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合阳提线木偶制作技艺
合阳提线木偶制作早先用柳木雕刻,现改用桐木。
偶头具有明显的“唐俑风格”,尤其是旦角,面部丰腴,鼻子浑圆如胆,与隋唐佛雕如出一辙,由此可以想见其历史的悠久。
木偶最核心的工艺是偶头制作,分为五大工序:
第一步是选胚,选用优质柳木或桐木作原料,锯下一段,砍出粗坯;
第二步是雕刻,在粗坯上刻出俑头和3厘米左右的颈部,再按角色形象雕刻脸部;
第三步是设置机关,锯下木偶后部,掏空,安设特殊机关,使眼珠能转动,嘴巴能张合。装好机关后再将锯下部分用木楔固定,不用胶粘,便于日后拆卸修理;
第四步是打磨,成型后用砂纸打磨光洁,涂上底漆;
第五步是上色(粉头),先用鸡蛋清和铅粉或磁漆打底,再用油画颜料画上眉眼,不怕日晒雨淋。
偶头脸谱用不同色彩表现忠奸善恶,线条简练,寥寥数笔,生动传神。
合阳提线木偶制作技艺,承载了陕西木偶戏剧的重要历史和文化信息,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合阳提线木偶制作技艺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杜康酒酿造技艺
杜康是民间传说中的中华酒祖。白水县杜康镇相传为杜康故乡和酿酒的发源地,至今有墓、庙、亭和造酒遗槽。乡民商贾每年正月二十一日起庙会,评酒赛艺,祭祀杜康,沿袭至今。
杜康酒系中国历史文化名酒,其最早的酿酒之法,不酝不酿五七日即成,后经千百载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五大工序六道工艺的手工酿造技艺。五大工序是:制曲、粉碎、酿造、勾储、成装。
酿造的六道工艺分别是:1、稻皮清蒸。排除邪杂之味,以求酒质纯正;2、配料润料。按方进行混合,浸润疏松酒醅;3、蒸馏糊化。利用原料变性,进行馏酒提香;4、施量冷却。沙醅摊于晾场,浇水翻拌冷却;5、加曲搅拌。进行大渣加曲,充分均匀搅拌;6、入窖发酵。
层次分明入窖,踩实压平发酵。杜康酒以关中优质高粱、小麦、大麦、豌豆为原料,用甘美的杜康泉水酿造,广采民间遗方,沿用杜康老酒池发酵,成品清澈透明、芳香纯正、入口绵甜、回味悠长。
杜康酒曾在全国评酒中多次获奖,畅销全国31个省市,在台湾尤为抢手,并出口日本、新加坡、墨西哥、德国、美国、玻利维亚等十多个国家,已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
杜康酒酿造技艺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九龙木雕雕刻技艺
白水传统九龙木雕雕刻技艺,兴于初唐,衰于宋元,后又复兴于明清。
据白水县志记载,清顺治九年,白水县雷牙村制作皇家出巡的木雕作品,已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
传统九龙木雕,是以黄花梨木为原料,使用120余种祖传雕刻工具,手法以悬雕、多层雕法、镂空雕、圆雕等技法见长,纹饰题材以龙凤为主,继承了古代经典木雕之精华,榫卯结构、无钉衔连,涂饰桐油、采用天然大漆髹饰,以纯手工雕刻和木作技法而达到美的极致。
1840年,民间艺人马翰文经多方求索、拜访名师,继承恢复了九龙木雕技艺,使得这一传统技艺瑰宝重放光彩。现陆续开发出九龙桌、九龙茶盘、九龙笔架、九龙椅、九凤桌、九凤茶盘、五龙八仙桌、龙头拐杖等系列工艺品,多次荣获“中国传统产业文化贡献奖”、“中国乡土艺术特别贡献奖”等奖项,被《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陕西日报》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
传统九龙木雕雕刻技艺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庄神楼
东庄神楼是韩城市西庄镇东庄村等地村民祭祀法王、求雨祈福的一项民俗活动,又叫“耍神楼”、“耍爷架”等。
神楼是祭祀活动中用于抬神像的轿子,东庄神楼所抬神灵是西庄镇法王庙中供奉的法王,法王姓房名寅,是韩城历史上的名医,传说因为给宋真宗梦中治痈而被封为法王。
西庄镇附近的八个村庄(八社)轮流供奉法王神楼,每年正月十五迎神于村,清明节送神还庙。迎送神楼时,火铳开道,村牌对联在前,道锣大号在后,锣鼓声中,赤面金身、横眉怒目、手持宝剑、脚踩毒蛇的法王神像端坐在神楼被众人簇拥着赫然出现。
神楼周围吊有千百铜环,抬楼人手足戴有串串铜铃,抬手以统一的步履轻踏慢进,作和谐律动,铜铃、铜环铿锵作响,与锣鼓声相呼应。一旦锣鼓队敲起震天动地的祭祀锣鼓,神楼左摇右摆,铜环声扣人心弦,呐喊声震谷裂川。
法王神楼前还有两个抬着“黑虎”“灵官”的小神楼,俗称“武神楼”,于东庄神楼舞动时前闯后拥,东庄神楼活动高潮时场面宏大,被誉为“社火之王”。
东庄神楼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峪孝歌
东峪孝歌是一种民间传统悼念活动,流行于华县高塘镇一带,已有近400年历史。每逢村上有人去世,主家便聘请歌师,携带阴锣鼓、大钹、小钹、大锣四种打击乐器,在死者安葬前的每天晚上通宵唱奏“孝歌”。
