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9岁倔小孩闯出的江湖,隐于泉州西街东塔下

/ 草药:一口钟 /

一套南拳功夫,一个医武世家。时代变得真快,不过一个甲子年,从此江湖不在,只能收山卖药。

你以为西街231号,随风摇曳的旗帜招牌“刘鹏山吊膏”,只是一家简单的中草药店么?

《刘鹏山吊膏》

开元寺东塔下,“鹏山堂老祖铺”传到掌柜刘荣飞,已是第三代。门前的行道树,从柳树换成了刺桐,又从刺桐换成了香樟,老铺这些年几乎没怎么变过:装草药的葭芷,练药膏的鼎,盖印章的老木戳,甚至来看跌打风伤的,都是那么些怀旧的老伙计。

西街还真是都市里的异类,慢悠悠地,特有人情味 。公交车从老铺前驶过,司机朝刘荣飞微笑地挥挥手寒暄,“这是今天的第二趟了!”西街的老邻居走累了,走进店里借张凳子歇歇脚,“你看看我这脚是不是更肿了?”

昨天,晋江两位老嬷专程到西街找一味新鲜的“金针菜头”,作为镇静安神的药方使用。在人指引下,她们找到了鹏山堂。店里有这味药,不过是干的,刘荣飞又指引婆婆继续找药。

没多会又来了群后生仔,从南安洪濑专程来的,买包药材,刘荣飞给打了折。“开了一百多年了,价格要是不公道一点,再没有点秘方,怎么可能撑过来呢?”

老铺有一对忠实的主顾,是对新加坡老夫妻,老家在台商投资区洛阳镇。遇到年节回到家乡,老夫妻总要到老铺来。

今年端午节刚来过一回,抓了十几帖中药,说是自己的病看好了,还要捎药给新加坡的亲友。“新加坡也是生产各种药膏的地方呢,要不是他们相信家乡的中药方子,怎么会一再来呢?”

“鹏山堂”是刘荣飞的爷爷刘鹏山开创的。这是一个9岁倔小孩闯出的江湖,还带出了另一个江湖传说“铁龙堂”,堂主正是泉州正骨医院创办者兼第一任院长张铁龙——刘鹏山的大徒弟。

刘鹏山的老家在安溪,家中独子,父亲过世得早,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孤儿寡母因弱势总遭人欺侮,刘鹏山性子倔,9岁时,村里来了一个打拳卖艺的北方人,为了学得谋生的技艺,刘鹏山就跟着这个北方人走江湖四处学拳卖艺。

这个北方人是南拳太祖派的,功夫非常了得,刘鹏山也显出习武的天赋,很快就学到一身的功夫。但是,到现在看来,刘鹏山跟着北方人最大的收获不是拳术,而是学会了医治跌打损伤的吊膏秘方。

那时候,打拳卖艺者还有一门独特的祖传手艺,就是医治跌打损伤的吊膏秘方,刘鹏山除了跟随师傅街头卖艺,余下的时间就是学习制作中草药吊膏,出师后一边在街头卖艺,一边卖吊膏,先在西门孟衙巷口开创了“鹏山堂”膏药铺。

据说,解放前,泉州走江湖打拳卖艺者很多,老西街们都知道,名声最大的就是威震当年晋江地区(包括现在泉州厦门一带)的刘鹏山南拳和他的中药吊膏,可谓无人不识。

张铁龙出生于1901年,因家里穷,13岁就到“鹏山堂”的草药店做学徒,拜刘鹏山为师习学南派太祖拳,旧时都是医武结合,学习武艺的同时也学得治疗骨伤、制作药膏的技艺。身为刘鹏山的大徒弟,张铁龙无负师谆,拳学得更好,出师后经常到晋江、石狮、南安、惠安一带打拳卖艺谋生,名声越来越大。

张铁龙行走江湖,每到一处,找块空地,摆上家伙,就开始表演:睡钉床、吞铁剑、砸肚石…… 西街的老人们都还记得,张铁龙的手里总是拿着一支带叉的鹿角,这东西是他用来抽烟的,烟放在鹿角粗的一头,嘴在鹿角尖上这么一口一口地吸,周围烟雾弥漫,很有拳师的风范。这支鹿角,据说还是防身武器。

