值达到5亿元以上。5家企业(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恒安集团有限公司、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恒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福建圣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品牌价值进入“百亿”俱乐部,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等区域品牌价值也超过百亿元。
当下,闽商自主创新面临着良好的政策环境,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中95%以上是民营企业。比如爹地宝贝斥资5亿元,持续三年,引入30万级无菌车厢,搭建起“工业4.0”全新厂房。还有圣农集团从肉鸡养殖开始,逐渐将产业扩张到种鸡培育、饲料加工、食品加工、生物发电等领域,形成完备的全产业链条生产模式,从传统养殖业,跨入高科技领域。
创新已经成为闽商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手段。“2021福建省创新型民营企业100强”榜单显示,创新型企业100强研发经费总额为201.52亿元,较上年增加24.52亿元,同比增长13.85%。研发经费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2家,超过5亿元的企业有8家。作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创新科技公司,宁德时代位居榜首,研发经费为35.7亿元,累计国内有效专利2969项,累计外国有效专利348项。从专利数量来看,截至2020年底,福建省民营企业创新型企业100强累计国内有效专利25476项,其中国内有效发明专利5059项;累计外国有效专利1389项,其中外国有效发明专利451项。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居榜首,研发经费为35.7亿元,累计国内有效专利2969项,累计外国有效专利348项。从行业来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房屋建筑业入围企业数量位居榜首,均为10家;化学纤维制造业入围企业数量次之,为7家。从区域来看,厦门入围企业数量位居榜首为33家,福厦泉三市入围企业的占比为74%,福厦泉民企创新贡献突出。
除了大型企业集团外,小微企业也在创新方面力求突破。这之中,有28.9%的企业通过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28.4%的企业提高了产品或服务质量,25.5%的企业降低了经营成本,22.8%的企业改善了工作条件。开展创新活动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经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同比增长35.0%和62.0%,分别比未开展创新的企业高13.5个和41.6个百分点。
实体经济是中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对于实体经济,国家的支持力度和资本市场的改革力度越来越大。民营企业家要顺势而为,紧紧围绕福建省“十四五”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推动制造业加速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质量强省做出新贡献。
省外闽商:形成较多有代表性群体
闽商开启大举出省创业的历史,是从20世纪80年代“晋江跑全国”开始。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在省外投资兴业的福建人超过400万。估计2022年在省外闽商应当接近或超过此数。投资总额方面,仅据部分省级商会提供的会员在当地的投资总额,总计已经接近4万亿元。
闽商出省,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各种销售大军:闽清电瓷销售,南安水暖、石材推销大军,安溪铁观音推销大军……
