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TN独家专访剑桥大学新冠病毒变种报告第一作者:没有证据表明新冠病毒起源于武汉
4月8日,国际知名的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发表文章“Phylogenetic network analysis of SARS-CoV-2 genomes”。论文由来自德国和英国的研究团队共同撰写,第一作者为英国剑桥大学的彼得·福斯特(Peter Forster)博士。福斯特表示,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的首例感染病例可能是由蝙蝠传到人,并发生在2019年9月13日到12月7日之间。因此2019年12月24日从武汉采样的病毒基因组根本不能准确地告诉我们疾病的起源。
伪装潜入人体细胞 新冠病毒像“披着羊皮的狼”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9日报道,英美科学家携手制作出首个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模型,揭示了病毒如何伪装自己,潜入人体细胞而不被发现。研究人员称,刺突蛋白是抗体和疫苗研究的标靶,这一最新发现为开发出新冠病毒疫苗提供了重要信息。新冠病毒表面有很多凸起的刺突蛋白,病毒利用这些蛋白依附并进入人体细胞。刺突蛋白被聚糖包裹,而这些聚糖就像“盾牌”,可以掩护病毒,帮助它们躲开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
揭晓瑞德西韦作用靶点的结构,《科学》发表饶子和院士团队新冠病毒研究成果
近日,由中国结构生物学家饶子和院士领衔的一支研究团队,应用冷冻电镜(cryo-EM)技术,率先描述出了新冠病毒RdRp与两种辅助蛋白相结合的复合物结构,并且模拟出瑞德西韦与新冠病毒RdRp结合的方式。这项成果在顶尖学术期刊《科学》正式上线发表。
继陈薇团队后,中国又一新冠疫苗将进入临床试验:系灭活疫苗
由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灭活疫苗(Vero细胞)Ⅰ/Ⅱ期临床试验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正处于“通过审核”预注册状态。根据公开信息,这是继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团队之后,中国第二个注册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精准捕获“糖链”有助揭示病毒侵染机制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席夫碱水解的动态共价化学方法,实现了对唾液酸糖链的精确捕获,这为后续揭示病毒侵染机制、发现新的疾病生物标记物和药物靶点,以及开发抗病毒药物或疫苗打下基础。该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
《自然》子刊盘点全球新冠疫苗研发项目新进展,5款迈入临床开发
4月9日,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CEPI)在Nature Review Drug Discovery发表文章,概括介绍了115个针对COVID-19的候选疫苗项目研发状况。截至2020年4月8日,全球范围内已有115个针对COVID-19的候选疫苗研究项目,其中78个项目研发状态为活跃,37个项目研发状态尚不确定。目前,已有5款候选疫苗进入到临床开发阶段,分别是:Moderna公司的mRNA-1273、康希诺生物的Ad5-nCoV、Inovio公司的INO-4800、深圳市免疫基因治疗研究院的LV-SMENP-DC和病原特异性aAPC。此外,在78个活跃的研究项目中,有73个目前处于探索或临床前阶段。许多疫苗开发商已经表示计划在2020年开始人体试验。
Nature子刊:曹雪涛系统盘点新冠病毒产生的免疫学反应及治疗方法
2020年4月9日,南开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曹雪涛在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IF=44) 在线发表题为“COVID-19: immunopat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rapy”的观点文章,该文章系统总结了SARS-CoV-2产生的免疫学反应及潜在的治疗方法,这对于进一步认清SARS-CoV-2的致病机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作用,同时对于更好的控制COVID-19指引了方向。
武汉大学李红良等系统介绍ACE2的功能及在新冠肺炎中潜在治疗作用
2020年4月7日,武汉大学李红良等人在Clinical 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ACE2 the Janus-faced protein – from cardiovascular protection to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coronavirus and COVID-19 ”的文章,该文章系统介绍了ACE2的生理学功能,同时阐述了ACE2在COVID-19中潜在的治疗作用。
北京大学来鲁华等团队发现黄芩提取物可抗新冠病毒,有望作为治疗药物
