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关于“双减”,大教育家孔子一声叹息|小康和大同,这个才是真相

#洞见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天天向上#双减之后家长的焦虑#不管你不信,现行中小学教育轨道,仍然不出2500年前孔老夫子的仁学思想藩篱。比如君子“六艺”,其全面均衡性要求,远甚于今天,妥妥儿的精英教育。

而旧时幼童私塾教育,严苛也远甚于今天,几难看见“减负”一说。尽管那时教材极其单一,如《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弟子规》等蒙书,但是每一个毛笔字都要写端正,每一话都要揉碎掰开理解深刻,倒背如流更是日常操作。

晚清龚自珍著名散文《病梅馆记》,说的就是这桩事了!科举压力山大,传导到少年、童生、秀才身上。科举虽说是隋文帝杨坚创举,但之前的两汉“举孝廉”“太学生”、战国的“学派及门客”等,其也是万中选一,门槛那也是高的很!

三更灯火五更鸡,中国学生何其辛苦!只因为2500年前,孔老夫子及弟子们设计了中国民族的主体精神:大同与小康。大同不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那么简单,小康也不止解决温饱问题那么简明。拢而言之,“天下为公”为大同”,“天下为家”为小康。

那么,什么是公家有图有真相,文史密匙精选,汉夷契普四语参照,从甲骨文、金文、大小篆、简牍、帛书、汉隶和传抄古文全解码——

▲汉典网公字源流演变

▲【归藏文字告白,『上天窥见下(民),知道合适的赏赐』曰公;『上天赏识认真负责,(事办得)好』曰公;『上天扶起(有准)备(的人)』曰公;『上天(仁心)馈赠困难/阵痛』曰公。】

故《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其实说的都是【仁】,什么尊老爱幼(“老吾老”句,西周赐老鸠杖、儿童上学等),什么家庭齐全(“壮用幼长”句,指不失业、不失祜),什么社会和美(“男分女归”句,指男有丁口田,女可自改嫁)……总而言之,让天下男女老幼,鳏寡孤独等日子过得顺心,不虞生前身后之财绊。理想中的大同 ≈ 北欧高福利 + 新加坡高效率 + 日本高素质 + 美国远敌犯 + 中国联防治安

▲【归藏文字告白,『在嫁娶女』曰家。】与今天“男女结婚了,过自己小家庭”不同,古代【家(根义在嫁娶女)】是正在进行时,两姓之好缔结婚约,势大的一方能干预甚或主导两族事宜,比之政治同盟还牢靠的利益关系。

“天下为家”曰小康,今天的“婚新房车贷”、“育儿教育贷”、“婚前财产证明”、“婚姻中债务连带”等等,就充分而生动体现着【家(在嫁娶女)】根义的精髓。大教育家孔子所面对的“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纲纪”尖锐问题,今天依然存在。

因为“世及”乃是倒装,“大人(履)及世,谋用是作”意为成人们有一套自己的行事准则,“诚心正意格物致知,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这样的。如果不听话的人太多,诸事无谐难进,终究免不了“妄动刀兵,铁血扫清”。因此上,抓紧君子教育,从娃娃抓起。

“双减政策”落地,“快乐教育”开花。大教育家孔子一声叹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学而》篇)”——让学习变成兴趣,再升华为志趣,不容易呵!关键要看:父母对于子女的一生职业规划清晰、过高与否,而不是将自己一生未实现的愿景,朦朦胧胧的“虚荣即视感”,强加给傲娇子女的头上。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破译太烧脑,企盼您的关注,感谢分享评点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