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精通9国语言,拥有13个博士学位,他被称为“清朝最后一根辫子”

辜鸿铭(1857年—1928年),名汤生,字鸿铭,祖籍福建惠安,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十岁赴欧洲留学,先后获得英国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德国莱比锡大学土木工程学文凭。20岁以前,他游历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等国家,英文、德文、法文、希腊文、日文、马来语都很好,非常熟悉欧洲文化。辜鸿铭是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的人,曾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被孙中山和林语堂称为“中国第一语言天才”。

辜鸿铭生在南洋(马来西亚的槟城),学在西洋(留学英法),娶妻东洋(有一个日本老婆),仕在北洋(早年为两江总督张之洞幕僚,晚年在北洋政府外交部任职),一生精通9种语言,拥有13个外国博士学位,堪称文化怪杰,又被称为“清朝最后一根辫子”(至1928年病逝时还留着)。他是近代史中为数不多的大举“中国传统文化大旗”的人,却又完全有别于那些因循守旧的夜郎自大者。他的出身极其“西洋化”,思想又极端“顽固化”,他的古怪离奇让人诧异,逸闻轶事令人捧腹。

辜鸿铭的父亲叫辜紫云,在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任总管,会讲闽南话、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是个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也带到了英国。此后,在布朗的指导下,辜鸿铭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英国的爱丁堡大学录取。1877年,辜鸿铭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自此,富有天赋的少年辜鸿铭成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1880年,辜鸿铭结束自己14年的求学历程返回故乡槟榔屿,在新加坡殖民政府任职。此后,辜鸿铭结识了清末著名学者马建忠。在马建忠的影响下,辜鸿铭弃西装革履,穿长袍马褂,并易发留辫。

1885年,辜鸿铭返回中国,刻苦钻研儒家绎典,深信“孔孟之学,谓理非西方哲人所及”。后经广州候补知府杨玉书介绍,被湖广总督张之洞委任为“洋文案”(即外文秘书),受器重长达二十余年之久。由于辜鸿铭精通外文,了解外国情况,博学多才,很多事张之润都请他出主意。尤其是外交事宜,多由辜鸿铭出面办理。但辜鸿铭为人狂傲,对张之洞并不俯首贴耳,有时还当众奚落张之洞,使张之洞下不了台。在对外交涉中,辜鸿铭不卑不亢,令外人敬佩。英国著名作家毛姆访华后写过一本《中国游记》,对其会见过的中国人多为讥讽贬斥,唯独对辜鸿铭很崇拜,连自己被辜鸿铭嘲弄的事也记录下来。这完全是因为,辜鸿铭中西文化兼通,又善于以己之长击彼之短,在与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国人交往中,就总是略胜一筹。

张之洞

1898年,戊戌变法发生后,辜鸿铭完全站到了变法的对立面。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辜鸿铭用英文著《尊王篇》,完全站在慈禧太后的立场上,为之辩护。1901年,清廷曾以“游学专门”名誉赐他为“文科进士”,并任命其为外务部员外郎,后升郎中,擢左丞。不久,为了表示效忠清廷,他上书光绪皇帝,对戊戌维新运动及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行动予以全面攻击,对社会变革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并要求清廷明谕:“不准改革旧章,创行西法西政。”

