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2018年,她找到失踪29年的儿子,交代儿子给养父母养老送终

2018年,一个寻常的日子,却是这一家人结束苦难的日子。

“为啥把我弄丢了?”

看着眼前的生父,张陕丁心中积攒几十年的埋怨,终于寻到出口。

是啊,为啥?

父亲张建昆的脑子里,像快进的录像带一样,迅速闪现出当年丢了儿子的画面。

儿子一丢,这个家再无宁日。

“我们不是故意的,对不起……”

太多的话,全都汇成这一句哽咽的回答。

10天之后,妻子张彩霞见到儿子。

那一刻,她已经泣不成声。

边哭边不断地重复:“对不起,妈把你弄丢了,妈对不起你。”

愧疚、悔恨、痛苦、思念……在这一刻全都倾泻而出。

29年了,他们的苦日子,终于可以结束了。

1988年的年底,张彩霞一家人在西安市钟楼门前拍了一张合影。

她穿着黑色的碎花棉袄,身前站着大儿子张陕通和小儿子张陕丁。

一家人的幸福,就这样被定格在一张相片里。

(张彩霞一家人1988年合影)

从1986年开始,因为工作原因,张建昆带着大儿子住进西安的一家出版社家属院。

而张彩霞,为了照顾公婆,带着小儿子生活在老家。

1989年,张彩霞的父亲生病,去西安一家医院住院治疗。

张彩霞便揽下去照顾父亲的活儿。

这样,既能尽孝,也能一家人团聚。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父亲的病情得到控制,先回了老家。

张彩霞留下来,准备把丈夫和大儿子住的地方好好打扫一遍,再带着小儿子回去。

在离家属院5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座天桥,那里成了6岁的小儿子经常去玩耍的地方。

3月7日,是她准备离开西安的日子。

那天一大早,张彩霞就开始整理家务、洗衣服,小儿子又一个人偷偷溜出了家属院。

等到张彩霞从忙碌中晃过神来,小儿子早就不在家了。

她想着,儿子肯定又跑去了天桥,没什么可担心的。

等到干完手中的活儿,儿子迟迟还不归家。

她着急了,跑去天桥上找。

在院里碰到邻居,也确实听到儿子曾在天桥上玩耍的消息。

只是,她越找,心越凉,因为天桥上和周边地方根本没有孩子的影子。

她在天桥上来来回回地跑,一遍又一遍地喊,始终没有听到她期待中的应答。

无奈之下,她去找丈夫,一起去派出所报了案。

周围的邻居听到消息后,也纷纷加入到找孩子的队伍中。

十几个人,找遍西安市所有的汽车站、火车站、公交车站,桥洞、天桥……

但结果,都是失望的。

当时的监控技术并不像如今这样发达,事发地也根本没有监控。

茫茫人海,目标渺然,警方无从下手。

随着孩子丢失的时间越来越久,找到孩子的希望,越来越小。

遗憾之余,许多人纷纷指责张彩霞,都怪她照顾孩子不上心,才弄丢孩子。

本就一直自责、悔恨的张彩霞,日日坐卧难安,哭泣难眠。

听到这些指责,更是自觉罪孽深重。

作为妈妈,看丢了孩子,她比任何人都要痛,那是她身上掉下来的肉啊。

张彩霞的眉宇间,渐渐地没有了精气神。

每天,她都只为一件事呼吸,那就是找儿子。

每每想起,孩子走在路上,牵着自己的手一声一声地叫嚷着“妈妈、妈妈”;

那稚嫩的童音,天真活泼的笑容;

张彩霞的心,仿佛被凌迟,一刀又一刀,承受着撕心之痛。

沉默、哭泣、压抑……成了这个家的主旋律。

1989年3月7日,张陕丁失踪,带走了这个家里所有人的幸福。

为了找到小儿子,张彩霞夫妻俩想尽了办法。

没有小儿子的单人照,就找人帮忙,把全家福里的小儿子样貌放大,单独做成照片。

寻子启事,见人就发。

电视、报纸,轮着登寻子启事。

因为丈夫张建昆在出版社工作,他甚至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每次向外地邮寄图书时,都会附上一张烟盒大小的纸条。