这方面较为典型的是南安人。20世纪70年代,南安仑苍开始自制水龙头,从最初的纯手工加工,到机械化生产,逐渐打下了当地水暖产业的基础。由此遍布全国的水暖产品销售大军,成为南安最早“走出去”的一批人这支“大军”的数量曾达到30多万人,并掌控了全国70%以上的水暖销售市场。2000年,南安水头、石井、官桥沿海三镇的石材销售大军开始走向全国,他们不仅从事销售,也承包工程,并且在各地拿下了不少重大工程项目。近十年来,他们又在各地创办石材专业市场。
和南安的发展路径相似,依托闽东、闽南的产业基础,闽商将福建产品推向省外,因此,在许多省份,闽商往往在石材、水暖等领域占据当地一半以上的市场。
通过销售积累了第一桶金后, 闽商开始向其他领域迈进。以在上海的宁德人为例,20世纪80年代,许多来自闽北、闽东山区县的福建人来到上海,从经营土特产和建筑材料等小商小贩做起,逐渐带动了越来越多同乡。1990年4月18日,浦东开放开发正式启动,在上海已经有了一笔积蓄的福建人,开始向汽配、灯具、橱柜、卫浴、钢材、石材、鞋类、轻纺等领域延伸。
闽商走向省外的第二种形式,是资源创业。这方面,最典型的是莆田人,以及在山西做投资煤矿的闽商。
出外创业的莆田人,有几个商帮比较出名:忠门的木材帮,莆田的民营医疗帮、加油站帮。他们都采取从全国各地寻找资源,然后以此为依托的创业模式。
20世纪80年代,忠门人背着蒸笼,跑遍了国内很多地方的机关、单位食堂。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对木材的需求加大,忠门人开始向木材的主要产区——东北进发。他们把当地丰富的木材转卖到北京、上海等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的城市,也由此在那里站稳了脚跟。
莆田的民营医疗,也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走南闯北,从贴小广告、在旅馆开小诊所起步,到承包医院科室,到创办民营医院,民营医疗帮对中国民营医疗领域和医疗美容领域有不少贡献,也引起了不少争议。
而莆田加油站帮的成功,则依托新加坡莆田籍华侨林恩强。在老乡的口中,这位“OK林”通过传帮带,对“看得起的同乡后辈”提供了不少点拨。原油紧缺时,林恩强只给福建同乡人供货,由此造就了一个外人很难涉足的圈子。以莆田人为代表的“福建派”加油站,主要集中在云南、贵州、四川、河北和东北三省等地区,以南方为主。
2006年,山西阳泉市郊区政府进行新农村建设项目招标。中标人要投资回填矿渣坑、处理地质灾害、做好复垦及绿化,并且为当地村民建设新住宅区;作为补偿,中标人可以开采原来宅基地下压覆的煤炭资源。福清人卓杏生不失时机地参与投标。一年多后,项目完成,近3倍的投资回报率,让他的不少福清老乡看到了新的机会。一时间,你拉我,我拉他,福清人开始大量以新农村建设的形式介入山西煤炭业转型改造。一位山西闽商曾表示,保守估计,当时有五六万福清人在做煤矿投资,参与煤矿生意的至少有10万人。在2008年这一模式被山西省叫停以前,“露天煤商”已成为福建尤其是福清“煤老板”的代名词。
闽商走向省外的第三种形式,是中小型制造业。这方面,较为典型的是长乐中小钢铁厂。
20世纪80年代初,长乐金峰镇的陈法官,与亲朋好友合资建起长乐人的第一家钢铁厂。随着企业扩大,亲朋好友纷纷独立,创建了第一批钢铁企业。到90年代时,长乐人开始走向全国,涌现出一大批中小钢铁厂。2004年,长乐籍域内外冶金企业家组成了长乐冶金行业协会,成为国内治金行业的第二大社团组织。
闽商出省的第四种形式,是技艺创业。这方面的典型有沙县小吃和平潭隧道业。
20世纪90年代,行走四方的沙县人为了生存,靠制作小吃的技艺开起了餐饮店,以此,以拌面、扁肉、炖罐、蒸饺“四大金刚”为主打的“沙县小吃”开遍中国。沙县小吃的繁荣,引起沙县政府的注意。县政府在当地建成了沙县小吃一条街,动员厦门经营沙县小吃的业界领袖邓世奇,牵头成立了沙县小吃同业公会。沙县小吃还注册了品牌商标。2008年,在沙县政府的主导下,沙县小吃集团有限公司注册成立,随后,集团绝对控股的沙县小吃集团餐饮连锁有限公司成立。
沙县小吃全国分布图
而平潭的隧道业则起源于当地人修防空洞的技艺。1962年,福州市永泰县的一条隧道由平潭平原镇的建筑队成功承接、施工,成为平谭人打造的首条隧道。在承建了京九线、南昆线等重大工程后,平潭的隧道业开始走向全国。
