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不管爱不爱喝咖啡,咖啡背后的上海都这样让人着迷

凌晨两点,一艘大型集装箱船从东帝汶首都驶抵上海外高桥码头,满载的货柜中包括了20吨享誉全球的麝香猫屎咖啡。这也是上海口岸首次通过大宗贸易方式,进口整柜东帝汶咖啡。

上午九点,大学刚毕业的李刚走进张江科学城传奇广场3楼的IC咖啡馆。李刚来这里不仅为了喝一杯咖啡,他还在等待一个机遇。正如电影《卡萨布兰卡》里那段经典台词,“这世界上有这么多城市,城市里有这么多酒馆,她却偏偏走进了我这一间”,创业咖啡馆的吸引力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走进咖啡馆的,是怎样一个特别的人。

下午三点,21岁的殷浩做完了第19杯拿铁,一朵乳白色的郁金香拉花娇艳地盛开在香气袭人的咖啡上,花瓣儿一层一层向上氤氲。殷浩抬起头来,露出纯真的笑容,眼睛似水般平静透亮。在这家名为“梦工坊”的咖啡馆里,从小患有智力障碍疾病的他已经工作了整整两年。

有人说,上海的文化基因里有一点“咖啡味”,这种味道或许正像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但不管你是否爱喝咖啡,咖啡背后的上海都会让人心醉神迷,这才是最值得细品的味道。

咖啡里的贸易

太平洋岛国东帝汶出口产品不多,咖啡是其最主要的出口产品,占该国出口贸易总量的90%,特别是当地野生麝香猫屎咖啡豆冲泡出来的咖啡浓稠度非常高,没有苦涩味,可以品尝到水果香和淡淡的薄荷回甘,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咖啡之一。

咖啡虽香也怕“巷子深”,即便在业界拥有良好的口碑,但东帝汶咖啡进入中国市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过去,猫屎咖啡只以小批量散装的形式进入国内高端小众市场,直到它遇见了进博会。

在第二届进口博览会期间,东帝汶咖啡迎来了新契机,通过外高桥集团股份公司的牵线搭桥,现场设摊、让参观者品尝,引发了关注。在第二届进博会闭幕后两个月内,东帝汶国家馆就落地中国,正式成为上海自贸区国别(地区)中心的一员。

“外高桥方面给予了我们国家馆落地全方位的支持,参加进博会之前还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没想到宣传效果特别好。”东帝汶国家馆馆长李自强说,“当时在了解到自贸区有国家(国别)馆这一平台后,我们第一时间决定入驻。”

“进博会成果转化效果显著,带动了东帝汶咖啡贸易‘跑起来’,”李自强感慨道。在第三届进博会后,东帝汶咖啡豆及麝香猫咖啡单笔最高合同金额已达350万美元。从零散购买,到如今的大规模贸易进口,东帝汶再也不担心咖啡在中国的销售渠道。在首个整柜东帝汶咖啡豆停靠外高桥港后,预计今年通过东帝汶国家馆这一平台达成的咖啡豆订单将达到500万美元。

如今,崭新的上海自贸区国别(地区)集中展示中心(暂定名)已在紧张筹备中,将集中展示各国特色产品、产业,以一个平台带动一个产业,也带动中国与各国的国际贸易往来。“今年我们计划把国别中心纳入贸易服务平台,把产品贸易向产业投资、产业服务升级,让更多海外国家的产品进入中国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外高桥国际贸易营运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春曦说,小小一杯咖啡,“映射”着浦东开发开放的蓬勃生机。

咖啡里的创业

一杯30多元的咖啡代替了租房创业的各类开支,不定时地还会有开过公司的“过来人”与顾客分享创业故事,想与懂行的人交流讨论,扭头就能找到一位。在IC(集成电路)咖啡馆内,除了闲来喝一杯的上班族,更多的是怀揣梦想的创业者。

十年前,100个IC、IT产业链上下游的专业人士,每人拿出2万元,合伙开了这家创业咖啡馆。今天,IC咖啡馆已从上海延展至北京、深圳、武汉、新加坡甚至硅谷,不过张江依然被视为其大本营,很多集成电路产业人士也因此把创业起点放在浦东,这里成为IC产业人的心理灯塔。

