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河健康报】
大河健康报记者 曹聪
近日,记者从“出彩河南人”第三届最美医生宣传推介活动组委会获悉,第三届最美医生候选人日前已经正式产生。即日起,公众可通过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客户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微信公众号、医药卫生报微信公众号查阅相关信息并为自己喜欢的候选人助力点赞。
“出彩河南人”第三届最美医生宣传推介活动由省委宣传部、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广播电视台共同举办,旨在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全省卫生健康大会精神,宣传推介全省卫生健康系统的先进典型,进一步增进社会各界对医务人员的理解,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医患关系,激励广大医务工作者学习先进,努力推动河南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原建设更加出彩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本届活动启动以来,全省各地、各医疗单位高度重视,积极向组委会报送推荐人选。截至5月30日,组委会办公室共收到符合条件的推荐材料58件。组委会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过初评,最终确定了20名候选人。现将候选人名单公布(按姓氏笔画为序),请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踊跃点赞,并给予监督。
点赞方式:
1.手机登录“大象新闻”客户端,进入“出彩河南人”第三届最美医生活动专区,查看候选人名单及事迹并进行点赞。
2.手机微信关注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微信公众号、医药卫生报微信公众号,查看候选人名单及事迹并进行点赞。
宣传点赞时间为:7月25日9时—7月30日9时。
附:
“出彩河南人”第三届最美医生候选人事迹简介(按姓氏笔画排序)
1.丁水印,男,汉族,1963年4月生,农工党党员,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心内三科主任医师。先后荣获市五一劳动奖章、河南优秀医师等荣誉称号,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关键词:急性胸痛患者的速效救心人
1997年完成驻马店市第一台起搏器植入手术,自2004年以来,累计完成介入手术1万多例。2018年医院创立国家胸痛中心,丁水印勇担重任,带领团队用不到一年时间把抢救的时间控制到了平均40多分钟,救治急性胸痛患者从年200多人到认证后年1000多人。他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注重医学科普知识的推广普及,带队到县医院扶贫,多次参加国家红十会发起义诊活动。由于长期辛劳的工作,他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但他仍奋斗在治病救人的一线。
2.丁樱,女,汉族,1951年2月生,中共党员,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2004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2022年被评为第四届国医大师。
关键词:春风化雨救治患儿的精诚大医
从医53年,擅长中医药治疗儿科疑难病,尤其是肾脏风湿免疫性疾病。年过七旬她仍坚守临床一线,年门诊量万余人次。慕名来诊患者遍及全国各地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澳洲等境外地区,复诊率高达90%。
她创新儿童肾病“扶正祛邪,序贯辨治”理论被纳入规划教材;提出儿童紫癜性肾炎“热、瘀、虚”的病机特点,研制了清热止血颗粒、肾必宁颗粒、梅连散等院内制剂,拟定儿童紫癜性肾炎中西医阶梯诊疗方案,经国家重大课题循证评价验证了有效性;主持课题28项,其中国家重大课题2项、国自然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16项,获省部级成果14项;出版学术著作33部,其中国家规划教材主副编9部、个人经验专著4部;发表核心期刊及SCI论文83篇,主持制定优势病种行业标准、诊疗指南8项,发明专利1项。作为党员,从非典、汶川地震、新冠疫情到河南洪灾,她带头捐款、组织义诊,并以个人名义捐献60万元设立奖学金。
3.王春霞,女,汉族,1975年3月生,中共党员,周口市项城市疾控中心流病信息科技师。
关键词:舍小家为大家的流调专家
王春霞多次受命赴外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曾支援沈丘、郑州,2022年驰援吉林。3月16日刚刚到达吉林的她,才下飞机,就接到妹妹打来的电话:“母亲突然离世了。”一边是支援工作尚未开展,一边是老母亲突然离世,悲痛万分的王春霞反复思量后,决定留在吉林继续抗疫。她说,这是对母亲最好的告慰。因为“国家有事不退缩”是母亲对她的教诲。
就这样,王春霞留在吉林与同事们一起奋战:不管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接到指令,她就第一时间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流调结束又马不停蹄地回到疫情防控指挥部整理数据。她每一天都争分夺秒,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出具最详细的信息资料,为防控策略的制定与调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她和战友们坚守一线31天,直至吉林疫情全面动态清零。获得吉林省省委书记景俊海、河南省省长王凯的表彰批示。
4.王倩青,女,汉族,1971年11月生,中共党员,新乡市中心医院妇瘤科主任医师。先后荣获河南省三八红旗手、河南省优秀医师、新乡市五一劳动奖章、新乡市十大科技标兵等称号,带领团队荣获国家卫生健康委“健康卫士•创新团队奖”。
关键词:不懈攀登精益求精的妇科卫士
她勇于攀登医学高峰,从单纯切除到整复性手术,从择期手术到急诊手术,从良性手术到恶性手术,她一次次突破自我。她发表核心论文30 余篇,国家专利6项,SCI20篇。迄今为止,她和她的团队年手术量达2300台;启动并带领全省 11 家地市级三甲医院“脐•豫•中原”单孔巡讲;举办了“牧野妇科单孔腹腔镜培训班”,培训万余人次。
她笃信大医精诚,止于至善。她创造了连续手术36个小时的超长记录,被称为“拼命三郎”。长期高强度的工作由使她身材消瘦。26年的从医生涯,她默默地实现着做一名好医生的理想,忠诚履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使命!
