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中国历史上的5次人口迁移,华人甚至成为外国的主体民族

关东逃户几人归,携得妻儿认旧扉。

茅屋再新墙再葺,园中春韭雨中肥。

清代诗人郑板桥在《潍县竹枝词》中,写下了流民的悲苦与新生。

有人说中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人口迁移史,仅有记载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就不下十余次。

从东汉末年到衣冠南渡,从安史之乱到靖康之变,从湖广填四川,再到闯关东、走西口。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口的迁移,就是最为壮阔的波涛。

今天,我们翻开历史,从“闯关东、走西口、蹚古道、下南洋、赴金山”,去了解下古代到近代中国人的浴火重生之路。

闯关东

关东之地,即山海关以东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及部分内蒙古。

闯关东是指从明清时期到民国初年,这数百年时间以来,大批移民从内地向东北迁徙的行动。

其中80%的移民,来自山东、河北地区,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涉及人口最多的迁徙运动之一。

历史上,山东地区经济发达,但是自明朝万历年间开始,由于人口大量增长,导致土地资源不足。

加上受到小冰河时期的影响,大量粮食欠收,又因天启之后几十年来天灾不断,以及战乱和苛捐杂税,导致该地民不聊生。

当时的东北土地广袤、人口稀少,无论是在明朝疆域,还是在后金的领地,都需要大量的生产力来开垦土地。

且从山东半岛前往辽东半岛比较方便,从山东的登州、莱州等地乘船出海,仅需一夜即可到达辽宁。

明末清初,因满族入关等影响,大量原籍东北的满人和蒙古人,迁徙至关内定居,导致东北地区人烟稀少。

为了充实人口,清政府在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颁布了《辽东招垦令》

该法令规定:

凡招民百人迁往辽东的,可授予知县文职或守备武职;招民六十人的,可授予通判文职或千总武职;招民五十名,授县丞文职或把总武职,每多百人均可上加一级。

迁往辽东的百姓,不仅可以获得口粮、种子和耕牛,并且还免缴三年钱粮。

在这样的政策激励下,形成了关内汉民迁往东北的第一次高潮。

康熙七年(1668年),亲政的玄烨为了维护“龙兴之地”的秩序,也为了保证满八旗,及关外各部族之间的稳定,遂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

虽然朝廷停止了持续15年的迁民政策,但是已经开始的移民潮,也没那么容易阻止。

不少人通过各种渠道,从陆地和海上两个方向“偷渡”到关外。

据不完全统计,至康熙四十八年,关外的鲁民“多至五十万有余”。

等到了嘉庆年间,封禁制度趋于缓和,东北迎来了第二次闯关东的高潮。

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渤海。

百年不遇的大洪灾,让中原地区的百姓生灵涂炭,运河漕运也因为洪水而改行海路。加之外有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被英法联军攻破;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导致兵荒马乱。

中原地区的人民,只得再次把目光投向关外的黑土地。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清政府正式废除禁令,鼓励移民关东的百姓开荒造田,以防止来自北方的蚕食。

粗略统计,从1860年至1912年,东北地区人口,从300万增加到了1800万,到20世纪中期达3700万人,其中山东人高达2500万人。

央视曾有一部电视剧《闯关东》,它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移民运动的艰辛和不易。

无论从陆地还是海上,他们不仅要面对官府的盘查、土匪的袭扰,还要和恶劣的环境抗衡,以及白手起家建立新的家园。

这场持续数百年的人口迁徙,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闯出一片天地的老百姓,将中原的农耕文化,带到了以游牧为主的关外地区,东北平原的黑土地也得以开发。

