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盛馆羊肉卤,始创于1645年,发源于滑县万古镇梁村集,俗称“万古羊肉卤”,先后历经王氏家族十一代人的传承历史,逐步积淀成今天的美味佳肴和独门绝技。
万古文盛馆羊肉卤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工艺复杂,风味独特。依靠祖传秘方制作,被誉为中原一绝。咸丰年间曾作为宫廷御用贡品。《滑县志》有“东西南北都吃遍,不如万古羊肉面”、“陇馔有熊腊,豫烹唯羊卤”之载述。
王氏家族先人王家孝,在“梁王城”(今万古镇梁村集)开饭馆为生,用羊肉做卤汤。一天,他在炸制羊油加入大料准备下肉时,一不小心将醋坛打翻在锅台,陈年老醋洒入热油锅中,随即油烟沸腾,异香四射,顿时缭绕在大街小巷。这种气味令人为之一振,随后,众人纷纷打探味从何来,并循着气味来到了王家饭馆,大家惊讶之后给以盛赞。王家孝弄拙成巧,因失误得法。他遂将羊肉馆取名为:“闻盛馆”(闻味盛赞之意)。闻盛馆常有文人诗客相聚,谈天说地,咏诗作对。
一天,乾隆便装游历“玉皇阁”时,食欲陡增,饥饿难耐,便问及地方美食,答曰:有一“闻盛馆”,常有文人诗友聚之,乾隆随唤地方官呈至,食后大喜,赞曰:“‘闻盛馆’者‘文盛馆’也”(文诗墨客盛聚之意)。
从此以后,因乾隆树名,“万古文盛馆羊肉卤”自然替代了“闻盛馆”之名,而被唤至今。
后来,王家孝不断用醋加以调试,并创新了食醋的独特制作工序和味道,在质量和品位方面,一次次研究总结,直到自己完全满意为止。这种佐以秘制醋的妙用,使羊肉卤不仅去除了原有的膻、腥、腻,还使味道芬芳溢口,粘齿留香,更醇更厚——令人回味悠长,久久难忘。
羊肉性温热,壮阳滋阴、暖中补气、开胃健脾,还可以去湿气避寒冷,暖胃寒。羊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且由于羊肉脂肪熔点是47度,人体温度是37度,就是多吃羊肉,脂肪也不易被身体吸收,因此不会发胖,更不会增加脂肪。俗话说得好:“羊吃百草,全身变宝”。羊根据自身生理需要选择草木,固羊有“百药之库”美称。古人有云:“多吃羊肉,健康长寿。”万古文盛馆羊肉卤含有多种维生素、氨基酸、高蛋白。它高补低脂,常食具有健胃养身、祛病防寒、开胃消积、养胃健脾、壮肾肋阳、强筋壮胃之功能,特别对久病体弱者具有滋补保健价值。
王氏家族靠传统手工制作的万古文盛馆羊肉卤,具有极高科学研究价值,其制作程序科学严谨,配料成分多元,炸、犒方法独特,风味神奇独到,为中华民间饮食文化的形成、创新、发展提供了资料佐证。
300多年来,万古文盛馆羊肉卤的独特技艺,承载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和五味调的境界说,展示了中原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了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独特性,为积极宣传推广中原传统饮食文化,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它不仅是社会餐饮不可或缺的美食精品,更是千家万户不可缺少的主食首选。万古羊肉卤的发展成功史,对研究我国地方风味饮食的形成具有很高的历史借鉴价值。
其制作方法如下:
一、选羊宰羊:以2龄偏肥上等公羊为佳,凌晨5时左右宰杀,保证肉鲜、丝嫩、质地好。
二、切割成块:切割肉块非常讲究,必须“一刀断、不回刀”、“竖丝切条、横丝切块”,均匀切成1公分见方肉块,肉丝不乱不碎,易入锅同熟。
三、配料:选配药料异常重要,各种药料配比极其严格。视不同羊肉质地酌量增减。药料一般选用优质上等质料。主要有:肉桂、良姜、砂仁、豆寇、大茴香、白芷、陈皮、草果、丁香、荜拨等几十种,经秘制醋侵泡而成。
四、除膻渗香:采用纯正羊油炸卤,羊油须用新油熬制,油温加热至140℃时,加入秘制醋浸泡药料,热油遇醋药料随即沸腾,去除羊肉中的膻味,渗出药料香味。
五、下肉炸犒:药料入锅后,待醋中水分饱和放入切割成型的羊肉块,迅速翻炸。炸至羊肉变为柿黄色,改微火犒。一般犒3个小时,然后加入葱、姜、蒜再犒30分钟即可。炸、犒的火候有严格要求,必须恰到好处,否则直接影响羊肉卤的色、香、味等。
六、着色成型:肉卤犒熟后,加入调色酱,熄火出锅即成。
万古文盛馆羊肉卤从始至今,始终坚持“每代传一门,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祖规。在传承过程中,很多有关典籍已失于战乱和水患。主要收集的传承谱系和有关记载如下:
第一代:王家孝(1654-1733)万古文盛馆羊肉卤创始人;第二代:王宪文(1678-1758);第三代:王全仁(1710-1788);第四代:王元相(1748-1830);第五代:王克敬(