5.牛朝阳,男,汉族,1975年5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中医院21世纪门诊部副主任中医师。先后获评河南省首届医德医风模范、河南省技术标兵、河南省中医药拔尖人才。
关键词:一心只为患者的中医多面手
他一心为患者。2012年的一个冬夜,郑州黄河二桥发生大型车祸,他受命带队赶往现场。刚上桥发现桥面结冰,急救车无法前行。他顶着冻雨徒步2公里赶到事故现场开展救治,把患者转运到医院后,他发起高烧。为了顺利救治患者,他隐瞒了自己的病情,坚持上完夜班。交完班后的他被诊断为肺炎,住院期间仍坚持让复诊患者来病房复诊。
他曾前往哈密开展援疆工作期间,多次走进矿区、牧区、基层医疗机构义诊,凭借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受到了当地人民的一致好评。
他积极参与重大医疗救治任务,2022年他作为国家(河南)援沪中医医疗队队员,紧急奔赴上海开展新冠疫情救治工作,结合患者具体病情,筛选中医药特色疗法,建立了中医药救治流程方案,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6.叶莹,女,汉族,1972年1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主任医师。2018年获得全省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21年获得全省卫生应急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关键词:战疫情斗病毒的疾控专家
只要有疫情发生,她总能在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指导疫情防控,她总是选择最危险、最难处置的那一项工作。在她的努力下,河南省甲肝、乙肝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近5年我省未出现过大规模甲肝、乙肝的暴发流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她每天工作长达12个小时以上,连续作战52天。疫情常态化后,她组织专家对各类单位复产复工,重要考试和会议活动提供专业的防控技术指导。2021年郑州多轮疫情、禹州疫情、安阳疫情期间和今年3月后连续2个多月的本地疫情中,她带领中心现场流调组快速流调、深入溯源、全面分析和及时研判,定期开展日常风险评估和趋势研判,在特殊时期开展专题深入风险评估,及时发现我省疫情防控的漏洞和风险点,提出防控建议。积极参与新冠流行病学和防控措施方面的科学研究,探索我省疫情流行特征,为科学防控提供支撑。
7.冯静,女,汉族,1982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郑州颐和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
关键词:抗击新冠疫情的“特种兵”
新冠疫情发生后,作为呼吸科的主要力量,冯静一直奋战在最前线。从发现河南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到守护发热门诊杜绝院内感染,再到寒冬炎夏中数次参与全民核酸检测,两年多来,她凭借果断、敏锐的职业素养,始终带领团队坚守一线,为疫情防控贡献着自己的专业力量。
视患者如亲人,做有温度的医生,是冯静的职业目标。她为家境困窘的高危截瘫患者组织社会募捐,为慢性呼吸病患者建立长达7年的跟踪治疗。她愿意倾听患者的苦恼,耐心沟通,分析病情,制定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方案,与患者建立深厚情义的同时,也用专业的医术为他们缓解病痛。
冯静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技术,在医院带领团队第一个开展经鼻高流量氧疗设备治疗呼吸衰竭、气管切开等技术,服务患者的同时,促进了学科发展。“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作为一名医生,她接受的是疾病的考验,守护的是患者的生命,追求的是患者满意,坚持的是医者仁心。
8.江立千,男,汉族,1969年9月生,群众,信阳市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技师。2006、2007年广东省中山市优秀工作者、2011年广东省佛山市高层次人才、2021年河南省信阳市高层次骨干人才。
关键词:奉献桑梓的技术领头雁
从医近30年,他经历了从学校教学到医院临床一线、从普通检验工作者到学科带头人、从家乡信阳到珠三角又回到家乡的工作历程。无论是在理论、实践上还是在管理上,他都积累了丰富经验,承担了多项市厅级科研课题,发表30余篇专业论文。2017年回到信阳,江立千凭着对检验事业的热爱和高度的专业素养,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从科室团队组建到通过一项项实验室验收,再到成功申报为信阳市第一家大规模核酸检测基地、市级临床检验重点实验室,不断实现科室业务水平质的跨越,他本人多次被评为优秀工作者。他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带领科室形成“质量精、执行强、效率高、温馨化”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在新冠疫情防控中,江立千总是主动请缨、勇担重任,完成一次又一次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成为大家眼中的“不锈钢人”。
