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了解更多方面的精彩内容,就来关注我的头条号,金哥等你哦。大家好,这里是紫金城之巅的《历史故事汇》欢迎各位小伙伴们收看本期的精彩内容。
本篇文章长达17932字,篇幅比较长,请仔细观看。
此文来说一说台湾的历史。
如果追溯的话,台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年代。
太久远的时代研究的必要性不大,不作赘述。
这里我们从郑芝龙在台湾建立基地开始说起……
郑芝龙时期
距今400多年前,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一个婴儿出生在福建南安石井一个小官吏家庭,石井为闽南渔村,其父亲给这个孩子取名叫“一官”,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婴儿,既然会成为后来的台湾海峡霸主“郑芝龙”,更有一个出名的儿子“郑成功”,郑一官是一个“少落魄”的人物,从小习海事,“性情逸荡,不喜读书,有膂力,好拳棒”,跅弛放纵,渐流荡逸,失父爱。
郑一官十七岁时,因家庭生计艰难,偕其弟芝虎、芝豹赴当时中外贸易中心地点之一的广东香山澳(澳门)依舅父黄程。
黄程是个海商,在澳门从事海外贸易。
他留下郑一官在身边做帮手,协助商务。
郑一官在商业竞争和利益角逐中施展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学会经商贸易,到过马尼拉,并学会了卢西塔语和葡萄牙文。
1621年(天启元年),郑芝龙18岁时,与兄弟齐至澳门的舅父黄程处学习经商,在与葡萄牙人打交道中,受其影响,接受天主教洗礼,取教名贾斯帕(Nicolas),另名尼古拉,外国人称他尼古拉·一官(Nicholaslquan)。
黄程营商置舶,兴贩东洋,见郑一官能干,天启三年(1623年)谴其附日本平户华侨李旦(泉州人)之舶,押送一批白糖、奇楠、麝香、鹿皮等货物,从香山澳放洋,远赴日本,侨居长崎。
人地生疏,始以“卖履”为业,或兼“为人缝纫以糊其口”。
后转经商,为其舅黄程贩卖白糖、奇楠、麝香等物。
郑一官从事商业活动和对外贸易,后寄身李旦门下,帮助李旦做生意,成为当时最有势力的海商李旦的部下,并“以父事之”。
李旦资本雄厚,拥有一支船队,专门从事海外贸易,是当地华侨的首领。
李旦觉得一官能干可靠,“抚为义子”,交给一部分资产和船只让他到越南做生意,获大利。
不数年,郑一官成为巨贾,常往来中国、日本间,居日华侨,咸推重之。
郑一官还热心学习剑术,认识了“为邑主锻刀剑”起家的“泉州冶工翁姓者”。
郑一官以领袖华侨之资格,晋谒已退隐的前幕府将军德川秀忠于骏府(今静冈县)献药品,秀忠亲问以中国事,大喜,命招待于长崎宾馆,赐赉优渥。
郑一官受幕府召见,日本人视为光荣显赫人物,自是地方豪贵常从交游,称为“老一官”。
平户藩为当时日本对外贸易中心,各国商船云集。
由于郑一官熟悉海外事情,又善外交,为日本政府所重视,初召后“屡访藩士家”。
后迁肥前国平户,受到当地诸侯松浦氏优遇,松浦氏为其在平户附近的河内浦千里滨(即今长崎县松浦郡千里滨)赐宅地建新居,并介绍平户藩之家臣田川昱皇之女田川松缔婚。
田川昱皇即翁昱皇,是中国迁平户的侨民(一说是泉州驻日本的海商),在日本为田川氏。
田川松日本人,系翁昱皇养女,故又称翁氏。
田川氏,年方十七,性端淑。
成婚翌年,以天启四年(1624年),岁在甲子古历七月十四日辰时,田川氏出游千里滨,拾文贝,俄将分娩,未及回家,乃依滨内巨石以诞,是为长子郑森(幼名福松,后名成功)。
此石呼为儿诞石,至今仍立“郑成功儿诞石”纪念碑。
1629年生次子七左卫门。
郑一官追随于日本平户岛的华侨大海盗商人李旦门下,初时担任翻译等工作,逐渐成为李旦的得力助手,深得李旦信任。
1624年初,郑芝龙因李旦推荐,前往澎湖担任荷兰人的翻译及通事,同年初秋荷兰人撤退至台湾南部;由于明朝和荷兰的争执,影响到李旦当时的中日台间的商业利益,因此李旦派郑芝龙亦是李旦介入明朝和荷兰的手段之一。
亦商亦盗
17世纪上半叶,荷兰人已是西方海洋经济世界的“超级大国”,天启四年(1624年)1月底,郑一官离开田川氏和还没有出生的儿子,被李旦派到澎湖,担任荷兰人的通事(翻译)。
荷兰人给于这个“来自日本”的通事优厚的待遇,但荷兰人这时正与明军进行军事对峙,双方没有交往,中国商人也不可能与荷兰人交易,开始并没有用郑一官,荷兰占领澎湖舰队司令雷约兹在1624年2月20日发给东印度公司总督德卡本特的信说:“等候好多时的帆船'好望号于1月21日由日本出航,月底到达此地。……我们接纳了来自日本的一名通事,虽然给予优厚待遇,但目前对我们没有什么用处”。
不过,荷兰人为了垄断对日贸易,指使一些中国船只在中国沿海掠夺,郑一官也是和荷兰人合作的海贼之一,为荷兰人执行在台湾海峡上截击前去马尼拉的中国帆船的海盗任务。
后来担任荷兰第二任台湾长官的德韦特,这时正在澎湖服务,他在一封信中写到:“经过雷约兹司令的批准,我们每天都期望能够在这里集中二、三十艘中国帆船,通事一官被派往北方去截击于俘获一些船只”。
后来荷兰人利用郑一官来执行在台湾海峡截击往马尼拉与西班牙人(当时荷兰人的主要竞争对手)通商的中式帆船的海盗任务。
他们的军事和商业复合体“东印度公司”到处拦截葡萄牙、西班牙商船,攻占伊比利亚人的海外要塞、商馆,在日本平户建立商馆,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建立大本营。
根据荷兰长官韦特信件中,记录了派“通事一官”率领约二十至三十艘中式帆船去进行“截击与俘获”的业务。
1624年中秋后,郑一官将事业重心自日本九州岛迁到台湾,归附“日本甲螺”(倭寇首领)颜思齐。