张铁龙后来在1946年开创了“铁龙堂”,地点就在泉州西街的西塔下。1962年,“公私合营”时,“铁龙堂”合营后搬到了中山路花巷口更名为“正骨医院”。张铁龙是“泉州正骨医院”的第一任院长,直至去世。

不论是“鹏山堂”,还是“铁龙堂”,靠的都是一张医伤疗损的中草药吊膏。古医言曰:“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由此看来,吊膏的优劣,疗效是根本,而制作方法是决定疗效的关键所在。

据刘荣飞介绍,以前吊膏的制作工艺绝对保密,而且传内不传外。整个制药的过程不允许外人旁观,不允许学徒在制作药坊内说话。“听说这吊膏是有灵性的,一说话或者有点大声响,疗效就会大打折扣。”刘荣飞笑着说,“不过,那也是老说法。就是说制药的时候一定不能分心,不然会影响师傅对下药的分量、比例以及熬药火候的掌控力度。”

制作吊膏主要有配药、炸药、炼油、下丹、碾药、熬药、滩涂等多道复杂的工序。摊涂好的药膏要像铜锣内面一样有螺纹,卖相才算好。一般来讲,制作吊膏虽说一天内就可完成,但是准备工作要相当充分,药材、麻油和红丹等原料都需要提前准备,而且下原料的先后顺序和分量要把控得当。

现今,我们在市面上见到的都是白膏药、药贴等,而传统的吊膏已经鲜有人用了。“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吊膏的使用是老少皆宜,一块吊膏卖到5毛钱,市场价值很高,而且时常是供不应求的。而现在,买吊膏的人多数是老年朋友。虽说吊膏价格不贵,但很多年轻人不懂得吊膏的药理,因此,一年卖出的量也不多,多数是看生意好坏而定。”刘荣飞说。

据了解,吊膏系纯中药外用强力透骨贴剂,载药量大,疗效是一般药店销售的普通膏帖的二十倍。贴于体表的膏药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的作用。同时药物在穴位处通过皮肤渗透达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从而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

“鹏山堂”现在的堂主刘荣飞,他的功夫和制作吊膏的本事是跟随父亲刘天赐学的。刘天赐也像他父亲刘鹏山一样,当年也在晋江地区一带打拳卖药,除了卖吊膏和替人接骨外,也卖草药。

刘天赐当年是边开店,边出去打拳卖药。解放后不久由于各种原因,刘天赐就将“鹏山堂”搬到了西街北侧的东塔下边,当时的生意非常红火。但是,由于刘天赐打拳太久留下了病根,20世纪60年代在“文革”期间病逝了。

刘荣飞也和爷爷、父亲一样,10多岁时就到晋江、南安、惠安等地打拳卖药了。可惜,由于刚好成长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拳师”也是一个危险的政治目标,刘荣飞书没读几年,拳术也学得少,不过祖传的吊膏制作和草药倒是学到手了。就这样,刘荣飞开始了打拳卖药的生涯。

从刘鹏山到刘天赐,再到现在的刘荣飞,打拳、卖药、接骨成了刘家的看家本领。1981年至1984年间,刘荣飞几次到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地打拳卖药。1986年后刘荣飞从外面回到泉州,就再也没有出去走南闯北,而是留下来专心致志地经营着祖传下来的“鹏山堂”。

走进“鹏山堂”,看到店铺里面业已斑驳的墙壁上挂着算盘和葫芦,放着药膏的白瓷罐整整齐齐地摆在架子上,门口的竹篮里放着各式各样的中草药。

“这些都是我们自己从山上采回来的。”刘荣飞拿起一些蜷曲在一起的草药:“这叫做伸筋草,主要是疏通筋脉。”在刘荣飞的屋里还放着很多中医和草药的书。

他说:“这个店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但现在到处是现代化的医院和诊所,来这里买药的人已经不多了,主要还是老街坊支持。但我还是想摸索更多的中医知识,希望能把吊膏的秘方代代相传。”

“后辈们也都各自做自己的事,不知这鹏山堂还有多少人记得。更重要的是,不知这鹏山堂吊膏的秘方,会不会失传……”

来源|花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