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右上方红字关注“燃烧的岛群”,我们不做他人文章的搬运工,只提供准确的历史依据和独到的见解分析,用地缘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来讲述历史和旅行的精彩!
本文是“燃烧的岛群”自媒体第142篇原创文章。
本文内容参考了七喜飞行猪提供的资料,全文共6578字,配图35幅,阅读需要12分钟。
众所周知在二战中,美国有着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仅在1941年-1945年之间,美国的18家船厂就生产出2751艘万吨级货船“自由轮”,将海量的人员和武器输送到各个战场,最终击败了轴心国。美国同期还造出了534艘胜利轮、1152艘坦克登陆舰、697艘油轮、565艘护航驱逐舰、124护航航空母舰——好了,打住,本文的主题不是讲美国人造船!
图1. 二战美国造船的代表:自由轮杰里米·奥布莱恩号
在两大轴心国主力中,德国因为本土位于中欧腹地,出海口被英伦三岛和北欧半岛封锁得严严实实,一直不是海上强国。日本的出海环境相对要优越得多,作为一个岛国,海运是日本的生命线,为了维持这条漫长而脆弱的生命线,太平洋战争中的日本也实施了有组织有计划的战时紧急造船计划,本文将试图一探究竟。
图2. 旧金山湾的纪念舰:杰里米·奥布莱恩号自由轮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全国的商船保有量为630万总吨,海军估计在开战后的第一年度将损失80-100万总吨的商船,第二年度下降到60-80万总吨,第三年度以后为40-60万总吨。因此海军计划在第一年度补充建造45万总吨,第二年建造60万总吨,第三年度以后每年建造80万总吨,以弥补战争中的损失。
图3. 美国批量建造的自由轮正是其强大工业实力的体现
战争爆发后,商船建造计划被彻底纳入日本海军的统一管理中。1942年4月发布了第一批战时标准船的建造计划,包括6种货船、3种油轮和1种矿石运输船,建造标准参照了1939年度日本船舶改善协会的造船标准,强调了材料规格的统一化、工程工艺的简易化和附件设备的统一化,为了在战后能够继续使用,第一次战标船的总体性能还是有一定的保障。
第一次战标船的货船分A、B、C、D、E、F六型,前4型的动力部分采用往复式蒸汽主机和圆管锅炉搭配,航速在10-12节之间,后2型动力部分采用柴油主机,具体包括:
图4. 1A型货船
1A型货船:6400总吨,长128米宽17.8米吃水9.8米,3台2号圆管锅炉,最大功率3600马力,航速12节,由川南工业香烧岛造船所建造,共9艘。
图5. 1B型货船
1B型货船:4500总吨,长112米宽15.8米吃水9.1米,2台2号圆管锅炉,最大功率2200马力,航速12.3节,续航距离8000海里,由浦贺船厂建造,共16艘。1A和1B两型货船因体型较大,一般用于往返南洋、中国到日本本土之间的大型货物运输。
图6. 1C型货船
1C型货船:2700总吨,长93米宽13.7米吃水7.6米,3台3号圆管锅炉,最大功率2000马力,航速11节,续航距离4000海里,由中坚造船所建造,共34艘,主要用于中日之间的运输。
图7. 1D型货船
1D型货船:1900总吨,长82.3米宽12.2米吃水6.2米,3台5号圆管锅炉,最大功率1200马力,航速10节,续航距离3800海里,由日本钢管鹤见造船所建造,共20艘。1D型货船的船尾闸门可以打开,船仓宽大,可用于运输大件货物,多被日军征用去当车辆运输船,号称战标船里最出色的一种。
图8. 1E型货船
1E型货船:830总吨,柴油主机,最大功率750马力,航速10节,续航距离7200海里,由尼崎船渠设计,几个小船厂建造,共15艘左右。
图9. 1F型货船
1F型货船:490总吨,柴油主机,最大功率600马力,航速10节,由三菱重工下关造船所设计,共建造了22艘左右。1E和1F两型主要用于日本本土各地、日本与朝鲜之间、或东南亚各资源产地之间的杂物运输。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7天后,也就是1945年8月22日,在北海道以北海域还发生了一起二战最后的海战,当天苏军的L12和L19号两艘潜艇正在此处巡航。
图10. 两艘潜艇均为“列宁格勒”级布雷潜艇
