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编者按: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现百年伟大征程中“侨”的贡献和风采,江苏省侨联联合《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推出“拳拳向党心 悠悠赤子情—寻访我身边的侨界共产党员”系列报道,讲述部分侨界共产党员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故事,敬请关注。
吴月娥亲笔写下的一篇手记
“我的初心是回到祖国去,听党的话,为建设社会主义添砖加瓦。我的座右铭是革命人永远年轻……”这是2021年3月12日,86岁的缅甸归侨吴月娥亲笔写下的一篇手记。
一名老归侨对祖国的热爱,一名老党员愿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一笔一划都被吴月娥书写在了这有些泛黄的7页纸稿中。从爱国归侨到为侨服务的侨务工作者,吴月娥用一生践行着自己爱党、爱国、为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
回忆青春
中国就是“祖家” 我要回国参加建设
吴月娥祖籍福建厦门,1935年出生在缅甸仰光,父母在缅甸经商,都是爱国华侨。
“爸妈那一辈的老华侨都是很爱国的。”吴月娥介绍,即使祖孙三代都生活在缅甸,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也没有消减一分一毫。在缅甸时,父母一直坚持讲福建话,并教授子女中国文化,安排吴月娥在华侨学校读书,鼓励她多参与华侨社团活动。“在家里我们从来不讲‘中国’,我们会把中国叫作‘祖家’,祖国的祖,老家的家,中国既是祖国又是我们的家。”
全家对于祖国的眷恋之情深深影响着吴月娥。吴月娥从小就十分活泼、上进,喜爱唱歌跳舞的她在小学时就参加了缅甸华侨学生联合会、缅甸伊江合唱团;参与文艺演出,公演《南泥湾》《黄河大合唱》红绸舞、腰鼓舞等节目;春节等节日在缅甸仰光市政厅和街道上进行演出,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声援抗美援朝,走街串巷进行和平签名运动,支援祖国的赈灾救灾捐款捐物等。在仰光佛教协会夜校,吴月娥晚上还会去当个兼职“小老师”,为贫困华侨孩子服务。
吴月娥接受采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年,吴月娥14岁。“你们都体会不到,当时国外的华侨那种爱国的状态,对祖国传来的事情都特别热情。知道新中国成立了,学生们穿着校服举着五星红旗上街游行,唱歌庆祝……”看到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轰轰烈烈,吴月娥和同学们都萌生了回国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强烈意愿。
“要回国爸妈其实都是支持的,但就是舍不得我一个女孩子远离父母。”吴月娥说,自己的想法很单纯,就是想要回到祖国去,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于是,她瞒着父母,在舅舅的帮助下办理了归国手续,并于1952年独自一人踏上了开往中国的瑞典海星号货船。
当时与吴月娥一同回国的还有十几名缅甸爱国学生,货船途经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在太平洋上漂漂荡荡航行了21天,其间还遭遇了一场大风浪。“年轻的学生们在船舱里又吐又哭”,吴月娥说,“但那时大家也没觉得苦,当回国的货船驶入香港,我们从香港马头步行到罗湖桥,进入深圳听到界塔喇叭里放着《我的祖国》的歌曲,大家都很激动、很高兴。”
刚回国时,吴月娥普通话讲得不好,就和同一批归国的学生们到爱国华侨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华侨补习学校——集美中学读书学习,同班同学印尼归侨李诗璧后来成为她的丈夫。高中毕业后,李诗璧和几位归侨同学响应党的号召,应征参加福建鹰厦铁路筑路队。吴月娥考上苏北农学院,学习畜牧兽医专业,1960年毕业后到北京农业大学进修,并被分配到山西农学院任教。婚后为了和丈夫团聚、照顾家庭,1963年,吴月娥从山西调到徐州定居,并在徐州地区农校任教,后调入地区多种经营管理局。
侨务工作
扎实的基础性工作 消除社会对“侨”顾虑
1980年,吴月娥调入徐州地委统战部专职负责侨务工作。1983年地市合并后,徐州市在全市层面开展侨情普查。吴月娥介绍,经过一年多的整理,梳理出30多类数据并登记造册,具体涉及每一位归侨侨眷的生活情况、经济状况等十分详细的信息。“那些统计资料都是好几大摞,是历年统计数据中最精准的一次。”吴月娥回忆说,我们侨务部门的同志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当时办公室里只有四五个人,忙起来时就在办公室里铺张草席休息。
