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江西农村穷小子,辍学成清华厨师,靠英语逆袭,出书演讲名利双收

他,家境贫寒,高中辍学,被迫放弃大学梦想。


他,心怀理想,踏上漫漫求学路,成为万千民工中的一员。


他,忍受寂寞,坚持自学英语10年,拿下四、六级,获得托福630分的高分。


成为许多大学生,心目中永远的神。


他,就是清华大学“英语神厨”--张立勇。

张立勇,1975年,生于革命老区,江西省赣南一个偏僻的小乡村。


张立勇的家乡獭坑村,因为名字生僻拗口,经常被人读作“赖坑村”。


张立勇是家中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


一家五口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依旧熬不住要向人借钱借米,来维持生活。


张立勇14岁那年,他的同乡买回一台电视机。


消息轰动全村,村子里老老小小都赶去开眼界。


充满好奇的张立勇,步行十几分钟,赶到邻居家,电视机旁已经围了50来人。


虽然只是远远望见了一眼,成年后的张立勇仍清楚地记得,那是一台14寸孔雀牌黑白电视机。


张立勇也完全没记住电视里的画面,但他可能更从没想过。


自己以后会从围观群众,变成电视机里的主角。


从小饱尝生活艰辛,张立勇却从没对生活有任何抱怨。

反倒特别乐观、懂事,也很有男子汉气概。


同时张立勇的心中一直有一个最大的梦想,他想考大学“跳农门”。


但梦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高二那年,为了能有避风雨的地方,父母借钱盖了3间新土坯房。


房子虽有了,但欠了一屁股债。


父母节衣缩食,也仍然填不上这个窟窿。


而新盖的土坯房,经不起雨水的拷打。


经常漏雨,家里却再也拿不出钱修补。


那年的张立勇,离他的大学梦只有一步之遥。


但生活的现实,让他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


为了弟妹有学可上,也为了不让父母再靠借度日。


孝顺、懂事的张立勇,动了辍学的念头。


父亲听说,坚决不同意,说再难也要供他。


为了让父母放下心里的负担,张立勇便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

他告诉父母:自己打工只是暂时的,大学随时可以考。


其实他心里清楚,这一别,恐怕这辈子都没办法走进课堂,重拾心爱的课本了。

1993年19岁的张立勇,踏上了打工之路。


临行前,妈妈将他上学时的帆布背包洗得干干净净,又装上了十几本高中课本,说:


“勇啊,爸爸妈妈对不起你,没让你上完高中念大学。”


张立勇却安慰道:“别难过,我只是暂时把上大学的梦往后推。”