东峪孝歌包括三大组成部分:一、丧事开始,在十字路口“请灵”时起唱第一部分“开歌路”。二、歌师们让孝男孝女按辈分排行列前,歌师们列后,从死者的灵柩小头顺时针不断地绕行,边绕边唱,此为东峪孝歌的主体部分,有时要连唱几夜。三、起灵安葬之前,歌师们唱奏第三部分《还阳歌》,送亡灵归西天入九泉。孝歌内容丰富,主要篇目有《二十四孝》《八仙行孝》《杨家将》等。在东峪现在还保留着不少的孝歌手抄本。这些文本语句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
当地人通过唱孝歌,将祭悼活动和育人教化融为一体,传播了尊老、敬老、爱老的美德。
东峪孝歌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铁里芯子
铁里芯子是华县高塘镇铁里村的一种社火表演形式,相传明末由山东流传而来,至今400多年历史。“芯子”是将儿童用T形铁腰卡固定,妆扮成各种戏剧人物造型,或站或坐悬空于高高的铁杆上,由大人抬着在村中巡游,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
铁里芯子在妆扮人物时只有儿童的头部真实出现,身躯四肢等部分均系道具伪装而成,体现了艺人高超的安装技艺水平。妆扮造型多取材传统戏剧、英模人物和神话传说,《三滴血》、《吕布戏貂蝉》、《智取威虎山》、《董存瑞》、《大闹天宫》、《嫦娥奔月》等都是常见的装扮。铁里芯子分为单人、双人和多人三种,抬芯子的人数讲究双数,有二人抬、四人抬、八人抬等。
三种芯子往往一齐出动,总数达七十六杆之多。铁里芯子一般在春节、庙会及重大节庆日表演。表演时,各色彩旗在前,芯子居中,秧歌队、旱船、竹马队依次排列,锣鼓队穿插其间,在村内巷道中以队列式行进表演,场面十分壮观。
铁里芯子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尧山圣母庙会
圣母庙位于蒲城县北约25公里的尧山之上,正殿供奉灵应夫人,据说祈雨求子都很灵验,因此香火隆盛,信众遍及周边乡镇。史载圣母在唐代得到皇帝册封,明代纳入官方祭祀,1200多年来庙会传承绵延不绝,仪式议程保持完整。尧山圣母庙会主要由送神、求子、请神三部分组成。尧山周围数百平方公里的村庄组成十一个神社,每年清明轮流从山上迎接神像至社中,供奉一年,次年清明节前送神归山,再由下一社迎奉,如此循环往复。送神、迎神时护卫仪仗队手持神棍在前,神楼紧随其后,神马、神辇相随,当地民间的斗旗、八仙板、尧山大鼓、背芯子、抬芯子以及锣鼓、唢呐纷纷前来捧场表演。求子如愿者,生育后需带小孩上山还愿。1998-2002年,15名国内外专家多次来蒲城考察,编辑出版了《尧山圣母庙与神社》一书,激发了人们对尧山圣母庙会的强烈兴趣。尧山圣母庙会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蒲城血故事特技
蒲城血故事流行于苏坊镇姚古村,是民间艺人在大车上表演杀戮场面的造型艺术。它是该村雷姓家族的不传之秘,北宋时期从山东迁来,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每逢正月十五、正月二十三和二月二,姚古村都要举办血故事表演,为族人驱除邪祟,整肃族风。表演前,先祭神祖,由会长聚族人于庙前(庙中供奉牛王、马王和药王),焚香叩拜,求六畜平安。
再由社火会会长率众到村外先人坟茔进行春祭,然后鸣锣鼓,列仪仗,开始绕村一周的血故事表演。表演时分为静态造型和动态造型两大类:静态造型,即造型后,在车上或马上静止不动,有的肠子外露,有的尖刀穿身,有的刀劈脖颈;动态造型,即提前巧设机关,在车上或马上,经过几个回合的武打后,形成刀插头顶、解锯分身、抽肠换肚、换掉头颅等造型。
蒲城血故事造型细腻逼真,惊险刺激,以“惊、奇、险”著称,“血”,有镇妖、祛邪之意。这一民俗,传递并寄托了人们除暴安良,扶正祛邪的朴素理想。
蒲城血故事特技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谷雨祭祀文祖仓颉典礼
谷雨祭祀文祖仓颉典礼是一项富有文化内涵的民间祭祀活动。
仓颉庙位于白水县史官镇境内,始建于东汉,是供奉祭祀文字始祖仓颉的圣地,现存元明清建筑70多间。
庙内有仓颉墓、历代碑刻等文物古迹。相传仓颉造字感动上苍,降了一场谷子雨来酬谢他的功劳,这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谷雨”的由来。
千百年来人们选在谷雨这一天来庙里祭祀仓颉,并由此形成古集会,会期长达十天。参加祭祀的群众以史官、北塬、纵目等三个乡镇为主,周边县市乃至省城西安的文化名人也往往亲临现场参加。祭祀分为公祭和民祭:公祭一般击鼓鸣钟,由县长宣读祭文,社会各界代表敬献花篮。民祭时武士手持刀枪戟戈列于两旁护卫,群众向仓颉神像跪拜行礼,敬献三牲、花馍、果品,燃放鞭炮。
祭祀活动中穿插着唱对台戏、诗联赛、社火、锣鼓赛等民俗活动,场面隆重、热烈。
谷雨祭祀文祖仓颉典礼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渭南文旅
编辑:唐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