走西口

西口,也称杀虎口,它位于山西省右玉县。

是内蒙古与山西的交界处,明代在此修建长城以防止北方鞑靼(dá dá)。

晚清,清政府在今内蒙古西部地区推行放垦政策,以山西、陕西为主体的内地农民,大规模进入该地区。

当时人们以迁往归绥(suí)(今呼和浩特),称为走西口

归绥所在地,既是大名鼎鼎的河套平原。

后来,人们将长城内的晋西北、雁北、陕北地区,及冀、鲁、豫等地的贫苦农民和商人,到归绥城以西去谋生或经商的社会活动,也称作"走口外"、"走场子"或"跑口外"。

促使山西、陕西等地人们"走西口"的原因,既有官方政策的支持,也有黄河流域自然灾害频发等多方面原因。

复杂多变的环境,促使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为了生存,前仆后继地踏上穿越戈壁沙漠的开拓之路。

汉族和蒙古族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的。

"走西口"的人们,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承担着沟通蒙汉文化交流的使者。他们为"走西口"的苦难历史,增添了一道柔和的风景。

1949年前,该区域移民发展到大约370万人,"走西口"从根本上改变了河套平原以牧业为主的经济形态,转变成以农业为主的农耕文化。

走西口除了农民,还有大量的商人参与,他们推动了当地商业的发展和循环。

这里曾经: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但到了近代,金融和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直到今天,在包头还流传“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说法。复盛公就是山西祁县和徐沟的乔家、秦家于1818年创立的商号。

以复盛公为代表的山西乔家票号,是清代金融业的代表。晋商在中国近几百年的历史中,留下了深厚的印记。

蹚古道

从古都长安出发,有一条到达成都的古道,这条被称为“秦蜀古道”的道路,全长1000多公里。

最早的开道时间已不可考证,但是在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曾于此道用兵,以讨伐当时的巴国与蜀国。

秦军通过古道出兵灭蜀,大大减少了攻入蜀中的难度,巴蜀也因此成为秦国的后方仓库。

有“天府之国”号称的巴蜀之地,富饶的物产被源源不断地运入秦国,不仅巩固了他们对大西南的统治,更让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首。

乃至后来秦王嬴政一统六国,开启始皇霸业。

“秦蜀古道”从长安出发,经过长安子午古道、周至县骆峪口的傥骆古道、经过眉县的褒斜道、再从宝鸡的陈仓道出发,一直到达汉中,再由汉中出发到达成都。

陕商最初就是通过“秦蜀古道”,造就了“天下第一商帮”的传奇。

说起丝绸之路,大家耳熟能详,它是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才存在的。从玉门关出发,至新疆再到西域。

但在丝绸之路之前,我们与外界就已存在商业交流。

公元前122年,身处西域的张骞,竟然看到了来自中国的货物,他惊诧不已!

后来得知,原来很早之前就有四川人,已经在和印度人开始贸易交流了。

当时的陕商通过秦蜀古道,将中原商品带入川蜀,再由康定入藏,接着进入印度、尼泊尔地区。

汉武帝时期,曾在此设立官道,支持互市贸易,“西南丝绸之路”正式被写入历史,民间称之为“蹚古道”。

唐朝时,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由此开启了藏族独特的高原茶文化。

当地的藏民因为环境限制,他们的食物大多以牛羊和奶制品为主。

虽然肉类食物相对热量丰富,又含有较多的脂肪,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人们大大减少寒冷的侵袭。

但是长期食用这种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也导致了当地居民肠胃的不消化,他们又很少食用蔬菜之类的食物。

而文成公主带来的茶叶,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其实早在汉朝时期,藏民们就已经接触茶叶了,汉代商人从成都将茶叶带到藏区,与当地居民交换牦牛和马匹,是为最早的茶马古道。

加之汉唐时期,国家的国力相对较强,也是为了抵御外敌和加强军事,朝廷需要大量的马匹储备。

藏区的牛马相比中原要强壮许多,受到了朝廷的青睐。所以民间的茶马交易就此扩大,陕康藏茶马古道也逐步形成。

长期的贸易往来,让许多商人在当地定居下来。

他们在这里修建了避风的围墙,并在周围盖上房子,中间的空地就是进行茶马交易的地方,陕商将这种建筑称之为锅庄

后来藏民也搭起了自己的锅庄,而作为进入藏区的重要一站,康定的锅庄是研究茶马古道无法避开的存在。

下南洋

南洋是指明清时期,中国人对东南亚地区印度洋斯里兰卡以及菲律宾以东等地区的统称。后来还包括了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中国人大规模的下南洋,可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的郑和下西洋,这个时间一直从明清持续到民国,主要以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的人民为主。