8月22日凌晨4:20分许,1404吨的海底电缆敷设舰“小笠原丸”号遭到鱼雷攻击并沉没,5:13分左右,苏军潜艇又命中了“第二新兴丸”,船体右舷被炸出一个5米*10米的大口子,苏军潜艇又浮上水面,打算用舰炮收拾掉他。
图11. 海底电缆敷设舰“小笠原丸”
2700吨级的“第二新兴丸”为浦贺船坞所设计建造的2000吨级货船中的一艘,1939年建成,1941年9月5日被海军征用,加装有3门120mm舰炮(后来拆除一门),4座双联装和6座单装96式25mm防空机关炮,战时改装还增加了深水炸弹发射器(可装载20枚二式水雷),属于海军的特设炮舰,火力还是相当强的。
垂死挣扎的“第二新兴丸”趁机用船上装备的120mm舰炮和高射机关炮猛烈射击苏军潜艇,两艘潜艇也没想到日本人还有这么重的武装,立马紧急下潜,第二新兴丸侥幸挣扎着逃回了北海道港口。
图12. 模型作品“第二新兴丸”
上午9:52分,还有一艘运送撤退日本平民的货船“泰东丸”号在附近海面上与不明国籍的潜艇遭遇。“泰东丸”号并没有搭载任何武装,且悬挂了白旗。尽管如此,那艘潜艇仍然对“泰东丸”号发起炮击,将其击沉后撤离。
8月22日晚,两艘苏军受命返航。L12号潜艇于28日返回基地,L19号却在返航过程中失踪,苏军战史记录为8月24日触雷沉没。这次交火堪称是二战的最后一次海上战斗。
图13. 1K型矿石运输船
为了方便运输铁矿石,第一次战标船中专门设计有1K型矿石运输船。设计标准排水量为5300总吨,往复式蒸汽机,2台2号圆管锅炉,最大功率2400马力,航速10.5节,续航距离7500海里,由三菱重工神户造船所设计,共20艘。1K型主要用于中国大治与八幡制铁所之间的铁矿石运输,后来也参与海南岛榆林至日本本土之间的运输,该型船只能与这几个港口之间的港口设施配套。
运油船是维持日本本土生产和日军战斗力的重要血管,规划有大、中、小三型,以英文Tank的缩写“T”加上“L”、“M”、“S”作为代号,具体包括:
图14. 1TL型油船“兴川丸”
1TL型油船:10000总吨,长153米宽20米吃水11.5米,蒸汽轮机,2台21号圆管锅炉,最大功率8600马力,航速15节,续航距离10000海里,乘员65人,由播磨造船所设计,共19艘。除了用于东南亚和本土之间的石油运输外,还可以担任舰队补给油船。
图15. 坐沉于科隆湾的“兴川丸”水下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科隆湾最大的沉船兴川丸(Okikawa Maru)正是1TL型油船的首艘,1943年3月5日在川崎造船厂开工,8月1日下水,10月31日竣工,1944年9月24日在菲律宾科隆湾遭到TF38的空袭,坐沉于港湾内,成为今天科隆湾的热门潜水点(详见脆弱的血管——太平洋战争中的日本川崎型油轮小考 可以触摸的历史——科隆湾沉船兴川丸快速油轮的前生今生)。
图16. 1TM型油船
1TM型油船:5200总吨,长120米宽16.3米吃水9米,蒸汽轮机,2台2号圆管锅炉,最大功率3300马力,航速12.5节,续航距离6700海里,由三菱横滨造船所设计,共22艘。主要用于东南亚和本土之间的石油运输。
1TS型油船:1010总吨,动力部分为往复式蒸汽机和2台7号圆管锅炉,最大功率1050马力,航速10.0节,建造5艘,用于南方石油产地之间和日本本土沿岸的运输。
根据《海上护卫战》的统计,第一次战标船建造时间为1943-1944年,建成186艘,共计72.102万总吨。
图17. 战时日本商船新建和损失对比表
1942年下半年,美军潜艇按照德国U艇的战术积极参与破交战,加上瓜达卡纳尔战役中损失了大量船舶,月度损失量一度超过15万吨,完全超过了海军的预期,日本面临严重的船舶短缺。
1942年12月和1943年3月连续发布新的造船计划,使1943年度商船建造总量达到了120万总吨,远远超过战前预判的第二年度60万总吨的计划。第二次战标船的设计不再强调战后的继续使用,而把重点放在建造周期的缩短和材料的节约,结构和舾装都大幅简化,同时由于动力系统供应不足,功率和航速都比第一次战标船有所下降。
图18. 2A型货船的电台
为了多装货物,船体设计更为肥大,船体所用板材的厚度也减小了;为了减少加工时间,船体外板的双重曲面被废弃,仅由单一平面构成;为了缩短工期,船体各处的尺寸以标准钢板的尺寸为基准进行重新设计,以减少钢板的切割;居住设施也被简化,一切都是为了批量生产。
