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苦笑
讲个小众话题,成龙大哥主演的《急先锋》快要下映了。
当我看到投资4亿的《急先锋》票房扑街,甚至出现上座率为0的情况时,猛然意识到:
忆往昔,成龙还能花式玩命,没人能吊打银幕里的光头李连杰。拳拳到肉的香港功夫片,依旧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合家欢电影。
看今朝,“成龙”的金字招牌叫不响咯,李连杰离观众的距离比新加坡到中国还要远。哪有赛博人还看香港功夫片的?
成也李小龙,败也李小龙
不用我介绍了吧?
众所周知,李小龙命名了香港功夫片。
1971年,《唐山大兄》在香港上映,神·李小龙爆炸登场。从此老外眼里的中国,人人都会Chinese Kung Fu 。
拳拳到肉的功夫片,就像截拳道一样简单、粗暴且硬核。在裸露着上半身、发出标志性吼叫的李小龙面前,什么侠义礼仪、江湖情仇,打就完事儿了!
拳脚间,反派灰飞烟灭。
1972年《精武门》
之前的香港武侠片也打,只是没想到还能这么打,至少得穿件马褂啊!
李小龙这一宗师级人物,对香港影坛带来的后劲实在是太大。以至于73年他去世后,出现了大批模仿者,试图填补功夫片的空白。
赤裸的上身、半长不短的发型、健美的线条和布满肌肉的汗水,已然化身为一种图腾,成70年代中后期打星的标配造型。
就连和“健美”扯不上关系的洪金宝,也要露出他的大肚子。曾经做过李小龙替身的龙虎武师陈港生,甚至改名为成龙。
李小龙(左)"暴打“成龙(右)
但没人能成为第二个李小龙。成龙心里很清楚,在“打”这件事上自己就算成为天下第一也没用,因为李小龙就是天。
于是他反其道而行之。李小龙“快准狠”,他偏就“慢歪怂”。《醉拳》上映后,成龙开创了他的功夫喜剧时代。
但喜剧不是打星的立足之本,硬核才是真正能吸引观众的点。于是成龙开始用自己的方式,追随并放大着“拳拳到肉”的视觉刺激。
简单来说就是:玩命。
电影《A计划》,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成龙从15米高的钟楼一跃而下,中间只有两块布当阻力,头先着地,跳了两次。
注意前后两次的落地姿势不一样
《红番区》里,带着腿伤的成龙同样没有保护措施,从一栋大楼的楼顶跳到了另一栋大楼的阳台。
这一跳为成龙赢来了国际影响力
最牛X的是拍《我是谁》的时候,成龙在鹿特丹21层大厦的外墙上又跑又滑,被称为“史上最危险的特技镜头之一”。
所有东西都有保险,除了成龙
像什么高空跳热气球、徒手扒直升机、空调外机跑酷速降,都是基本操作。
“战损”成龙
于是,成龙没有成为70年代的李小龙第二,却做了80年代的第一个成龙。只是这些电影已经不再是传统功夫片了。
光凭一个“打”字就能撑起整部功夫片的时代,从来都只属于李小龙。
从功夫即电影,到电影里的动作元素
没人能在《男儿当自强》的BGM里打败黄飞鸿
功夫片的乍暖还寒时候,属于一个叫做李连杰的大陆小子。
90年代的《黄飞鸿》三部曲是香港功夫片的集大成者,也让李连杰成为了继李、成二人之后的第三个武打巨星。
徐克版的《黄飞鸿》系列,虽然还可定义为“功夫片”,但吸引观众的不再只是拳拳到肉的武打场面。
讽刺现实的复杂剧情,和多线索、多情节的叙事方法。让黄飞鸿不再是一个活在评书里的武者,而是成为了有血有肉的民族英雄。
佛山无影脚!
李小龙以电影展现的硬核武道,由打星们继承并内化为电影里的动作元素。香港功夫片脱离原先程式化的剧情,活在了人的血肉之躯上。
正应了《笑傲江湖》里,任我行对令狐冲说的那句话:“人就是江湖。”
但人在江湖,注定身不由己。从70年代的李小龙,到千禧年之前的李连杰,香港功夫片已经拍近了30年。
如果算上早期的香港武打片,拳拳到肉的套路已经被香港市民们看了近半个世纪。
内容不迭代,注定要死亡。像台湾偶像剧那种洗脑套路,也不过火十年,更何况大多数时候剧情苍白的香港功夫片呢?
