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
3
灼见(微信号:penetratingview)
他们不仅让我们明白,有一种人,越老越可爱。他们还引领我们,心怀期待这样的期待:我老了,也要这么可爱。
作者 | 刘娜
来源 | 闲时花开(ID:xsha369)
01
看到一条不起眼的新闻,它没有被推上热搜,也很快被明星八卦淹没,但因为我看这条新闻时,正拎着大包小包的中药,从医院看病回来,所以特别有感触。
新闻和老院士钟南山有关。
钟南山
8月31日,南航一架由新加坡飞往广州的航班上,一位9岁的男孩突发过敏,全身红肿,情绪激动。
家人六神无主,呼叫空乘人员,空乘人员调低机舱内温度,并拿来冰块帮男孩冰敷。
和男孩同航班的钟南山院士,听闻这一消息后,坚持跑到男孩的座位旁问诊,一番检查,确诊男孩没有生命危险后,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钟南山院士飞机上问诊
讲真,看到这一幕,我心里挺感动的。
这感动,不仅有身为病号的我,刚从也挤满人的医院里逃出来,就看到男孩飞机上患病的遭遇,心有戚戚焉,还有身为年轻一代的我,看到83岁的钟南山院士,蹲下身子耐心询问素昧平生小男孩,那份关切让人动容。
很多人知道钟南山,是因为非典。
2003年,SARS席卷中国
2003年,非典在广州爆发,有人感染,有人死亡,疫情蔓延。面对这种从未遇见过的新型疾病,最初流行的一个说法,是衣原体感染导致的典型肺炎。
惟有钟南山坚持,是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引发的非典型肺炎。
哪怕,有关部门为了头顶的乌纱帽,给他戴上“错误看法”的帽子,钟南山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疾呼高层重视,积极奔走医治。
事实证明,正是他的直言相谏,那场震惊世界的白色恐慌,才没有演变成殃及更多的中国之殇。
钟南山和非典的故事,还有一个,值得说说。
在非典基本得到控制的2003年夏,钟南山去美国西雅图参加一个胸科年会。
会场内外的媒体,不管是《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CNN,还是英国的BBC,到处弥漫着“非典是中国毁灭世界武器”的论调。
钟南山非常气愤,但他的发言内容,提前一年就已定好,他还是决定做点什么,给中国正名。
他找到会务组,争取到一个中午的时间,在年会中硬插进一个《非典在中国》的发言。
他通过数据和事实,告诉世界在非典中,中国人历经的恐慌、悲痛和创伤,更告诉世界,为打败非典,中国人做出的决战、牺牲和成绩。
非典中,很多医护人员累倒
他的发言,获得了多国专家的点赞,美国疾控中心的一位官员,当即邀请他开了一场有关非典的记者发布会,让西方媒体听到客观、公正、真实、积极的中国声音。
随后,美联社、德新社等大鳄级通讯社,纷纷对他专访,倾听“来自东方的声音”。
遇见一个人,只需两点就够了:
对弱者是怎样的态度,对祖国是怎样的立场。
从飞机上,对9岁病童的关切,到非典中,对国家的立场,包括后来一系列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勇敢发声,老院士钟南山都给年轻一代做了榜样。
如果,你据此认为,他是个一本正经的老顽固,那也错了。专业的严谨和生活的滚烫,并不矛盾。
私下里,年过八旬的钟南山,其实是个痴迷锻炼、肌肉发达的老帅哥。
健身达人钟南山
他偶尔也会犯个小错误。
比如,2016年,在一个重要会议上,他引用了一个不太精确的数据,说中国90%的白血病儿童家中都曾进行豪华装修,每年约210万儿童死于豪华装修。
此言论一出,立即在网上疯传,后遭到质疑。老院士也不推卸,不逃避,大大方方地承认自己不严谨,数据有错误。
如此一来,更让人觉得他可爱可亲:
大是大非上,绝不含糊;小是小非上,不搞人设。站起来是条汉子,弯下腰也是君子。
真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
就像《开学第一课》上,那位满面慈祥、话语铿锵的郭德贤奶奶。
02
9月1日晚,我和孩子按照老师的要求,老老实实地坐在电视机前,看了今年的《开学第一课》。
央视今年的《开学第一课》,真的很棒;和五星红旗有关的一组故事,看得人激情澎湃,热泪盈眶。
我觉得,好就好在岁月感。
从渣滓洞、白公馆里逃出来,历经九死一生的老地下党郭德贤奶奶,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峰的第一代登山员贡布老人,在澳门濠江中学升起五星红旗的老校长杜岚女士……
他们每个人,都是一部史书。
最令我喜欢的,还是郭德贤奶奶。