2020年4月12日,北京大学来鲁华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谭文杰共同通讯在预印版平台bioRxiv 在线发表未经同行评审的题为“Scutellaria baicalensis extract and baicalein inhibit replication of SARS-CoV-2 and its 3C-like protease in vitro”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发现黄芩的乙醇提取物在体外抑制SARS-CoV-2 3CLpro活性和SARS-CoV-2在Vero细胞中的复制,EC50为0.74μg/ ml。在黄芩的主要成分中,黄芩素强烈抑制SARS-CoV-2 3CLpro活性,IC50为0.39μM。该研究进一步鉴定了来自其他草药的四种黄芩素类似物化合物,它们在microM浓度下可抑制SARS-CoV-2 3CLpro活性。
美科学家在蝙蝠身上发现六种未知的全新冠状病毒
近日,美国华盛顿特区史密森尼国家动物园生物保护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PLOS ONE杂志上发表题为:Detection of novel coronaviruses in bats in Myanmar 的研究论文。此项研究在缅甸首次发现了6种全新的冠状病毒,但研究者认为这6种新的冠状病毒与SARS、MERS或SARS-CoV-2并无密切联系,未来的研究将评估这些新发现的冠状病毒的跨物种传播可能性,从而更好地了解它们对人类健康的风险。
新宇宙学模型认为:宇宙膨胀与暴胀源自同种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科院量子光学重点实验室提出了一种新的宇宙学模型,该模型把驱动宇宙现今加速膨胀的物理机制和宇宙早期暴胀的物理机制统一描述为同一个标量场,并用空间曲率为正的封闭空间解释了普朗克卫星在2018年报道的天文观测结果。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物理评论D》上。
温室白粉虱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图谱组装成功
近日,《分子生态资源》在线发表了农业害虫温室白粉虱的染色体级别基因组图谱。该项工作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蔬菜虫害防控创新团队和美国康奈尔大学BTI合作完成。他们揭示了温室白粉虱发育特异性表达和抗药性分子机制。该项研究对深入开展白粉虱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植物—昆虫—微生物及病毒互作、粉虱类害虫抗性治理应用均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农业大学高峥团队:相似的驱动因素和不同的影响导致了不同的土壤细菌群落和古细菌群落的生态模式
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峥等人于2020年2月18日在土壤学期刊SBB发表题目为《Similar drivers but different effects lead to distinct ecological patterns of soil bacterial and archaeal communities》的文章,该研究扩展了我们对陆地生态系统中原核生物生态模式的理解。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发“仿象鼻”柔性机器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近期在《Soft Robotics》杂志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Novel Bending and Helical Extensile/Contractile Pneumatic Artificial Muscles Inspired by Elephant Trunk”,研制了一系列伸长型和收缩型的弯曲或螺旋气动人工肌肉(Pneumatic Artificial Muscles, PAM),作者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性能表征实验等方法,以具象的三维曲面簇的形式对轴向、弯曲和螺旋气动人工肌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为研究和设计人员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设计参考图谱。
刘博洋等建立胚胎发育过程中Cdc25的蛋白动力学实时检测方法
2020年4月6日,德国哥廷根大学/马尔堡大学的研究团队发表在PLOS Genetics上的研究论文Fluorescence fluctuation analysis reveals PpV dependent Cdc25 protein dynamics in living embryos,利用新的蛋白实时定量检测方法,揭示了Cdc25/Twine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动力学和精确时空调控机制。论文的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为刘博洋博士。
如何让图卷积网络变深?腾讯AI Lab联合清华提出DropEdge
近日,腾讯 AI Lab 和清华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图神经网络无法做深由两个原因造成:过拟合 (Overfitting) 和过平滑(Oversmoothing)。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简洁但非常有效的方法:随机删边技术,DropEdge,极大提升了超深图卷积网络的训练效率和节点分类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文章投稿到 openreview 的时候就引来了众多研究同行的关注。文章正式被接收后,图灵奖获得者 Yoshua Bengio 的团队成员 Petar Veličković(注意力图网络 GAT 的发明者)在 openreview 平台上也给与了关注与好评。