《黄飞鸿》1991
电影里的动作元素不能再给观众产生新的刺激,甚至有些审美疲劳。观众买账的是更加新奇的想象力,而不是终于有了故事的狠人格斗。
《黑客帝国》的武术指导是袁和平,《铁马骝2》的武术指导也是袁和平,但后者你显然没有听说过,这就是问题所在。
何况,好莱坞大片KO的不止是香港功夫片,而是整个香港电影。
于是成龙、李连杰两大功夫巨星,在90年代中后期纷纷跑到好莱坞发展。
甄子丹才是最早的“战狼”
那个时候,甄子丹拍了人生的第一部电影,名字叫做《战狼传说》。然而真正的“战狼传说”,还得等将近20年才能由吴京实现。这个时期的吴京,人海无名。
失去功夫片市场的武打演员,要么去当武术指导,要么去扮演其他影视剧里的狠人配角。很少能出头,毕竟真正需要打星撑场面的功夫片基本都是大制作。
主角不是成龙,就是李连杰,或者他们两个一起。
《功夫之王》2008
周星驰早就用《功夫》的后期特效告诉世人,不依靠打星也能拍出所谓的“真功夫电影”。这个时候你会问,梁小龙不是打星吗?那我反问你,他打的那些周星驰是不是也能做到?
《功夫》2004
甄子丹算是极少能捞到主角的打星,从他多变的角色不难发现,打星已经变成了电影里的浮萍。
去年的《叶问4》成为香港功夫片的绝唱。看上去像是新一代功夫巨星的甄子丹,实际和李连杰同岁。于是我们发现,20多年后的新晋功夫巨星,其实成长自香港功夫片的黄金时代。
《叶问4》时,甄子丹已经56岁了
早在2010年《叶问2》上映前,甄子丹就曾感慨,已经没有几个人能和他对打了。
被时代抛弃的龙虎武师
主要看”龙虎
曾经培养打星的行当,香港特有的龙虎武师正逐渐被时代抛弃。
在香港武打片最鼎盛的时期,投身武行当龙虎武师是大多数寒门弟子的出路。
那个时候剧组愿意花大价钱拍打戏,出身洪家班的钱嘉乐,对媒体公开过上世纪80年代的武行工资。一个月底薪一万五千港币,哪怕一个月只拍一天戏,或者受伤没法开工,也不会扣钱。
欠发达的电影拍摄和后期制作技术,让人显得无可替代,打得好的龙虎武师升任武术指导或主角成为一种必然。
打星、打星,得先会打再当明星,洪金宝、成龙就是很好的例子。
出身龙虎武师的樊少皇
“谁能想到,戏子的功夫不是演出来的。”王宝强在《一个人的武林》中,对樊少皇讲的这句话,既指樊少皇戏中的角色,也指樊少皇本人以及和他一样的龙虎武师们。
“常威”是真的会武功。邹兆龙在接受专访时就说过,那个时候的龙虎武师是真的打,被打伤、打肿了是自己的问题。包括脸在内,因为龙虎武师不是靠脸吃饭,而是靠“被打”吃饭的。
一出门我就看到常威在打叶师傅
实在打不出来,就地加入黑社会也不失为一条路子。
成龙在2012年接受杨澜访谈时,就说过黑社会、毒品、牌九,对于当时的龙虎武师们来说,是日常生活里的“老三样”了。
带上百小弟拍《古惑仔》的大B哥扮演者,真·黑社会·吴志雄,曾经就是邵氏影业的龙虎武师。呐,活生生的黑化样本。
洪兴靓坤(左)和大B哥(右)
大B哥向媒体爆料过,当年为了防止黑社会骚扰,剧组会雇佣龙虎武师撑场面。
当时的香港黑社会是什么战斗力?举个例子,进军影坛的14K双花红棍:陈慧敏。
彼时香港流传一句话“拳有陈惠敏腿有李小龙”,39岁的陈慧敏依然能在45秒内KO日本职业拳手。
我猜你心想:“原来是他!”
“红棍”俗称“揸fit人”,黑话四二六,社团里最能打的那一批人。而“双花红棍”就是“红棍”里最能打的那一个,陈慧敏有多牛X不用我多说了吧?
