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月26日 星期五

乡愁印迹 | 兰著学校:慎终追远铸家国情怀 崇学尚教育时代新人

兰著学校,创办于1930年,是由龙岗回龙埔籍牙买加华侨捐资修建的一所新式学堂。新中国成立后,曾更名为“回盛第一小学”“回龙埔小学”,改革开放后,复名为“兰著学校”,在1990年、2012年两次迁址重建,并于2019年再度扩建,如今位于龙岗区回龙埔社区协同路1号。

在龙岗区龙城街道回龙埔社区,有一座现代化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但它却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名字——兰著。兰著学校的故事始于1930年,创办学校的是牙买加华工,一边牵着回龙埔人对祖先的追思,一边牵着海外华侨对故土的眷恋。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兰著学校是享誉惠州、龙岗、东莞的名校,也曾囊括四海志士,为抗日革命摇旗呐喊。在90年的发展历程中,由政府支持,以大溪地华侨为代表的侨民出资出力,学校经历了两次迁址重建,见证过改革开放带来的繁荣富裕,更是新时代新龙岗的精彩乐章。

乡愁印迹 | 兰著学校:慎终追远铸家国情怀 崇学尚教育时代新人


心向故土:

牙买加华侨捐资建校

九十年校史两度重建

兰著学校之名,是为纪念回龙埔两位祖先——余廷兰、余廷著。清代康熙年间,他们由梅州迁徙到龙岗回龙埔,而后他们的子孙又为了讨生活,前往加勒比海岛国牙买加。虽然远渡重洋,但他们始终心向故土,经济稍稍宽裕后,便立即为家乡筹建了一所学校,供子弟免费读书。随后九十年里,兰著学校两次迁址重建,但始终留用这一校名,以示不忘历史、不忘根。

龙岗回龙埔村是一个典型的客家村落,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村民们就在这里辛勤耕耘。然而19世纪的中国社会,政治动荡、经济落后,百姓深受苦难,许多村民不得不以契约劳工的身份“下南洋”讨生活,回龙埔村民更是勇闯加勒比海,结伴到当时属英国殖民地的岛国牙买加务工。

许多年长的回龙埔村民,都听过长辈讲述前往牙买加做工的心酸。前往牙买加的路途曲折坎坷,要从香港出发,经澳门、新加坡、苏伊士运河到达欧洲,转百慕大、哈利法克斯、古巴,最后到达牙买加首都金斯敦。坐船在海上漂泊一个多月,可谓九死一生。据说,当时牙买加的契约华工大多是来自东莞、宝安和惠阳三县,而且主要是客家人,因为客家人特别能吃苦。

吃苦耐劳的客家人,凭着聪明、勤奋,在牙买加赢得了坚韧和可靠的口碑,在合同期结束后,有些人继续为大公司工作,而另外一些人则开始从事零售业,慢慢积攒了一些财富。

赚钱养家、发财致富当然是这些华工的梦想,但他们还有一个更为宏大的愿望——光宗耀祖。因此,在当地站稳脚跟后,这群客家人首先就想到了造福故土乡亲。

“敬祖先,敦亲族,尚教育,隆师道”是客家人的传统,带着这样的信念,1929年,牙买加华侨余晋棠、余铭芳向各界华侨发起募捐,要在故乡回龙埔创办一所学校。广大侨民不仅出钱,还请外国设计师绘图,从海外运回水泥和钢筋,他们将自己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子孙后代教育的期望都凝聚在这所学校的建设中。

不到一年功夫,一所美丽的学校建成了。侨民们以客家人一直保有的“慎终追远”的情怀,用回龙埔祖先“余廷兰、余廷著”两兄弟的名字组合,为这所凝聚了回龙埔人未来希望的学校命名为“兰著学校”。同时,兰著二字中,“兰”自古被喻为“花中君子”,“著”有著书立说、著名人士的美好寓意,也寄托了先贤对子孙后代的期望。

新中国成立后,兰著学校改制为公办学校,在1950年至1965年期间曾更名为回盛第一小学,1965年后更名为回龙埔小学。改革开放后,在回龙埔村民的大力呼吁下,又复名为兰著学校。到了1989年,学校迁址重建,并于次年建成了一座三层小楼,这里既有政府的支持,也离不开以大溪地华侨为代表的侨民的出资出力。

