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月29日 星期日

欧洲版“春秋战国”——改革潮流与诸国混战

小炒注:谁不改革,谁下台。

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表明,宗教统一彻底破灭,欧洲大陆不可避免地分裂为差异明显的不同国家,国家之战的征战,使得通过合法使用武力来获得专政权力,成为国家生死存亡的第一要务,否则就会被吞并。

新的国际形势下,国家组织和统领军队的能力,可以反映出他能否巩固自身权力,从而更为有效地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军事斗争。中世纪的封建贵族和松散的政治制度残余,便成为欧洲国家的最强障碍。

因此,17-18世纪欧洲进入到持续百余年的列强纷争,开始了多国争霸和合纵连横,从单挑变为群殴。在这个过程中,各国纷纷变法改革以加强征税效率,富国强兵以征战四方,打造“财政-军事国家”。与中国春秋战国十分类似。

我们将从改革和战争两个角度,为大家展现这段风云变幻、血雨腥风的燃情岁月,从中一窥大国兴衰。

“政府的职责就是扩张领土。”

——腓特烈大帝

一、差异纷繁的改革

16世纪是西班牙的世纪,进入17世纪,西班牙没有进行任何实质性变革,有心无力,迅速衰退。衰退原因详见《西班牙与英国的霸权交替——实体经济才是国力的体现,而不是货币》。三十年战争后,陆权被法国取代,海权被英国、荷兰分取。

西班牙成为二流国家,西欧进入英法荷的三国争强时代。

欧洲版“春秋战国”——改革潮流与诸国混战

17世纪的英法荷三国,基本上彻底告别了中世纪的国家模式,但国家变革的过程和结果截然不同。


1、荷兰的民富国穷

地理大发现后,荷兰成为欧洲的商品集散中心,迅速崛起为富裕之地。1581,宣布脱离西班牙而独立;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荷兰正式被承认为独立的主权国家。过程详见《意识形态的对抗,西欧各国不均衡发展的开端》。

荷兰虽然爆发了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但革命胜利的产物是商人寡头政治,平民被完全排除在政府之外,也无参政议政权力。

荷兰七省各自独立自主,彼此联系较少,中央政府的一切政策都要得到七省的一致同意。因此,荷兰也叫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当然,与“共和”没有任何关系。每个省有一些自治城市组成,而这些自治城市由少数几个大资产阶级控制。

荷兰的中央是奥兰治王室,但并没有太多实权,连行政部门都没有,商人寡头牢牢占据着自己的自治权力。

其实质还是中世纪意大利的城邦国家。

所以,荷兰的资产阶级革命没有给它的政治结构带来明显的民主化,有名无实,本质还是一场普通的独立战争。

欧洲版“春秋战国”——改革潮流与诸国混战

独立之后,荷兰充分发挥贸易中转站的传统优势,走上了商业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最初,他们以中间商的角色,赚取差价积累财富。随后他们将眼光瞄向海外的庞大市场,海外贸易利润丰厚,但成本高、风险高,一般需要国家的支持才可,西班牙、英格兰就是这样的。

但荷兰其实是没有中央政府的,于是他们就集中国内富商的力量,以股份制的形式组建各类公司,抱团取暖、风险收益共担,最大的就是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这一下子,将荷兰全境有钱人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催生出一个由一个个私人公司组成的全球贸易网络。

到17世纪中叶,荷兰人拥有1.6万艘商船,占全欧一半。这就是“海上马车夫”。荷兰的贸易帝国有个特点,占有和统治海外领土的,不是国家和政府,而是这些各自为政的私人公司

这个贸易帝国的垄断性十分明显,他们不仅抵制外国竞争,还禁止股东之外的任何荷兰人染指贸易,这种保护主义是中世纪行会的落后残留。所以,荷兰的繁荣,仅局限于富商这样的上层阶级,国家和广大平民无甚改观。

欧洲版“春秋战国”——改革潮流与诸国混战

荷兰的强大与繁荣是毋庸置疑的,但国家力量十分空虚,中央虚化,阶级流动几乎停滞,国家财富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在和平时代,这种运作没问题。在战争年代,就很容易被摧毁。


2、法国的国富民穷

在政治体系变革上,法国是君主专制的直线演化,英国走向君主立宪。英国的议会处于权力顶端,是一切行政事务的最终仲裁者和规则制定者,而法国则是王权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二者形成鲜明对比。两国的共同特点是财政和军事实力的稳步增长。

两国的历史演化过程,已在我的4篇前作得到详细说明。《英法两国的分道扬镳,专制与宪政的财政解读》。

先说法国。1661年路易十四亲政时,接手的是一个很成熟的专制体系,贵族和官僚皆听命于他,直接将法国控制在手中,路易十四将之称为“朕即国家”。法国以免税特权换取贵族的政治合作,以卖官鬻爵打造官僚体系,由于资产阶级更好驾驭,法国的官职优先售予他们。

路易十四时期,贵族成为一无是处的寄生虫,每天花天酒地,已经丧失了作为阶级整体的政治影响力;选用听话的资产阶级作为官员,国王的命令通过这4万名资产阶级官员得到有效执行。