戏里需要完成惊险高难度动作,戏外一不小心得和像陈慧敏一样的黑道狠人干一架。用命赚钱的龙虎武师,没有一家保险公司敢保,除非你是混出头的打星。
遇到黑心剧组,往往白白折了身体却得不到应有的赔偿。
如今,电影拍摄成本大多花在了明星身上,龙虎武师的收入也变得不那么可观。日薪不过千元,多的两千左右,日日有工开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和曾经的钱嘉乐根本没得比。
随着电影工业的技术突破,打星都变得鸡肋了更别说武行。要么当替身,要么当龙套,再能打也出不了头。
毕竟,一个打十个能让观众高潮已经是过去了,对武术指导的需求也就相应减少,晋升的机会变得渺茫。
况且,现有明星背后可以割的韭菜海了去了,干嘛捧你一个打星?帅如张晋也没有成为下一个甄子丹,向佐的资源都没能让他以打星的身份C位出道。
极限动作武行做,最后屏幕上还是主角。P站UP主玩换脸都很6了,更何况电影公司?
洪金宝、成龙等人的鲤鱼跃龙门,对于现在的龙虎武师来说就是一场无法触及的美梦。
大陆武行工资表,来源:《影视武行群体生存状态研究》
转去内地发展,能得到的也不过是一个月六七千的固定收入,和前不见通路的未来,能赚几个月取决于剧组拍多久,同样没有保险。
搬砖、送外卖,哪个不比做武行强?
衰落的龙虎武师们,再也撑不起一个香港武林。
末代打星
成龙曾在2007年搞过一档综艺,叫做《龙的传人》,想组成“新七小福”培养未来的打星。结果到现在,那波人也没掀起什么风浪。
有一说一,成家班也算是历史悠久了,要真能出打星早就出了。
《成龙历险记》成龙
先成名,再会打才有用。最接近这一人设的,或许就是2014年饰演黄飞鸿的彭于晏,但彭于晏今年也38了。
这个年纪,成龙、甄子丹可以,但非武行出身的彭于晏未必可以。
2015年真正实现“战狼传说”的吴京,成为传承硬核武道最后的希望。
其实到吴京崭露头角的时候,动作电影已经不需要他像成龙、甄子丹一样拼了。《杀破狼》里最刺激的,莫过于金毛仔吴京和皮衣男甄子丹的后巷solo。
《杀破狼》2005
全程断了四根棍子,根根抽在吴京身上。
吴京表示:“那是真的疼。”而甄子丹却认为,那不过是专业的道具,一打就断很正常。到底疼不疼?反正我肯定受不了。
这两种不同的视角,恰好说明了同一难度系数,在两代不同打星的认知里已不可同日而语。
“战损”吴京
当然,吴京也是很拼的,不然也不会因为拍戏报废了身体。只是到他那一代能定义为“拼”的门槛,要远低于甄子丹。
2017年,吴京宣布不再担任《战狼3》的主角,甚至以后也无法拍摄高强度动作戏。
于是,在李小龙死后近半个世纪的2020,能在屏幕里传承硬核武道的依旧是诞生于香港功夫片时代的成龙、甄子丹。
甄子丹或许还能再打几年,留给成龙的时间确实不多了。去年65岁的成龙,因为拍摄《急先锋》差点淹死在片场。
有人说,“成龙大哥一把年纪了,就不要再拼命拍烂片了,何苦‘晚节不保’呢?”难道拍过三位数电影的成龙,真不知道自己拍的是烂片吗?
百度搜索“功夫片”,你会发现和成龙合作过《铁道飞虎》的黄子韬,已和李小龙一起被写在了“功夫片演员”名录里。
算不算实至名归且不讨论,成龙能做的或许只有这么多了。
“绝代打星”
《英伦对决》里的英雄迟暮,成龙既演出了他自己,也让观众唏嘘硬核武道后继无人。
人就是江湖,人没了,江湖也就成了泡影。
功夫片的命运,或许就像李小龙遗作《死亡游戏》里说的那样:“是一段等待死亡的历程。”
一路披荆斩棘的末代打星们,终敌不过现实与时间。回首身后空无一人,只剩向前的惯性和逝去的武林。
参考文献:
1、「叶问4」香港系列功夫片最后的悼词。——第十放映室
2、香港影届“硬伤”:武师数量少 功夫电影多亏损。——1905电影网
3、影视武行群体生存状况研究。——上海体育学院 王玉星
4、繁华褪去,生机何在——香港电影真的已到末路吗?——河北师范大学 陈畅
5、消失的功夫之躯——香港功夫片脉络中的《一代宗师》。——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杨扬
6、武打片——香港电影市场的支柱。——《中华武术》1996年,06期 卫志强
7、徐皓峰论:“武行”或逝去的民初武术世界。——台北大学中文系 陈大为
8、杨澜访谈录20120831成龙:混在江湖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