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这篇「时空穿越指南」,带你换个姿势看熊猫


博物馆

是城市之中的

又一个“意外之地”


它独立于都市的时空

讲述的都是过去的故事

上海自然博物馆 @KOSUBLOG


它重塑历史、自然、文化的脉络

提供最生动的观察距离和想象空间

在静态与流动

全景与细节

科学与审美之间

让人沉浸、穿越和发现


这是博物馆的力量所在

一眼即万年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一副 25 米长的蓝鲸骨架 来源:Unsplash @Andrea de Santis


2022年5月18日

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

我们从熊猫出发

穿越历史和全球

发现动物之美

寻找博物馆里的科学与浪漫


150多年前

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

将一只大熊猫标本

从中国四川带回了

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

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大熊猫模式标本 ©MNHN


当时的西方人从未见过这样的物种

并不知该如何分类及称呼

经博物馆动物学家米勒·爱德华兹鉴定后

认为这与在中国西藏发现的小熊猫类似

便正式定名为“大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ca)

意为与小熊猫相似的兽

走进博物馆的大熊猫

从此就走进了人类文明史

来源:重庆自然博物馆

1944年前大熊猫标本还以生境复原的形式,在重庆自然博物馆的前身“中国西部博物馆”公开展出,不仅可以看到大熊猫全副骨架和标本,而且还可以看到将大熊猫和小熊猫标本纳入生态场景展示的情景。据说当时还采用了声光电技术。中国西部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动用了声光电技术办展览的博物馆。


那是崇尚自然科学的时代

研究动物和植物

都需要通过还原物种真实形态的标本

来辨物种,分门类

可以说

没有标本,就没有博物学

来源:Unsplash @J.Amill Santiago

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非洲草原象「亨利」(Henry)雕塑从1959年首次展出,一直至今。这座雕塑高约4.2米,重约8吨,是全球博物馆展出的体积最大的大象雕塑,也是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最具标志性的展品。


现如今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

博物馆中做工精美的动物标本

更在于最真实的科普和展示

为那些自然死亡的动物

赋予了“第二次生命”

来源:Unsplash @Pan Xiaozhen

许多人与标本接触最近的时刻,可能就是儿童时期的“一份蝴蝶标本”,不复杂,又足够精美。这是上海自然博物馆的一幅蝴蝶标本,由1200只来自世界各地的蝴蝶翅膀拼贴而成,如同万花筒一般绚烂夺目。


博物馆中的标本

以自然的真身

定义自我

用肉身讲述生命的故事

来源:Unsplash @Young

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Musé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最引人注目的演化馆,大厅中央是一组动物标本排列出的壮观队列,表演着一场自然生命的嘉年华。更奇妙的是,灯光与音效随着时间变化,让人身临其境,立觉人之渺小和自然的宏大。


来源:Unsplash @Young

美国慈善家肯尼斯·贝林(Kenneth E. Behring)在世界各地搜集野生动物,制作成精美的标本,并捐献给一流的博物馆展示。成都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这个由贝林捐赠的「人与自然」是成都博物馆建馆以来举办的第一个自然类主题展览。我们去年8月在一场慢直播中带大家观赏过,还记得吗?




上世纪80年代

中国科学家在云南禄丰

发现地质年代久远的熊猫化石

禄丰始熊猫化石模型


化石为证

大熊猫的起源

距今至少800万年

化石弥足珍贵

保存在禄丰博物馆

这是中华大地上

考古学家发现的最早的大熊猫化石

“活化石”大熊猫


在博物馆的化石中比较一番

你就会发现

与大熊猫祖先同时代

甚至晚许多年的远古动物

大多都已灭绝“出局”

大熊猫幸存于世,成为生存赢家

被称为 “活化石”

来源:北京自然博物馆

北京自然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具高大的古象化石,它是迄今为止全世界发现的个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剑齿象化石。1973年出土于甘肃,因在黄河支流一带发现,被命名为黄河剑齿象。它与大熊猫祖先同时期,现已灭绝。


自1869年定名以来

大熊猫的起源和地位

一直是学术界激烈争论的问题

究其原因

还是当时缺乏化石的依据

而禄丰始熊猫牙齿化石的出现

不可不谓是划时代的意义


化石

是时间的沉淀

是博物学的线索

来源:Unsplash @Chris Nguyen

这只恐龙是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的镇馆之宝,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恐龙化石。它的名字叫“苏”(Sue),已经有六千七百万岁了。所有来此博物馆的人们,都会来看看它。


博物馆中的化石

或完整,或残缺

或庞然巨大

或分寸之末

但沉默不语的它们

都在诉说着时间长河里

生命的秘密

来源:H. Zell,Wikipedia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最具价值的化石,是一块拥有4700万年历史的石板,内有始祖鸟化石——“始祖鸟伦敦标本”。这是首件被发现的始祖鸟化石,1861年出土,随即引起轰动。始祖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鸟类,兼具鸟类和恐龙的特征。