立足福建,发展起来后向全国布局,是闽商出省的第五种形式。这方面,较为典型的是闽系地产,零售业的永辉超市、新华都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晋江的体育用品企业。融信集团、正荣集团等不少闽系房地产企业是从福建发展起来后,再瞄准长三角等区域。而零售业和体育用品企业以连锁经营的形式遍布全国。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如今在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都能找到闽商的身影。不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仍是闽商省外布局的核心区域。
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是闽商集中的一大区域,闽籍在京注册企业近3万家,年创产值7500多亿元,缴纳税费150多亿元,提供就业岗位约45万个。北京闽商汇集了来自福建九地市的企业家群体,其中,福州的榕商和莆田的莆商较具代表性。据初步统计,在京榕商拥有的总资产在2000亿元左右,涉及地产开发、能源投资、酒店餐饮、文化传媒、工程建设、水产批发、投资管理等十几个行业。而莆商则是较早来到北京的闽商群体,开办的建材、钢材、木材等大中小型市场达1000多个,在北京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在70%以上。2016年,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牵头组织的私募基金——闽商资本,标志着在京闽商的发展已经开始走向资本联盟发展。此外,北京还是闽商中互联网创业军团的一大集中地,汇集了张一鸣、王兴、方三文、陆正耀、詹克团等闽商创立的企业。
在天津,闽商投资规模已经超过3000亿元,随着滨海新区建设不断推进,在津闽籍人士已经超过30万,闽商在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最大,超过八成。在水暖阀门、钢材、木材、石材、陶瓷、茶叶、房地产、民营医疗等领域,闽商占据天津市场份额的60%—80%。
而在河北,闽商主要分布在保定、廊坊等地。涉及旅游、文化、金融、房地产开发、石油、商贸、矿业、钢铁、阀门、建材、陶瓷石材、茶叶、鞋服、医疗大健康等60多个行业,纳税近100亿元,安排就业20余万人。
京津冀周边的山西、河南、山东,也是闽商较为集中的区域。
在山西从事工商活动的闽籍人士有10万余人,兴办大小企业6000余家,他们主要来自晋江、福清、莆田、南安、福鼎等地,主要分布在省会太原以及长治、阳泉、晋城、临汾、孝义等地。闽商经营的传统行业,在山西市场上已占有较大份额,如木材近100%,茶叶60%,水暖阀门85%,水产70%,汽配40%,运动鞋80%。
而河南也有50多万闽商,据河南省福建商会统计,商会会员在河南各地兴办的工厂、企业、公司达7万多家,总投资6000亿元以上,经营范围涉及房地产、交通运输、钢铁、石油化工、机电、建材、汽配、陶瓷、装饰工程、消防、物业、通信电子、家具、涂料、服装、食品、茶叶、珠宝、百货,还有医疗机构、文化传媒、金融投资及律师事务所等。
山东闽商最初从海鲜、茶叶等小商品销售起家,著名的如济南的海鲜市场、茶叶市场、中恒小商品市场等,都是闽商小商贩集中的地方。如今已经发展到地产、智能化物流、商业、食品、投资、生物科技、石油、焦化等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省福建总商会会员企业在山东累计投资总额逾3000亿元,利税达300多亿元,为山东地区创造10万多个就业岗位。
而在东北老工业基地,闽商也是当地表现较为突出的商帮。在黑龙江,闽商已经从传统的建材等行业,向房地产、矿产、医药医疗、能源、农副产品、茶叶、金融、金银珠宝、商贸物流等行业及城市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发展。在吉林,闽商有20多万人,投资总额达3000多亿元。在辽宁,闽商投资总规模超过5000亿元,仅沈阳一地,闽南人就已经超过10万人,沈阳闽南国际石材城和沈阳红旗石材市场,已经成为沈阳石材市场的两大集散中心。
长三角城市群中,闽系地产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群体。长三角地区往往是闽系地产全国布局的第一站,而上海则是闽系地产总部最集中的地区。目前,总部在上海的闽系地产有世茂集团、阳光城、旭辉控股、正荣集团、融信集团、宝龙地产、禹州地产、中骏置业等。