95岁的高龄,满头银发,满面笑容,思路清晰,言语铿锵,谈起历史,不刻意夸大,也不过分煽情,而是娓娓道来。
郭德贤奶奶
特别是,郭德贤奶奶讲到,关押在白公馆的烈士们,被屠杀那一段:
一对烈士夫妻,在监狱里生下一对娃娃,一个叫王小华,一个叫王幼华。直到郭德贤和战友们前去给这一家四口收尸,那个叫王小华的娃娃还紧紧地、紧紧地抱着妈妈的脖颈……
讲到这里,强忍着,强忍着,眼圈泛红、声音哽咽的郭德贤老人,也没有让自己的眼泪掉下来。
这是一位老人的克制。
克制得让人敬佩,也让人动容。
奶奶的克制,令人动容
关于郭德贤老人,另一个令人难忘的镜头,是她从央视主持人手中,接过当年他们在白公馆绣的红旗的复制品时,她沉默不语地低下头,用皱纹和经络凸起的手,轻轻摸着红旗,一遍又一遍……
那一刻,95岁的老人,就像18岁的少女那样,娴静,深情,美好。
奶奶抚摸红旗的深情
《芳华》中说,一个不被善待的人,最能知道善良,也最能识得善良。
郭德贤老人的讲述,告诉我们这些明明没有经过大风大浪,却惯于夸大自我痛苦的年轻人:
一个真正见证过残酷的人,最能懂得慈悲,也最能拥有慈悲。
而智慧和慈悲,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稀缺品,就如白岩松所言。
03
在和北师大学生的一场分享会上,白岩松回忆起当年采访书画大家、教育家启功先生的两桩趣事。
一桩趣闻,是启功先生对白岩松说:
“有天晚上睡不着,心绞痛,我想这是要嗝屁,我就起来,反正没有什么事儿,写点遗嘱吧,就坐那儿想着想着,没什么可写的,睡着了。”
另一桩趣闻是,当年琉璃厂到处都是打着启功先生幌子卖字的商贩,20块钱一幅。
白岩松就问启功先生:“您去过琉璃厂吗?”
启功先生回答:
“嗬,去过!真有写得好的。”
白岩松又问:
“那怎么判断,哪个是您的,哪个是别人的?”
老爷子回答:
“但凡写得好的,都不一定是我的。写得不好的,还真有可能是我的。”
启功先生
白岩松感慨,从启功先生、季羡林先生,到张中行先生,这些荣誉集一身身又返璞归真的老一辈大家,让他看见了智者的风范,也看见了少年的问题。
“很多年轻人以为,拥有知识就是拥有智慧,这是一种错觉。”
白岩松说,老一辈人,是多智少识,智慧内化于心,道理付诸于行,很少谈观点,谈宏论,谈知识;而现代的年轻人,是多识少智,观念很多,理论很新,但听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发表那么多言论还是做不好一件事。
为什么?
知识,永远是知识,你,永远是你。
当知识没有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内化成你举止间的修为,眉眼间的深情,背影里的温度,胸怀中的豁达,灵魂里的光亮,也就仅仅是知识而已,永远谈不上智慧。
一个有知识的人,未必免俗。而一个有智慧的人,才是赤子。
那么,一个年轻人,怎么样从一个俗人成长为赤子呢?
04
一生坎坷却不丢赤子之心的木心先生曾说:
一个年轻人,必须过两关:第一,和优秀的老年人聊天;第二,谈一场或成功或失败的轰轰烈烈的恋爱。
木心
这个开学季,有的孩子初背上书包,刚迈进校园,有的孩子已离开家乡,去大学读书。
他们会遇见长者,也会遇见爱情。
但年轻孩子,最大的优点是年轻,最大的缺点也是年轻。
因为年轻,容易生出“老子天下第一”的幻觉,陷入“为什么天下人都负我”的愤懑,也容易被别人的蛊惑和言论裹挟,变成冲动无知的废青。
有句话说:
不要和年轻人讲道理,要走的弯路一步都不会少。
这话对就对在,经历和感受才是一个人最大的收获。这句话错就错在,不是所有的经历和感受,都值得。
有些经历,一次就足以致命;有些感受,疼痛伴随终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年轻的时候,通过文字和作品,对话和追寻,遇见钟南山、郭德贤、启功、木心这样的智者,哪怕,仅仅是我们身边那些历经岁月沧桑,愈发慈悲的平凡老人,也是一种难得的福报。
他们不仅让我们明白,有一种人,越老越可爱。他们还引领我们,心怀期待这样的期待:我老了,也要这么可爱。
是的。
当你老了,白发苍苍,睡意朦胧,在炉前打盹,回忆过去的一生。
多少人爱过你年轻的容颜,以假意,以真情。唯独一个人,迷恋这肉体之下,你铿锵可爱的,朝圣般虔诚的心灵。
那是智慧又慈悲的你,在无人的角落里,为自己吟诵。
— THE END —
☀本文选自闲时花开(ID:xsha369)。作者刘娜,80后老女孩,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能写亲情爱情故事,会写亲子教育热点,被读者称为“能文艺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灼见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