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不畏强敌!硬怼南亚大国的尼泊尔,原来还有这样一件“秘密武器”

连日来,尼泊尔、印度两国围绕争议领土的冲突不断升级。

今年5月上旬,印度国防部长辛格突然宣布为一条长约80公里、连接印度内地至立普列克山口、经过卡拉帕尼的道路剪彩,引发尼泊尔的不满和抗议。尼方批评印度的行为是“入侵”,并接连采取措施:继尼众议院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印度声称拥有的争议地区纳入国家疆域图后,尼泊尔陆军参谋长塔帕也在当地时间6月17日前往政府军在远西邦最西端的边境哨所视察,而该哨所正靠近卡拉帕尼地区。

尼泊尔学生在加德满都印度大使馆外举行抗议活动

尼泊尔总统班达里则在6月18日下午正式签署宪法第二修正案,将包括西部卡拉帕尼、里普列克、林比亚杜拉三个地区在内的新疆域图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在各类国家徽章中使用新的全国版图形状。在纳入上述三个地区后,尼泊尔的新版地图显示,该国的国土面积比旧版多出了约335平方公里。

尼泊尔民众庆祝众议院13日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

尼泊尔总理奥利评价说,议会两院在通过该法案时显示出了无比的团结,这对尼泊尔人来说是一个历史性成就。印度战略事务专家穆尼教授就此分析称,尼泊尔与印度特殊关系的旧时代已经完全消失,“这是一个新的尼泊尔”。俄罗斯媒体引述印度前驻尼泊尔大使拉凯什·苏德的话说,(双方)关系发展到“非常危险的地步”!

《印度经济时报》报道称,据知情人士透露,尼泊尔首次开始在尼印边境的15个边防哨所部署武装警察部队,早些时候这些边防哨所由尼泊尔步兵驻守。除此之外,有不愿透露姓名的尼泊尔消息人士表示,尼泊尔将会开展增加边境哨所的行动。

在“万国牌”武器装备的扶持下,印度军力已居世界前十,保持着世界第4大的武装力量,总兵力接近133万。在印度陆军中,有一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山地作战部队,一共有12个师,共计15万人,基本上都是陆军精锐。而尼泊尔国内只有10万兵力,并且只有陆军,另有武装警察数万人。无论从人数还是装备上,印度都大大强于尼泊尔,而且尼泊尔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人均年收入仅为240美元。看起来,似乎印度占有“碾压”的优势。

那么,“弹丸小国”尼泊尔敢向自诩南亚土霸王的印度亮剑,底气在哪里呢?事实上,这反映出尼泊尔这个民族坚毅勇敢的性格,从闻名于世的尼泊尔廓尔喀雇佣军身上,我们可以一瞥全貌。

廓尔喀士兵

自带传奇色彩的廓尔喀士兵来自加德满都以西的一个小山村——廓尔喀村。廓尔喀村崇山峻岭,廓尔喀人自幼习惯了在山路上行走、奔跑,练就了一双“铁脚板”。廓尔喀人个子小,灵活强悍,善打山地战与近战,身上常年背着一把像狗腿一样的弯刀,弯刀不轻易出鞘,出鞘必见血。

英国陆军中的廓尔喀士兵

廓尔喀士兵最早在英尼战争中崭露头角。19世纪初,英国入侵印度,在控制了印度的大部分领土后,英军继续北上,想顺势吞并尼泊尔,进而控制整个南亚大陆。英国天真的认为尼泊尔也会像印度一样不堪一击。1813年,3万多装备精良的英军士兵公然入侵尼泊尔,怎料遭到一万多名尼泊尔廓尔喀土著士兵们的一顿暴打,占领了印度的大英帝国军队竟然跟名不见经传的廓尔喀人打了个平手。两年后,双方停战,虽然尼泊尔因人数与装备上的劣势与英国签署了城下之盟,但英军始终对廓尔喀的军力心有余悸,并且时刻惦念着廓尔喀士兵的机智勇敢、骁勇善战。于是,英国想了个办法,“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他们收编了大量的廓尔喀人,组成了英军中的廓尔喀军团。在此后英军所参与的战争中,都有廓尔喀雇佣兵的身影。

二战中的廓尔喀士兵,手拿廓尔喀弯刀

驻阿富汗英军中的廓尔喀士兵

一战中,廓尔喀雇佣兵团英勇顽强的表现让德国等盟国大为震撼,从此名震欧洲战场。英国的一名元帅曾这样评价:“如果一个人说不怕死,要么是在撒谎,要么他就是廓尔喀人!”二战时,在欧洲、东南亚战场也都能看到廓尔喀雇佣兵团的身影。二战的一次战斗中,廓尔喀雇佣兵趁夜潜入日军阵营,最后只留下一个日军活口,令法西斯轴心国闻风丧胆。在第一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20万廓尔喀人为英军效力,4.5万人战死沙场。60年代起,诸如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也开始雇佣廓尔喀士兵。2011年,英国跟随美国进入阿富汗,派出廓尔喀雇佣兵加入地面作战。英国哈里王子曾表示,在阿富汗服役时,待在英勇善战的廓尔喀兵中间感到很安全。

英国的廓尔喀兵团每年只招200多人,但是有近万人报名。而那些选不中的廓尔喀精英会被选进国外的一些安保公司,作为这些公司自身的保安力量和准军事武装,新加坡就保留着超过1800人的廓尔喀雇佣兵。廓尔喀雇佣兵曾为2018年6月12日举行的朝美历史性峰会提供过安保服务,与新加坡警方一道共同确保会场、道路和酒店的安全。

廓尔喀人的弯刀

正是靠着过硬的军事素质、不屈不挠的韧性和遇事冷静的脾性,廓尔喀人成为了世界上最令人生畏的雇佣军队,也成为了尼泊尔著名的输出品牌。或许,这也是尼泊尔人不畏强敌、正面“硬刚”强势印度的底气所在吧。

(王舒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