1778-1869);第六代:王心钦(1807-1887); 第七代:王光玉(1839-1921);第八代:王发喜(1869-1919); 第九代:王文聚(1905-1981);王文聚在当地人缘极好。他长期经营饭馆,经济条件比一般人较好,常常资助贫弱者。一天,留固镇许营村有一名叫董运铭的孤儿,上门乞讨,王文聚不仅管他饭吃,还收下做徒,技艺学成后,为其撺掇婚事,置买房屋,帮其成家立业。河门头村有一妇人,因贫病交加,到处乞讨,讨饭到王文聚门里,被其收留,管吃管住,帮其度过饥荒。妇人临去世前,反复嘱咐后辈们:“到啥时候也不能忘了梁村王家,是他救了我和你爹的命。”因此,老妇人的孙子以及重孙子,每到春节和梁村集10月初8古会,便携重礼来王家拜探,几十年来,年年如此,从未间断。
1956年,因生活所迫,王文聚打破传承祖规,广收门徒,靠祖传技艺维持生计,门徒有:留固镇许营村董兰才、董运铭,万古镇木营村宋运恩,田庄村田立冬、常广州,妹村王书凡等。并把正在经营的文盛馆全部资产,融入合作社,将原梁村文盛馆店址搬迁到万古集经营。1988年,在万古镇供销社原主任李路君大胆策划设计下,万古文盛馆羊肉卤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科学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期间,并发明了真空软包装,解决了羊肉卤无法长期保质保鲜和走远去的问题。此时年产品生产量达到近50吨。使这一传统美食远销国内24个省市和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接着,王文聚在万古、焦作、鹤壁、安阳、成都等地相继传授技艺,期间共收徒40余人。1958年中原大地发生自然灾害,王文聚面向广大灾民,公开授受祖传羊肉卤制作秘方,使这一制作技艺成为人们维系生计的技能。
第十代:王守真(1944-2009);改革开放初期,受聘于滑县饮食服务公司,先后在顺河街回民食堂、国营旅社回民饭店工作,专门从事羊肉卤的制作经营和技术传授。1995年文盛馆羊肉卤获“95河南省优质保健食品首批特别推荐产品”,并被河南省保健品协会评为名牌金奖;1995年9月10日,在北京举办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荣获旅游产品‘金奖’。在此期间共收徒20余人次。其中知名高徒有王洪宝、王洪乾、王洪赞、许争光、肖好胜、刘勇、魏万超等人。后来王洪宝、肖好胜分别在邢台市、万古集开设包桌宴席,一边制作销售万古文盛馆羊肉卤,一边带徒授艺。王洪赞在万古梁村开设中型酒店,大量销售万古文盛馆羊肉卤。王守真善于钻研,并不断创新,使万古文盛馆羊肉卤的品质得到又一次飞跃。除产品更广泛辐射周边外,还远销国外。
第十一代:王洪标(1969- );1980年跟随父亲王守真在国营回民食堂学徒。1985年受聘于滑县回民清真友谊饭店、穆斯林饭店、第一粮店饭店。1987年王洪标在道城路、道康路、土产街开设饭店,从事羊肉卤加工销售。其中收授徒弟有:马利志、王郑智、许振强、郑昌盛。后来在县城创办滑县九代文盛食品商贸有限公司。他的羊肉面做得最佳,“回头”率极高,深受方圆人称赞,已成为当地人待客的佳肴。其亲手制作的万古文盛馆羊肉卤软包装精品礼盒,既达到了长期保鲜保质的效果,而又实现了走出去走远去的目的。已经成为人们走亲访友必备的馈赠礼品。
2005年,王洪标在鹤壁市收徒5人,传授羊肉卤制作技术;2008年在安阳饮食服务公司传承技艺11人;2013年在郑州个园酒店培训5人;2014年在北京回龙观培训下岗工人18人;2016年在北京昌平区二拨子工业园培训下岗工人8人。
2007年,万古文盛馆羊肉卤被河南省文联、河南省委宣传部授予首批“河南老字号”称号;2009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文化厅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被安阳市人民政府列入“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6年6月,被河南大河报、河南餐饮与饭店行业协会评为“河南好味道”;2016年9月被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原贡品”称号;2017年,王洪标被选举为滑县第十二届政协委员;2017年8月,被滑县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授予“大爱无疆热心公益”称号。2017年11月,被录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平台。
作为万古文盛馆羊肉卤的第十一代嫡传人,王洪标决心在继承前几代艺人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开展手工技艺和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建设规模性养殖园,对每只羊从喂养到餐桌整个链条,实行身份证识别制度,建立绿色环保经营模式,面向全国开展连锁加盟经营,让更多人吃上放心肉和传统的美味佳肴而继续拼搏。
被采访人:李路君 王永安 祝风旗 程庆现 王敬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