9.孙长宇,男,汉族,中共党员,1969年10月生,郑州大学一附院感染科主任医师。2021年获评河南省抗疫优秀先进个人。
关键词:三战疫情的援沪先锋
他长期奋战在医疗一线,三次与疫情短兵相接:2003年,在河南首批进入非典病房;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支援武汉;2022年4月,奔赴上海驰援。
在武汉,孙长宇第一个参与江汉方舱医院值班,被患者亲切地称为“保哥”,患者们告诉他:“因为你的安慰,你的处理,让我们觉得保险了,安全了!”
他日夜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沿。有一次,在工作的时候他出现了缺氧症状,头昏,走路发软,反应迟钝,幸好路过的一名护理人员救了他。
援沪期间,他负责专家会诊及医疗安全,除了处理舱内会诊病人,还要保障重症病人或者有重症化表现的病人的转诊及救治。一个月后,他又作为病区主任进驻定点医院浦东医院接管新冠病区。他对每位确诊病人严格把关、仔细甄别,确保无错诊、漏诊。
10.孙俊红,女,汉族,1975年9月,群众,濮阳市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副主任技师。2022年4月团队被濮阳市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两次荣获濮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关键词:征战上海的临床检验老兵
2020年伊始,新冠疫情暴发,她便站在“防疫抗疫”第一线。作为新冠病毒检测线的“哨兵”,她带领团队,从白天到黑夜,从黑夜再到黎明,持续奋战在一线。
主动请缨奔赴援沪一线。因精湛的专业技术和过硬的工作作风,她被任命为濮阳市援沪核酸检测队队长。从前期队员组成、随行物资的准备、人员的培训到抵达上海的分分秒秒钟,她不顾自己室性早搏的老毛病,事事亲力亲为。
年近50岁的她,坚持与队员们一起进入方舱实验室,为了尽早完成检测任务,在实验室连续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引起脚部浮肿。一个班次下来,她常常腰酸背痛,直不起腰,摘下口罩和护目镜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压痕,双手被汗水泡得发白,泡出了深深的褶皱……昼夜颠倒的工作时间、高度紧张的工作压力,使她血压居高不下、室性早搏越来越频繁,但她仍坚守一线,直至顺利完成援沪任务。
11.李小芹,女,汉族,1965年7月生,农工党党员,河南省儿童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2018获得郑州市医学学科建设领军人才称号,2020年被评为河南省卫生健康系统第二届医德医风先进个人 。
关键词:河南儿童消化内镜的践行者
她通过腔镜技术救治了几万名孩子,她带领的儿童消化腔镜中心不断刷新、填补省内技术空白,多项技术居于国内领先地位,让河南消化道疑难罕见病儿童在“家门口”得到救治。
一名新生儿,出生后频繁大量呕血,处于休克状态。身体冰凉、皮肤灰白,包裹、尿不湿上都是血,需要紧急内镜探查!李小芹飞奔而至,用最细的5.5毫米镜子探查发现胃底小动脉糜烂出血,李小芹给予胃内镜肽夹准确夹闭治疗,成功止血。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孩子重获新生。这样的小患儿成功抢救,国内罕见。她还为出生仅37天的婴儿成功取出消化道异物,这在国内又打破了记录。
她参与编写多个临床指南和共识,为中国治疗儿童消化道疾病提供依据和标准。2022年5月,李小芹执笔的《中国儿童消化道异物诊断、管理和内镜处理专家共识》在中华儿科杂志发表,为全国同行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12.李庆华,男,汉族,1967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师,专业技术大校。先后荣立三等功2次、获嘉奖5次,2021年底被河南省红十字会表彰为先进工作者,被联勤保障部队表彰为卫勤保障先进个人。
关键词:戮力进取护佑生命的人民军医
作为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成员,他研发热射病救治方舱,实践创新“三三三”救治模式,成功挽回一名多达11个器官损伤的热射病战士的生命,创造了热射病救治奇迹。
作为医院重症医学和心胸外科学科带头人,李庆华先后完成了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置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三级跳,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十多项。近三年来,获实用型专利3项,发表核心期刊论著12篇,主编并出版2部专著。