此后不久,荷兰东印度公司登岛,驱逐了以台湾为基地的其他势力,郑芝龙遂携妻子定居于中国大陆。
同年夏秋之交,荷兰人在明军的压力下撤出澎湖,转移到台湾大员(今台南安平),在台湾建筑“热兰遮”和“赤嵌城”两个要塞,侵占了台湾南部地区。
同年荷兰、西班牙两个殖民主义国家为了争夺台湾的统治权,发生战争,荷兰得胜,独占了整个台湾,这是历史上台湾第一次为外国人占领。
在随荷兰人在大员(今台南安平)立定足跟以后不久,郑一官就奉荷兰人之命率领几艘中国帆船袭击前去马尼拉与西班牙人通商的中国船只,直到第二年(1625年)的3月20日才回到大员。
天启五年(1625年)四、五月间,也许是在荷兰人手下没有太多的发展,或因奉义父李旦之命,郑一官离开荷兰人,开始亦商亦盗的海上生涯。
1625年4月底,他已经带着手下活跃在台湾海峡了。
一名荷兰船长曾经给第一任台湾长官宋克写信说:“(4月)27日,星期天,……突然首领一官,作为代表,后面跟着手执刀剑的铳手七、八名,向我们寒暄。”
两个月后,身为日本长崎、平户侨领的李旦向宋克长官请领了出航许可证,在7月从大员启程回到平户,但一个多月后,就在平户去世了。
李旦死后,他在台湾的产业和事业都归郑一官所有,为郑一官合并当时台湾既有的其他汉人武装势力(主要在今云林北港地区),及从大陆招收新的势力到台,创造了条件。
自立门户
颜思齐生性豪爽,仗义疏财,身材魁梧,精熟武艺。
万历四十年(1612年),颜思齐遭官家欺辱,怒杀其仆,逃亡日本,以裁缝为业,兼营中日间海上贸易,数年后渐富。
其间,颜思齐与经常到长崎贸易的晋江船主杨天生结下深交,结识了一批流寓日本从事海外冒险的闽南人。
由于他广结豪杰,遐迩闻名,日本平户当局任命他为甲螺(头目)。
天启四年(1624年),颜思齐等因不满日本德川幕府的统治,密谋起事造反,参与日本人民的反抗斗争。
农历六月十五日,颜思齐与杨天生、陈衷纪、郑芝龙等二十八人拜盟为兄弟,众推颜思齐为盟主。
不幸事泄,幕府遣兵搜捕,颜思齐率众仓惶分乘十三艘船出逃。
驶至九洲西海岸的外岛洲仔尾,陈衷纪建言:“吾闻琉球(台湾旧称)为海上荒岛,势控东南,地肥饶可霸,今当先取其地,然后侵略四方,则扶余之业可成也”。
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颜思齐率船队抵台湾,在笨港(今北港)靠岸,乃率众伐木辟土,构筑寮寨。
与此同时,派杨天生率船队赴漳、泉故里招募移民,前后计三千余众。
颜思齐将垦民分成十寨,发给银两和耕牛、农具等,开始了台湾最早的大规模拓垦活动。
同时组织海上捕鱼和岛上捕猎,发展山海经济,以解决移民生产和生活的物质需要。
天启五年(1625年)九月,颜思齐和部众到诸罗山捕猎,豪饮暴食,不幸染伤寒病。
数日后竟一病不起,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七岁,葬于今嘉义县水上乡与中埔乡交界处的尖山山巅。
颜思齐临终,召众人告之:“不佞与公等共事二载,本期创建功业,扬中国声名。今壮志未遂,中道夭折,公等其继起”。
颜思齐故后,十二月,众推郑一官为盟主,继统其业,树旗招兵,下设参谋、总监军、督运监守、左右谋士等,代统一寨众目,建立了初具规模的郑氏地方统治政权。
同年8月2日,李旦正办好厦门、长崎、及台湾贸易,从台湾回平户途中去世,其台湾的产业和士卒转归郑芝龙控制,而于厦门的则落入许心素的手里。
郑一官自立门户后,从福建招徕[lai]了郑兴、郑明、杨耿、陈晖、郑彩等部将。他将部下分为十八先锋,结为“十八芝”,并从此改名为“芝龙”,而不再称“一官”。
郑芝龙继续拓垦大业,势力不断壮大,成为当时海上最大的武装集团。
“凡我内地之虚实,了然于胸。加以岁月招徕,金钱所诱饵,聚艇数百,聚徒数万……礼贤而上(尚)士,劫富而施贫,来者不拒,而去者不追”。
天启六至七年(1626~1627年),闽南发生严重旱灾,遍野赤土,许多村落连草根树皮都被吃尽。
农历二月,郑芝龙利用此机会,自率船队袭击福建漳浦,劫掠金门、中左所(今厦门)和广东靖海、甲子等地,不久又回师福建,再犯泉州、厦门,袭铜山(东山),陷旧镇,击败金门游击卢毓英、福建总兵官俞咨皋的进剿,纵横东南海上,声势所向披靡,官兵疲於奔命,莫可奈何。
奔袭中,郑芝龙等还招抚了泉州饥民数万人赴台拓垦,沿海饥民及无业者竞往投靠。
这一仗郑芝龙打败官兵和许心素,使厦门从此成为郑氏的地盘,势力日益强盛,官兵不能敌,也代表着泉州帮势力的兴起。
1626至1628年,郑芝龙以台湾魍港为基地,劫掠福建及广东数地,使明朝官兵疲于奔命,虽其间有朝廷招安动作,郑拒绝并在台海纵横两年六个月,直到1628年年底,福建巡抚熊文灿再度招安郑芝龙,成为“海防游击”。
郑芝龙势力至1627年已有船700艘;许心素建议荷兰东印度公司联手打击郑芝龙,但东印度公司未允,郑芝龙打败副总兵俞咨皋,杀对手许心素。
当时福建泉州府同安知县写给福建巡抚的文书中说郑芝龙虽事劫掠,但对泉州百姓却是异常仁慈,不但不杀人,甚至救济贫苦,威望比官家还高。
“所到地方但令报水(即通报官府踪迹),而未尝杀人。有彻贫者,且以钱米与之”。
归顺明朝
荷兰人还不能统治环中国海。
其原因是:东方海洋经济世界不是权力的空白。
明朝官方从海洋退缩,海商和海盗成为海上的统治者。
郑芝龙海上势力的日益扩张强盛,引起明朝统治者的恐惧,多次派兵追剿,但均失败。
明政府既无力剿灭郑芝龙,又为了利用这支海上势力与荷兰人抗衡,镇压其他“海盗”,只好对郑芝龙施行绥抚。
天启七年(1627年),明廷起用曾经担任泉州知府的蔡善继任泉州巡海道,对郑芝龙进行招抚。郑芝龙率众到了泉州,见到了蔡善继。
郑芝龙之弟郑芝虎、郑芝豹在会见后,认为朝廷没有诚意,于是鼓动郑芝龙等马上离开泉州,重新过起海上称雄的生活。