随后十四年,也是回龙埔片区巨变的十四年,高楼拔地而起,偏远的回龙埔村变为现代化城区——龙岗中心城的腹地。2004年,因为城市发展、需要,兰著学校两个校址所在地被重新规划,学子被分流到其他学校,直到2012年,崭新的现代化学校在龙岗区回龙埔社区协同路1号落成,并在回龙埔居民的大力呼吁下,继续沿用兰著学校这一校名。如今的兰著学校是一所设备齐全、教育教学手段先进的学校,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享受优质教育,2019年学校再次改扩建。

兼收并蓄:

典雅优美校舍别具韵味

先锋教育紧扣时代脉搏

1930年建成的兰著校舍,是当时深圳鲜有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洋房建筑,被百姓们称为“红毛泥”房子。学校旁边还建了一栋五层碉楼,为这座校园增加了客家风韵。不仅校舍“中西合璧”,兰著学校的教学理念也兼收中西教育之所长,始终走在时代前沿,立志“造国家之栋梁”。

透过回龙埔社区74岁老人余育康2007年亲手拍摄的一组照片,可以看到兰著学校典雅优美的旧貌。学校的主体是一栋两层带骑楼的欧式建筑,两层欧式带骑楼的建筑是教学楼,骑楼廊下是教学楼正门。骑楼廊柱是罗马风格的圆柱,圆柱上骑楼墙面有半圆形的古希腊风格的迎壁,上面的装饰雕塑图案则带有巴洛克风格,再往上,正门二楼顶上还有一个皇冠形状的迎壁,上书清挺俊拔“兰著学校”四个大字。

教学楼的窗户也是欧式的瘦长型,整个楼体为白色。教学楼二楼顶上有天台,天台上临近二楼迎壁旁建有一座中式的八角凉亭。教学楼一楼的层高足有五六米,中间开了一个天井,天井顶端中央悬挂了一个铜制的精巧校钟,这也是从海外运来的,如今还挂在新兰著学校的校园里。

余育康老先生说,照片如实记录了初代兰著学校的模样,却无法还原它在回龙埔人心中的分量。“你能想象,当时最落后的农村,有那样一栋在整个龙岗最漂亮的洋房。每当钟声敲响,不仅学子们可以听到,村里也是钟声回响,振奋人心。”

同样振奋人心的,还有校歌《兰著进行曲》,由当时声名鹊起的青年作曲家、教育家、抗日先锋人士黄友棣亲自作曲,该校教师作词。《兰著进行曲》寄托了先贤对家乡的热爱、对校誉的珍视、对子弟的厚望、对祖国的热忱。“高山挺秀,溪水流长,建筑壮丽,耸立村央。钟灵毓秀,瑞现龙岗,文化策源地,校誉远播扬。勖哉小子,有基勿坏,当勉进而成国之栋梁。当勉进而成国之栋梁,是岂回溪之荣,乃邦家之光。”

校歌中,“勖哉小子,有基勿坏”出自《尚书》、《论语》,意为“同学们,努力吧,你们有良好的根基,不要让它损坏”。“当勉进而成国之栋梁,是岂回溪之荣,乃邦家之光。”语出《诗经·小雅·南山有台》,意为“当学子们都健康快乐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时,既是学子和家庭的荣光,更是国家的荣光”。

带着“造国家之栋梁”的使命,名校兰著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建校之初就十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课程很丰富——除国文、算术之外,还在五年级开设了英语、社会、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组建了鼓号队、童子军社团,这在当年是非常“先锋”的做法。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台海局势紧张,兰著学校根据时代形势,在五年级开设了军事训练课程,学生都用仿真枪训练。当时,在一批华侨教师的带领下,学校的篮球队、足球队水平很高,经常作为惠阳县的代表队参加广东省比赛,声名在外。学生们还组建了仪仗队,包括鼓号队、腰鼓队、高跷队,每逢节日就会表演助兴,非常受村民的欢迎。

建校之初,兰著学校实行校董会管理制度,由校董会聘任校长、校务主任、教务主任、训育主任、会计等进行学校常规管理,有规范的财经管理制度。学校董事会每学期都会刊印《兰著学校征信录》,面向捐资人、村民公示,力求公开透明。

