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看看这些60年前菲律宾首都的照片,街上全是中文招牌

美国摄影记者哈里森·福尔曼 (Harrison Forman) 于 20 世纪中叶广泛游历亚洲,并通过不起眼的肖像记录人们的生活。除中国外,他还访问了新加坡、越南和菲律宾等地。以下照片取自威斯康星大学的 Harrison Forman 收藏,让您一瞥1950至1960年代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日常生活。

△黎刹公园、金融大楼、立法大楼和马尼拉市政厅的景色。1950年拍摄的照片。


△1950年代,船只停靠在马尼拉的帕西格河滨水区。

△1950 年代从街对面看到的马尼拉酒店。

马尼拉酒店建于 1909 年,是一家拥有丰富当地历史的五星级酒店。一个多世纪以来,其宏伟的内部接待了外国新闻机构、世界领导人和国际名人。

△1950 年代马尼拉唐人街,到处都是中文招牌。

△1950 年代或 1960 年代访问马尼拉圣地亚哥堡的学生。

圣地亚哥堡是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在当时新建的马尼拉市内建立的城堡。多年来,圣地亚哥堡也是轮换殖民政府的关键基础设施。18世纪被英国人用作海军基地,19世纪后期成为美国陆军总部,二战期间日本统治期间,这里曾是战俘的收容所。由于其丰富的历史意义,圣地亚哥堡今天被保存为重要的国家地标。

△1950 年代,窗前的孩子们。

△1950 年代,人们在马尼拉的街道上乘坐马车。

△马尼拉街道上的各种交通工具。1959 年至 1961 年间拍摄的照片。

马车在殖民时代直到20世纪仍被广泛使用。随着二战后机动车辆的日益普及才被淘汰。不过这些色彩鲜艳的马车今天仍然存在,尽管它们现在主要用作旅游景点。

△马尼拉的一个停车场里停满了汽车。

△1960 年代马尼拉街道上的吉普尼。

马尼拉最酷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就是外表令人眼花缭乱的吉普尼(一种二战后被美国大兵遗弃的吉普,菲律宾人把这车斗加长并异想天开进行涂鸦,然后开到街上去拉载客人)。自第一次诞生以来,吉普尼汽车经历了多次技术升级,在现代菲律宾仍然是一种流行且独特的交通工具。

△马尼拉街头的吉普尼。

△1950 年代或 1960 年代,一群在马尼拉旅游的儿童游客。

△马卡蒂的阿亚拉大道。1961年拍摄的照片。

阿亚拉大道是马尼拉大都会最繁华的道路之一,街道穿过马卡蒂中央商务区。

△马尼拉伊斯科塔街。

伊斯科塔街是一条主要的金融和商业街,曾经是马尼拉的“第五大道”。许多历史建筑最终被遗弃或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