由于郑芝龙集团力量的大幅度发展,对荷兰殖民者也造成很大威胁,荷兰船只一在中国海露面,就为郑芝龙集团截获,为此,天启七年(1627年)还发生一场驻台荷军与郑军的战争,结果荷军败北。
崇祯皇帝即位后,同年自台湾率领十八芝进攻泉州,大破明朝福建舰队,燕京震动,朝廷招安海盗。
崇祯元年(1628年),闽南又遭大旱,饥民甚众。
郑芝龙在熊文灿支持下,再度招纳漳、泉灾民数万人,“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海船运到台湾垦荒定居。
在台湾历史上,郑芝龙是组织大规模移民的第一人。
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朝廷,招抚郑芝龙。
工科给事中颜继祖奏折写道:“海盗郑芝龙,生长于泉,聚徒数万,劫富施贫,民不畏官而畏盗”。
郑芝龙欲投降明朝中央政府,郑芝龙表示以“剪除夷寇、剿平诸盗”为己任,九月就抚于福建巡抚熊文灿,率部降明,诏授海防游击,任“五虎游击将军”,离开他多年经营的海上贸易根据地台湾,坐镇闽海。
此时,郑芝龙有部众3万余人,船只千余艘,仍率领原部,为明廷守备沿海以防海盗倭寇和荷兰人进攻,率军讨伐其他昔日结拜契兄弟海盗力量,包括李魁奇、钟斌,官至总兵。
不久便返回福建泉州南安老家,成为当地首富,也是少数迎娶了日本人却仍能正式返回中国内地的海盗。
崇祯三年(1630年)季春,郑芝龙在晋江安海镇建置豪华府地,历时3年又2个月告峻。
安平成为郑芝龙拥兵自守的军事据点和海上贸易基地。
据清·《嘉庆·赤店乡土志》载:郑府位于安平桥以北,西从西埭抵西港,北达西垵[an]头,南临安平桥头,直通五港口岸,占地138亩。
主构为歇山式五开间十三架,三通门双火巷五进院落。
两旁翼堂、楼阁,亭榭互对,环列为屏障。
东有“敦仁阁”,西有“泰运楼”,前厅为“天主堂”,中厅为“孝思堂”,规模宏耸。
大厝背后辟有“致远园”,周以墙为护,疏以丘壑、亭台、精舍、池沼、小桥、曲径、佳木、奇花异草。
迄永历九年(1655年),郑成功毁家复明,自焚宅第。
1633年芝龙于福建沿海金门海战击溃荷兰东印度公司舰队,从此控制海路、收取各国商船舶靠费用,郑芝龙也因此迅速富可倾国。
俨然称为闽南的领主与海上霸主,并对缴保护费给芝龙的商船(一艘大船需缴三千两银钱),给予郑家的令旗;如不缴费而想经过芝龙海域的,恐怕难逃被劫的命运。
芝龙如此强横,使荷兰东印度公司营运不宁,荷兰人数度联合其他势力合取芝龙,但芝龙仍持续扩张其势力,并将荷兰人次次打败。
史载:“凡海舶不得郑氏令旗者,不能来往。每舶例入三千金,岁入千万计,以此富敌国,自筑城安平镇”;“从此海氛颇息,通贩洋货,内客外商,皆用郑氏旗号,无做无虞,商贾有二十倍之利,芝龙尽以海利交通朝贵,寖以大显”、“八闽以郑氏为长城”。
至此,郑芝龙的通商范围广及东洋、南洋各地:大泥、浡尼、占城、吕宋、魍港、北港、大员、平户、长崎、孟买、万丹、旧港、巴达维亚、麻六甲、柬埔寨、暹罗,据估计,兵力有:包涵汉人、日本人、朝鲜人、南岛语族、非洲黑人等各色人种高达廿万人的军力,拥有超过三千艘大、小船的船队,成为华东与华南海洋世界的唯一强权。
不久,郑芝龙应明朝廷要求,继续率军讨伐其他昔日结拜契兄弟海盗仅存最大股力量刘香,于虎门大获全胜,名震福建官至都督。
不久福建省内发生旱灾,郑芝龙提议载饥民移民台湾,并给予移民十分优惠的资助条件,有人认为其为开创了大规模移民台湾之先河,亦有学者认为无证据表示此提议曾执行。
台湾土地肥沃,因此而引发了汉人向台湾岛移民的浪潮,这是历史上首次大规模有组织的由大陆向台湾移民。
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统治台湾南部,在大员(今台南市)修筑热兰遮城、普罗民遮城两城,驻防近两千人,但大陆移民却多达数万。
此外本业的贸易商业上,在日本锁国后,只许中国人和荷兰人前往贸易,郑芝龙借由对日本的贸易,因而更富。
崇祯十七年(1644年),南明弘光皇帝册封郑芝龙为南安伯,福建总镇,负责福建全省的抗清军务。
郑成功时期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四《郑成功列传》记载,郑成功初名“郑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
他的父亲郑芝龙在明朝时跟随一个名叫颜思齐的人当海盗,颜思齐死了后,这支海盗队伍就由郑芝龙带领,从此,郑芝龙在中国东南沿海及日本、台湾、菲律宾等海域拥有极大势力。
明朝崇祯初年,郑芝龙向福建巡抚熊文灿“请降”,被明朝官方授“游击将军”。
郑芝龙华丽转身为政府军队后,成了明朝政府的一支重要海上力量,为政府捕捉海盗、攻打“红毛”(主要是荷兰人)立下了不少战功,最后累官至“总兵”一职。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崇祯皇帝殉国后,同年五月,福王朱由崧被“四镇”拥立于南京,改元“弘光”,这是一个流亡政府,史称"南明"。
郑芝龙与弟弟郑鸿逵均被封为伯爵。
福王"弘光"政权仅存了八个多月,到清顺治二年(1645年)就被清朝军队剿灭。
此后,郑芝龙又与弟弟奉唐王朱聿键进入福建,拥立唐王朱聿键为帝,改元“隆武”,明王朝的又一个流亡政府,在继续与清朝对抗着。
唐王以皇帝的身份进封郑之龙与郑鸿逵为侯爵,郑之龙的另一位弟弟郑芝豹为伯爵。
郑氏一门,在垂死挣扎的明王朝尾声中迎来了门楣的不断显赫。
郑成功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既有海盗基因又有政治权力背景的、受双重影响的封建大家庭中。
与郑氏门庭中其他人不同的是,郑成功的母亲是位日本女人:“芝龙尝娶日本妇,是生森(即郑成功)”。
