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茶叶的困惑

我国的茶叶基本处在价值被严重低估的阶段

本质原因是我们的茶叶行业停留在了农业时代

我们面临需要这个产业的革新与升级

传统的观念里寻找困惑的突破

现实的困惑中思考观念的改变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终于让我们懂得困惑是如此的现实。国家在更新体制的完善,经济在思考价值的取向,企业在困惑中改变模式,人类在冷静中自我反省,在辩证中寻找智慧和未来。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前人这么说,给我们点亮一盏信心的明灯,要生存,必须适应生存法则。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个时候,理性很重要。这个时代强者恒强,企业家心里的不安和恐惧,会在智者灵敏和果断中挥之即去,持续跑赢行业。

茶,说说这一片叶子。

自先秦起,华夏文明的先民们便将山茶制成茶,两晋起,逐步变成一种文化。历史上曾经有一刻,东方和西方的两大帝国因为两种植物而兵戎相见,一种是罂粟,一种便是茶。前者制成鸦片,后者制成茶叶。然后,这个之前世界上唯一一个掌握制茶及产销全流程的制茶国家在那个朝代却因茶走向衰亡,而另一个却以罂粟摧毁了天朝上国夺茶而富强。

这是茶叶在那个时代引起的由需求走向国家利益进而用非文明的行为掠夺所造成的国家命运,强者生存似乎让“无状之状”的道法自然不成法则,但却值得我们深思。

近代,茶叶曾是全球化贸易最彻底的物质,也是我国走向世界的通行证,茶运与国运密切相关,晚清之前,中国依靠茶叶贸易GDP排在全球第一,成为立足世界的硬通货,也正因为如此,才有晚清政界和知识界的“以茶制夷”,战术表面上看是贸易制裁策略,但当朝闭关锁国下的不思进取和相关的迂腐之论,最终导致了茶叶文明的衰落,从而影响国家经济的衰落,而它国却在茶叶中崛起。茶作为凝聚文明成果的作物影响世界文明的特征,宋、明和前清时期,中国领先于世界,茶叶由此开始影响世界文明,19世纪的英国,同样借助茶叶成为“日不落帝国”,更是从茶叶看到世界权利的交替,茶叶无疑在世界权利领导者更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稍后因为茶叶崛起的美国同样成为世界霸主,小小一片茶叶重塑了世界的权利格局。

从英国人偷走我们的茶树、茶种开始,我们就丧失了资源优势。

从英国人把第一批印度茶运往英国销售开始,我们就丧失了市场优势。

从英国人宣布印度是世界茶原产地开始,茶从根源上掐断与中国的关系,我们为之骄傲的饮品居然是华外之物。

记载于《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的书中提到:从茶传播、贸易、饮用形成的茶马古道,事实上造就了一条无形的文化疆域,形成了因茶而就的想象共同体,之后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垫底了坚实的基础。但近些年来,我们对茶叶的定位基本沦为普通的生活饮品而已。自英国人在印度种植了大规模的茶园开始,自明代以来所构筑的无形中国茶叶长城轰然倒塌。中国茶,好像也正是从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开始,失去了话语权。英国依然享有英式红茶的美誉,日本的抹茶制品和茶道文化,还闻名海外。

我们面对的将来是一切从头开始。

这既是茶叶的困惑也是茶叶的契机。

茶叶要想立足未来,必须读懂未来。

茶叶的战争在经济社会学上,具有不可忽略的社会地位。

中国,茶的发源地,却捉襟见肘,拿不出像样的、高品质的可规模化的茶叶品牌。

这并非中国的过错,但确实是自给自足的农业文化,在面对高速扩张的工业文明时,掉队、落后了。我们传统语境下”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生活情味,被恶狠狠地摔在地上,还踩了两脚。这不断得提醒着我们国人,不变,那就要挨打。改革开放迄今四十年,商业文明浸透到各行各业之中,伴随着工业化,全球化,城镇化,一切都焕然一新,但茶叶,这个国家除了瓷器和丝绸外,最值得炫耀的名片,却没有什么本质性变化。挤满超市货架的英国茶包,开在高档商场里的新加坡TWG。再一次地提醒我们,不变,不言,不争,就依旧没有一席之地。只能翻翻老黄历,“想当年,我们还有《茶经》……”

虽然同为“茶”,但中国茶与西方茶,从产品到品饮方式,甚至产业逻辑,都已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所以,这一次的“求变”,中国没有可以直接“拿来主义”的工业流水线,没有能够效法的流水线,也没有已经订好标准的贴牌OEM。中国人必须自己去定义,在现代生活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茶品牌,我们在哪些社交场景需要“茶”,而它的标准又是什么?

这是一种复兴,也是新的构建。

以消费品思维做产品,以生活方式思维做品牌,以新商业文明思维做企业。

我国茶叶外销的基本事实是:当做和食用油差不多的农产品毫无附加值地销售,本质原因是我们的茶叶行业停留在了农业时代,我们需要对这个产业进行革新与升级;其最根本的难点,是中国的“经验思维”,向西方“科学思维”的转换。中西茶叶百年之战的第一次失利,就败在过于依赖基于人的经验,而没有将经验转化成理性,即“流程化”与“标准化”。 向科学思维转型分两步走,第一进行分解,第二确立标准,中国茶除了茶叶类别上的不同,从产品属性上,可大致分为名优茶和大宗茶两类,西方广泛饮用的红碎茶,基本都可以归为大宗茶,甚至在国人眼中,这都不能称其为“茶”。 但目前占全世界茶叶出口总量80%的,都是机械化加工的红碎茶。中国茶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和标准化,是要完成名优茶的工业化和标准化,而这其中,原料、工艺的标准化是关键。产地、气候、时间都会对原料的产量和等级,产生巨大的影响,导致了原料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分解茶产业链,上游农业需要不同产区的集约化;中游生产需要标准化;下游消费端需要品牌化,培养头部品牌。通过产业链的布局,从底层彻底完成中国茶产业链的变革。

中国茶曾经以农产品形态走出去过,但没有品牌,未来的中国茶,需要以品牌走出去,代表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生活方式,影响全世界。

中国茶叶需要从传统的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方式向现代化工业制造、智能制造转型的革新。在大宗茶的标准化、工业化上,西方茶叶品牌,已经远远的走在了中国茶的前面,但中国茶,尤其是名优茶,以其独特技艺所造就的色、香、味、形,一旦完成真正的工业化和标准化的升级,并实现产品和品饮方式的创新,足以对西方茶,形成一次强有力的反击。

另一方面,以喜茶和奈雪的茶为代表的新中式茶饮,也在以另一种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去重新定义这个市场。

而在量变引起质变之时,在传统手艺和现代工业磨合之后,我们才能重构现代茶产业的标准和规则,才能继续茶业的使命,续写新时代的《茶经》,讲述中国茶的新故事。



我们每个人就像在大海上航行的小船,现在的海面是波涛汹涌,浪头不断来袭,选择安逸的人,一定会被巨浪掀翻。今天的时代,永远不会有安逸的生活。

这个社会没有一种竞争力是永恒的,没有一种资产是稳固的;只有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商业模式是长存的。我们必须随时做好各种准备和防范,静观其变,追求梦想!

一片茶叶,从它带着清晨的露水被采摘到手中开始,就走上了一条辗转之路,这条路已经走了很久,但还很长远……

有话职说 第3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