当时西方大航海时代来临,南洋广大地区都被侵略者殖民。

葡萄牙人、荷兰人也相继入侵我国沿海地区,加之国内的改朝换代,以及遭到列强入侵,受到侵扰的居民,不得不踏上出海打工谋生的道路,这在当地也被称为“过番”

比起闯关东、走西口和蹚古道,下南洋的人们,要面临的是变幻莫测的大洋,以及前途未卜的异国他乡。

勤劳的中国人,通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开辟出了海上丝绸之路。下南洋让中国接触到西方的工业革命,也将先进的技术带回到国内,推动着中国的转型。

著名爱国侨商陈启沅(yuán),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机器缫(sāo)丝厂:“继昌隆缫丝厂”。同样由侨商卫省轩创设的,中国第一家民族火柴厂:“巧明火柴厂”,都是其中的典型。

今时今日,中国人的脚步已经遍及全球,而海外华人中最大的一个群体,非东南亚华人莫属了。

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就是数百年来,在南洋披荆斩棘的开拓者的后代。

据不完全统计,印尼2.6亿人口中,约1000万是华人;马来西亚3200万人口,华人约660万;泰国6900万人口,华人约1000万,占全国人口的14%。

新加坡568万人,华人约占74%,是海外华人占人口总数比例最高的国家。

如今不少华人、华裔活跃在,世界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

赴金山

1848 年 1 月,木匠詹姆斯·马歇尔建造锯木厂时,在美国西部的水流中发现了黄金。

当消息广泛传开之后,此地被华人称之为金山,后来为了区别澳大利亚墨尔本的新金山,又被改为旧金山。

木匠发现黄金后的第二个月,美墨两国签定和约,墨西哥把包括新墨西哥、加利福尼亚在内的总计 23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美国。

在欧洲贩奴者、劳务中介、轮船公司和一些官员的操作协调之下,亚洲的非自由移民(契约劳工),运抵中南美和南洋,而自由移民(赊单工)则运抵北美。

1848年,第一批华工乘坐“玛丽号”,从广东台山出发到达旧金山。

1900年,埃德加·胡佛(后任第31任美国总统)非法侵占了清政府的开平矿务局,并以赴美淘金为名,大量招收华工前往美国,美其名曰“契约华工”

即一切车船食宿由招工所开支,再以工钱抵扣。

第31任美国总统:胡佛

许多中国人作为契约劳工,前往旧金山挖金矿、修铁路,最终在那里安家落户。

1882年,美国联邦国会通过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份针对单一族裔的《排华法案》。

华工在美国受尽不公平待遇,地位甚至不如黑人。

他们不仅干着最繁重最危险的工作,还因为大多是身体健康的成年男子,所以不被允许使用医院等公共设施。

如果不幸生病了,其结局可想而知!

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新金山”,以及加拿大等地,也都发现过当年华工的群葬区域。

遥想当初那些背井离乡的同胞们,他们想要的,肯定不会是这样的结局。

旧金山的中国城,其规模仅次于纽约,如今的华人华裔,活跃在各个领域,成为美国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过时至今日,在美华人被恶意伤害,私人财产被打砸的事件,仍然时有发生,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许许多多踏上背井离乡路途的同胞们,在其背后是整个时代的创伤以及对新生活的向往。

正因为有希望,才会踏上未知的道路,才有了人口迁徙的历史印记。

现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以往的天南地北,也变成通途。但心中的那一丝乡愁和对家人的眷恋,仍是人们内心不变的真情。