徐建青/张晓燕/赵晨合作揭示IFN-κ抑制病毒复制的分子机制
2020年4月7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徐建青、张晓燕和赵晨研究团队(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何涌泉)在Science Signaling杂志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题为“IFN-κ suppresses the replication of influenza A viruses through the IFNAR-MAPK-Fos-CHD6 axis”的文章,发现IFN-κ可以通过IFNAR-MAPK-Fos-CHD6通路抑制甲型流感病毒的复制。
富勒烯衍生物助力高开路电压锡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近期,上海科技大学宁志军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Ultra-high open-circuit voltage of tin perovskite solar cells via an electron transporting layer design”的研究论,在锡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开路电压方面取得了突破。该工作是宁志军课题组在前期引入低维锡基钙钛矿结构和纳米梯度结构制备高效器件的基础上,在锡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方面的又一个重要进展。
胡丙长团队发现适量饮酒,管住嘴和不吸烟等行为,可显著延长寿命
近期,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胡丙长团队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BMJ 在线发表题为“Healthy lifestyle and life expectancy free of cance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type 2 diabetes: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跨度达到34年,有11万参与者,发现采用低风险的生活方式(管住嘴、迈开腿、保持适当体重、不吸烟和适量饮酒),无论男女,可提高预期寿命达10年,而不会出现重大的慢性疾病。总的来说,在中年时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延长人们的预期寿命,而不会出现重大的慢性疾病。
南京大学研究发现:高盐饮食竟能抑制肿瘤生长
近日,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药物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发表题为:High-salt diet inhibits tumour growth in mice via regulating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 differentiation 的研究论文。此项研究表明:高盐饮食通过调节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s)的活性来激活抗肿瘤免疫监测,从而抑制小鼠肿瘤的生长。
最新研究发现石榴可促进棕色和米色脂肪燃烧
近日,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吴江维教授课题组在PloS Biology上发表了题为Urolithin A exerts anti-obesity effects through enhancing adipose tissue thermogenesis in mice的研究论文。该团队发现一种来自石榴等水果成分的衍生物有望缓解饮食诱导的肥胖,并发现该衍生物可通过此前未发现的体温调节途径对小鼠的体温、能量消耗以及体重等产生积极影响(第一作者夏博博士,史晓晨博士和谢宝财博士)。
北极海底生物会受人造光影响
根据英国《通讯·生物学》杂志近日发表的一篇论文,北极海底200米处的海洋生物,会受到船只上人造光的干扰。这项发现意味着在极夜期间,人造光会影响种群调查,进而对可持续管理工作产生影响。
膳食多酚与口腔和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发病中的相互作用
近日,《Nutrients》发表了一篇论文,回顾和总结目前关于微生物群的作用以及膳食多酚和微生物群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大肠癌发展关系的知识。明确了膳食多酚和其微生物代谢物作为口腔和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活性调节因子,在大肠癌发病和预防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包括新的筛选生物标志物和可能的营养治疗意义。
除草剂在早上打效果更好