郑成功于1624年8月27日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川内浦千里滨,六岁之前跟随母亲一直住在日本平户,直到父亲郑芝龙受到大明朝廷招安任官之后,郑成功才被接回福建泉州府南安县石井津(原福建省晋江县安平镇,现安海镇)居住,在那里读书学习。
郑成功长大后,郑芝龙对这个儿子十分欣赏。
隆武元年(1645年),郑芝龙带着20岁出头的郑成功来参见明朝流亡政府的唐王朱聿键。
朱聿键对郑成功是“宠异之”,并且给郑成功以最高礼遇:“赐姓朱,为更名”,让他与朱明王朝的皇室同姓,改姓“朱”、名“成功”,封忠孝伯、御营中军都督,所以后来人们又称郑成功为“国姓爷”“郑赐姓”“郑国姓”“朱成功”等。
其实,明王朝自崇祯皇帝在万岁山上吊自杀那一刻,就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福王、唐王、以及桂王朱由榔等人在向南方逃跑过程中建立的一个个流亡政府,只是徒劳的绝唱而已。
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在贝勒爷“博洛”率领下,一路南下,势不可挡。
在兵力进击追杀的同时,博洛又亲自给郑芝龙写信,希望他投降,接受清政府的招安。
郑芝龙最后是"率所部降",接受了清政府的劝降。
顺治四年,郑芝龙跟着博洛的军队来到京师北京,被清政府安排到汉军的“正黄旗”中,授“三等精奇尼哈番”。
在这个过程中,郑成功没有听从父亲的安排,没有向清朝政府投诚。
郑成功的叔父郑鸿逵也在暗中唆使郑成功,希望他继续率部抵抗,并且以大海作为发展事业的天地,史书上用“阴纵之入海”来表述。
在叔父的眼中,郑成功虽然年少,但“有文武略”,在郑家父辈兄弟辈中都是出类拔萃的。
郑成功也听从了叔父的话,从此与父亲背道而驰了。
正是在叔父郑鸿逵的合力下,郑成功开始了他的继续为明王朝流亡政府而战的人生大业。
郑成功计划举兵起事时,刚开始只招到兵勇数千人,他们仍然采用南明唐王朱聿键的“隆武"年号,自称“招讨大将军”,并且将部队转移到福建的鼓浪屿驻扎。
后来通过不断进攻,郑成功先后占领过同安、漳浦、泉州、诏安等地。
在明王朝流亡政府的两位“唐王”相继失败后,顺治四年(1647年),桂王朱由榔继续称帝,年号始为“肇庆”,后又改年号为“永历”。
郑成功派人前往朝拜桂王,桂王又封郑成功为“延平公”,位列一等,所以郑成功又被人们尊称为“郑延平”。
从此,郑成功又转而为以桂王朱由榔为首的明王朝流亡政府继续战斗。
郑成功的军队转战于潮州、厦门、广州、漳州、漳浦、金门、诏安、南靖、平和、海澄之间,与清朝军队展开周旋争夺,令清朝政府十分头疼。
为了降服郑成功,清朝政府就让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出面,让他给儿子郑成功写信,劝郑成功及郑鸿逵尽早归顺朝廷,并承诺特赦他们的罪行,另外还“授官”封赏。
郑成功接到父亲的来信,只是“阳诺”,表面上答应而已,但清廷却是动真感情了。
顺治十年,清政府封郑芝龙为同安侯,同时让郑芝龙转去皇帝的敕封:封郑成功为海澄公、郑鸿逵为奉化伯,授郑之豹为左都督。
但知其子者莫如父,郑芝龙害怕儿子不会接受清廷的任命,就又另外写一封书信给弟弟郑鸿逵,希望他来做郑成功的思想工作,咱们老郑家都归顺了清廷,不是也同样光宗耀祖吗?
郑芝龙的担心果然是真的了,郑成功不但不受命,还写了一封书信给老子郑芝龙,以表达绝不与清廷合作的决心。
尽管如此,清廷仍然没有放弃争取郑成功的努力。
顺治十一年,顺治皇帝再次派特使去晓谕郑成功,朝廷要授予郑成功“靖海将军”官衔,让他的部队驻扎在漳州、潮州、惠州、泉州四府,实质上是让郑成功担任这四个州的“总督”老大。
但郑成功“无意受抚”,不买清政府的账,他一心要“遥奉桂王",并且“礼待"流亡中的明朝“诸遗臣”,铁了心不与清政府合作。
于此同时,郑成功也学古人做法,“置储贤馆以养士”,招纳人才,准备干一番更大的事业。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廷开始任命“济度"这个人为“定远大将军”,率师讨伐郑成功,并将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下狱治罪,因为有人告发他们父子之间有“私书”来往。
顺治皇帝令郑芝龙在狱中写信劝解儿子投诚,“谓不降且族诛”,即如果郑成功不投诚归顺,郑氏家族将遭到满门抄斩的灭族之灾,但郑成功不为所动,“终不应”。
后来,清军向郑成功军队发动强烈攻势,以水师攻厦门,在到达漳州时,“尽发郑氏墓”,把郑氏家族坟茔全部捣毁;同时被郑成功任命的官员,凡是不投诚的,一律斩杀。
郑成功与清军战斗一直持续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期间他也曾打到浙江的台州、江苏的崇明、瓜洲、镇江、江宁,也曾经去拜谒“明太祖陵”即今安徽境内的明皇陵,最终是要攻打南京。
但最后还是被朝廷(联)合满、汉兵出战,在江南一带将其主力击垮,将他打退到了浙江福建沿海一带。
于此同时,郑成功一直追随的以桂王朱由榔为首的明朝流亡政府也逃到了缅甸,基本上已不复存在了。
也就在顺治十八年这一年,清朝顺治皇帝去世,即位后的康熙皇帝采纳大臣建议,采取釜底抽薪战略,“徙滨海居民入内地,增兵守边”。
清朝政府下达了长达20年的迁界令,自山东至广东沿海二十里范围内,一律毁坏沿海船只,寸板不许下水,以断绝郑成功军队的物资供应链。
清政府同时下令,将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及郑成功的三位兄弟郑世恩、郑世荫、郑世默在北京的柴市口杀戮处死。
这一切对郑成功都是致命的打击。
在形势日蹙、声援皆绝的情况下,郑成功的退路在哪里?