结构强度的降低使得船体的抗沉性大幅下降,也经常发生锅炉爆炸事故,建造标准下降为“轮机管用一年,船体管用三年”的极低水平,日本人都挖苦地称其为“轰沉型”。
第二次战标船的船型也简化为2A/2D/2E这3型货船和2TL/2TM/2TS这3型油船,但在建造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改型,有些还被直接改为扫雷舰等辅助舰艇,具体如下:
图19. 2A-T型“久川丸”
2A型货船:6600总吨,长128米宽18.2米吃水11.1米,根据动力部分的差别又可分为2A-RS型和2A-T型。2A-RS型使用甲25型蒸汽轮机,2台2号或22号圆管锅炉,航速9节,续航距离4000海里。2A-T型使用柴油机,最大功率2500马力,航速10节,续航距离10500海里。
2A型由三菱长崎船厂设计,各地船厂都有建造,总共生产2A-RS型27艘,2A-T型98艘,是当时运输的主力船型,战争后期还有些被改造成登陆舰。
图20. 2D型货船
2D型货船:2300总吨,长85米宽13.4米吃水7.2米,往复式蒸汽主机,1台2号圆管锅炉,最大功率1100马力,航速9.5节,续航距离4000海里。2D型建成82艘(也有资料显示为86艘或96艘),其中一首“箕面”号被改建为布雷舰,1945年8月5日竣工,是日本海军最后服役的军舰,10天后,日本即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告无条件投降。
图21. 2E型货船“伊豆丸”
2E型货船:870总吨,也可以细分为使用蒸汽击的2E-RS型和使用柴油机的2E-D型、2E-H型等。长60米宽9.5米吃水5.45米。2E-RS型动力部分为往复式蒸汽主机和1台7号圆管锅炉,最大功率450马力,航速7.5节,续航距离2000海里。2E-D型动力部分为柴油主机,最大功率400马力,航速7节,续航距离2500海里。
图22. 2E-H型货船
2E型货船由浦贺船渠设计,各地中小船厂都有建造,到战争结束时共生产320艘以上(一说419艘),是日本战标船中量产数最多的一型船。
图23. 2TL型油船“光岛丸”
2TL型油轮:10000总吨,长148米宽20.4米吃水12米,动力部分为甲50型蒸汽轮机和2台改21号圆管锅炉,最大功率5000马力,航速13节,续航距离9000海里。2TL型由三菱长崎船厂设计,作用和1TL型基本一样,但不要求作为舰队的加油船,建造28艘。
图24. 2TM型油船
2TM型油船:2850总吨,长93米宽13.8米吃水7.3米,动力部分为甲12型蒸汽轮机和2台3号圆管锅炉,最大功率1200马力,航速9.5节,续航距离5000海里,建成34艘(一说39艘)。
图25. 2TM型油船“楠荣丸”
2TM型的满载吃水被限制在6米以内,可在苏门答腊岛的巨港石油产地沿穆西河将原油运抵新加坡囤积,再由大型远洋油轮送回本土,有时也用于东南亚石油产地之间的运输。
图26. 2TM型油船“丰荣丸”
2ET型油船:870总吨,长60米宽9.5米吃水5.45米,从数据上可见这是一款以2E型货船为基础改造的应急油船,动力部分为柴油主机,最大功率420马力,航速7节,续航距离4000海里,由播磨造船所设计,共建成135艘(一说110艘)。
图27. 2ET型油船“昭丰丸”
这里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前段时间研究的科隆湾沉船里的“黑岛沉船”,从吨位和尺寸上判断应该就是一条2ET型小型油船,名称为“南进丸”,而史料显示南进丸一共有26艘之多,尚未查证出黑岛沉船是哪一艘。(关于科隆湾沉船,详见发现水下的历史:菲律宾科隆湾沉船里的日本船队 水下的二战博物馆,到菲律宾看日本沉船去)
图28. 黑岛沉船-第X南进丸的水下状态图
根据《海上护卫战》记载,第二次战标船实际建成844艘,186.783万总吨,建造时间1944年-1945年,是战时标准船里的绝对主力。
随着船舶动力系统产能的提升,1943年12月又推出《改7线表》,规划建设6种第三次战时标准船(4种货船和2种油船)。日军根据前两年战争的经验,强调了商船速度的提升,因此第三次战标船加大了发动机功率以提高航速,为了增强抗沉性增加了船体横隔壁。但此时的日本已经逐渐陷入穷途末路,各型均只完工几艘便迎来了战败投降。具体如下:
图29. 被改造成油船的3AT型“第一大节丸”