火红的皮质沙发、木质的长桌、摆满玻璃杯的吧台……尽管IC咖啡店内悬挂的,也还是餐饮店的营业执照,但一个场所的功能,取决于到这儿来的人。在这里,创业者可以和迎面而来的“那些家伙”天马行空地“海聊”,幸运的话,还能在擦肩而过的瞬间找到创业路上的伙伴和投资人。

在做大“圈子”和影响力方面,IC咖啡的优势得天独厚。100位股东拥有IC产业链上下游的各种经历,个个都是“有故事”的人,其中不乏展讯通信首席技术官陈大同、中科院计算所上海分所所长孔华威等行业领袖,堪称最好的导师和资源库。每周IC咖啡都会搞些讲座、沙龙,线上的微信订户和微博粉丝会定期收到讲座通知,开业至今的1000多场讲座聚拢了不少人气。孔华威还将创立的“ITalk沙龙”移师IC咖啡馆,成为张江创新软环境的一大品牌。

上海云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吴朱华当初就是抱着一台电脑走进了IC咖啡。此后的日子,每当他点完咖啡入座时,收获的最多问题是“你想做什么”。时间长了,来问他做什么的人少了,关注他做得怎么样的人多了,陆续有人被吴朱华的理想打动,加入了他的团队。后来,吴朱华的公司成立,专注于数据分析和挖掘服务。再后来,29岁的他入选《福布斯》发布的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榜单。

本以为会在制造业待一辈子的谢志峰,在IC咖啡馆里,听了一场关于互联网的演讲后,辞去了中芯国际副总裁的职务,以53岁的“高龄”再创业。新公司的4位“元老”也都是在IC咖啡结识的,有一个甚至是从深圳飞来,拎着行李箱就直奔咖啡馆。

营造一个产业交流的空间、分享产业的最新动态,这是IC咖啡创建的初衷。而这份情怀也将伴随着浓郁的咖啡味在张江延续。

咖啡里的感恩

“梦工坊”是上海首个心智障碍青年支持性就业基地,也是在社会各界关爱下“成长”起来的咖啡馆。在这里,殷浩、安昆、毛毛、蓬蓬等多位因各种原因找不到工作的特殊孩子,开启了一段新的旅程。

给孩子们这个家的,是两位妈妈。一位是他们过去的校长,浦东新区辅读学校的王英;另一位是他们现在的“老板”,在上海打拼20多年的江苏泗阳女子,于成红。

1994年,于成红来上海发展,加入了东昌电影院旁的一家餐饮店。当时,“跃民烧鸡”火遍浦东,店里每天要卖出几千只烧鸡,于成红拿着每个月120元的薪水,从此和餐饮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2002年,于成红下海,在成山路上开了一家小饭店,川菜、粤菜、本帮菜,只要客人喜欢,她什么都烧。就这样,她成了一个新上海人,新浦东人。

离于成红的小饭店不远,坐落着浦东新区辅读学校。十几年来,她看着一批又一批的特殊孩子,走进这所学校,又从这里毕业,听到孩子们家长偶尔发出的叹息,那些不幸的故事一遍又一遍让她心碎。怎么能为这些孩子做些事情呢?这个问题,始终挥之不去。

恰在这时,王英也在思考一个困扰她很久的问题。“辅读学校13年一贯制,很多孩子在这里从孩童变成大人,学校提供了最好的环境。但是,终有一天,他们要毕业,要走出校园,去面对社会。现实的情况是,只有大约一半的孩子能找到工作,另一半只能再次回归家庭,成为社会的看客。”作为校长,王英一直在想,能不能在校园和社会之间建起一座桥梁,让更多特殊孩子有机会发展技能,融入社会,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

两位妈妈的想法走到了一起。2019年6月28日,上海第一家由特殊孩子打理经营的咖啡馆,在浦东辅读学校旁开张了。殷浩、安昆、毛毛、蓬蓬等8位因各种原因找不到工作的特殊孩子,回到了这里,开启了一段新的旅程。

疫情期间,孩子们有了一个特别的想法:以“梦工坊咖啡吧”的名义定制免费的爱心咖啡,送至周边社区及其他单位的防疫一线。大家内心深处不约而同地响起一个声音:“曾经,我们受到过很多人的关爱和帮助;现在,是我们表达感恩和祝福的时候了。”

于是,这一杯特殊的咖啡让人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温暖。

栏目主编:王志彦 文字编辑:王志彦

来源:作者:王志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