欧洲版“春秋战国”——改革潮流与诸国混战

经济上,则是国家主导一切,与我们现在类似。实施严格的自上而下的重商主义国策,在国内,创办一系列国家手工场,给予企业政府补助和特许经营权,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控制商品数量和质量;在国外,组建皇家贸易公司,开拓海外市场。美国中部的新法兰西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发的。

“贸易公司是国王的正规军,法国的工场则是他的后备军。”

“金银或货币回报是贸易的唯一目的,也是提升国家伟大和力量的唯一手段。”

——科尔伯特

在税收上,则是典型的“富人免税、穷人纳税”。其好处是能最大程度汲取民力,征税效率较高,弊端就在于穷人一开始就承受较高的税负,使得国家税收缺乏弹性。

所以,法国历来重视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从1661年的8500万里弗尔,增长到1683年的1.16亿,直至1715年的1.52亿,到1750年甚至接近3亿。增长的背后是国家经济的逐步繁荣,而税收占人均收入的比重有时还是下降的。

国王统领的常备军,从17世纪初期的2万人增长到中期的20万人,17世纪末达到40万人,军事实力冠绝全欧,被称为“世纪巨人”。

这种高效的“财政-军事体系”,就是法国称霸欧洲和形成反法联盟的原因。

法国的绝对君主制模式,对我们中国人而言,一点不陌生。


3、英国最现代

英国在1640年和1688年爆发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通过议会掌握国家权力。与斯图亚特王朝相比,一个直观变化就是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使得英国有了海外扩张的基础。

1640年清教徒革命之前,国王财政收入30万英镑左右;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议会批准的财政收入为130万英镑左右,最高也没超过200万英镑;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控制财政大权,财政收入年均400万。之后,英国走向“财政-军事国家”,大力进行海军建设。

在17世纪初期,英国主要靠私人商船进行海战,与荷兰较类似,1588年与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海战,70%都是私人海盗船。资产阶级革命后,随着财政收入的快速扩充,皇家战舰从1688年的173艘增加到1702年的224艘、直至1710年的313艘,装备也越来越先进。军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在60%以上。

欧洲版“春秋战国”——改革潮流与诸国混战

进入18世纪后,与法国直接压榨百姓不同,英国的财政体系不仅仅靠税收,很大一部分还来源于国债。两次资产阶级革命让英国意识到不适当的征税会引发统治危机,英国的优势是商业繁荣,便走向了国家借贷、借新还旧的道路。

国债并不是英国独创,最初繁荣于荷兰,但英国的政制有个特点,政府支出得到议会有力的监控,财务透明可靠,议会不是个人或少数几个人能控制的,债权人就可以在其中影响政府决策,这从根本上保障了债权人的利益。反观西班牙和法国,多次发生违约。

并且,斯图亚特王朝的财政能力长期受限,累计的债务较少。这就使得17-18世纪的英国,轻装上阵,没有像法国那样背负前任的沉重债务负担。

所以,18世纪的英国作为新兴国家,建立完善的国债制度,借贷利率长期只有法国的1/2左右。

欧洲版“春秋战国”——改革潮流与诸国混战

成立于1694年的英格兰银行


从1688年的九年战争,到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英国战争开支从每年550万增加到2000万,税收只是从400万增加到1200万,连战争开支都维持不了,更不用说政府支出了。国债规模就从1500万增加到了2.43亿,火箭式上升。

这期间的债务支出总额增长了四倍,占政府总支出的比例达到了近 60%,也就是说英国政府的开销主要是支付利息。收支模式几乎就是借新还旧。

当其他国家都在“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时,英国想着“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其他国家绞尽脑汁思考怎么样“拔鹅毛又不让鹅叫”,英国气定神闲地发行国债。这就是境界上的差距了,归根结底是体制差距

欧洲版“春秋战国”——改革潮流与诸国混战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思考个问题,荷兰最早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商业发展最早最繁荣,借贷资金很大部分来源于荷兰,为什么荷兰就那么不经打,让英国占了便宜呢?这里面有2个原因:

1、英国是统一的,荷兰是分裂的;英国有议会制中央政府,荷兰只有自治城市,没有中央政府。对于资金方而言,借给国家还是借给城市,是一个不需要思考的问题。

2、两国都以海外贸易为经济基础,但商业模式大大不同:荷兰是商业资本主义,停留在转口贸易这个阶段;英国走向工业资本主义,主攻加工贸易。本土经济实力的差距,对资金方而言,就是偿债能力的不同。

这种经济模式的区别,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新加坡与日本。新加坡以贸易和金融赚取资本流动的“中收”,日本的制造业强大,进口原材料,输出加工后的高附加值产品。这种差别,使得两国抵御国际形势变化的能力是段位上的差距。如果你是资金方,借给新加坡还是借给日本也是个不需要考虑的问题。即使现在日本的债务规模和债务率奇高无比,也没有发生经济危机,外部资金依然在涌入。