2019年8月19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英国布里斯托大学Antony N. Dodd课题组题为Plant circadian rhythms regul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a glyphosate-based herbicid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表明植物生物钟调节草甘膦的有效性,并提出农业上的时间治疗学概念。研究表明,草甘膦的除草效果取决于喷洒的时间,然而其作用机制未知。
归一化激活层的进化:谷歌Quoc Le等人利用AutoML 技术发现新型ML模块
最近,谷歌大脑团队和 DeepMind 合作发布了一篇论文,利用 AutoML 技术实现了归一化激活层的进化,找出了 BatchNorm-ReLU 的替代方案 EvoNorms,在 ImageNet 上获得 77.8% 的准确率,超越 BN-ReLU(76.1%)。
白介素22介导的宿主糖基化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代谢活动来预防艰难梭菌感染
宿主免疫在肠道菌群介导的对艰难梭菌感染(CDI)的定殖抗性中的作用尚不完全清楚。在这篇研究中,作者证明了由肠道菌群定殖诱导的白细胞介素(IL)-22对预防人类微生物群落相关(HMA)小鼠的CDI至关重要。
新墨西哥州发现的新型肉食性恐龙增进了对于恐龙演化的认识
2020年3月《科学报告》发表的一篇论文New Dromaeosaurid Dinosaur (Theropoda, Dromaeosauridae) from New Mexico and Biodiversity of Dromaeosaurids at the end of the Cretaceous报告发现了一种新型驰龙,驰龙是生活在白垩纪时期的一种身覆羽毛的中小型肉食性动物。化石发现增进了我们对于白垩纪晚期(7000万-6800万年前)的恐龙演化的理解。
npj: 有物理头脑的贝叶斯网络—太阳能电池工艺的创新优化
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由Tonio Buonassisi领导的联合团队,变革了以往完全基于黑盒子模式的光伏器件优化方法。他们以材料物理性能为桥梁,将工艺参数和器件性能连接起来,构建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工艺优化新方法。一方面将材料的物理性能(如体材料的掺杂度和界面的载流子复合率)等作为约束条件引入贝叶斯网络,将其与工艺参数(如生长温度)耦合起来。另一方面建立了一个基于神经网络的代理器件物理模型,根据材料性能预测实际器件的效率。
“云”科研 正当时
为了最大程度保障科研工作的有序开展,中国科学院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优势,主动作为,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构建数据库及信息服务平台,支撑科研单位开展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等方面研究,面向全球发布和共享新冠病毒最新数据信息,为国内外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中科院还多措并举、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类科研和管理工作平台开展业务工作,有序推进既定任务,为疫情期间院内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瑞德西韦中国重症临床试验已停止,数据或将在恰当时机公布
4月10日,瑞德西韦首个临床同情用药结果发布后,该药物的生产商、吉利德科学董事长Daniel O’ Day 发布公开信表示,目前全球已有七项瑞德西韦临床试验启动,中国对重症患者的研究因入组停滞而停止。吉利德公司还表示,预计在四月底获得瑞德西韦针对重症患者研究的初步数据。中国的研究者将负责发布瑞德西韦在中国的试验数据,其数据可能会在适当时机公布。据悉,吉利德将在五月份获得有安慰剂对照的 NIAID 试验的初步数据,以及吉利德的针对中度症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研究数据。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Quanyin Hu实验室招聘博士后、博士研究生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药学院药物制剂系Dr. Quanyin Hu领导的CIPT lab(Cell-Inspired Personalized Therapeutic Lab)招收博士后,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博士生,和访问学者若干名。研究方向:CIPT Lab(Cell-Inspired Personalized Therapeutic Lab)将围绕“细胞治疗”( Cell therapy),“免疫治疗"( Immunotherapy)和“个性化治疗"( Personalized therapy)的理念(CIPT)构建高效可控的药物递送系统,集中于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的治疗,并聚焦于解决临床前沿难题。
大龄程序员再就业:美国州长急聘,精通上古语言COBOL,需尽快到岗
近日,新泽西州州长 Phil Murphy 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现在政府急需能够使用 COBOL 语言的程序员,帮助修复已经使用了 40 多年的失业保险系统,时薪为 55 美元至 85 美元。COBOL 语言是专门为企业管理而设计的高级语言,可用于统计报表、财务会计、计划编制、作业调度、情报检索和人事管理等方面。它的主要特点包括:面向文件、接近英语自然语言、通用性强、功能模块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