他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台湾岛,想到了那地处福建海域中、但至今仍被“荷兰红毛人居之”的岛屿。
当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与颜思齐为海盗时,就曾经在那里驻扎过。
正是在这种走投无路、被清朝政府军追杀而不得不退向大海的背景下,郑成功开始了攻夺台湾岛的军事行动。
他生前绝对没有料到的是,正是这次失败后的战略大转移,促成了他成为“收复台湾”、让台湾岛回归中国人怀抱中的第一号大功臣,并为今人传扬而永载史册。
当时荷兰人在台湾岛上筑了两座城:赤嵌城、王城;并且营造了一个入海口“鹿耳门”。
荷兰人本以为可以凭借海关险要、尤其是"鹿耳门"这一段海水较浅、战船大船难以航渡的水域条件,安全系数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就没有进行重要军事防备。
当时荷兰人在台湾岛上筑了两座城:赤嵌城、王城;并且营造了一个入海口“鹿耳门”。
荷兰人本以为可以凭借海关险要、尤其是"鹿耳门"这一段海水较浅、战船大船难以航渡的水域条件,安全系数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就没有进行重要军事防备。
1661年3月,在举行了祭海神、候海风的隆重仪式后,郑成功的军队万事俱备,只待东风。
当海风有利于启航出海时,郑成功船队2万5千多人出发了。
他们先抵澎湖,然后转进到台湾岛。
可能是天无绝人之路吧,海神在真的帮助郑成功、要让他一定成功呢!
当郑成功的舟师到达鹿耳门海口时,海水像通人性似的“骤涨丈余”,使得郑成功的军船“大小衔尾径进”,直逼海岸边。
大军快速登陆作战,红毛荷兰人吓得逃跑不及,很快就丢弃了赤嵌城,转而固守王城。
郑成功派人给红毛荷兰人传话说:“土地我故有,当还我;珍宝恣尔载归”。
意思是说:台湾这块土地本来就是我们中国故有领土,现在应当归还中国了,之于那些珍宝珠玩之类,你们可以拿走。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是郑成功第一个发出了台湾是我国“故有”领土的声音。
但是,荷兰红毛子仍然负隅顽抗,郑成功的军队整整围攻了近七个月,到了1662年2月,王城终于被攻下,“红毛存者仅百数十”,不得不降。
对于余下的这百十来个红毛人,郑成功也没有完全灭了他们,而是让他们永远滾了回去。
作为南明的将领,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遂将台湾作为自己反清复明的基地,此时的台湾也开始了自己全新的一页。
但是在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件事上,从民族大义上说,他是绝对配得上民族英雄这个称号的。
明郑——清朝时期
收复台湾不久,1662年,郑成功病逝。
他的儿子郑经即位,郑经之于台湾还是做了不少实事的。
郑经之后便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郑克塽。
因为台湾一直被认为是反清复明的基地,清王朝一直都有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
1683年清朝水师提督施琅在康熙的极大支持下,进攻台湾。
在澎湖海战中大败郑军,随后,郑军投降,施琅进驻台湾受降。
随后,郑克塽便前往京师,成了八旗子弟。
1707年,郑克塽病故,从此郑氏一族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1684年(康熙23年)4月14日,台湾(时为台厦道台湾府)正式纳入中国版图,隶属福建省,下设台湾县、凤山县、与诸罗县三个县,府治设在今台南市。
1718年(康熙57年间),蓝廷珍升任南澳总兵,返乡论及镇守南澳事宜,蓝鼎元乃上书数千言,1721年(康熙60年),朱一贵起事反清,蓝廷珍奉令平台,蓝鼎元奉邀随行,后应汉人拓垦范围扩张又于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增设彰化县、淡水厅,雍正5年(1727年)将原隶属台湾府之澎湖改设为澎湖厅;到嘉庆十七年(1812年),宜兰地区开垦人数之和已达数万之多,应居民要求故又增设噶玛兰厅,之后并重新画区,1787年(乾隆52年)将诸罗县改为嘉义县。
朱一贵叛乱
1721年,由朱一贵率领的客家-福建叛乱夺取台湾福(现代台南),并简要建立了一个让人联想到明朝(见南明)的政府。
在朱一贵叛乱之后,开辟新的耕地的愿望使政府鼓励扩大汉族移民到该岛的其他地区。
例如,除了军事前哨外,淡水地区的人口已经增长到政府需要一个行政中心的地步。
政府试图建立一个拥有当地原住民劳工的中心,但他们更像是奴隶,并最终引发了起义。
土着群体分裂他们的忠诚-最起码加入了起义;有些人仍然忠于清朝,也许是因为他们与其他群体已经存在争执。
随着额外部队的到来,原住民起义在几个月内就被镇压了。
林爽文叛乱,台湾战役1787-1788的场景
林爽文的叛乱发生在1787年至1788年。
Lin是漳州的移民,他在1770年代与父亲一起来到台湾。
他参与了秘密的天地协会,其起源尚不清楚。
林的父亲被地方当局拘留,也许是因为他怀疑自己与社会的活动;林爽文随后组织其他社团成员反抗,企图解放他的父亲。
最初的成功是将政府部队赶出林家在彰化的基地;他的盟友在淡水也做过同样的事。
到目前为止,漳州人民的斗争正在吸引社会成员之外,激活旧世界;这带出了泉州网络(以及客家)代表政府。
最终,政府派出了足够的力量来恢复秩序;林双文被处决,天地会被分散到中国大陆或被躲藏起来,但没有办法消除漳州,泉州和客家网络之间的恶意。
尽管他们再也没有认真地推翻政府或包括整个岛屿,但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偶尔会继续发生争执,但在19世纪60年代才刚刚开始结束。
清初有一百多起叛乱。
清朝台湾的叛乱,骚乱和内乱的频率是由“每三年一次起义,每五年一次叛乱”这句俗语引起的(三年一反,五年一乱)。
1788年,清朝认识到台湾社会问题严重性的清廷终于下令允许女眷可以移民台湾。
这个事件的影响同样也一直延续了两百多年,直到今天。
台湾也逐渐形成了移民的社会风格,四海为家。
当时民间流传着一个叫《渡海悲歌》的歌谣,是这样描述的:劝君切莫过台湾,台湾恰似鬼门关,个个青春无人转,知生知死都是难。