1915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见其学识渊博,遂聘为教授,主讲英国文学。1917年,“辫帅”张勋复辟,辜鸿铭被列名为李经羲内阁的外交部次长。辜鸿铭在北大任教期间,基本上不用课本讲课,他能用拉丁文、法文、英文等多种语言来回答一种语言的提问。辜鸿铭的记忆力超人,到了晚年还能一字不落地背诵上千行的弥尔顿诗歌,这充分证明了他语言禀赋惊人。德国作家帕凯曾说:“辜鸿铭是我能用地道德语交流的中国第一人。”辜鸿铭在英国留学时,从西方最经典的文学名著开始,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很快就掌握了六门外语。辜鸿铭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曾经跟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谈儒学和孔孟之道,和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保持着不断的书信往来,探讨着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和政坛风云。辜鸿铭还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尊贵的中国人。曾经有外国人讽刺辜鸿铭在供桌上给祖先作磕头礼,说是:“你这样做,你的祖先就能享受到你摆在供桌上的饭菜了么?”辜鸿铭马上回击说:“你们给自己的祖先墓碑上放上鲜花,难道你们的祖先就能闻到鲜花的香味了吗?”辜鸿铭在北大任教期间,每次新生上课,下边总是一阵哄笑,这时他不慌不忙地说:我知道你们是在笑我的辫子,我头上的辫子只需一剪子即可解决问题,而要剪去你们心头的辫子就要困难得多了。”于是,一言一出,秩序顿时肃然,学生们面面相觑,正襟危坐。据当时也在北大任教的周作人回忆:“北大顶古怪的人,恐怕众口一词的推举辜鸿铭了。”他那条又长又细的小辫子,就是遗老象征。外表上不伦不类,一副深眼睛高鼻子的洋人像貌加上头上一撮黄头发编的一条小辫子,冬天穿纹袖马褂,头上戴瓜皮小帽。不要说在民国,即使是清朝,他这一身华装教士式的打扮,也足以在街市上招来许多好奇的眼光了。他的车夫,也不知是他从哪里找来的清朝遗民,和他一样也是扎着小辫子。

辜鸿铭以“爱莲”名动天下,此爱莲并非周敦颐的“爱莲”,而是指中国古时女人特有的三寸金莲。辜鸿铭曾戏称自己的成就主要归功于那双金莲,称其为自己的“兴奋剂”。辜鸿铭的原配夫人淑姑,就是凭那双长不及掌的金莲,把辜鸿铭折服的。在辜鸿铭眼里,淑姑有一双“特别神气美妙的金莲”——中国旧式妇女所独有的小脚。辜鸿铭写作时,遇到思路滞塞,文笔枯干,便会大喊 :“淑姑,快来书房!”淑姑应声而至,坐在他身旁,伸出小脚,任凭辜鸿铭将一对小脚攥在手中摆弄,拿到嘴边嗅闻。片刻,辜鸿铭便像打了“兴奋剂”似的来了精神,文思泉涌,下笔有神。辜鸿铭醉心于女人的三寸金莲,还有一番高论:“女人之美,美在小脚,小脚之妙,妙在其臭。食品中有臭豆腐和臭蛋等,这种风味才勉强可与小脚比拟。前代缠足,乃一大艺术发明,实非虚政,更非虐政。”辜鸿铭是“壶一杯众”论的始作俑者。他认为男人娶小老婆,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美国的妇女运动分子特地跑到上海跟他论争,最后辜鸿铭问她:“亲爱的女士,请问你们家的马车有几个轮子?”对方回答:“四个。”辜又问:“用一个打气筒灌气,还是用四个打气筒灌气?”对方回答“当然是用一个。”辜鸿铭说:“娶小老婆就是这个道理!”辜鸿铭把一夫多妻当作天理,娶了淑姑不到一年,又纳日本姑娘吉田贞子为妾,晚年又收了碧云霞姑娘。他自我辩护:“妾者,立女也”,男人在外为家为国辛苦奔波,应有女子立于其旁,作休息扶手之用,男人纳妾是天经地义的事。这惹来西方在华女子的责问,辜鸿铭反驳道:这茶壶和茶杯就好像男人和女人,一个茶壶配上几个茶杯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一个茶杯配上几个茶壶则是万万不可的。

事实上,辜鸿铭是清末最早剪辫子的人之一。当年他在苏格兰读书时,他有个女友喜欢把他黑亮的辫子拿在手中把玩,为了讨好女友,辜鸿铭竟剪下了自己的发辫赠与女友。

1928年4月30日,辜鸿铭——这位中学西渐的先驱者,不乏创见的文化保守主义者,近代学术思想史上一个奇特的人物,病逝于北京,享年7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