2020年初,李庆华主动请缨,到火神山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负责病区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病人的会诊及治疗和病区病历质控、科研及经验推广工作。在火神山医院举办的首届学术交流会上,其《多学科联合诊治在新冠肺炎中的应用》课题荣获一等奖。
13.李拥军,男,汉族,1970年7月生,中共党员,开封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兼急诊ICU主任医师。先后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第九届河南优秀医师奖。
关键词:以坚定行动诠释不忘初心的双料英雄
坚守急诊重症一线20多年来,李拥军时刻保持备战状态。急诊ICU的病人,病情重、变化快,多年来,他每天提前1小时到医院,查看每位病人的情况及化验结果。每天查房时,他亲自给病人翻身、扣背、排痰,观察痰的颜色、量、性状,观察病人的大便、尿液,很多次,病人突发呼吸心跳停止,他都能迅速反应进行施救。
“战”时他更是勇挑重任。2020年他被任命为河南省第十批援鄂医疗队副队长,作为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发热十二病区主任,他以娴熟的业务技能,精细化的管理,实现了患者零死亡率、零复发率,医护人员零感染率;他还注重患者情感诉求,克服重重困难购置一部新手机,建立“豫你在一起”医患交流微信群,极大地促进了患者与医护人员、家人的交流。
他热心卫生公益事业,常深入社区、学校、工厂,示范徒手心肺复苏,普及急救知识。
14.杨礼波,男,汉族,1979年12月生,中共党员,鹤壁市浚县善堂中心卫生院副主任医师。2019年被鹤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评为优秀医师。
关键词:在乡镇开展髋关节置换术的基层守门人
他扎根基层,开展多项新手术项目,努力提高医院外科技术水平,只为了能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医。他先后开展了“腹腔镜下胃穿孔修补术”“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等手术。他率先在乡镇开展了髋关节置换手术,主刀过150例的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最大年龄99岁。
2019年带领医院在全市率先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2020年,医院顺利晋级二级综合医院。
在疫情防控中,他制订防控措施,落实防控要求,事无巨细,加班加点成为家常便饭。全员核酸采集,全镇65个采集点,分布在180平方公里内,医院需要全员出动,大多数没有机动车,他通宵筹划安排,保证了全员核酸采集的科学及时。
15.杨金玲,女,汉族,1975年9月生,中共党员,济源市妇幼保健院保健部、普儿科副主任医师。先后获济源市技术能手、市三八红旗手、市十大名医称号。
关键词:用严谨和耐心驱散患儿病痛的阿姨医生
25年来,杨金玲以十倍的严谨和百倍的耐心,赢得了患儿家属们如潮的好评,“找杨医生看病我们放心!”在患儿家属眼里,她细心得近乎“妈妈”:每次接诊,查房,她从不轻易作判断,而是仔细查体,对孩子的饮食、活动、精神表现一一过问,最后才综合分析和判断。她从不吝啬时间与患儿家长耐心交流,总是用通俗易懂的病情分析和真诚耐心的解释消除家长心中的焦灼和不安。
每当面对病情复杂或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时,她都会亲自组织疑难病例讨论。每当有重病人,她白天会往病人床边跑好几趟,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夜里还会给值班医生打电话,询问新病人和重病人的情况。
她精进不休,为了救治反复喘息和慢性咳嗽的患儿,建立了济源第一个雾化室和哮喘特色门诊,有效降低了外传率,减少了家庭负担。
16.杨斌,男,汉族,1971年12月生,中共党员,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脏移植中心主任医师。2016年获评郑州市优秀共产党员,2018年获评河南省医学学科建设领军人才。
关键词:仁心仁术护佑患者的白衣天使
他从事心血管外科诊疗二十余年,救治了数以千计的生命。从出生仅1天和3天的严重紫绀型先心病新生儿,到国内最高龄心脏移植患者;从被多家大医院“宣判死刑”的“紫娃”奇奇、“紫面男孩”小魏等复杂重症先心病患儿,到中原地区首例人工心脏“火箭心”的置入手术,他将一个个生命从垂死的边缘夺回,让枯萎之花重新绽放。在杨斌的带领下,目前,该院心脏移植团队已累计完成心脏移植150余例。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移植例数位列全国第四。他热心公益事业,情系偏远山区患儿健康。自2015年以来,郑州七院携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连续多年开展“天使之旅”贫困先心病患儿筛查救助行动。
17.皇甫胜强,男,汉族,1976年6月生,中共党员,洛阳市汝阳县三屯镇贠沟村卫生所中医医师。2019年荣获市级基层科普达人二等奖及河南省健康科普能力大赛豫西片区优秀奖。
关键词:有温度受信赖的基层健康守护者