谁也没想到,这一句安慰父母的话,却也真成了张立勇的人生预告。


告别父母背井离乡的张立勇,南下广州,开始自己的“广漂”生涯。


没文凭、没技术,但他有对家庭和自己人生的责任感。


再苦再累的活,张立勇都愿意干。


张立勇先是在工地,做了一年的建筑工人。


后来又来到一家玩具公司做搬运工、流水线工人。


工作期间,实干又有头脑的张立勇,被领导看中提拔为产品包装部经理。


虽然只是一个外资小厂,但也在无形之中,为张立勇之后的人生搭起了一座隐形的桥梁。

因为是外资玩具厂,很多订单,甚至数据、指标都是英文的。


身为包装部经理,不弄懂这些英文,工作往往无法很好进行。


张立勇找出随身带着的高中英语课本,又买来英语辞典。


对照包装箱上的英文,一个个“英译汉”。


每弄懂一个单词,张立勇就像闯关打怪又升了一级一般,高兴得像个孩子。


有一次,厂子里突然“空降”了一批外国客人。


一个身穿蓝色西装的翻译,站在一行人中,与外国友人谈笑风生。


张立勇虽然像听天书一样,听不出门道。


但只是听个“热闹”,都足够让他心潮澎湃。


他第一次知道原来学英语,如此有趣还如此有用。


被英语“撞了一下腰”的张立勇,买来厚厚的英语资料,为自己的人生插上了新的翅膀。

学英语,成了张立勇打工生涯中最大的乐趣,也是必修课。


即使工作再累,每天都要学上一会,才能睡得安稳。


在玩具厂做了一段时间之后,不安现状的张立勇又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

那时的张立勇在厂子里已经是个小头目,收入水平在很多人之上。


但他却毅然辞职,要北上京圈,到北京去打工。


之所以选择从“广漂”成“北漂”,不是因为待遇,而是张立勇为北京浓厚的文化气息着迷。


这一次,张立勇也得到命运递出来的一小根“橄榄枝”。


1996年在叔叔的牵线之下,21岁的张立勇通过了严格的考试。


成为清华大学第十五食堂,一名切菜临时工。


虽然相比原先工厂经理的高薪,清华厨子的收入只够温饱而已。


但行走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张立勇觉得自己整个人都是幸福的。


他那个埋藏已久的大学梦,此刻又像“杰克的豆茎”般慢慢发芽。


张立勇羡慕清华学子的优秀,同时他也并不自卑。


“贫富不能选择,可好学与懒做全在自己。”


站在偌大的清华园中,张立勇暗下决心,要做一个勤奋好学的年轻人,要配得上清华。

清华后厨的工作十分辛苦,张立勇每天清晨4点,天还没亮就起床。


菜墩后、窗口前,一站就是8个小时。


下班后往往是累得,腰酸背痛人困马乏。


但张立勇仍然要“自虐”,下了班还要死磕英语口语。


工资微薄的张立勇,还给自己请了个“私教”--一台老旧的收音机。


天天跟着这台收音机,学发音、练听力。


只不过现实的疲惫,让他往往看不了几页就困得睁不开眼。


为了克服“困”难,张立勇冥思苦想。


最终想到了一个“狠”招。


他发现,喝烫水能治瞌睡。


于是,每次学习前,他就先灌满一壶开水。


困了就喝一口,把舌头烫得生疼,只为驱散瞌睡虫。


10月的一个晚上,切了一天“墩”的张立勇没有像往常那样,回宿舍独自死磕。


而是踏上了心中的“神圣之地”--位于第三教学楼露天平台上的英语角。

初来乍到的张立勇,只敢窝在角落里竖起耳朵听别人侃侃而谈。


一个英语角的组织者,见到角落里的张立勇,便主动走过来找他搭话。


面对善意又亲切地招呼,张立勇也说出了人生的第一句“How are you”。


短短一句三个单词,说完之后已是满脸通红。


对方却笑着鼓励他:“说得不错,我能听懂。只要大胆张嘴说,慢慢就熟练了。”

“第一次吃螃蟹”的经历,也让张立勇品尝到美妙的滋味。


从此他开始更系统地学习英语,每天下班学到后半夜。


集体宿舍天花板上的一根荧光灯,因为张立勇成了“长明灯”。


宿舍的工友们也毫无怨言,都用行动支持张立勇学习。


为了感谢室友,张立勇承包了所有宿舍卫生的清洁工作。


但时间长了,总是开着灯让大伙睡觉,张立勇还是觉得过意不去。


于是操场旁的路灯下,成了他的“自习室”。


如果遇到冬天天太冷,越学越勇的张立勇。


便鼓起勇气,刮了胡子,认真梳头,再穿上最好的衣服,走进清华的教室。


后来为了让自己有更好的环境学习,张立勇一咬牙从宿舍搬出来,租了间5平米的平房。


搬进新房子,张立勇还好好地“装修”了一番。


唯一的家具--一张小桌上,他贴上了英语学习时间表。


床头上,是张立勇用毛笔手写的"克己"和清华校训"行胜于言"。

自此,张立勇手握自己的“节俭式英语学习法”,开始“疯狂英语”的学习模式。


早上起床要学1个小时,中午工作餐时间只有15分钟。


他就“掰成”两段,7分钟吃饭,8分钟背英语。


晚上7点半下班,要学到凌晨一两点。


从此无论寒冬腊月、酷暑炎夏。


也无论是清华教学楼的公共教室里,还是清华、北大、人大的英语角。


总少不了一位农民工“打卡”的身影,这卡一打就是8年。


后来,痴迷口语的张立勇,觉得英语角已经不够用了。


于是便开创了一个令人称奇的“英语窗口”,坚持在学生食堂用英语卖馒头。


从此清华的食堂里,多了很多为“切磋”英语,而特意排队买馒头的学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刻意练习”,让张立勇从一开始的羞涩开不了口。