二、战争狂潮

1672-1714,欧洲大陆接连爆发三场大混战。


1、法荷战争,一方欢喜一方愁

1672年,为夺取荷兰的地盘,英国和法国分别从海路和陆路进攻荷兰。荷兰执政者威廉三世一方面利用西班牙、奥地利等国的恐法心理,迅速与之结成同盟,在陆上牵制法国;另一方面集中精力对付海上的英国。

这个战略很凑效。处于斯图亚特王朝的英国率先掉链子,连续四次海战失利,国王查理二世没钱了,迫于议会压力,1674年英国退出战争。

法国立刻重新搬出三十年战争的策略,利用重金拉拢瑞典上桌。

形成了法国、瑞典VS荷兰、西班牙和德意志邦国。

法国国力远超其他国家,节节胜出。直到1677年,英国反水加入荷兰一方。

法国见好就收,于1678年签订《奈梅亨条约》主动结束战争。欧洲各国第一次领略到法国的威力,出于自保,开始结成反法联盟,这就是奥格斯堡同盟。

法国获得巨大胜利,荷兰由于战争创伤,走向中衰。

欧洲版“春秋战国”——改革潮流与诸国混战


2、九年战争,法国失算

法荷战争结束后,法国并没有停下扩张的脚步。步步为营,通过战争和联姻一点儿一点儿吞噬邻国的领土,法国的每一次扩张,都让欧洲各国坐立不安。

1688年,路易十四主动出击,企图通过对外征服称霸欧洲,欧洲各国惊恐不已,生怕法国下一个目标会是自己,纷纷加入荷兰和哈布斯堡王朝主导的反法同盟。从而形成了法国单挑全欧的局面。

欧洲版“春秋战国”——改革潮流与诸国混战

法国总共投入40万兵力,加上反法同盟,双方总兵力达到百万。这场战争以荷兰为主战场,展开围城战役。

双方互有胜负、僵持不下。1693和1694法国连续爆发两次大饥荒,死亡1/10人口,而军费已经占到财政收入的74%,财政的不可持续性使得路易十四被迫减少军事行动,法国主动寻求和平谈判。

1697年,双方签订《里斯维克和约》结束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九年,史称“九年战争”。

法国一无所获,失去了过去20年所占有的土地。最悲催的是荷兰,继意大利、德意志之后,成为第三个被战争摧残的国家,此后辉煌不再。

英国在反抗法国入侵的海战中意识到,欧陆的一超独霸,对自身生存是个威胁,于是增加国债发行,加紧了海军扩充。

欧洲版“春秋战国”——改革潮流与诸国混战


3、西班牙王位继承战,大陆均势的先河

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绝嗣,国王卡洛斯二世立下遗嘱:将王位传于自己的侄孙腓力。这一下子引发全欧的轩然大波,因为这个腓力是路易十四的孙子。

一旦法国和西班牙合并,扫荡全欧就成为眼前的事实了。英国一改以往的观望态度,第一个跳出来反对,迅速与荷兰结成反法同盟,推举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大公为继承者。

1702年双方正式宣战,法国、西班牙VS英国、荷兰、奥地利、德意志邦国。

欧洲版“春秋战国”——改革潮流与诸国混战

双方同样僵持不下,在这场消耗战中法国还开征什一税。1711年,查理大公成为奥地利、匈牙利和神罗的继承者,英国和荷兰立马改变态度,害怕奥地利哈布斯堡做大,不再支持他当选西班牙国王。战争没有了进行下去的必要。

1713年法国与反法同盟签订《乌德勒支和约》,承认腓力五世为西班牙继承者,但西班牙本土之外的土地划归奥地利,西班牙与法国永不合并。


三、大陆均势的新格局

经过这一系列战争,荷兰消耗了大量国力,海外殖民地大量丧失,本土遭到战争摧残。由于之前荷兰的商业资本没有转化成本土的工业资本,实体空心化,对外贸易衰退后,荷兰就没有了饭碗,以后便专心种田。现今的荷兰是全球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

法国结束了称霸欧洲的计划,战争拖累了它的发展,人口锐减。1715年,路易十四去世,留下了20亿里弗尔的庞大债务。

法荷的受伤使得英国成为赢家。本土未受战争影响,以国债筹集军费的财政体系在较大程度上避免了税负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荷兰的残废使得英国的海洋霸主地位只有法国一个对手了。

《乌德勒支和约》为欧洲国际史开启了新时代。由于没有了独自称霸的力量,外交结盟取代战争成为各国闪转腾挪的主题,欧洲也进入到一段和平期。

但这种均势没有持续太久,因为普鲁士和奥地利脱颖而出。

欧洲版“春秋战国”——改革潮流与诸国混战

下篇写普鲁士、奥地利、俄国的改革——波兰王位继承战、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世界大战七年战争。

金融男,以经济和人性来分析历史,力求深度和理性。小炒出品,必属精品!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拿破仑小炒

上一篇新闻

护城河畔围了好多人…据说是快闪!

下一篇新闻

畅想星空世界,共享视觉盛宴—开启你在云南的艺术之旅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