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美国“印太经济框架”:承诺“共赢”实为“对抗”|周观天下

点睛:

2017年,美国宣布单方面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然而就在本周,美国又带着一份被称为“印太经济框架”的新经贸协议“回来了”。“印太经济框架”实质是什么?在上任后的首场亚洲行高调推出该协议,拜登又有何用意?对于美国构想的亚太地区新经贸规则,该地区国家如何看待?

当地时间5月23日,美国总统拜登在访问日本期间宣布启动“印太经济框架(IPEF)”,美国、韩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越南、文莱13个国家成为初始成员。

在“印太经济框架”启动后,美方发表声明称“致力于建立开放包容的区域”。对此,专家分析指出,“印太经济框架”过多强调对抗性内容,却没有在经济互惠部分表达足够诚意。一些亚太地区国家对美国做出的“共赢”承诺缺乏热情,美国国内舆论也质疑该协议能否取得成效。目前,“印太经济框架”仍停留在概念层面,未来或将遭遇更多难题,并以“虎头蛇尾”的结局收场。

美国总统拜登3月31日宣布石油储备释放计划,以应对目前供应短缺、油价高企的局面。 新华社发

“印太经济框架”由来

“印太经济框架”源于美国总统拜登去年10月以视频方式出席东亚峰会时提出的构想。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去年12月曾表示,拜登政府计划在今年与亚洲国家签署一份“非常强大”的经济框架协议,聚焦供应链协调、出口管制和人工智能标准等领域。

2022年2月,拜登政府发布酝酿已久的《美国印太战略》文件。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以白宫的名义公开发布“印太战略”,报告中再次提及“印太经济框架”,并将这项工作纳入到美国在“印太地区”的10项主要行动之一。根据《美国印太战略》文件,“印太经济框架”旨在开发新型贸易方式,根据开放原则管理数字经济和跨境数据,促进健康安全的供应链,并与参与国共同投资清洁能源领域。

“‘印太经济框架’实质就是美国‘印太战略’中的经济支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朝鲜半岛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天聪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该经济框架旨在弥补美国在亚太地区开展对华竞争的经济短板,加强美国与“印太地区”盟友的经济联系,通过构建一系列的“标准”和“规则”,从而打造将中国孤立于全球经济体系之外的“小圈子”的最终目的。

只提竞争对抗 不提降低关税

据美媒报道,“印太经济框架”的具体条款和规则仍在敲定中。目前,该协议已明确了4项主要原则:公平和有弹性的贸易;供应链弹性;清洁能源、脱碳和基础设施建设;税收和反腐败。

“从4项原则看,美国建立该协议的核心内容是在亚太地区制定21世纪的新经贸规则,并在相关方面同中国展开竞争。”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王勇认为。

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环比上涨0.3%、同比上涨8.3%,继续维持高位。图为5月20日,顾客在美国华盛顿市场里购买商品。 新华社发

王勇介绍,竞争性和对抗性涵盖了“印太经济框架”的方方面面:例如,该协议提出“供应链弹性”和“公平有弹性的贸易”原则,真实意图是在亚太地区掀起产业链重组,以减少对中国制造的产品的依赖程度;提出“基础设施建设”意味着美国致力于加大在“印太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合作,并在相关领域和中国展开竞争。

“‘印太经济框架’的核心目标与往届美国政府一度参与却最终退出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大相径庭。”王勇指出,区别在于,往届美国政府在试图主导“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同时,也做出了降低关税等承诺;而在“印太经济框架”中,贸易自由化的内容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对抗性目标。

倾向竞争性和对抗性,未见互惠互利,尚不知如何运作,该经济框架也引发成员国民众担忧。就在拜登访日期间,部分日本民众在东京都内的芝公园举行抗议集会,现场有民众打出条幅,反对日美首脑会谈、“四方安全对话”机制和“印太经济框架”等。

而日本共同社5月24日发表的评论文章指出,美国在“印太经济框架”中仅提出了一些大致的合作领域,并未明确对成员国有何益处。因此,各国政府不乏“冷眼旁观者”。

5月15日是冲绳回归日本本土50周年纪念日,大批冲绳民众在会场外强烈抗议,要求削减冲绳美军基地规模甚至将美军基地全部撤出。 新华社发

对此,王勇表示:“一些国家虽然加入了‘印太经济框架’,但它们最大的愿望其实是让美国重返‘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以帮助本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然而,美国既没有这种打算,也不给出进一步开放市场的承诺。因此,这些国家对‘印太经济框架’的态度是比较失望的。”

实际效果遭质疑

“印太经济框架”能否顺利推行?在刘天聪看来,由于该协议到目前为止仍停留在概念性框架层面,未来的实际效果仍待观察。但从亚太地区国家目前的反馈看,“印太经济框架”已经遇到了不少问题。

“由于该经济框架充满对抗性,不少成员国既不希望冲击与中国的经贸合作,也不愿意得罪美国,因此对该协议持保留态度。同时,这些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体制、文化背景等差异较大,可能导致该协议难以找到‘最大公约数’或者缺乏约束力。”刘天聪指出。

5月17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米尔布雷拍摄的一家加油站的油价牌,创历史新高。 新华社发

王勇认为,就目前看,美国对“印太经济框架”的投入可谓“雷声大、雨点小”,未来愿意对该协议投入的资源可能也较为有限,或使美国意欲在亚太地区拉拢的“盟友”更为失望。

“印太经济框架”启动后,美国国内舆论也同样表现出质疑。不少美媒认为,“印太经济框架”缺乏实际手段,象征性意义或大于政策意义。彭博社评论,拜登政府担心改变贸易政策可能引发来自国内左右两派的攻击,将扩大市场准入排除在“印太经济框架”的讨论范畴之外。“印太经济框架”恐怕只能收获失望和嘲笑。

在王勇看来,拜登抛出“印太经济框架”等对抗意味明显的协议,通过顺应美国政界对华“主基调”,为自己“加分”。然而,该协议与美国工商界希望本国在亚太地区减少对抗烈度、为共同发展提供条件的愿望背道而驰。若缺乏工商界支持,拜登未来较难推进“印太经济框架”。

“美国近年来最严重的通胀和供应短缺,才是拜登政府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王勇指出。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今年3月,美国CPI同比上涨8.5%,涨幅刷新逾40年峰值;4月CPI同比上涨8.3%,仍处于高位。民调显示,94%的美国民众对通胀感到担忧。“若拜登选择拨出更多预算以实现‘印太经济框架’,在亚太地区继续搞‘大国对抗’,最后只会损人不利己。”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泠汐

【策划】陈梅玉

【作者】 泠汐;陈梅玉

观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