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闽南白话字”才是汉语拼音的鼻祖?你不知道的鼓浪屿故事

#历史#众所周知,厦门同安人卢戆章,1892年出版的《一目了然初阶》创制了中国切音新字,是中国人编撰的第一个汉语字母拼音字母方案。

“中国人编撰的第一个…”,而不是“世界第一个汉语字母拼音字母方案”?是的!

卢戆章,图片来自于影视作品

一目了然初阶

在老卢(卢戆章)之前,有一个叫打马字(Rev.John Van Nest Talmage )的美国传教士,为了在中国传播上帝福音,于1852年编撰出版了《唐话番字初学》,创造了简易白话字。

这是一本闽南语罗马字母的正字法学习教材,也就是“用拉丁字母拼音来书写闽南方言”的教材,比《一目了然新阶》整整早了四十年。

《唐话番字初学》封面

厦门老卢和这个美国大胡子老马是什么关系?他们的拼音著作之间有什么关联?

这个故事要从老马来中国说起…

1847年,28岁的老马带着家人跟随罗啻牧师从美国来到了中国厦门,从事传教活动。

当时中国文化普及度低,文盲高达90%以上,一群连中国书都整不明白的人,哪能明白《圣经》是个啥?

但是,这并没有难倒老马!他开始学习本地话,也就是闽南话。结果,老马不但学会了闽南话,还和罗啻牧师、养雅各医生一起琢磨,创制出一套“教会罗马字”,又称“闽南白话字”(闽南拼音文字),就是用简易的拉丁字母“拼写”出闽南话。

罗啻牧师和他的夫人

“闽南白话字”的产生,一方面有助于传教士学习闽南话,另一方面对文盲教徒们进行教学和传播,帮助他们拼音识字,经过这样的双向共学,闽南白话字在一定范围开始普及,有效地解决了传教的语言障碍问题。

闽南白话字是什么样的呢?是这样:

闽南白话字

再来看看厦门日报曾报道过的,厦门集美收藏达人——骆中民,收藏的1902年的《厦门音的字典》。

图片来自厦门日报

据厦门日报:打开《厦门音的字典》的扉页,是罗马字母拼写的闽南白话字“E-MNG IM E JI-TIAN”,“E-MNG”是“厦门”,“IM”为“音”,“JI-TIAN”意为“字典”,而“E”是“的”。

图片来自厦门日报

此后,以老马为首等人以闽南白话字又相继翻译了诸多圣书、圣诗,《天路历程》、《路德记》、《路加福音》、《约翰书信》《加拉太书》等等。为了让闽南白话字标准化,老马又参考了杜嘉德的辞典,编撰出版了《厦门音的字典》。虽然是为了宣教,但是不得不承认这项创新“闽南拼音字”,让原本目不识丁的本地人也开始阅读书籍,学习诗书、礼教、文化。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大约还有十万人左右在使用闽南白话字。

出版的这些闽南白话字编印的教会书在哪儿卖呢?“闽南圣教书局(Southern Fujian Christian Bookstore)”,这个书局位于今天鼓浪屿福建路43号,是一栋建筑面积200余平米的三层洋房。

Southern Fujian Christian Bookstore

老马一家,把一生最好的年华都留在了厦门。老马在厦门及周边传教活动近42年,他的夫人牧师娘长眠在了鼓浪屿,而老马在离开厦门回国三年后离世。他的两个女儿积极投身在福音事工及教育事业中,分别接办了妇学堂和毓德女校,在厦门发起缠足会,直到1949年才离开厦门,二女皆终身未婚。(图片来自网络)

1890年厦门,回国前夕,打马字夫妇吃茶(tê)。打马字(后排左1)和第二任妻子马利亚(后排左2)

1899年,厦门闽南三公会妇女传教协会。二姑娘(中排左3),大姑娘(中排左5),打马字牧师娘(中排左4)。

说到这,老卢-卢戆章该登场了。

老卢是汉语拼音文字的首倡者,是中国文字改革的先驱。他的第一本个人著作《一目了然初阶》,正是与老马(打马字)、杜嘉德交流切磋下,得到了启发,创制出来的。也就是说,闽南白话字的诞生,直接导致了汉语拼音的发明。

一目了然初阶(内页)

老卢是怎么结识的老马等西人的呢?那要从老卢的生平说起了…

老卢是福建厦门同安人,9岁入学,18岁科考,据说“县试名列前茅,府试却名落孙山”,从此不入科考。

老卢与语音研究的结缘,应该是从他前往新加坡攻读英文开始,三年学成后(1879年),老卢回到厦门鼓浪屿定居,以教华人英语和西人华语为业。

鼓浪屿老照片

在鼓浪屿,他广结中西方学识之人,加入了基督教,跟随传教士研学西方圣经及科学文明;接受了英国传教士马约翰的聘请,参加《华英字典》的翻译。教学翻译工作之余,他潜心钻研汉语拼音方案,历经十年,研究编制印刷出版了中国切音新字《一目了然新阶》。

《华英字典》的翻译

汉语拼音进代史,记载:

“卢戆章(1854-1928)是我国第一个创制拼音文字的人。1892年,他在厦门出版《一目了然初阶》,公布了创制的“中国切音新字”,用拉丁字母及其变体来拼厦门音,声韵双拼,左右横写,声母在右,韵母在左,另加鼻音符号和声调符号,增加声母后还可兼拼泉州音和潮州音。他认为,汉字“或者是当今天下之文字之至难者”,而切音新字“字母与切法习完,凡字无师能自读”,这样一来,“省费十余载之光阴,将此光阴专攻于算学、格致、化学,以及种种之实学,何患国不富强也哉!”卢戆章并不要求废除汉字,他主张“切音字与汉字并列”。后来,他又编写了《中国字母北京切音教科书》和《中国字母北京切音合订》,用切音字来拼写官话。

继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之后,开始了延续20年的切音字运动。几乎每隔一二年就有新的切音字方案出现,如吴敬恒的《豆芽快字》,蔡锡勇的《传音快字》,沈学的《盛世元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谱》,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的《增订合声简字》等。这些切音字方案多数是声韵双拼式的汉字笔画式字母方案的,大多数只在小范围内传习,没有广泛推行,只有王照的官话字母和劳乃宣的合声简字推行较广。”

中国字母北京切音教科书

真相如是,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近代不少知识分子就不同意了:

“中国是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大国,汉语拼音怎么可以用外国的字母呢?”

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收到的“汉字拼音方案”高达1600多个,按形式大致可分为几种:汉字笔画式、拉丁字母式、斯拉夫字母式、几种字母的混合形式、速记式、图案式、数字形式,而最后决定采用的是“拉丁字母式”。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发表了赞同拉丁字母的讲话,提出“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案”。

毛主席有力地反驳了一些知识分子“采用拉丁字母,就大有卖国嫌疑”的言论,表示“拉丁字母只有二十几个,向一面写,简单明了,我们汉字在这方面实在比不上,比不上就是比不上”,并举了罗马数字的例子,阐明“学习外国的好东西,对自己有好处”。

其实,英文字母也是源于拉丁字母,而拉丁字母渊源于希腊字母,希腊字母是由腓尼基字母演变而来的。

中国汉语拼音运动,从清朝末年1892年卢戆章的切音字运动开始,到注音字母公布推广,到国语罗马字运动,到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最终由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经三年(1955年-1957年)的研究制定。

《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度和推行,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代代语言文学家苦心探究的伟大成果。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推行《汉语拼音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