第一次鸦片战争
鉴于台湾的战略和商业价值,英国在1840年和1841年提出要求夺取台湾的建议。
1841年9月,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由于台风,英国运输船Nerbudda在基隆港附近遭遇海难。
布里格安在1842年三月也成为遭遇海难大多数船员都是印度lascars。
两艘船的幸存者被当局转移到首都台南。
台湾清军指挥官Ta-hung-ah和姚莹向皇帝提交了一份不诚实的报告,声称已经为基隆堡的袭击辩护。
1841年10月,HMS Nimrod乘船前往基隆寻找Nerbudda幸存者,但在约瑟夫皮尔斯船长发现他们被送往南方监禁之后,他下令轰炸港口并在返回香港之前销毁了27套大炮。
大多数幸存者-来自Nerbudda的 130多名幸存者和来自Ann的54位幸存者于1842年8月在台南被处决。
戴潮春事件
戴潮春原为清治时期彰化县四张犁(今台中市北屯区)一带的地主,曾担任过北路协稿识等职务,但因被长官勒索未果,而被辞退职位,并继承兄长戴万桂的家长地位,以及其所成立的土地公会和八卦会,并将这些组织加以扩张而成为天地会,1862年4月3日,台湾兵备道孔昭慈抵达彰化,补杀天地会总理洪氏,并命曾任彰化知县的淡水厅同知秋曰靓前来协助扫蕩,于是秋曰靓带领600名官兵之外,另外招募林奠国与四块厝林日成各率400人支援扫蕩,然而4月15日扫蕩部队在大墩与数千天地会党人作战时,林日成临阵倒戈,当场击杀秋日靓,而林奠国见局势不利,决定退回阿罩雾庄(今台中县雾峰乡)自保,于是天地会势力顿时坐大,身为会首的戴潮春骑虎难下,只得于4月16日率天地会党人围攻彰化县城,并从八卦山以大炮轰城。
这时城内仅有三百多名老弱兵,而勇首施九挺前往鹿港徵召乡勇失利,城内从此无援可求,彰化失陷,戴氏于鼓乐之中骑马入城,孔昭慈则因外援始终未到,旋即服药自杀。
事件爆发
彰化县城失守后,台湾南部各势力纷纷起事,而中部大小土豪,如小埔心(今彰化县埤头乡)陈弄、北势楠(今南投县草屯镇)洪丛、嘉义严办、以及凤山县徐夏老、淡水厅王九螺等纷纷加入戴潮春阵营,各地支持股首更是达上千,而他也论功行赏,除自封为东王外,封林日成、陈弄与洪丛为南王、西王与北王,设定大将军等官位,安抚百姓,俨然自成一国,且控有几乎全部的台湾中部与部分北部地区。
由于福建向来靠台湾接济米粮,事件爆发后台米上涨,福建顿时陷入断粮危机。
于是,闽浙总督庆瑞紧急派遣福宁镇总兵曾玉明渡海来台,召集台勇平定战事,另外命台湾镇总兵林向荣自西螺出兵作战。
另一方面,台湾府知府洪敏琛紧急成立筹防局应对事变,并向外国商行筹借十五万两银作为军费,并以关税抵还。
阿罩雾庄攻防战
4月28日,戴军西王林日成为了替族人林妈盛报仇,率领三万多人截断阿罩雾庄的水源,打算一举消灭前厝林家(即雾峰林家)。
这时,林家因多数家勇跟随林文察与林文明赴浙江作战,庄中只有72名壮丁。
但在林文凤指挥下,林家人靠着大炮等火力予以还击,随即展开三天的激烈攻防战。
期间,林家庄宅几乎失守,但林家家人日夜死守,加上翁仔社〔今台中县丰原市翁子〕罗冠英与东势角客家人分别派出援人支援,林家与五百多名援军突袭林日成阵中,击杀敌军数百人,一举击退林日成军。
同时,林向荣率领2200名(一说为3000名)士兵驻扎嘉义,并于4月28日击退戴军。
之后清军出城,在坊牌与戴彩龙率领的戴军一万多人于八掌溪两畔对峙。
由于戴军由白沙墩包抄,一举截断清军后路,导致清军前后受敌,部分将士溺死河中,直到后来稳住阵脚勇斗方才反败为胜。
另一方面,戴军西王陈弄率军攻打鹿港没有攻下,其后掌管台湾北部军务的盐运使林占梅派蔡宇等人突袭大甲城东门,一举收复该城。
而戴军的王和尚则于6月2日率军围攻大甲城,6月9日,代理淡水厅的张世英与千总曾捷步、把总周长桂以及翁仔社勇首罗冠英率军支援,加上大安港黄氏的协助,一举击退戴军。
但6月17日,王和尚再度领军围城,在张世英指挥下,城中清军出城迎击,再度击退戴军。
清军反攻
1864年3月19日,吴鸿源发动猛攻,直攻到嘉义城外,城内守军见援军到来士气大振,击退了围城多日的陈弄军。
6月,吴鸿源因不肯遵守指令发动攻击,被洪敏琛免职,由曾元福接替,但六月洪敏琛亦死于任内,清军与戴军又陷入胶着之中,8月丁曰健接任台湾兵备道,并由沪尾(今台北县淡水镇)登入,重新布置新的作战方针,他命台湾镇守参将关镇国由五汉港(今台中港前身)进攻,自己则于10月22日进驻竹堑城(今新竹市),并命张世英、罗冠英等人精选1000乡勇驻守岸里社,打算直接攻打四块厝庄等戴军活动核心地区。
两军合力之下,清军迅速扫大肚溪以北(今台中县一带)的戴军村庄,并控制住大肚溪航运,11月28日围攻彰化城。
另一方面,11月12日福宁镇总兵林文察自安平登入,11月20日抵达嘉义,惩劝当地两百数十庄向清军投降,并与护理水师提督曾元福会师商议战略。
商讨结果,他决定先疏通嘉义与彰化交界处的道路,然后再收复彰化,于是命白鍈、关镇国合攻斗六,请彰化知县凌定国由宝斗(今彰化北斗镇)向南攻,而他本人与许忠标等部队沿海向北作战,直到麦寮与南下的林文明会师后再攻打彰化。
援军抵台
6月7日,洪敏琛升为台湾兵备道,统筹全部战事。
6月9日,提督曾玉明率领600名兵力抵达鹿港。
然而,清军军费却在押解途中于安溪寮遭遇戴军,清军大败溃散,千总龚朝俊与澎湖副将陈国诠等人战死,军营器械经费全被夺走。
而同时,林日成进驻彰化城,戴潮春退回四张犁,之后戴军陆续攻打嘉义、白沙坑等地,但皆被清军击退,而清军虽陆续有曾玉明扩兵400人、台勇1000人助战,但也难有斩获,双方于是陷入对峙之中。
八月与九月间,林文明率领1000名台勇请假回台湾助战,战事产生变化。
他于外新庄、阿罩雾庄(今台中市、雾峰乡一带)、大里杙等地与戴军展开激战,击退戴潮春军,然后转自翁仔社(今台中丰原市),与当地勇首罗冠英合作,合力扫蕩石冈仔、葫芦墩等地的戴军,然而此战后,林文明以弹药不足为由,返回阿罩雾。
经多次催促后,善后总局补发火药4000斤、子弹2000斤,而林文明于1863年1月29日再度呈请福建巡抚徐宗乾补发积欠的安家银19000两与口粮费10000两,但这些钱始终未拨款下来。
1862年11月23日,林文明率300兵勇攻打树湳,最后于1863年4月11日派叔叔林奠国率领600名台勇,与罗桂英等人攻入戴潮春老家四张犁,经过七天激战攻克该地。
但由于军费仍未解决,林文明再度停止进攻。
至此战事再度陷入胶着。