上面写着儿子的信息:

张陕钉(丁),男孩,一米高,圆胖脸,陕西口音。该男孩不知家住址和父母单位……

并附上一张黑白照和单位传达室电话。

(当年夹在出版物中的寻子启事)

送出去的书籍已有上万册,可守在电话旁边的张建昆,几个月也没等到一个关于儿子的电话。

每一次的寻找,都用尽了百分之百的力量,却只剩下无奈的等待。

张陕丁丢失的第二年,张建昆接到传达室打来的电话。

说在山东德州下面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孩子和照片上的儿子很像。

他带着妻子匆匆忙忙地收拾了几件衣服,买了火车票连夜赶到德州。

换乘一次又一次的大巴车,终于到了村里。

可张彩霞看到孩子的第一眼,就确认这不是自己的儿子。

张彩霞陷入了绝望:

我儿子右眉之间有一颗痣,头发比大部分的孩子要黄,头上前后还有两个旋。

为了找儿子,他们的积蓄早已支撑不起一趟出行。

为了能节省开支,他们会提前准备一大包馒头,饿了就靠馒头充饥,渴了就去向路人讨水喝。

天黑了,夫妻俩舍不得住招待所,就在路边随便找个能遮风避雨的角落将就一夜。

天亮了,继续去找儿子。

张彩霞执拗地认为,只要自己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她都有可能找到孩子:

一旦有消息,我和丈夫就去找,河南、山东到处寻。

每次出门的时候,心情都很开心,想着肯定能把娃寻见。

到那儿一看,不是我的娃,一次次失望而归,好像又没有了信心。

满心欢喜地去,一次次失望的归,这无疑是对一个母亲最大的折磨。

张彩霞已经习惯性失眠。

有时候就开着灯,在屋里愣坐着;有时候干脆就起身,到天桥上去痴等。

而周围的人,总会有意无意地在张彩霞伤口上撒盐。

大儿子张陕通,好几次看见妈妈从外面哭着回来。

妈妈一言不发地躲进屋里,一整天都不出来。

最令他后怕的,是上初中时的一次经历。

那天,他放学回家,看到床边放着一个药瓶,而妈妈躺在床上一动不动。

无论他怎么叫唤、摇晃,妈妈始终没有任何回应。

他急急忙忙地叫回爸爸,父子二人合力,将张彩霞背到附近的医院。

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医生告知了父子二人结果:

病人虽服用过量安眠药,但因为送来及时,暂无生命危险。

张陕通不敢想,如果那天,他回家晚了,妈妈醒不来怎么办?

而醒来后的张彩霞,一听需要住院观察,便怎么也不肯住下:

都没钱找娃了,还花这个钱干啥?

不等丈夫反应过来,她已踉踉跄跄着独自起身离开。

两年过去了,似乎所有人都认为,孩子再也找不回来了。

他们都劝夫妻俩:

放弃吧,重新开始。

这句话,对于深爱着儿子的父母来说,是何等的残忍。

然而,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这个残缺的家,早已拿不出一分钱,再继续找儿子。

万分无奈的张彩霞,终于想到一个办法:原地等待。

既然没资本出去找孩子,那她就在原地等着孩子自己回家。

张彩霞相信:

总有一天,儿子一定可以自己找回来。

她这一等,就是27年。

在离天桥不到50米的地方,就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张彩霞向医院相关人员说明情况,去应聘保洁,后来被分配到皮肤科做保洁。

