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研究中国文化的突破点 从曹俊的绘画语言到绘画直觉

2019年5月23日下午一点,第十四届CCPC世界哲学会议(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圈)在欧洲学术地位最高的学府莱顿大学正式召开。CCPC是一个开放的、和谐的、以讨论为导向的哲学圈,每年春天都会在国际上聚会。本届世界哲学会议相聚在莱顿大学以纪念伦勃朗逝世350周年,曹俊是作为唯一受邀在会议中进行演讲和艺术展示的艺术家,在这次会议中曹俊不仅是美国组的课题研究对象,更是促进这些来自全球顶尖大学教授、哲学家们,能够通过曹俊的绘画语言继而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突破点。

自2018年曹俊艺术研究院在北京成立以来,举办了“北京·纽约零距离”、“北京·纽约零距离——共享曹俊笔墨乐章”,受到国际哲学联合会主席的专程到访参观。以及举办“大自然的赞美诗”等重要展览、与众多知名企业、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一直以来举办的任何活动都在中国社会各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院主要承担曹俊艺术的研究推广、宣传以及合作项目。是中国唯一官方授权指定的曹俊艺术作品流通、鉴定等渠道。在国内促进更加全面推行曹俊的绘画理念影响,便捷地促进与当地的学术研讨和交流。(了解艺术家曹俊的更多咨询,请关注官方公众号:曹俊艺术研究院)

在美国哲学家眼中,曹俊是难得的靠直觉画进西方主流学界的艺术家,他的绘画从中国的书法中来,并能够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观照人类的生存空间,横跨多领域的艺术表现,引起了西方学者们的强烈关注。

美国波士顿学院专门成立了“曹俊的绘画语言”课题组,学术研究已长达五年多之久。看“艺术与直觉之间的关系”,曹俊是一个长期被研究的课题。

曹俊与哲学家们进行交流

John·Sallis教授多年来研究、解读曹俊的作品,并出版了《哲学架构内的曹俊艺术研究》专著,该专著现今已列入了Sallis “艺术家研究系列丛书”。目前,曹俊艺术已经成为美国波士顿学院的教学内容。Sallis教授还曾把对曹俊作品研究的成果,带上过在冰岛举办的“2015第十届CCPC世界哲学会议”。四年过去,当CCPC聚集世界各地著名哲学家们来到荷兰莱顿大学,曹俊亲自带着作品再次走进CCPC,并亲自解读、展示他的‘绘画直觉’。

25日,美国组的三位国际知名哲学家在大会上对曹俊的艺术进行哲学解读,与全球的哲学家们、教授学者分享:来自中国艺术家“曹俊的绘画直觉”。

杰森·沃森Jason M. Wirth是美国西雅图大学的哲学教授。他是谢林《世界时代》的译者;《生活的阴谋:对谢林及其时间的沉思》作者;《野蛮原则:梅洛-庞蒂,谢林,和自然问题》的联合编辑(与帕特里克·伯克),书籍全部由SUNY出版社出版。

"As in a Dream": Cao Jun's Painting as Intuition of Nature /Marina Marren, American Universityin Cairo, Egypt:

在17世纪的欧洲,荷兰的经济十分繁荣。发达的航海业使荷兰成为连接东西方贸易的枢纽,工业得到飞速发展,阿姆斯特丹一跃成为欧洲的金融和贸易中心。

由于新教国家荷兰社会比较宽容,思想相对开放,吸引了许多欧洲著名的科学家和思想家,笛卡尔,斯宾诺莎等哲学家在荷兰发表了他们的重要著作,奠定了西方现代文明的理性主义思想在这里得以发展。莱顿大学成为当时欧洲著名的高等学府。经济上的繁荣和思想上的自由为荷兰的艺术和文化迎来了黄金时代。

在欧洲,莱顿与牛津堪称双子,前者是欧洲大陆声望及学术地位最高的大学所在地,后者是英格兰最古老的大学所在地。

在过去近五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莱顿大学培养了众多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杰出人才。笛卡尔、伦勃朗、斯宾诺莎等科学文艺巨匠,16位诺贝尔奖得主(洛伦兹、爱因斯坦、费米等),9位国家元首(美国第六任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丘吉尔,曼德拉,两任北约秘书长等),10位荷兰领袖(包括现任荷兰首相马克·吕特),都在莱顿以求学、任教等方式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欧洲最伟大艺术家之一”伦勃朗在莱顿年代,突破油画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光线技术(light and variety of paint application)

伦勃朗14岁进入莱顿大学学习,他在17世纪开辟了一代新风,是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荷兰画家。伦勃朗在卡拉瓦乔式明暗对比画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画风,后人称为伦勃朗式明暗画法(也称为伦勃朗式用光),即主要利用光线来塑造形体,表现空间和突出重点,色彩轻重有致,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

曹俊:笔触之写意性,万毫俱力!每一笔都带着情绪,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美感,最终完成了虚实共辉的空间与造型!