就在林文明于北路有所斩获时,清军却于南路遭到挫败:台湾镇总兵林向荣与台湾水师副将林国忠于七月前去救援斗六城,但反遭陈弄等人率数万戴军围困;10月29日戴军攻破围困许久的斗六城,林向荣自杀,林国忠等大小将领纷纷战死。
戴军占领斗六后,驻扎彰化城内的林日成于12月20日发军围攻大甲,与清军展开激战,由于清军人数有限,虽有罗冠英率义勇救援,仍败退回城,不久戴军久困不克撤退,林日成亦退回四块厝庄。
隔年1月,台湾水师提督吴鸿源率领3000名清军增援,并进驻盐水。
事件平定
11月26日,林文察进驻麦寮。
这时丁林两军已包围彰化县城,12月1日由曾玉明破城。
之后,林文察进驻涂库,与曾元福相约攻打斗六,同时歼灭支持戴潮春的村庄三十多座,逐渐逼近斗六城,但斗六防御坚固,难在短其内拿下。
于是12月12日,林文察假意以援助彰化战事为由密令各军撤离,至1865年1月15日,仅留关镇国数营于城下示以兵少,诱使城内敌军以为其已撤退而开门袭击,这时附近甘蔗田伏兵冲出,关镇国等军备后夹击,成功大败敌军,收复斗六城。
1月18日,戴潮春在张三显劝说下出面投降丁曰健,但因出言不逊,随即被斩杀。
收复斗六后,清军开始扫蕩林日成、洪丛、陈弄等戴氏诸王。
1864年12月,曾玉明迅速围攻北势楠庄,双方展开激烈的攻防战,其中清军曾挖地道攻入但不成功,只好以大炮猛烈炮轰后步兵奋战才攻陷该庄,洪丛则于期间战死,其弟洪番被俘,当场被杀。
1月19日,林文察率军攻打四块厝庄,于1865年2月6日斩杀林日成,收复该地。
5月,林文察与罗冠英围攻小埔心,与陈弄展开战斗,期间清军死伤惨重,罗冠英也死于其中,但在罗冠英弟弟罗坑领导下,清军持续猛攻,终使陈弄开庄投降,并被当场斩杀。
同月,丁曰健派遣知县白鸾卿、参将徐荣生等人率军攻打于二重沟重新起事的严办,严办以伏兵击退清军,但清军以优势兵力围攻,并以大炮轰击指挥台,击杀严办,并押其妻侯氏回嘉义,凌迟处死。
至此,戴潮春事件宣告结束,清军终于收复台湾中部,而曾雄据一方的戴氏政权则结束其四年多的统治。
1884年中法战争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
1885年,清朝决定在台湾单独建省。首任巡抚便是清末的淮军将领刘铭传。
自建省的那一天开始直到2007年,台湾一直都是中国最富的一个省。
这和台湾的地理位置、生存环境、民风、移民文化等等都是分不开的。
2008年GDP首次被广东省超越。
当我们回顾两岸关系时,这次超越,这个时间点可以算是两岸关系最重要的节点了。
这是后话,那个时候的清王朝已风雨飘摇,大厦将倾。
日据五十年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清廷引以为傲的水师大败,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消息传到岛内,台湾上下一片哗然。
台湾人怎么都想不到,为什么好端端的,清廷就将自己割让给了日本。
于是,悲情文化在岛内进一步迅速蔓延,影响深远,直至今天。
也是从那时开始,台湾和我们有了不一样的社会记忆。
不得不讲,日本人对于中华民族的研究是非常透彻的,而历来我们对于日本的研究和了解其实是非常有限的。
我们常讲知己知彼,是否值得我们思考呢?
当年卑劣的日本人是希望台湾和东北成为自己永久领土的,正是基于对中国的充分了解和对自己清楚的认知,所以在接收并进入台湾时,日本人秋毫无犯。
于是“台湾民主国”在那个动荡而又悲情的年代里应运而生。
同时,台湾人彪悍的民风在这个时候也异常凸显,台湾民众发起了一次有一次的反抗侵略的斗争。
日本人投入了几万人的兵力,整整打了一年,才从台湾北部打到了台湾南部。
在日本人统治台湾的五十年里,台湾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反抗和斗争,大约十分之一的台湾人在斗争中牺牲,其中最著名的当属1930年的雾社事件。
在1930年的部落青年婚礼上,莫那鲁道的大儿子向一个日本警察吉村克己敬酒,吉村克己并没有接受,反而侮辱了莫那鲁道的儿子。
随机,在场的村民们群起殴打了这个警察,事态随即恶化,莫那鲁道随机带领族人去向吉村致歉,但是吉村并不接受,并呈报了上级。
莫那鲁道心中非常清楚,事态已然非常严重。
于是,数年被统治压抑的情绪在当地族人们终于爆发,莫那鲁道率领族人杀死了134名警察,爆发了当时轰动全台的“雾社事件”。
随即,日军开始调集全台大部分军队开向雾社,展开了疯狂的军事行动进行镇压。
在各方面都弱于日军的情况下,奋战数日之后,还是大势已去。
1930年10月5日,莫那鲁道在山洞里含泪亲自枪杀了自己的两个孙子,连同自己的妻子的尸体一起焚毁。
随机,自己也银弹自尽,在和日军的斗争中起义最终失败,结束了自己悲情而又不屈的一生。
日据的五十年里,虽然民众起义和日本人镇压起义的事件时有发生。
但与此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日本人和台湾当地的很多方面都有着非常复杂的情感和纠葛。
日本人丈量了台湾的土地,修建了铁路,台北地下水管线的修筑,创建台北医科大学,创立了台糖等产业。
当时的日本人觉得必须给台湾的精英一个出路,但不能是政权,于是就让他们学医。
这个决定在台湾的影响可谓悠长绵延,时至今日,医生在台湾的社会地位都是非常非常高的。
同时,日本在台湾实行的是非常严苛的皇民化的教育,当年的台湾人起日本名字都是可以有奖励的。
直到今天,台湾很多人都只会说闽南话和日语,而对于普通话却甚是陌生。
直到今天,台湾的很多女孩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就是去一趟日本,而非大陆。
所以历史遗留的问题直到今天都影响深远。
我们坚信台湾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但是对于社会的整合依然面临着诸多困满。
我们要让台湾同胞真心愿意回来,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台湾光复
1945年,二战结束,多年的斗争与反抗后,日本投降。
台湾又一次光复,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然而,当时的国内正处在国共两党对峙,争夺华夏各地控制权的紧张氛围中。
于是,在接收台湾这个问题上,国民党高层派出了一只老弱病残的“乞丐兵”来到台湾。
当国民政府的船只靠岸时,举着欢迎横幅的台湾同胞瞬间就陷入到崩溃。