每天进出医院的第一个十字路口,便是出版社家属院和天桥紧挨着的地方。

每天经过十字路口时,张彩霞都会习惯性地东张西望,盯着那些和丁丁年龄相仿的男孩。

有时候看得出了神,还会引来对方的不满,甚至会被骂“神经病”。

张彩霞并不多做解释,她的心里,除了小儿子,没什么真正在乎的事了。

到医院工作后,张彩霞十分卖力,她每天穿着蓝色的保洁服,忙碌在皮肤科的每个角落。

每天早上六点就到医院,晚上八九点才下班。

她将这份工作干得一丝不苟,浑身像有使不完的力气。

忙完自己的分内工作,她又操心起病房缺药了,厕所的帘子坏了,走廊灯不亮了……

大年初一,值班的医护常常忍不住辛酸地说起:

她几乎不请假,常年不过节。

对此,张彩霞总是一副故作轻松的样子。

过啥年啊,我不能闲下来,这是老天爷对我的惩罚。

(张彩霞工作中)

医院的医护都喜欢叫她“张师傅”,谁有个啥需要,都习惯性地给她打电话,全科室就她的办事效率最高。

丈夫张建昆看着日复一日跟打了鸡血一样的妻子,内心酸痛,却又无可奈何。

有一年冬天,张彩霞的大腿根部被烫伤,走路都不利索,她都不肯请假休息一天。

张建昆明白,妻子这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惩罚自己。

只有忙起来,她才能从失去儿子的痛苦中暂时解脱出来。

因为长期大量劳动,张彩霞的双手指关节累积性损伤,十个手指关节变形严重。

她的眼睛也因为长期流泪,出现了问题。

她更像是在赎罪。

她坚信,只有自己将一切做到最好,才能感动上天,儿子才会回来。

在医院的闲暇时间,张彩霞会拿着手机,四处向人打听,有没有人见过自己的儿子。

医院里的医护也都被她感动,常常帮她转发关于儿子的信息。

2008年,儿子走失的那座天桥被拆了,张彩霞急得直落泪:

桥拆了,儿子就认不得回家的路了……

医院,成了她守望儿子最后的堡垒。

(张建昆)

张彩霞的内疚,何止是对小儿子,还有那被自己忽略的大儿子张陕通。

从出事那天起,大儿子张陕通便交由奶奶照看。

他时常觉得,自己才是父母眼中“走丢的孩子”,没有任何的存在感。

而妈妈的生活重心,永远都在找弟弟、等弟弟上,他似乎成了家里无关紧要的存在。

听着父母为丢失的弟弟争吵,他学会了沉默;

看到父母四处寻找走失的弟弟,他独自度过了青春期。

张陕通回忆童年时期的自己:

那会儿,家里没人和我说话,仿佛我是多余的。

后来,我就成了大家眼里性格孤僻、脾气古怪的坏孩子。

上初中后,张陕通在游戏厅里找到了短暂的安全感,可学习成绩却直线下降。

张彩霞知道孩子撬锁偷钱去打游戏,很远看见张陕通回家,便说要狠狠地打一顿。

他和丈夫两人一前一后追了儿子50米,张陕通吓得一溜烟跑没影。

渐渐地,张陕通成为了亲戚口中“长大可能会坐牢”的孩子。

16岁那年,他选择离家,去云南当了两年兵。

与父母分开的日子里,他才体会到父母的难处。

对于父母来说:

手心手背都是肉,无论灼伤哪个孩子,都是撕心裂肺的痛。

作为母亲,张彩霞毫无质疑地认定,自己是失败的。

小儿子走失第二年,她在外边漫无目标地找了好几天。

刚进家门,大儿子就扑向自己,双手缠住她的腿,哭着说:

妈妈,能不能不要再丢下我了?

那一瞬间,她问自己:

我是不是太失败,太自私了?

