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40年回看新港台,我们已青春不在,但国家走在大路上

#情感点评大赏#整个80、90年代,是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的黄金时期。

当年还小,其实不知道这世界上有个叫新加坡的蛋丸小国,直到有一天看了电视剧《人在旅途》《调色板》等,当时的感觉是新加坡好先进啊,整洁的楼房,干净的道路,斯文的主角,再看看剧中的叶倩云、杜嘉南,穿着是这么的洋气,生活是这么的精致;

再看《调色板》中的吴启凡,我们讲生存的时候,人家已经在追求爱好了,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接触香港也是从电视剧开始。《霍元甲》《陈真》《再向虎山行》《射雕英雄传》,哪一部不是万人空巷?看过了内地样板戏一样的革命片,才发现爱国片还可以这么拍;

还有就是《上海滩》,原来江湖纠葛、恩怨情仇也能这么荡气回肠。

所以当年觉得香港也好先进,造成当时粤语大流行,当年真恨自己舌头不大,不会说广东话。

当年觉得湾湾也不错。《昨夜星辰》认识了寇世勋,《妈妈再爱我一次》号称超级哭片,赚足眼泪的同时没少挣钱;

还有就是小蒋开放国民党老兵回大陆探亲,觉得湾湾人好有钱啊,回来一次给的现金几大千(当时的工资一个月就七八十块钱),外加大陆远未普及的彩电,当时作为小朋友心里最遗憾最朴素的想法就是:我为嘛没有伯父啥的被国民党抓壮丁呢?

现在想来,当年新港台之所以给我们震撼,主要是当时国家百废待兴,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之外,突然给我们展现了一种工业化或初级工业化下的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富足生活方式:我们肚子刚填饱,看人家,竟然都不爱吃香肠了;我们出个国就跟上次天一样,看人家,出国跟玩儿似的,就是一场想走就走的旅行;我们这里牛叉的是村支书,再不然就是公社书记,人家那旮瘩牛气的是总经理、董事长。

40年时光飞逝,回头再看:

当年的新加坡仍然还是南洋的一个蛋丸小国,对祖宗之国不咋感冒,倒是在霉国的狗链上越拴越紧,恍如当年西方殖民入侵时的华人“甲必丹”。

再看港港,对昔日穷亲戚的飞速崛起、从被仰视到被鄙视非常不适应,所以好好当家做主的日子不过,非要怀念殖民时光,竟然想着二五不着边的“港那啥独”,极像个杠着脖子跟大人置气的熊孩子,简直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再看看湾湾,这个叛徒,硬是从当年的偶像活成了今天的“呕像”,一幅井底之蛙还怡然自得的样子。记得一位湾湾女生在大陆街头问摊煎饼果子的大妈:“你们竟然吃小龙虾?我们那儿都当它是虫子耶”。大妈淡然一笑,来了句:“地儿不大、事儿挺多”。精辟!

其实,新港台压根就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今天之所以写写他们,只不是怀念一下自己逝去的青春,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