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解析:我们的城市为什么有那么多广场舞?

【编者按】
最近,因为一本新书——《公园城市》的出版,将“园林之城”扬州重新拉回了公众视野。这部书的作者是先后担任江苏扬州市长、市委书记多年的谢正义。“公园城市”一词较早出现在官方主流话语体系中,是在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视察时提出,绿化祖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明确提出“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是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扬州开始有意识、大规模地建设各种类型公园是最近五年的事。这五年间,扬州新增了300多座大小各异的城市公园,其中,主城区共有大大小小的公园200多个,公园之密集,已几乎达到“居民步行/骑行10分钟可达”的地步。这五年间,作为这座城市的主政者,在持续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方面,谢正义也承受着外界难以想象的压力。外界有些不解,一个市委书记,为何这么看重“公园”呢?谢正义在其新著《公园城市》中对相关问题进行了部分回答。这本书不仅写了扬州在公园城市建设的探索,也写出了谢正义对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公共空间的营造与价值,以及到底何为“美好生活”的理解。经江苏人民出版社及作者本人的授权,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现刊发《公园城市》的“序言”部分,以飨读者。

《公园城市》书封 本文图均为 江苏人民出版社 供图 以下为“序言”部分:

在我国大中小城市里有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广场舞。对于风靡大江南北的广场舞热,有几个问题值得冷思考:
第一,为什么现在中国的城市里有那么多广场舞,而以前没有?大家会一致认为: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都追求健康,都比较注意锻炼了。以前连饭都吃不饱,去跳什么广场舞?
第二,在生活条件比我们好得多的发达国家的城市为什么没有广场舞,而在我们国家的城市里广场舞却如此盛行呢?这个问题的回答很多,比较集中的看法是: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没事就喜欢聚在一起乐一乐。现在陪子女在国外生活的大妈们不也时常在国外跳广场舞嘛!
接下来的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同样是受儒家文化影响、人口密度比我们大得多的日本、新加坡没有广场舞,甚至同样是中国的台湾、香港,广场舞也那么少呢?这个问题的回答五花八门,但是好像都难以令人信服。

扬州明月湖公园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不断提升的。当温饱、住房、就业等基本需求满足后,人们对健康、快乐的本质需求越来越迫切。跳广场舞有诸多的好处:锻炼了身体,结识了朋友,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但广场舞的弊端也很明显:一是广场舞其实是集体舞,大多数广场舞并不是真正在大广场上跳的,场地一般比较小,有的就在车水马龙的路边空地跳,环境不好,尤其是空气质量比较差;二是噪音扰民,由此引发的矛盾纠纷时有所闻;三是锻炼方式单一,健身效果不佳;四是跳广场舞需要有组织者、服务者,自主性差。更主要的弊端,还在于对家庭的影响:跳广场舞是集体活动,需要有统一的时间,通常是在傍晚,到点了就要去参加,而家庭成员回来吃晚饭的时间不一,往往一家人一顿饭还没吃完,其中某一个人,通常是老人,就急匆匆地出门了。久而久之,家庭难免会产生许多矛盾。

扬州三湾公园

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会去跳广场舞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严重缺失。人们跳广场舞,有一部分是在广场,更多的人是在路边街头、门前楼后,或小区中间的空地上。大家去跳广场舞,一是就近方便,二是简单易学。广场舞花样繁多,千姿百态,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原地转悠。
对于许多人来说,跳广场舞其实是无奈之举。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小区旁边有一个公园,里边有一圈跑道,有小广场,有儿童游玩设施,还有几个篮球架子,那么一家人每天晚上聚在一起,宽宽松松、开开心心吃完饭,一起收拾好桌子碗筷,一家子出门去附近的公园,老人散散步,碰到街坊邻里凑到一块聊聊天,年轻人走走路、出出汗,小孩子三五一群嬉戏打闹,一家老小各得其所、各乐其乐。活动个把小时回来,盥洗停当后,或阅读,或看电视,或休息,可谓从从容容、逸逸当当。如果我们城市里有这样的公园条件,有多种活动方式可供人们选择,大家又何必去跳广场舞呢?至于在国外陪子女生活的大妈们之所以跳广场舞,那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在外语言相通,有互相交流的需要。而且她们跳舞主要在上午,在不是市中心的公园里,锻炼身体不是她们的主要目的。

扬州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

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不同的城市中,凡是公园比较多、比较密的地方,广场舞就少;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地区,哪里的公园多、功能全,哪里的广场舞就少;同一个城市的同一个地区,以前没有公园,后来建了公园的,跳广场舞的人也会大幅减少。
由此看来,广场舞在中国的兴起,一方面反映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对健康快乐的新追求;另一方面折射出我们的城市,无论是大城市、中小城市,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东部还是西部,普遍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绿色生态的、功能齐全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公园的缺失。
公共活动空间的缺失,是许多“城市病”的根源。大、中、小城市,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城市病”,大城市是交通堵塞,大都市成了“大堵市”;小城市是人少,公共服务不足,有的成了“空城”“鬼城”。但也有一些共性问题,“城市病”最终都会反映到居住在城市的人身上。
当今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占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在许多家庭中,跳广场舞的一般是中老年人,而且以女性居多。由于居住地附近缺少公共活动空间,更多的老人只能在家里狭小的空间中活动,没事就看看电视,孤独寂寞,缺少必要的户外运动,缺少经常性的人际交流。虽然现在不少地方办起了老年大学,丰富了老年人的业余生活,但是在一座城市中,老年大学至多也就那么几所,远远无法满足广大老年人的需求。长期以往,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能力、思维能力必然会下降。
对中青年来说,他们在单位是业务骨干,在家中是顶梁柱,上班忙忙碌碌,为事业打拼,工作压力很大,到了晚上,要么去餐馆、棋牌室吃吃喝喝、打打闹闹,要么就 “宅”在家里看看电视、上上网、玩玩手机,一个晚上就这样不知不觉过去了。天长日久,“三高”就出来了。特别是沉湎于电脑、手机,缺少必要的身体锻炼,缺少人际交往,势必造成身体素质的下降和人际关系的疏远,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公共活动空间的缺失更是影响巨大。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动不动就感冒?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戴眼镜?我们的足球为什么老是冲不出亚洲?从根本上看,还是身边的公共生态活动空间少。都说现在孩子爱玩手机,爱打游戏,但孩子们不看电视、不玩手机、不打游戏,他们能到哪儿去呢?
作为现代城市的管理者,我们应当认识到:如果说以前有钱人家为了修身养性兴建园林、供之享受,园林更多是一种奢侈品的话,那么在现代城市,作为公共活动空间的公园则是为满足所有市民需要的必需品。公园是宜居城市的关键。真正宜居的城市一定有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一定是公园城市。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谢正义 / 扬州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