如今,早已为人父的张陕通,更加理解了父母当年的辛酸不易。

张彩霞时常会捡一些医院的废旧纸壳、塑料瓶子。

每天下午6点,张陕通都会准时出现在医院,推着绿色的垃圾车,帮母亲将几十斤重的废品卖掉。

一次,张彩霞和儿媳妇逛街,看上了一条紫色围巾。

去了好几次,也没舍得掏出300块钱买下。

儿媳妇把这件事告诉了张陕通。

临近春节时,张陕通买下围巾,作为新年礼物送给了妈妈。

张彩霞的眼睛里溢出幸福的眼泪:

我儿子心疼我。

每逢过年,张陕通一定会好好准备一顿年夜饭,一定要和父母吃团圆饭。

儿子的良苦用心,夫妻俩何尝不知。

只是,有些爱有些内疚,他们无法诉说。

因为小儿子的走失,导致他们忽略了大儿子。

没能好好给大儿子一个温暖的家,好的陪伴、教育,这成为夫妻俩一辈子无法弥补的遗憾。

恍恍惚惚之间,张彩霞缺席了两个孩子的成长。

张彩霞在原地坚守的27年时间里,小儿子张陕丁,早已在千里之外的河南新乡原阳县长大成人。

而且,早已成家立业、为人父。

后来,养母告诉警方:

当年,她在附近的合作社碰到一个60多岁的老头。

对方一口河南方言,领着一个小男孩。

他称自己孩子多,没能力养,想把孩子卖掉。

张陕丁的养母信以为真,花了2300元买下6岁的张陕丁。

当时,养父母已经有了两个孩子。

在这个新家,他排行老三,有一个心脏有问题的哥哥,还有一个姐姐。

养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地道农民。

年纪尚小的张陕丁,渐渐忘记过去的事情,只是依稀记得有一座天桥,还有一位老人。

但天桥在哪里,老人是谁,他都不知道。

张陕丁有了新的名字,新的身份,还有对他不错的养父母。

虽然家庭并不富裕,但养父母从不亏待他,一直视他为己出。

后来到了初中,因为家庭原因,他只得辍学出去打工。

一次,他和村里人发生口角,对方辱骂他不是本地人。

从那时起,张陕丁开始对自己的身份产生怀疑。

再联想到私下听来的一些闲言碎语,他可以肯定的是,自己真的不是爸爸妈妈的亲生孩子。

也就是从那时起,害怕养父母会有想法,他偷偷地在网上发布寻找亲生母亲的消息。

他要问一问:

他们为什么要丢掉自己?

张陕丁说:

大约从2013年开始,有很多人给我打电话。

但每当他们问起我老家的具体位置时,我也回答不出来。

最终都不了了之。

后来,上班的工厂倒闭,他成了一名货运司机。

他常常因为工作原因路过西安,最近的时候,离张彩霞只有几公里。

可他并不知道,自己一心寻找的母亲,已经在那里苦苦地等待27年。

(张彩霞)

2017年10月,张陕丁去了当地派出所采集血样,希望可以通过DNA对比,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

采样不久,西安警方便收到了公安部门的一份DNA血样对比结果。

信息显示,他很可能就是张彩霞一直苦寻的儿子。

后来,警方通知张建昆夫妻俩再次采血,准备前往河南调查。

张建昆隔三差五就去派出所打探消息。

直到2018年2月12日,腊月二十七,陕西省公安厅鉴定结果显示:DNA比对无误。

张彩霞其实早就察觉到丈夫的异常,心里也一直在期盼。

只是她不敢逾越半点,她害怕这一次和以往一样。

当天晚上,家里的亲戚都来了。

张彩霞换好衣服,又开始犹豫,她害怕小儿子为难。

小儿子张陕丁打电话直接说:

你们别管这事,我心里有数,这事我说了算。

但是,张彩霞晕车严重,最终她还是没能在第一时间去见自己的小儿子。

张建昆带着大儿子和亲戚,踏上了这漫长的见子之路。

张陕丁(左)和父亲张建昆(中)、大哥张陕通(右)

第二天凌晨5点,父子终于相见。

而张陕丁见面第一句话是:“为啥把我弄丢了?”