哲学家们认为,即使是对这样富有想象力或梦幻色彩的画作,曹俊却一直坚持艺术家必须对自然保持开放的态度。无论在他的绘画中呈现的视觉距离实际场景有多远,大自然和艺术家的亲密接触仍然是必不可少的。艺术本质是滋养,但也有助于我们回归自然,这样我们就可以欣赏到美丽风景的视野,无论是在自然视野中还是在艺术家的视野中。通过曹俊的这些作品,能够体验到通常只有在山川间休憩才能产生的返老还童的效果。可以肯定的是,曹俊多次证明中国艺术家需要在某些方面继续依附于中国的艺术传统,甚至是传统中国文化本身。他喜欢引用这句谚语:“一个艺术家需要读过一千本书。”然而,他同样强调,“艺术家需要逐字逐句地阅读自然,标记最动人的部分。” 因为人是属于自然的,艺术家必须学会阅读自然之书。这就要求他对自然睁开眼睛,接受自然的一切提供。

Bob先生一页页仔细地翻看波士顿学院研究曹俊艺术的学术专著,对曹俊每一个系列的作品都赞不绝口。他兴奋地说道:“你是一个通晓东西方两种文明,坚实地从传统走向当代的优秀艺术家!当今少有的优秀艺术家!”

策划帮助蒙德里安(几何抽象画派先驱)艺术推广并收购其作品的荷兰海牙海德格尔博物馆馆长汉斯·洛赫尔(Hans Locher),为鲍勃先生的作品提供了哲学的评价:一种符合数学逻辑的思维艺术。博尼斯的艺术特点还表现为对“创作的创造”。

理科出身的曹俊一直以来非常坚持绘画里应具有的科学观:作画要先“言之有物”才能有机会和资格去“简”,丰富的“减法”与空洞的概念化是天壤之别的两个概念。美,一定携带着科学的基因,是为“术”。对于“术”,多半从艺者似乎都不以为然,故而不学,然不学便无“术”,无“术”便只能隔岸观“艺”矣!

在曹俊多年艺术发展之路的过程中,每年他都会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去旅行,对于艺术创作而言,他始终提倡画家要走出画室,走出画室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写生,而是为了感受生活。

在荷兰期间,曹俊造访了艺术家Peter位于皇家园林对面的工作室(毗邻荷兰女王的住所),据了解Peter的作品已被荷兰王室所收藏。

本次CCPC哲学会议的召开,曹俊来到这片哲学与艺术并存的浪漫国度,拜访会见了许多荷兰的艺术大师,交流探讨各国文化与艺术的发展。不仅如此,曹俊作为东方艺术家在莱顿大学举办的“第十四届CCPC世界哲学会议”上展现来自中国的优秀文化,此次与众多学者们相聚莱顿在莱顿大学,这不仅仅是现实的一个对话,也是跟传统西方的对话。

1.《独一无二:跨文化对话中的中国和欧洲理性主义》荷兰莱顿大学Alice Simionato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超越对称:儒家对道德感伤主义的批判》刘云光,英国杜伦大学;3.《孔子与罗尔斯的再看:罗尔斯与儒家政治哲学的反功利主义共同点》荷兰莱顿大学的Jiyan Qiao;4.《翻译与大陆比较方法论:钱钟书与中国的标准》Huajing / Sarah Mattice,美国北佛罗里达大学;5.《在道德经中寻求“正正”的“正确”意义》Joshua Mason,洛约拉玛丽蒙特大学,美国;6.《哲学及其(宗教)少数民族:论中伊思想与现代中国思想的冲突同一性》Ady Van den Stock, 根特大学,比利时;7.《孟子的“无心之心”(Budongxin):重新定义禁欲主义》Manhua LI,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法国;8.《恍如梦中:曹俊的自然绘画直觉》Marina Marren, 开罗美国大学,埃及;9.《与曹俊一起重新探寻(自己)发现自然》Bret W. Davis, 马里兰洛约拉大学,美国;10.《制作中的跨文化哲学:Panikkar作为老子和庄子的读者》Raquel Bouso, 庞培法布拉大学,西班牙巴塞罗那;11.《处于中间:死亡,生命和藏传佛教中的巴尔多》Jessica Locke, 马里兰洛约拉大学,美国;12.《中国哲学史解读》Sarah Flavel, 巴斯温泉大学 Brad Hall,复旦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13.《尼采和庄子的视角效力》Katherine Filbert, 维拉诺瓦大学,美国。

在以上研究的课题中,关于个人主题的研究对象分别为:孟子、庄子、钱钟书、曹俊。而本届CCPC世界哲学会议,曹俊是唯一一位被哲学家们以绘画语言为探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展开研究的华人艺术家。会议另外三个小时,邀请曹俊进行自我展示表达他的作品和创作理念,有关“曹俊艺术”的主题时间占据整场会议安排的六分之一,可以见得本届CCPC世界哲学会议对这位来自中国艺术家的高度关注!在此次具有重要意义的荷兰之行结束后,我们等待着哲学家们对曹俊绘画语言的哲学研究成果,以及未来曹俊将会带给我们更多具有中国传统的优秀当代艺术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