从兰著学校校史馆保存的一份1937年刊印的《兰著学校征信录》中,可以清楚看到该校当时的收支情况、多国华侨捐款和奖学制度,还有征信公开规则、村民推选监核人员亲自核算等制度。当时热心教育的海内外友人主要通过港币捐资,部分学生上交谷物作为学费,但由于许多学生不能按时缴付“学谷”,导致学校入不敷出。但兰著学校没有因此将学生拒之门外,而是“将各职员未付薪谷,依照时价折算,暂时挂欠“,其中的苦心和辛酸令人唏嘘。 即便如此,在当时,深圳有不少华侨参与捐资兴办的学校,但像兰著学校一样,由海外华侨发起、捐资兴校助学、成立董事会规范管理、博采中西教育所长的学校却并不多。兰著学校不仅承载了龙岗人走文明富强之路的愿景,更成为一代龙岗人走民主科学之路的“启明星”。

家国栋梁:

人才辈出爱家更爱国

享誉周边教书更育人

兰著学校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享誉惠州、龙岗、东莞的名校,方圆50里的学子争相前来就读,许多华侨也将子弟送回兰著接受中国文化教育。学校还汇聚了一批海内外仁人志士,高举抗日的旗帜,受到进步思想教育,兰著学子也纷纷加入抗日救亡的行列中。

名校兰著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不仅为社会各界,也为兰著后来数十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1932年毕业于兰著的余省民,曾在平冈中学任职,1947年—1948年间,他被兰著学校聘任为音乐、美术教师。后来,余省民移民大溪地,但他一直非常关注学校发展,改革开放后故乡筹款建新兰著学校时,他出资出力,1990年建成的兰著学校其中一间教室,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80后”回龙埔居民余文辉曾先后在兰著学校第一、第二校址就读,他还清楚地记得在新校舍一年级教室门口的那块“大溪地华侨余省民先生课室”的牌子。此外,1930年建成的校园里还有两棵树干很粗、两个大人都抱不过来的凤凰树,课间小伙伴们经常在树底下追逐玩闹。很多人都说,那两棵树没建学校的时候就有了,至少也有上百年历史。

那两棵凤凰树见证过回龙埔子孙的成长,也见证过战争年代兰著学校抗日志士云集的历史。当时,有不少地下党员在兰著学校边教书边开展抗日活动,其中就包括新中国著名雕塑艺术家、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创作者之一的张松鹤先生。1940年至1941年,他在龙岗兰著学校、平冈中学等学校兼任美术教师,同时积极传播进步思想。

兰著学子深受抗日志士鼓舞,有不少人投身报国。归国华侨余先右跟随共产党的队伍北上,在淮海战役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余丁生、余财生从兰著学校毕业后于1943年加入东江纵队,余丁生在部队任参谋长,退役后任广东省林业厅厅长,余财生在解放后任南京军区政委。在他们的带领下,还有不少兰著人加入了革命的队伍,余育康的姑姑余波萍就是其中一员。

余育康自己从老兰著学校毕业后,三个子女又从1990年建成的兰著学校学成毕业,如今他的小孙女正在崭新的兰著学校读六年级。只是今日兰著的规模,远非昔日可比。

1930年建成的兰著学校,占地600余平方米,设小学和幼稚班(学前班),学生最多时230人,教职工10人左右。1990年投入使用的兰著学校,占地1514平方米,设小学和幼稚班(学前班),在1966年至1985年期间还办过初中,学生最多时220人,教职工15人左右。2012年建成的兰著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占地50215平方米,有学位2000余个,教职工150余人;改扩建之后,学位将达到4000个,各种活动场馆、设备设施一应俱全。

“回首当年,南洋华工用血汗换砖瓦,建成一座二层小楼。再看今朝,政府出资兴教育利百姓,建成这座美丽校园。”余育康每每思及,都感叹不已。古老的兰著学校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再蝶变,在余韵悠长的校钟声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来源:龙岗融媒

龙岗融媒编辑:巫晓璇

上一篇新闻

育碧柏林工作室扩招 政府补贴了158万欧元!

下一篇新闻

2022 美国《酒店设计》奖HD AWARDS公布,5个中国项目获奖(上)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