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Peter,来自俄罗斯莫斯科。我妈妈是知名律师,爸爸是国际金融投资家,在不少国家都有公司,别人都认为我是俄罗斯‘富二代’。我现在是个‘国际倒爷’,做家具进出口、艺术投资、信息咨询生意,利润一点不低。我喜欢‘红票子’,也超喜欢上海。”
图说:Peter(右)和他的父母。受访者供图
Peter,1996年出生于莫斯科,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二年级学生,去过美国、英国、印尼、新加坡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在做家具、艺术投资、信息咨询生意。
中国满大街都是机会
同很多“富二代”一样,他的梦想很普通,就是“做生意超过爸爸”。“爸妈希望我去英美发展,我自己也去过很多地方,但最终我选择到中国上海留学,并一边读书一边创业。我发现,中国现在满大街都是机会,就连交友喝咖啡,也能聊出商机。现在的中国很像成为发达国家前的美国,‘中国梦’也相当于那个年代的美国梦。”在Peter看来,在中国随处可见的桌子椅子都是机会,如同马可波罗游记里的“黄金之国”。
“中国的桌子、椅子便宜又结实,特别受俄罗斯人的欢迎,在中国以100元到200元人民币买进,到俄罗斯可以卖到800元到1000元;而俄罗斯一位普通画家的油画,一幅售价在5000元人民币,到了中国起码可以卖2万元人民币……”
Peter不像一般人印象中“西伯利亚”大汉那样虎背熊腰,反而长相秀气,身材也稍显清瘦,但说起话来,还是自带一股子“耿直”。他说话很直白,自称“国际倒爷”,丝毫不怕泄露“商业机密”。
但想吃这口饭,也不容易。在到中国之前,他18岁就创办了一家艺术投资公司。为了到上海发展,他还专门去到台湾学习汉语。现在这位清秀的洋小伙,张嘴便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Peter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念大一时,就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在上海开公司很方便,只要一个月就注册好了。我以前在俄罗斯注册公司还要两个月呢,而且开银行账户很麻烦,既要求有办公室,还要去现场查看。”
如今,在上海“酷豆湾”,Peter与其他外国创业者“共享”一栋九层小楼,要是有客户来洽谈或办展示,他可以提前挑一间大小、风格合适的办公室进行布置,小楼里的工作人员会提供专业热情的服务。
“现在就连原先我们创业需要提供国外账户这个硬性条件也没有了,享受到了国民待遇!”Peter说。
如今,Peter的生意越做越高端。熟悉上海环境的他,还做起了咨询类生意,专门对接不懂中国生意门道的俄罗斯人。
上海人不傲慢不排外
老外在上海生活、办事,舒适度满意度如何?他们平常有哪些娱乐?过得开心吗?
20岁出头的Peter,对吃喝玩乐感触很深。“我最喜欢上海的KTV。”在KTV中,Peter最喜欢唱《我们不一样》。在他看来,这首歌旋律非常好听,唱起来很带感。
Peter结交了许多中国朋友,喜欢去新天地、静安寺、淮海路,也常结伴去舟山吃海鲜。“中国人特别友好,他们不傲慢,也不排外……在上海生活很方便!”两三个小时的访谈里,Peter至少5次说到“友好”,而“方便”这个词更是提及10次以上。
说到美食,peter脸上露出奇怪的“肉痛”表情。他一边夸奖在上海可以吃到世界各地美食,一边又说,“就是太贵了,我在外滩吃个饭,买单要花1000多元,而在俄罗斯的高档餐厅两个人吃饭才300元人民币。”付账前,习惯用“卢布”为单位在脑中换算一番的他,恨不得能够“双标”:赚钱,用中国消费标准,花钱,则用俄罗斯消费标准。
如今的他,已经养成不带现金的习惯。“在上海,出门不带钱包没关系,但不能不带手机,消费只要‘扫’一下就行。微信和支付宝太方便了。”
上海交通出行方便,也让老外们很受用。Peter租住在杨浦区五角场附近,平常乘坐地铁10号线出门,“地铁哪里都通,上课、谈生意、出去玩都方便。坐高铁到杭州只要45分钟,去苏州更快,真不可思议。”
Peter家里生意做得不小,但生在这样的家庭中,却难得的没有骄纵之气。记者在与他交流前,让他等待了足有一两个小时之久,然而他却没有一丝不耐烦。
身为家中独子,Peter却不愿接手父亲的生意,而希望自己的事业有所成就,“我一定要在做生意上超过他,但我不急,用中本文作者 李成东 黄勇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