多年来,他跑遍了乡村每一条小道,熟知每一户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每天走街串户,观察各个慢性病患者及重度精神疾病患者病情变化,精心指导用药,叮嘱按时吃药。田间地头、坡上坡下、门前屋后,只要乡亲们停留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脚印。村里一百多个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的用药他都能倒背如流。他情系乡村,关心村民健康,他常常给村民垫付医药费、陪着去医院或是半夜出诊、对特别贫困人群免去医药费这些事数不胜数。为更好地服务病人,他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学习医学知识到深夜,先后取得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中医执业医师资格,并顺利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三级考试。他还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是全县乡村医生中第一个建立微信群并通过微信群对村民开展健康教育的村医,积极参加科普比赛并取得名次。
18.秦秉玉,男,汉族,1963年6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主任医师。2015年获得河南省文明医生称号和第七届河南优秀医师奖;2016年获得第十届中国医师奖;2020荣获中原名医称号和省直机关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
关键词:重症患者“生死之门”的守护者
从医35年,他始终以工匠精神精研专业,带领团队累计救治11万余名重症患者,制定并推广一系列重症医学临床质控操作规范,有效推动了重症医学服务能力进入高质量提升新阶段。
他带领团队,在河南率先开展了多项重症监测与生命支持技术。为守护一位因车祸受伤的年轻女性,他连续56天吃住在病房;十几年来,他没休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随时响应患者的需要,随时奔赴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现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期间,他始终奔走在疫情防控一线,多次深入郑州、信阳、周口、濮阳抗疫一线,全力救治危重患者,成功救治91岁高龄患者、一家六口家庭内新冠感染等典型病例,被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评为“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19.郭红玲,女,汉族,1972年10月生,中共党员,安阳市滑县人民医院神经内四科主任医师。2021年被授予安阳市三八红旗手,2021年在中国县级医院优秀专科评选中荣获常青好医生。
关键词:卒中患者的“守护神”
自2016年以来,郭红玲带领团队对2000多名患者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使数百名可能残疾或死亡的患者重返社会。2018年,滑县首次对一例大面积脑栓塞昏迷病人进行了动脉内取栓治疗,患者在两个月后能够独立行走。2022年2月,滑县人民医院在全国综合防治卒中中心排名、综合防治卒中中心静脉溶栓技术排名、综合防治卒中中心AIS介入再通技术100强排名中均位列前茅。她每周最少一次下乡或进乡村、社区提供志愿服务,开展针对性的义诊、咨询、科普宣教等活动。如今,她的足迹遍布全县23个乡镇,50多所中小学,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受益人次达20多万。
20.管一春,女,汉族,1977年5月生,中共党员,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科主任医师。先后获评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中青年卫生健康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关键词:“生命起点”的守卫者
她带领团队攻克一例例疑难病例,利用先进技术,帮助两万多个女性圆了做妈妈的梦想。为了帮助有生育需求的年轻肿瘤患者,她带领团队远赴日本、美国等多地学习最新的生育力保存理念和技术,率先在我省设立“生育力保存”专病门诊,建立生育力保存诊治网络,为近百位乳腺癌、卵巢癌、直肠癌、子宫内膜癌等患者保存了生育力。
她还站在患者的角度,打造精细化和个性化服务的专病门诊,如复发性流产门诊、胚胎发育咨询门诊、心理咨询门诊、营养减重门诊、临床用药门诊、多学科联合门诊等;联合公益组织,四处奔走,帮扶500多户低保、失独、经济困难的不孕不育家庭,重新点燃他们的希望之火。
工作之余,她还致力于科普宣传。通过丰富的临床经验创作健康科普短文和短视频,向广大网友传播健康知识。用行动坚守初心,从生命源头守护人民健康。
本文来自【大河健康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