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中国菜饮食文化·香港菜


港菜属于都市菜系,地处香港特别行政区,沿海菜系。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处中国华南地区,珠江口以东,南海沿岸。北接广东省深圳市,西接珠江,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珠海市以及中山市隔着珠江口相望。香港为东西方交汇所在,两种饮食文化的碰撞,融合出了一套糅合中国菜(主要为粤菜)味道和西餐饮食习惯的菜品。港菜是所有中餐都市菜系中开放程度最高的一个,伴随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前、战后和改革开放的几次契机,港菜曾掀起过多次引进交融的热潮。作为全球各国人群主要的汇聚点之一,日本菜、韩国菜、越南菜、泰国菜、印度菜以及我国台湾菜的餐厅在香港均十分常见,因而被誉为“美食天堂”。

1.地理概况

香港地形主要为丘陵,最高点为海拔957米的大帽山。香港的平地较少约有两成土地属于低地,主要集中在新界北部,分别为元朗平原和粉岭低地都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冲积平原;其次是位于九龙半岛及香港岛北部,从原来狭窄的平地外扩张的填海土地。虽然香港的名字取自香港岛,但当地最大的岛屿却是面积比香港岛大两倍多的大屿山。



香港属亚热带气候,全年气温较高,年平均温度为22.8℃。夏天炎热目潮湿,温度约在27℃~33℃之间;冬天凉爽而干燥,但很少会降至5℃以下5~9月间多雨,有时雨势颇大。夏秋之间,时有台风吹袭,7~9月是香港台风较多的季节,但5~11月期间都有可能受到不同强度的热带气旋吹袭。


香港平均全年雨量2214.3毫米,雨量最多月份是8月,雨量最少月份是1月。此外,香港市区高楼集中而密布、人口稠密,所形成的微气候容易产生热岛效应,导致市区和郊区有明显的气温差别,高层大厦林立的市区让空气中的“悬浮粒子”较难吹散。

2016年末香港人口为737.49万人。在香港人口构成中,约92%为华人。非华人当中,以菲律宾人和印尼人居多,分别占总人口的2.5%和2.1%。

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贸易经济体系、第六大外汇市场及第十五大银行中心。2016年香港的(GDP)为24891.09亿港元;人均(GDP)为338806港元。


2.特色食产

香港的特色食产有香港螃蟹、香港石斑鱼、香港虾酱等。

3.饮食历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香港中上环一带遍布供应点心和茗茶的中式茶楼和二厘馆。除了茶楼,当时还有主要举办筵席的中式酒楼,例如杏花楼、镛记酒家、南园、西苑、文苑、大三元、宴琼林、聚馨楼、探花楼、观海楼、桃李园等。



宝莲寺、圆玄学院、观音寺会供应正式的斋菜。避风塘原为船只避风之地,由于大量东南亚食材经此地进口,一些湾仔的餐馆便乘势推出带有战后避风塘特色的小菜。避风塘菜一般以海鲜为主,辛辣及味浓是其特色,如避风塘炒蟹。随着香港经济起飞,以海鲜为主的高级食府相继出现,如阿一鲍鱼、阿翁鲍鱼、新同乐及海都海鲜酒家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后,不少中国内地移民涌入香港,当中上海人、宁波人居多。他们带到香港的上海菜、宁波菜、徽菜被统称为外江菜。大牌档曾经是非常普遍的食肆,街头小食也是香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车仔面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内地难民涌入香港,谋生困难,所以涌现了流动摊贩。



流动摊贩为了运输方便,把所有厨具食物放在小小的木制手推车上,“车仔面”因而得名。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大家乐、大快活、美心快餐相继开业,同时来自美国的肯德基、麦当劳也相继来港,标志着香港快餐文化和连锁式饮食集团的开端。其后登陆香港的还有来自日本的吉野家、回转寿司,美国的云狄斯、哈迪斯、汉堡王等。


作为国际美食之都,香港汇聚了各国菜色,常见的有日本菜、韩国菜、新加坡菜、马来菜、泰国菜、印尼菜、印度菜、尼泊尔菜、俄罗斯菜、越南菜、英国菜、美国菜、法国菜、瑞士菜、德国菜、意大利菜、中东菜、南非菜乃至阿根廷菜。香港食肆主要集中地包括铜锣湾、九龙城、兰桂坊、尖沙咀、跑马地及中环苏豪区,其中九龙城以东南亚菜色为主。

4.代表菜

港菜的代表菜有避风塘炒蟹、糯米烤乳猪、阿一鲍鱼、芝士焗蟹盖、吊烧乳鸽、蛋白炒虾仁、杏仁白肺汤、潮州冻花蟹、蜜汁叉烧、鱼生捞起、宫廷富贵鸡、普宁豆浆焗明虾球、菊花鲜蟹石榴燕、全家福盆菜、炸子鸡、火树银花等。


香港的特色小吃众多,有鸡蛋仔、臭豆腐、生菜鱼肉汤、鱼丸、砵仔糕、牛杂、格仔饼、炸鱿鱼须、烧卖、煎酿三宝、菠萝包、蛋挞、白糖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