长三角地区还是纺织业闽商较为集中的区域。浙江的绍兴、江苏的苏州等地都是纺织业重镇,也是纺织业闽商青睐的地区。在绍兴,有5万多闽商,他们主要活跃在生活用品、纺织印染、蕾丝网布、梭织布、针织布等传统纺织产业领域。苏州吴江也有纺织业闽商落户,闽商在吴江地区建立实体企业100多家,设立贸易公司500多家,涌现出福华世家、文兴展华等一大批规模型纺织企业。湖州织里是童装产业基地,据不完全统计,在湖州的闽商总人数约3万,90%集中在织里。
在长三角地区周边,江西作为福建邻省,是不少泉州企业劳动力的主要来源之一,也因此,一些泉州企业也将赴江西设厂作为省外投资的重要一步。江西闽商主要分布在吉安、宜春、上饶、新余、鹰潭、抚州、赣州、景德镇、萍乡等地。
沿长三角往上游,属于中部地区的湖北和湖南,也是闽商青睐的地方。据湖北省福建商会统计,在鄂闽籍人士超过30万人,累计投资近5000亿元。根据湖南省福建商会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有20多万闽商到湖南投资,总投资达4000多亿元,特别是在长沙,闽商占据当地八成建材市场份额、七成茶叶市场份额。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闽商在广东主要涉足地产、纺织、服装、金融、建筑、钢铁、能源、电子、文化产业、物流等多个行业和领域;在深圳,闽籍企业家超过15000人,其中最出名的闽商企业就是与福耀玻璃并列为闽商汽车玻璃两大巨头的信义玻璃;闽商在东莞主要是在现代服务业、制造业、新能源乃至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多有布局。
香港是福建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平台,而且闽商青睐香港上市,固然因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是国际化的跳板,但也因为福建与香港之间联系密切。在香港的福建乡亲,超过120万人,占香港总人口的六分之一。
与香港相似,澳门有五分之一的人口是闽籍乡亲。在澳门的福建社团主要有澳门福建同乡会、澳门福建同乡总会、澳门福建总商会、澳门福建工商联合会、澳门福建青年商会等。
在粤港澳大湾区周边的海南,闽商估计有30多万人,在建筑建材、热带农业、水产冷冻加工等领域,有较大优势;此外,近年来在新材料与环保领域,闽商也有不少投资。
西部地区则是闽商投身“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闽商大规模进入西北的第一波,是由20世纪90年代闽宁协作带动的,如今已有8万多闽商先后奔赴宁夏投资办厂,5700家福建企业落户宁夏,总投资800多亿元,闽宁协作已经成为闽商联系大西北的重要渠道之一。
2000年掀起的西部大开发,让更多闽商来到西北。在陕西,闽商投资规模超过1000亿元,年投资总额超过100亿元;在甘肃,也有8万多闽商在此创业,覆盖投资管理、房地产开发、市场开发、矿产开发、石油化工、医疗服务等30多个领域;目前,在青海从业的闽商有4万多人,主要分布在省会西宁,少数分布在青海各州、地、县;在新疆,也有10万多闽商在各地投资;在内蒙古,闽商主要分布在呼和浩特、赤峰、包头、鄂尔多斯等地,仅鄂尔多斯一地,福建籍工商业者就有2万多人。
西南地区的重庆和四川,也是闽商在西部投资较为集中的区域。目前在川闽商总数超过30万,在川闽籍企业年产值2500亿元,近年来每年新增投资过百亿元。在川从事生产、制造和经营木材的闽商,是一个年总产值达数百亿元的商人群体。而在重庆,黄祖仕创立的融汇集团,是当地闽商的领头羊。据估计,在重庆创业的闽商超过20万人。
此外,在贵州有将近40万闽商;在西藏自治区闽商也相当有实力,2011年就组建了西藏自治区第一家异地商会——西藏自治区福建商会;在云南,已经超过50万闽商在此经营,累计投资超过2000亿元,仅仅昆明就有超过20万闽商;在广西,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超过50万闽商,累计投资金额超过3500亿元。
总的来说,闽商出省较早,而且在全国各地也形成了较多有代表性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