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9日 星期六

数字人才缺口,星环科技来补

大数据会像英语一样,成为职业“必修课”,人工智能会像Office一样,成为职业基本技能。这不会是太远的“假设”,因为“金融、医学、外语等非技术流的学生,也在报名参赛。”王子民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教研室主任,他的另一身份是“2020年第二届广西大学生人工智能设计大赛”组委会秘书长。

数字人才缺口,星环科技来补

从“兼职”中看“本职”

当然,先可放下大赛的话题,校园中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前所未有地开始活跃。其实,即使在五年前,校园内也并无大数据,小数据间尚未打通,何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改变出现在多重数字技术的融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早有预谋地融合,这使教学、教务、科研系统逐渐兴奋起来,因为他们的进化速度,显然比以往更快。

杨洪山或称杨老师,他经常穿梭在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讲授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有些课程只涉及分布式数据库基础概论,有些课程则深入到Hadoop大数据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实践。不过,教师也只是杨洪山的兼职,他的本职是星环科技教育事业部总监。

而且,杨洪山的本职工作确实更忙。

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确实在改变这一行业。基于大数据的精确学情诊断、个性化学习分析和智能决策支持,大幅度地提升了教育品质;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基础设施,高校科研部门也可看透庞大的科研数据,解码DNA序列,解构细胞中的一花一世界。

不仅如此。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可视化等技术的融合,还可建立学科指数、学情指数、教情指数、科研指数、办公指数等一系列指标参数,形成一套评估学科发展、学情教情、科研水平、办公效能的科学决策模型,成为学校的“数据参谋部”。

这些都是星环科技在忙的工作。

人才缺口星环来补

另有一件事,星环科技也一直在忙。

而且重要程度,甚至比技术输出更优先。星环科技从来都是一家有大格局的企业,至少在他这个年龄的企业中,投入资源于数字人才培养,建立“大学”的并不多。2018年,星环大学正式成立,这是聚焦培养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战型人才的“能力平台”。

回述历史。2018年虽不是标志性年份,但也有参考意义。此时中国只有约50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巨大,到2023年,人才缺口更将达到500万人。另一方面,显然此时的人才培养体系还未跟上,2017年底,国内只有30余所高校开办大数据相关专业。到2019年底,申请或已经开展“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高校,达到1000余所。

问题就在于此。1000余所院系虽如雨后春笋,但教师从何而来?教材从何而来?实训体系如何建立?如何进行校企内容衔接?这些都是问题。还有,“愿意在此领域,投入资源的企业确实不多。”王子民说。


这么说,也是这么做

王子民将此总结为“四个不足”,即高校开设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专业,普遍存在四方面不足:师资、教材、设备均显不足,对企业的人才需求也了解不足——知道企业缺少数字人才,但不知道确实什么能力模型的人才。

确实如此。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都属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数学、统计、计算机等领域,任意领域的不足,都可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短板。

同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也不是“古典文学”。教受“古典文学”,教授可以老骥伏枥、老而近妖。但数字技术课程,似乎更相信拳怕少壮。看一下星环科技解决方案每年的迭代速度,可知晓这一领域实时更新的知识体系,实时变化的应用场景。

数字人才缺口,星环科技来补

星环科技恰可弥补短板。

星环科技与学校进行课程共建、课件输出合作,这可将“古典文学”,改编为“现实文学”,保证知识不落伍;星环科技专家兼职大学讲师,这也可保证将产业中的最新思想,在第一时间传输到校园;工程师手把手地与学生共同完成实训课程,更有利于其掌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底层技术。

更重要的是,星环科技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而且能这么做的企业,也确实不多。其实,校企合作颇为流行,但所谓战略合作、联合实验室只是为发一纸新闻,之后?之后就没有后文了。

“但星环科技是家务实的企业,如果说星环科技的校企合作模式有什么不同,只是我们更务实,更能以‘学’为中心,构建合作联系。”杨洪山说:“星环科技已建立起一支,十余人的咨询培训团队,他们不参与销售、不参与市场,只负责面向客户、生态伙伴、在校学生提供培训服务。”

星环科技还有长期的实习生计划,每年都有上百名高校的优秀学生,获得在星环科技的实习机会,参加到星环最新的产品技术研发和客户现场的应用交付。这些实习生有的留在星环,成为技术中坚力量,有的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成为国内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人才中的一员。


以赛促教和产学融合

话题由此从产业融合,回归以赛促教。2020年10年,国内外两项大赛分别开赛,且都是与星环科技合作。

首届“新加坡大学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是由星环科技与新加坡理工学院联合举办,优胜者将获得中国“AIIA杯人工智能大学生应用创新大赛”决赛的参赛资格。而前述的“第二届广西大学生人工智能设计大赛”也于10月15日完成赛队报名,星环科技提供平台,共建“AI建模创新竞赛”。

这里简述广西AI大赛的基本情况。报名队伍来自35所高校,参赛队伍达到1110支,参赛人数较上届增长38%。其中,212支团队参加“AI建模创新竞赛”,在八大赛道中最为热门,较上届增长108%。

谢筱琳阐述了星环科技对大赛的价值。“星环科技的解决方案已经渗透到足够深入的细分市场,在金融、交通、政府等领域,都有具有说服力的案例。这是选择与其合作的第一个原因。”谢筱琳是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商学部副部长,她具体负责此次大赛的“AI建模创新竞赛”,她谈到与星环科技合作的三个原因:细、真、实。

行业细分颗粒度,足以显示星环科技的市场地位,而另一方面,星环科技确实拿出了“真”资源。为支撑此次大赛,星环科技与气象局合作,在进行数据脱敏后,将真实数据提供给参赛团队,用以设计气象预报大数据系统。同样,沪深20指数预测也是如此,参赛选手可基于3000余家上市公司的A股真实交易数据,对股市进行预测。

还有一点。

星环科技也足够具有亲和力,Transwarp Sophon人工智能平台将模型与场景进行紧密结合,而且只需简单培训,即可掌握数据导入、数据洞察、数据建模、数据分析,即可掌握人工智能建模的全过程,这也是报名人数增长108%的原因。”

由此可见,以赛促教、产学融合,正在成为此次大赛的主题。而在此过程中,数字产业化在走进校园,产业数字化也正在从娃娃抓起。当然,不可能每名学生都被培养成西摩尔·帕普特,或道格切斯特,但至少通过本次大赛,高校建立学科会更受学生欢迎,学生走出校门也会更受企业欢迎。


作者 | 张戈 (公众号ID:TechECR)

【TechECR】关注科技企业生态体系建设,这里有思考、有观点;有点头咂嘴,也有会心一笑。创始人:张戈,曾任《商业伙伴》、《电脑商报》副总编,不码字,不写稿子、只输出有质感的文章。以生态合作为视角,研究IT产业18年,常年保持对ICT企业、IT方案商、IT渠道商保持高频度采访。同名专栏现已入驻各大主流媒体平台。合作联系:[email protected]

目前已同步入驻:百家号、头条号、一点号、搜狐号、企鹅号等自媒体平台。

上一篇新闻

第二次世界大战:珊瑚海战役

下一篇新闻

中美贸易战:不怕打仗,但要算好大账 大视野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