张建昆从未想过,和儿子的第一次见面,就让自己难以启齿。

他百感交集,想了好一会,才缓缓开口:“对不起,我们不是故意的。”

亲生父亲的回答,让张陕丁有些动摇。

或许自己真的不是被他们故意抛弃,扔下不管的。

远在西安、彻夜未眠的张彩霞,正忐忑地等待着丈夫的联系。

她终于等到了儿子的视频邀请。

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小伙,看见那眉宇间的黑痣,张彩霞顿时泣不成声。

张陕丁情不自禁地叫了声:“妈~”

张彩霞哭得更凶了。

张陕丁与张彩霞约定,2月23日他去西安看她。

张彩霞笑得合不拢嘴,多年的心愿就要实现了,她的儿子终于要来寻她了。

(张彩霞<中>)

22号晚上,张彩霞去了理发店,将自己的头发染成紫红色。

她说:“这样显得有精气神。”

第二天,张彩霞五点半就起床了。

梳头,穿上大儿子新买的花色呢子大衣,一颗心扑通扑通地跳。

上午九点,她等在路口,双手紧握在一起,紧张地像一柱雕像。

十点半,张陕丁的车终于到了。

张彩霞一路小跑,一下抱住了刚下车的张陕丁:

对不起,妈把你弄丢了,妈对不起你!

她不停地重复着这一句话,仿佛要将多年的愧疚说尽。

见到亲生母亲的这一刻,张陕丁彻底地放下了心里的顾虑。

眼前这个慈祥、朴实的妇人,怎么可能是那种狠心抛弃自己孩子的人呢。

不到一米六的个头,身材瘦小的她站在一米八的张陕丁身旁,像个老小孩。

她紧紧地握着儿子的手,好似一松手,儿子又会再丢了一样。

她寸步不离地跟着小儿子,时不时说一句,和小时候长得一样,没变。

那一天,一家人赶回老家,去祭拜已逝的爷爷。

晚上,一家人聚在哥哥张陕通的家里吃火锅。

男人们喝着啤酒,一直聊到夜里12点多。

(张彩霞家人团聚)

这一天,是张彩霞29年来最开心的一天,也是她睡得最踏实的一天。

相聚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再有万般不舍,儿子终归是要回到自己的家。

张彩霞说:

我们不会强求他留下,他大了,有自己的选择。

那么多年的寻找,我只是想当面告诉他,爸爸妈妈没有抛弃他。

我们一直都记得他,他不是没人爱没人疼的弃儿!

张陕丁临行前,妈妈硬塞给他一万块钱,说是给儿媳妇和三个孙子的见面礼,就当是补偿这些年家人的缺席。

她还嘱咐儿子:

照顾好养父母,给他们养老送终。

有时间回来看看,我和你爸就知足了。

送儿子回家的第二天,张彩霞又回到了医院上班。

过去她总说:“找到孩子就不干了。”

如今却改口说:“我要挣钱给我儿子媳妇花,还有孙子孙女,要让他们吃好喝好。”

(张彩霞家人团聚)

这一家人,无疑是幸运的。

纵使时光匆匆过,29年岁月已蹉跎。

但,结局圆满,亲情还在。

张彩霞无疑也是幸运的,虽然29年的青春不再回来;

缺席两个孩子的成长,也成了她无法抹掉的痛。

但,她始终又是知足的。

毕竟,还有更多的家庭,曾经或者正在,经历着跟她一样的痛。

人生漫长,祝愿万事如意,常常只能成为一种祝福。

珍惜当下吧,这才是人生最好的选择。


作者:朱小鹿&廿一


关注我@朱小鹿,阅读更多百万级爆文。

你好,我是朱小鹿博士,是90后,也是武汉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

主业一门心思搞科研,副业用零碎时间写稿。

用动人的笔触,写走心的真实故事。

关注我@朱小鹿。或者点赞、评论、私信我,互相探讨学习,一起努力蜕变,成为更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