除了展出过大熊猫标本,重庆自然博物馆还是国内最早公开展示大熊猫化石的博物馆。其1985年在重庆万州盐井沟发掘的巴氏大熊猫骨架化石,完整度达70%。现已复原成完整骨架对外展出,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来源: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

目前陈列于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的双叶龙化石有着曲折的故事。1968年,一个喜爱古生物学的高中生铃木直,在磐城市发现了一块史前动物的脊椎骨。在科学家的帮助下,耗时四年挖掘,挖出了7具蛇颈龙类化石,命名为“双叶龙”,成为了日本古生物的最佳代表。哆啦A梦之父藤子·F·不二雄更因此推出首部超长篇作品《大雄的恐龙》,主角就是一只双叶龙。




在中国古代

曾有一种动物名“貘”(貊)

指西南山中的吃铁神兽


西晋学者描述“貊兽”:

毛黑白色,似熊而小

以舌舐铁,产自建宁郡(四川)

——众人皆认为是大熊猫

即使往后的朝代

古人对“貘”的描述

已与熊猫的形象有些许不符

但还是有人认为

大熊猫就是古人口中的“貘”

Giant panda illustration, Wilhelm Kuhnert 1927


来源:《自然历史画集》

William Farquhar1819-1823间绘制的马来貘水彩画。2021年于新加坡国家博物馆「自然历史收藏展」展出。


直到近代

人们见到了东南亚和美洲的貘

再与出土的文物一对比

被混淆了两千多年的名字

从此就和大熊猫彻底无关了

西周中期井姬貘尊,现馆藏于宝鸡青铜博物院 来源:宝鸡青铜博物院


博物馆的文物

是人类社会留下的蛛丝马迹

成为了考证历史的线索


文物证明

动物在人类社会中地位和影响

非同小可

它们不只是生活的帮手和工具

还更是祥瑞的象征

文化的图腾

它们或许是先民的亲眼所见

也或许是古人天马行空的想象

来源:澎湃新闻

陕西考古博物馆展出的石鼓山牺尊,2013年出土于宝鸡商周墓地。牺尊以鹿为主体造型形态,综合了多种四蹄类动物及鱼类等动物特征。一对鸟翼从腹部伸出,似要撒腿狂奔。


而反之

若在现今没有某种动物生存之地

出土了相关文物

就隐约昭示着另一个问题

——人类社会变迁下

动物物种的消失

或其栖息地的减少

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采用了苏门犀的形象,昂首伫立,肌肉发达,皮厚而多皱,体态行健,是在古代中国土地上生息的苏门犀形象。如今这种犀牛只在东南亚岛屿上生存,而曾经在春秋战国时期直至西汉末期在我国广泛分布。


文物是人类的记忆

那些从不曾遗忘的生命时光

终会在博物馆里

被唤醒

被看见

被铭记

来源:三星堆博物馆

三星堆博物馆馆藏的青铜神树,就是古代蜀人心目中一棵通天神树。神树树枝上共栖息着九只神鸟,大概就是古蜀人想象中太阳金乌的形象。



2011年3月

成都熊猫基地打造了

全球首家以大熊猫为主题的

专题博物馆

大熊猫博物馆 来源: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有标本,有化石

还有文化传说作注脚

但最大的特色还在于

深入的互动体验

那些新的科技手段

将大熊猫的故事刻在这里的每一处

用新的方式讲述故事

运用投影技术模拟在树洞中的熊猫幼仔


在博物馆里

还有一部3D电影《熊猫熊猫》

由成都熊猫基地出品

我们(pandapia)拍摄及制作

电影讲述了大熊猫800万年的传奇

来博物馆,一定要看看


大熊猫博物馆3D电影放映厅 来源: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科技的魅力

就是让时间不再是阻碍

让空间不再有局限

让体验更梦幻

来源: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提供了一个沉浸式的自然之旅,从热带到两极,通过图像、声音和气味的世界。在动物或植物画面上,游客可以发现不同的生态细节,并欣赏它们的美丽。


这就是

博物馆里的科学与浪漫

透过标本、化石和文物

将岁月投影于眼前


熊猫乃至动物

人类乃至自然

都能在博物馆

联系着不同的“过去”

也都梦想着相同的未来


这就是博物馆的力量

一眼即万年




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B站|抖音

今日头条|西瓜视频

微信视频号|小红书

商务合作:pandapia@sina.com


本账号的原创内容(包括图片、文字、视频、产品形象等),著作权均归品牌“pandapia熊猫乌托邦”所有,仅供阅读传播,未经许可,请勿用于其他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