在与日本人斗争了五十年后,台湾同胞终于盼来了祖国的部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全台人民欣喜若狂,满心欢喜等待着同胞的到来,但现实又一次击碎了美好。
台湾同胞却又一次大失所望,等来的却是一群“乞丐兵”。
当时内战一触即发,所以蒋介石只是将一只完全没有战斗力的“乞丐兵”来到台湾接手。
全台人民挣扎的内心又一次被现实的冷水浇的冰凉。
悲情文化又一次达到了高潮。
在国民党接收台湾后,内战爆发。
台湾在这个时候就成了国民党战争的后备物质供给站。
同时,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和大陆一样也异常的黑暗。
欺负平民、物价飞涨、囤货居其等等,在大陆有的黑暗在台湾也一样没落下,全台又一次民不聊生。
民怨和民愤在台湾同胞的心里也一直在滋长和蔓延。
终于,在1947年的2月28日,爆发了震惊全台的“二二八事变”。
1947年2月28日,台北市的一起私烟稽查案触发了台北市民的请愿、示威、罢工和罢市。
请愿的市民遭到了国民政府的武装镇压,种族冲突迅速蔓延至全台。
当时的台湾的行政长官陈仪一方面武装镇压,一方面电报南京,言明台湾有共产党的叛乱。
当时的国共正处于交战最激烈的时候,蒋介石随即派出了国军最精锐的部队来到台湾进行镇压。
这个时间段,全台都处在一个非常混乱而又紧张的状态下,大家都在担忧,或许下一个遭殃的可能就是自己。
经过残酷的镇压,这场风暴在血雨腥风中慢慢的散去了。
1949年后
1949年,国民党兵败。
蒋介石在一个民间高人的指点下,退居台湾。
随即带领近150万人登岛,而当时的台湾大约也就600万人。
为了安置这些人,国民党在台湾建了很多的“眷村”,眷村文化也在台湾萌芽滋长,直到今天。因为名义上是“统治阶级”,这些人在台湾从事的职业也主要集中在“军、公、教”。
当时的蒋介石想在台湾建立“三民主义示范省”。
关于蒋介石反攻大陆的种种此篇不做赘述。
虽然蒋介石在台湾的统治甚是高压,但是当时的台湾是没有人敢讲“台独”的。
蒋介石在台湾的统治实行的是白色恐怖的高压政策,以至于当时的台湾都笼罩在黑暗与恐怖之下。
1975年,蒋介石逝世,结束了自己波澜壮阔又充满争议的一生。
此时,他的儿子蒋经国即位,开始了台湾真正的“民主之路”。
从历史角度上看,蒋经国可以说是一个眼界独到、民主开明的政治家。
蒋经国当时在台湾推行“夹克衫文化”,他的父亲蒋介石无论什么场合基本上都是西装和中山装,但是蒋经国却开始身穿夹克衫。
当时的蒋经国已经非常清晰的感受到党外都很多精英、百姓不满国民党的统治,也是在他的任内,党外运动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活跃起来。
蒋经国在执政期间,走遍了台湾几乎每一个县城、乡镇。
他亲民的执政方针也让台湾百姓的内心慢慢从高压政策的笼罩下走出来。
当时台湾的行政体系内基本上都是随蒋介石来到台湾的外省人,蒋经国清楚的认识到本省人的精英需要出路(本省人:指1945年就在台湾的称为“本省人”,1945年之后随国民党到台湾的称为“外省人”),于是在台湾发起了催台青运动,以平衡公务体系内本省与外省人的人员结构。
正是这个时候,臭名昭著的李登辉等等“台独分子”登上了台湾的历史舞台。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台湾的经济,台湾的经济从60年代开始起飞,在20世纪的后半叶,和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并称“亚洲四小龙”。
其中有一大批本省人中的精英,他们因为没能进入公务体系,而走上了经济的道路。
他们为台湾经济的起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接下来就是1980年的美丽岛事件。
回过头看台湾的历史盒民主之路,美丽岛事件绝对可以算作是里程碑式的事件。
1979年12月20日,《美丽岛》杂志在高雄举行了一次争取民主的示威游行,最终演变成警民的暴力冲突,事件愈演愈烈,正是在这个时候,民进党开始冒出水花,登上了历史舞台。
当时为了反抗国民党的统治,党外运动迅速蔓延与崛起。
当时的党外人士喊出了“国民党用法庭审判了党外,人民要用选票也审判国民党”。
那些我们熟悉的吕秀莲,陈菊、林义雄也开始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1986年9月28日(台湾的教师节),民主进步党成立。
关于民进党,会在后续的章节中详细唠唠,这里只简单提一下民进党的两张“神主牌”,一个就是“台独”,一个是“反核”。
关于民进党所支持的“台独”,是和台湾1895年后所经历的悲情的记忆和国民党的高压统治是分不开的,民进党很清楚,一提“台独”,就会有选票;一提“台独”,就会有民众支持。
所以时至今日,我们在台湾的社会整合,这仍将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关于近几十年,会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的说明,这里不再作过多的阐述。
还是想简单说说最近的局势。
近来,国内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呼声甚嚣尘上。
不管从国际形势,还是两岸的“备战”状态,我们依稀看到了武力收复台湾的曙光。
但是,从我个人角度上看,真心不希望动武。
两岸本是一家人,问题总是可以通过谈来解决的。
一旦动武,台湾人民心中必将又一次被悲情所笼罩。
宝岛的历史从来都不缺少悲情的戏码,只是历史代表着过去,而如果可以通过谈判彻底解决问题,无论对于台湾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的整合都将不是什么难题。
中华民族的智慧有着几千年的沉淀,我相信,在台湾问题上,历史终究会站在我们这边,一个多年漂泊在外的孩子,他经历了太多太多苦难的历史和挣扎的内心。
我们希望他能真心回到母亲的怀抱里,不再有苦难与悲情。
好啦,本期有关于细说“中国台湾省”的历史精彩内容,我就给你们全部讲述完了。下期,我将会给你们接着讲述有关于历史方面的精彩内容,敬请期待,不要错过哦。关注我,每一次都会让你们看到不一样的精彩内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