3A型货船:7200总吨,动力部分为甲50型蒸汽轮机和3台22号圆管锅炉,最大功率5000马力,航速12节,续航距离4000海里。3A型是2A型的动力强化改型,由三菱神户船厂设计,以运输大型货物为主的,重新采用了双重底并增加了水密隔舱,可保证2个区浸水而不沉,开工5艘,但只有1艘被改装为油船的“第一大节丸”竣工。
3B型货船:5100总吨,动力部分为甲50型蒸汽轮机和3台22号圆管锅炉,最大功率5000马力,航速14节,续航距离4000海里。3B型由三菱玉井船厂设计,开工3艘,均未完工。
图30. 3D型货船“日立丸”
3D型货船:3000总吨,动力部分为甲50型蒸汽轮机和2台22号圆管锅炉,最大功率2500马力,航速13节,续航距离4000海里。3D型由日本钢管鹤见船厂设计,配备了较强的武装,除运货外还可以充当辅助护卫舰,共开工建造14艘,建成1艘。
3E型货船:875总吨,可细分为3E-RS型和3E-D型,3E-RS型的动力部分为蒸汽主机和1台5号圆管锅炉,最大功率580马力,航速7.5节,续航距离2000海里。3E-D型动力部分为带增压器的柴油主机,最大功率600马力,航速8节,续航距离3500海里。
图31. 3TL型油轮“鹤岗丸”
3TL型油轮:10200总吨,动力部分为甲50型蒸汽轮机和2台改21号圆管锅炉,最大功率10000马力,航速16节,续航距离8000海里,由三菱长崎船厂设计,共建成3艘。
图32. 3ET型应急油船
3ET型应急油船:870总吨,动力部分为F-6型柴油主机,航速8节,开工建造26艘。
根据《海上防卫战》的统计,6个型号的第三次战标船仅仅建成6艘,4.73万总吨。
到1944年时,美军对东南亚的制空制海权已经确立,日方不得不开发设计高速运输船,以图靠速度来突破海上封锁。第四批战时标准船计划制订于战争结束前几个月,此时日本的资源已经接近枯竭,设计仅有4种主要船型:4B型货船,4TL/4TM/4ET型油船,具体包括:
4B型货船:3400总吨,动力部分为蒸汽轮机和2台舰本式锅炉,最大功率9500马力,航速18节,续航距离8500海里。
4TL型油轮:9600总吨,动力部分为2台蒸汽轮机和4台21号圆管锅炉,最大功率20000马力,航速19节,续航力8000海里。早在上面几个批次里,日本人已经尝试在万吨级邮船上搭载攻击机,以充当护航航空母舰,因此4TL型在设计时也要求在必要时能改装成护航航空母舰。
4TM型油船:3400吨,动力部分为蒸汽轮机和2台舰本式锅炉,最大功率9500马力,航速18节,续航距离8500海里。
4ET型应急油船:1150总吨,动力部分为甲12型蒸汽轮机和2台4号或5号锅炉,最大功率1200马力,航速10节,续航力2000海里。
第四次战标船最终仅停留在图纸阶段,没有一艘开工建设。
图33. 著名的“阿波丸”原是1943年建造的一艘万吨级油轮
4个批次战时标准船(包括货船,油轮,矿石运输船等26个型号)的总建造数量为1036艘,合计263万总吨,其中也包括了铁道部的青函联络船、油轮、兼做航母的特型TL油轮(利用油轮宽大的甲板搭载攻击型飞机)、以及陆军的特殊登陆舰。这些钢制船舶被日本人称为“甲船”,他们与战前的630万总吨商船共同构成了日本战时运输的主要力量。
图34. 传说运载了北京人头骨的“阿波丸”1945年被美军潜艇击沉
为了最大化榨取战争潜力,用木材建造的“乙船”也进行了战时标准化的设计。1943年1月日本开始建造应急木船,分为70、100、150、200、250吨五个等级,后来简化为100、150、250吨三个等级,计划建造95万吨,实际总建造数量超过2378艘(约合32.7万吨)。
满打满算,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一共建成约300万总吨的商船,不及对手美国人的十分之一(仅自由轮和胜利轮就超过3000万总吨)。在整个战争中,有约500万总吨的商船被盟军击沉,到日本投降时,只剩下约400万吨商船,多半是小型船只。
图35. 岩重多四郎著《战时运输船模型图鉴》
在造船比赛和海上破交的战场上,日本人也一样输光了底裤。正如曾任驻美武官,有着丰富海外经历和军事外交经验的山本五十六在战前的预言:日本根本不可能赢得对美国的战争。然而在狂热的民族主义驱使下,日本人最终挥舞起手中的屠刀,恶狠狠地砍在了钢板上!
敬请关注“燃烧的岛群”,搜索订阅同名公众号,内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