到海阔天空侃侃而谈,可以张开嘴,用英语大声地问候每一个人。


张立勇的英语水平,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在这期间,他还拿下了大学英语四、六级。


成了托福630分的“学霸”,实力碾压一同参加考试的清华高材生。


别人向他讨教经验,张立勇也毫不遮掩,如实相告:


“学英语就像刷牙一样,成了我的一种习惯。刷牙时首先要把嘴张开,然后再用牙刷和牙膏刷牙。学英语也得张嘴。”

张立勇成了水木清华BBS的前排热门,甚至有学生建议他去当临时助教,为英语系做点贡献。


但他考托福并不为留学,只是为了检验自己的英语水平。


这番操作,连清华学子听了,都将他比作《天龙八部》中深藏不露的“扫地僧”:


“少林有‘扫地僧’,咱们清华有‘馒头神’,都一样地惊世骇俗。”


张立勇却始终,还是那个赣南小乡村,走出来的朴实的青年。


他没有去做助教,但却像心理辅导员一般,真切触动过两位考进清华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和张立勇一番长谈之后,两位学生恭敬地称他为“张老师”,回去后也实现了成绩的“逆袭”。


张立勇也被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英国《金融时报》、 新加坡《联合早报》,等500多家中外媒体争相报道。

小时候他站在电视外看热闹,长大了他竟真的成了站在电视里讲“门道”的人。


一位母亲特地带着孩子从崇文区赶过来,要请他吃饭。


因为自从看了张立勇的采访,她的孩子竟然戒掉了沉迷已久的电子游戏。


在影响更多人、感染更多人的同时,张立勇也将自己人生的版图一点点扩展。


在英语之外,他拿下了北大国际贸易专业的大专文凭、自学了计算机。


热爱读书的张立勇,还“见缝插针”地阅读了大量新闻采访方面的专业书籍。


后来张立勇还将看书“进化”成写书,专门向那些迷茫的人,介绍自己学习英语的“秘诀”。


2004年张立勇出版了自己的励志自传---《英语神厨》,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图书”。

张立勇还得到共青团中央的表彰,成为全国十大杰出学习青年之一。


他的事迹,也吸引了国外名牌院校的目光。


哥伦比亚大学、犹他州大学纷纷向他发出邀请。


但张立勇却拒绝了这些拿着全额奖学金,出国读研留学深造的机会。

他选择留下来,成为奥组委的青年志愿者。

2008年四川地震期间,张立勇主动申请前往灾区贡献力量。


在汶川灾区服务的这段日子,让张立勇对公益二字,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怀。


他说:“在汶川地震灾区志愿服务的10多天时间,可是说是我最为宝贵的人生经历,翻开了我人生新的一页。”

奥运结束后,张立勇展开“拒绝”三连。


奥组委分配的国企岗位、外企待遇丰厚的岗位,他统统拒绝,甚至还辞掉了自己原本在清华机关的工作。


做了一些列人生“切割”之后,张立勇一转身拿出自己的奖金和稿费,成立了“北京张立勇青年励志工作室”。


他把“公益”作为唯一的事业,开始游走四方,为更多青年励志的生涯。


先后展公益演讲700余场,为200多万青少年做励志报告。

张立勇曾帮助过,因为失恋而自暴自弃的北大“边缘人”。


也曾站在城市街道上,为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作励志报告。


2012年37岁的张立勇,成为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帮教大使”。


后来又先后获得“北京榜样人物”、“北京最美江西人”等殊荣。


回顾过往,他最自豪的是自己拿下英语成绩的同时,并没有耽误食堂的本职工作。


他最热爱的,也始终是用自己的经历去感染、温暖更多人。


并且立志,要激励1亿个年轻人。

从被迫辍学,到敢于拒绝太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邀请。


张立勇用乐观、坚持与死磕,为人生画出了一道漂亮的弧线。


这条弧线的起点很低,却一直在不断升高,永无止境。


那一年,张立勇还是一名自豪的清华厨师。


一位外国友人千里迢迢寄信给他。


信中,那位与张立勇相识于英语角的澳大利亚小伙伴,真诚又崇拜地写道:


“‘馒头神’,你是我所认识的一位最了不起的中国年轻人!”



作者:长夜暗萝


参考资料:


1、《清华大学厨神张立勇2018-09-07》

2、《英语神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