在吴月娥的家中,至今仍保留着七八个泛黄掉页的会议记录本。在这些本子里,有吴月娥当年参加侨情普查的部分数据以及信息登记情况。统计精确到每一位归侨的祖籍、出生年月日,回国前所在地、回国日期及工作情况和经济条件……这些本子一直都被吴月娥放在家里,方便她不在办公室时也能随手翻阅。
如此详实的侨情普查数据,不仅可以真实清晰地了解在徐归侨侨眷数量,方便开展各种侨务工作,同时也为后期的“拨乱反正”,落实侨务政策和对侨联络等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提供了十分有力的信息依据。
“当时落实政策真的太难了。”吴月娥介绍,侨办侨联负责了大量十分琐碎的基础性工作,宣传落实侨务政策,帮助归侨侨眷协调入团、入党、入学、参军、参加工作等问题,全都是一把抓。
“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时,社会对归侨侨眷还有所顾虑,有些群众甚至不敢与归侨侨眷交往,一些归侨有海外亲属也不敢承认,海外亲友寄钱、来信都不敢收,大家一提到海外关系就谈虎色变,离得远远的。有人反映不敢去领侨汇,吴月娥就说,“你们相信我,我来帮你们领”,担下了别人不敢去接的工作。马来西亚归侨杨相一家从内蒙古至徐州定居,经过侨务部门调查,不但对杨相的身份进行了确认,还慢慢帮助他们一家五口落实了城镇户口。后期杨相生病期间,吴月娥亲切地送饭菜、送鸡汤,杨相去世后也经常走他家走访,关心他们家的生活情况。几十年相处下来,杨相的后代都喊吴月娥 “妈妈”“奶奶”。
吴月娥介绍,这些归侨大部分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部分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末)回国的,他们为了祖国的建设放弃了在国外的优裕生活,都怀有一颗拳拳爱国之心,为祖国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我们所做的就是要为他们办好事、办实事,通过各种宣讲消除大家对侨的疑虑。”吴月娥说,“我们侨务部门贯彻落实党的侨务工作十六字方针——‘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据此我们在党校安排课程,宣传党的侨务政策及华侨史,让更多的党员干部懂得党的侨务政策,并筹办面向市民的大型公开宣讲活动,使广大归侨侨眷消除畏惧心理,增强了他们对党侨务政策的理解和落实的信心。”至退休之前,吴月娥多次荣获省、市“侨联工作先进工作者”和“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称号。
党员初心
做好本职工作不计个人得失
吴月娥清楚地记得,自己是1979年入党。她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别的没有,就是要好好做好本职工作,听党的话,诚实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不要有私心。”
对于物质条件,吴月娥从未有过要求。回国之前,吴月娥一家的经济状况在缅甸算是很好的,父亲生意做得也不错,吴月娥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物质生活条件的差异,我从来都不考虑。”忆起回国后参与建设时的日子,下田插秧时被蚂蟥叮,地上铺着草席睡在猪圈里,清水煮胡萝卜当午餐……“再苦我也没觉得苦,大家都是年轻人,风风火火地搞建设,是感觉很开心的。”吴月娥说,“人家能吃你就不能吃吗?人家能住难道你就不能住吗?作为共产党员不要讲究什么吃穿,更不要太计较个人的得失。”
对于工作,吴月娥从无半点虚荣之心。“组织上安排你来当领导,不管什么职务,这不是给你当官去的,是让你做事去的。”吴月娥说,共产党员要实实在在地为人民服务,立身要正,“对有钱有势的人,我从来不巴结,对穷苦的群众,我就很同情。”即使在退休之后,吴月娥仍叮嘱仍在岗位上的侨务工作者,工作不要做在面上,一定要深入群众。“要沉下去,多关心关心那些老归侨,都是为社会发展做出过贡献的,要多去了解了解他们的疾苦,多去了解大家的需要。”
吴月娥回国近70年,在党的培养下,她成长为共产党员、人民的服务员,党给了她政治生命,又给了她很多荣誉,如第三届全国侨联委员、多届省人大代表及省政协常委、省侨联常委……还让她幸福地安度晚年。“中国共产党就是全国人民心中的红太阳,全党应该团结一致,听从党中央的指挥,把我们的国家搞得更好”,这是吴月娥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归侨最大的心愿。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建旸
通讯员 何雯
编辑: 沈蕾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