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国际茶日”。
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全球产茶国和地区达60多个,饮茶人口超过20亿。
中国茶叶种植面积达290多万公顷,约占全球面积的61%,茶产量达到261万吨,占全球产量的45%,是世界上唯一生产绿、红、青、黑、白、黄6大茶类的国家,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茶叶大国。
“国际茶日”是中国首次推动设立的农业领域国际性节日,体现了中国推动茶产业繁荣发展的责任担当以及传播茶文化的文化自觉。
对于很多爱喝茶的读者来说,茶叶是一种非常好的健康饮品。为什么这么说呢?
中医:茶,既可解毒又可治病
提起茶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到中医药,因为在我国,茶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且与中医缘分深厚。
唐代著名茶学家、被后世誉为茶圣的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成书于汉代、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以荼而解之。”文中的“荼”是当时人们对茶的称呼。关于“茶”字的来源,一般认为,中唐(约公元8世纪)以前表示“茶”的字就是“荼”字,如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大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言“荼字,自中唐始变作茶”。此书还记载了茶的性味及功效:“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我国唐代的《新修本草·木部》中记载茶叶“主痔瘘,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春采之。”
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清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清代著名医家黄宫绣在其所著的《本草求真》一书总结茶的治疗范围:“凡一切食积不化,头目不清,痰涎不消,二便不利,消渴不止,及一切便血、吐血、衄血、血痢、火伤目疾等症,服之皆有效。”
中医很多古方中都有茶的身影。比如,世界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撰的成药标准、我国宋代官方编写刊行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有一则治疗头目不清、头痛的名方“川芎茶调散”,方中以清茶调下,取茶叶清上而降下,以监制诸药过于温燥、升散,使升中有降,散收结合,共奏疏风邪、止头痛之功。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此外,茶叶也会与鲜花形成美好的饮品,最著名的莫过于茉莉花茶,有和中下气驱寒积等功效。茉莉花茶具有理气、开郁、辟秽、和中等功效。《本草再新》中记载:“能清虚火,去寒积,治疮毒,消疽瘤。”《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其能“和中下气,辟秽浊。治下痢腹痛。”对于寒邪导致的消化不良,饮用茉莉花茶有辅助治疗的效果。
但是,因为茉莉花性味偏温,不适合多饮。《本草正义》中记载:“茉莉,今人多以和入茶茗,取其芳香,功用殆与玫瑰花、代代花相似,然辛热之品,不可恒用。”
西医:喝茶有宜大脑健康,降低癌症、冠心病等疾病风险
发表在《Aging》科学杂志上,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的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表明,经常喝茶的人比不喝茶的人有更好的大脑组织区域。研究小组在检查了36名老年人的神经成像数据后得出了这一结论。这项研究是由NUS与埃塞克斯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合作者共同完成。
发表在《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与从不或很少喝茶的人相比,一个50岁、有喝茶习惯的人患冠心病或中风的时间点平均要晚1.41年,且寿命要长1.26年。与从不或没有喝茶习惯者相比,有喝茶习惯者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低20%,死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低22%。喝茶者的全因死亡风险也低了15%。
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达特茅斯医学院一项研究发现,喝茶的人患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这两种常见皮肤癌的危险较小。每天喝茶一杯以上的人,患这两种癌的可能性比不喝茶的人低20%至30%。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研究发现,喝茶可以帮助降低人体内的“压力激素”,使人们放松,喝茶的人比喝其他饮料的人更容易“减压”。
健康喝茶才能喝出健康
茶叶虽好,但是有的人却不适合喝,脾胃虚寒者,多有畏寒症状,此类体质的人,不宜多饮绿茶,适量喝红茶更好。
一般在新茶制作好后,通常先不喝,要放半个月左右才喝。这样喝茶不但不会强烈刺激肠胃,茶叶的香气、滋味也更醇厚。实际上,放一段时间,就是让茶内的酚类、醇类物质进一步氧化。
茶饮切忌贪多贪浓。正常人,特别是中老年人,每天4-5杯为宜,茶水以淡为好。此外,五个时间段最好少喝茶:
1、空腹时忌喝茶,否则会因为绿茶的寒性伤及脾胃,容易“茶醉”;
2、饭前不宜饮茶,因为饭前饮茶会冲淡胃酸,影响消化器官的吸收功能;
3、饭后不宜立即饮茶,茶中的鞣酸会与食物中的蛋白质、铁等发生凝固作用,影响对蛋白质、铁元素的吸收;
4、不宜用茶水服药,茶中的鞣酸会与许多药物结合产生沉淀,影响药效;
5、酒后饮淡茶尚可,喝浓茶无助解酒,只会伤肾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